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文|江徐


让人倾心的书,总是常读常新。关于阅读的感受,也会随着光阴流逝、心境流转而改变。

读书最大的裨益不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或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是在于陪伴、静心、让身陷日常琐务而常常渴望桃花源却又无处可去的我,有一个心之所向。

就如同陆游的诗句:“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最近翻阅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其中有一节,写她牢狱之灾——从小锦衣玉食、受人追捧的贵族小姐,在那场运动中,以莫须有的罪名入了牢狱,遭受刑讯逼供。

为了不被打垮,她自创一套体操,用来锻炼身体,也默默背诵古诗词。彼时彼刻,唐诗宋词成为郑念的避难所。或许那个时候,她也会庆幸从小所受到教育对自己阅读爱好的培养,才得以在后来的危难中寻觅到精神的庇护。

这种庇护,恰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说过的:“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

六年牢狱生涯,暗无天日。郑念出来后,依然有一双碎钻石般光芒闪耀的眼眸、一颗“古瓷般坚硬又美丽的灵魂”。不得不说,诗书赋予她一股柔韧之力与优雅气质。

人生中的难,未必指兵戈抢攘山河动荡,更多是日常中洪水猛兽的肆虐与鸡零狗碎的咬嗫。任何境遇下,只要(在心中)打开一本书,便可进入另一番天地。

书籍带来的安全感,是在嘈杂、喧闹、孤单等各种让你觉得格格不入的环境中获得慰安。

这种慰安的感觉,就如诗词里提到的“中和气”与“蕴藉人”。

我庆幸自己不知不觉中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外出,都会在包里放两样东西:雨伞和书籍。它俩都给我安全感。

中学时的一个夏天,家人在外地,我一个人去老屋打扫。那天随身携带的是三毛的《滚滚红尘》。在破旧、沉闷、到处落满灰尘的屋内,书里的情感世界为我提供别有洞天的氛围。女主角因为“恨别鸟惊心”的缘故,认为窗外的广玉兰是世上最邋遢的花朵,触动我心……

刚毕业的那年夏天,内心迷茫又彷徨,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后来,去上海舅舅家,对于工作带着天真无畏的幻想。

我在上车前买特意了一本书,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平静、随意、看似疏离内里有深厚情感的文字,对那时我的而言,是内心的依靠——好似不为读它,而是让它陪着我,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

前几天,出去办事的路上,因为对杂乱琐事的抗拒心生烦躁。恰好友人发来李白的词作:“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逐字逐句,细细品之,让人在知了嘶鸣的路边获得心安,好似一缕风,送来清凉。

乘车时,喜欢在包里放本小巧轻便的宋词,选一个靠窗的座位,随心翻上几页,口齿生香,或者将目光置于窗外流动而过的风景,随意冥想……这是惬意的时光。

相比人,书带来的陪伴更加稳定、踏实。书的情感比人靠谱,只要你愿意,它随时在着,永不离弃。

喜欢古典诗词,是因为它的雅言与香气让人倍感心安。

阅读让人静心。

择一隅,翻一书,可以让一颗在尘俗里游荡的凡心找到理想的栖息地,梳理思绪,调整状态,然后再出发。

蒋方舟在一篇文章里写,有一段时日,奔波各地,说很多话,加上每天听闻各种负面新闻,让她烦躁不安,“如暴雨将至”。于是在家休息,不上网,只看书,把积攒在那里的几本书一下子看完,内心终于平静。

那种平静,她借用了卡夫卡日记中的一句话,读来让人觉得恰到好处、甚是绝妙:“今天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

看关于陈晓旭的访谈节目,那时,她已往生。家人在节目中分享“林妹妹”此生旅途的种种,有一段经历,相比后来的光芒与华贵,显得非常黯然,然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刚拍完《红楼梦》那阵,陈晓旭并没多少钱,她向朋友借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而且面朝西。父亲本想着去她那儿凉快凉快,不成想,屋内比外面还热。陈晓旭坐在床上,面前摊着一本书,已经翻过大半本。她就那么坐了一下午,不曾动弹。

这份定力,让我起一句古语:“心静自然凉。”区区五字,知易行难。

曾国藩有一格言:每逢大事需有静气。在当下物欲横流、戾气横生的时代,静气从何而来?

灵魂与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是当下流行的一句话语,也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旅行让肉体摆脱琐务,阅读使灵魂踏入净土。如若以阅读之心出门旅行,便会获得双重的自由与愉悦。

前几日,在网上读到海门援疆干部张华关于读书的美文。他喜欢无事乱翻书的读书姿势,“读下去,便从书中走出一个新的自己来。那些你以为一辈子看不到的风景,一辈子遇不到的人,都在向你走来,全世界都会变得和颜悦色。”

张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去湖南永州,他在柳子庙读到韩愈撰文、苏东坡手书的《荔枝碑》,顺着碑文内容,回想起学生时代背诵过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这些古文时,他恍然领悟:那些自以为被忘却的文字,会在意想不到且与之契合的某个瞬间,迸发而出,蓬勃灿烂。

这份对读书与旅行的体会,让我想起一件事、一片景。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想去苏州走走。本是不带目的、亦无攻略的晃荡,兴之所至,最终去到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

从大门进入,园内移动步易景,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建筑艺术、百草千花,另一特色也是深有雅韵、可赏可品:每一处景点的取名,都从古典诗文中汲取灵感。

譬如,静中观,源于刘禹锡的“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又一村,源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舒啸亭,源于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仅仅这些景名,已让人驻足流连、寻味遐思。

时直正午,恰恰经过闻木樨香轩,我便在那里歇脚。轩下有一长廊,廊壁上展示的是文人墨宝。

因为对书法艺术缺乏了解,那些游龙惊凤的文字也就看不懂,独独被“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一组词吸引,从中嗅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草木气息,于是拍了张照片。

后来知道,原来那一长排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草书之龙”《十七贴》。帖中内容,是他晚年写给亲友的信札。在信中,他聊人生、日常、艺术、旅行、子女、炼丹、健康等各种话题。

我注意到的那帖,具体内容是这样的:“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晚年的王羲之喜爱种果树,在田里只做这件事,也常常像远方的友人谋求各种果树种子。友人欲寄树种,他提醒对方装在布袋里,因为,一并封在信函中的话,不容易发芽。

读着《十七帖》,感叹古人书信往来的朴质淳雅,也想起不曾谋面的读者寄来的各色花草种子,想起友人写来的信件,信上同样娓娓道着着草木之事。

此番情义,每次想起都会让人心怀感念。

此种情致,便是阅读带来的共鸣与感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纷乱,每个人都需要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座避难所的妙处,正如《小窗幽记》中的一联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里有座精神避难所,你要不要进来坐一坐?
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5本治愈系书,给你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如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