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真的了解近代史吗?蒋廷黻带你走进不一样的近代史

蒋廷黻

蒋廷黻何许人也?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政务院院长、中华民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随便一个标签都足够分量,而他正是集这些标签于一身的官、学、研精英。他还有一个著名的学生叫费正清,就是那位编写《剑桥中国史》的著名历史学家。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中国近代史》,一经出版,立即广为流传,成为研究近代史的经典之作。蒋廷黻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阐述那段不堪的屈辱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同的近代史。

不懂外交的清政府

做为中国近代外交的开拓者,蒋廷黻十分重视外交的作用。他认为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也是大机会。在他看来,19世纪以后的清政府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当时的中国人依然闭关自守,自视高人一等。

当时的欧洲人将乾隆视为一个模范开明的君主,所以英国派遣马嘎尔尼访华,表示英国愿意派遣大使到中国,希望中国增加通商口岸,有固定的、公开的关税标准等等,但清政府无一接受。乾隆更在意的是马嘎尔尼行不行跪拜礼,对于通商的事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毕竟在他眼中天朝上邦是不需要跟蛮夷通商的。乾隆的继位者嘉庆给英国使者的待遇还没有乾隆好。

马嘎尔尼访华

在签订《南京条约》以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关税权和治外法权的丢失,不懂外交的清政府总是在争取不应当正德,放弃不应当放弃的。

所以,在蒋廷黻看来,清政府不懂外交断绝了中西方和平交涉的可能性,让西方意识到只能以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将中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反之邻邦日本则迅速学会现代外交,自身得到迅速发展。

多面的林则徐

林则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个有骨气的英雄,但是蒋廷黻并没有单纯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大量资料去尽可能的还原林则徐的真实面貌。林则徐禁烟的勇气是巨大的,但同时也具有“士大夫”的弱点。

林则徐

林则徐再给朋友的私人信件中这样写: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跑不能及彼,彼炮先一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陆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他清楚地意识到敌强我弱的局面,但依然唱着高调,不提改革,仅仅高呼“民心可用”,以民心对抗坚船利炮,岂不谬哉。

正如书中所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不能改革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这些士大夫,这些人既缺乏独立无畏的精神,又害怕改革出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选择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林公尚如此,况他人乎。

民国重臣们

蒋廷黻认为琦善是清政府中较为明智的大臣,他而对于琦善,蒋廷黻则认为他至少是明智的,琦善假借交借之名调查英国的军备,将汽船与中国的船进行对比,意识到地方强大以后就没有喊过“剿匪”这种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根本无用的口号,而这种行为却被认为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吓住了。

琦善与英国人谈判

蒋廷黻将曾国藩称之为中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创出如此成功的湘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曾国藩注重精神教育,他既是军之统帅,又是士之导师,强调信奉孔孟遗教。他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辅之以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从而造就了一支有主义的正派的愿意互帮互助的军队。蒋廷黻在书中写到:“在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回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同时,书中也不避讳对曾国藩的批评,阐述了将其军队私有化行为的危险性,直言这种行为挽救不了清政府。

曾国藩

书中虽然并没有很直接的评价李鸿章,但记载了李鸿章的一封书信: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器,以为不能学。……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其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

由此信就可以看出李鸿章为什么能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将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则称为“东方俾斯麦”。

书中同样也批评了李鸿章在中俄谈判时的错误,称他没有理解俄国的意图从而使中国丧失很多领土。

几件趣事

1.关于《南京条约》,英国要求割让香港时,清政府连香港在哪都不知道。

2.1857年冬,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民众不但没有抵抗,还帮助英国人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了英国人的船。

3.大学士倭仁在洋务运动时大声疾呼“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此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如此说辞,竟真能让大批士大夫不去投考科学班。

4.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倡导更大力度学习西方,被骂汉奸,有二心于英国。

5.甲午中日海战,清军第一炮就击中自己的瞭望台,总指挥丁汝昌重伤,不能再指挥战役。

甲午海战

上至天子朝臣,下至平民百姓,居然能够愚昧至此,大清朝不亡断无道理。

蒋廷黻除了《中国近代史》外,还著有《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等文章,通过一系列文章将一个全新的近代史呈献给读者。

国强民富真好,一定要珍惜当前的美好,一定要开创更好地未来,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学家蒋廷黻为什么贬林则徐而褒琦善
请读者自行判断
他薄薄的一本《中国近代史》,为何吸引我读了二十多遍?
【原创独家】“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启发了日本人
林则徐去世前留下一预言1
极简中国近代史(一):1839年3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