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教师的肺腑之言:我们对教育现代化存在严重误解

思想潮专栏作家

2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教育创新杂谈》。大意是质疑当时把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简单等同于教育的现代化,把以信息数据、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使用频率当作教育创新的做法。
 
那个时候,多媒体“课件”是个新东西,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你追我赶地花钱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很多城市的教育局和学校都给教师下达了强制培训和硬性指标考核的任务。

有的地方将每周教师使用ppt课件数量作了具体规定,一时间热闹非凡。大有数字化了,多媒体化了,教育就现代化了之势。
 

这样一来,手段与目的本末彻底倒置。针对这种现状,我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一气呵成了那篇文章,投寄给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教学参考(政治)》,过了三四个月吧,发表了。
 
人微言轻,并无甚反响。钱越花越多,设施越来越先进,课件ppt越用越频繁。但,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依然是教师的表演,学生的配合。依然学生质疑、提问。总之,教育还是那个金玉其外的教育。

“以不变应万变”
 
令我吃惊且非常不解的是,20年过去了,教育技术手段确实很现代化、高端化了。我所在的城市,中小学教学设施数字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可整体看,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原地。

听说沿海的中小学教育要现代许多。后来,我去过许多沿海的中小学参观、学习、考察,感觉与内陆大同小异。课堂上依然看不到学生质疑和提问。
 
我长期体验和观察的结果是:教育技术装备上的数字革命,并未带来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观念、思想上的与技术相匹配的进步。
 

从课堂教学上看,方法陈旧,说教意味浓厚,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很少,大量的课堂教学中看不到学生主动提出有思考价值、讨论价值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从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看,依然是相当落后的。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并未使我们的教育者脱胎换骨。(当然,我这样说是从总体上看的,并不包括极少数的学校、教师真正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者)。

过往但不过时的——现代教育教学
 
这反倒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念高中时候的生物课。那时我16岁不到,有一堂高一年级的生物课迄今难以忘怀。
 
我们的生物老师那堂课教细胞结构。他叫我们三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大坨细黄泥,我们边听她讲授,边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用黄泥制作细胞模型。老师一手拿着细胞模型讲着,同时另一只手在黑板上画画写写。

我们一边做,一边在模型的相关部位涂抹不同颜色,每组有一位同学还得负责做好记录。不时地有同学向老师提出疑问:比如细胞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吗?有无例外?
 
又比如,既然我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要是我看到别人总想到看到的是一对细胞怎么办?我们的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与大家探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喜欢大家提出问题,哪怕问得很搞怪。
 
最后,老师用了大概五分钟左右进行总结。我印象中,第二次上生物课的时候几乎所有同学都能比较准确地复述细胞的结构。

我想,这就是动手的好处,不仅能让你理解、记忆深刻,而且,连班上最“捣蛋”的同学都能学得津津有味。
 

这些年,我边教书边做教师培训工作。我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再好的课件也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
 
其实,这句话最早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我引用一位英语老师的话。她是前些年泸州某所中学的外教(时间太久,记不得名字了)。
 
我说的这位英语老师为了讲清楚万圣节的特点,在当年的10月里跑遍了整个泸州,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南瓜。目的就是为了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南瓜灯的过程。
 
当时有许多中国教师同事都劝她:“何必费那么大劲儿呢?用课件多好,可以反复播放,一直到学生把那些和万圣节有关的单词句子课文都记住。”但他依然坚持找到真实的南瓜,并且坚持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制作南瓜灯。
 
不管同事们多么不忍心看她劳累,总之她就一句话:“谢谢谢谢,再好的课件都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
 
在我看来,我的生物老师四十多年前的那堂生物课放在今天也堪称典范。今天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这样的老师结合才具有应有价值。我认为,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堂生物课是真正通向未来的育人课。
 
而泸州那位外教深谙教师与课件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在今天,资本与技术统领着教育,甚至禁锢着头脑。ppt课件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教师的主人。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读的子弟校从上海(还是北京?)调来一位自然课老师。记得有一次给我们讲避雷针原理的时候,除了黑板上画图加以说明之外,还特地带领同学们去了一栋苏式三层楼房。
 
先上楼顶,找到避雷针,然后顺着铁丝层层往下找,一直找到底楼那根插入地下的地线,老师说:“天上的雷电再厉害,也厉害不过大地。大地像母亲一样,把灾难自己承担,保护好他的孩子们。”
 
教育者的现代化
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回事
 
没有教师的现代化,(没有教师的改造,)在技术与资本支撑教育的今天,就只有高成本、低效能的教育。正如没有现代公众,没有现代化的人,楼建得再高,大街弄得再宽,地铁铺得再长也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因为所有的物质建设、所有的技术手段,离开了人都没有任何意义。
 
什么是教师的现代化?教师的改造,需要改造什么呢?
 
这里不打算从理论上讨论教师的现代化问题,这个问题交由那些四处做报告、闭门造车的专家们吧。这里只打算谈一点个人感受。
 
教师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也不是掌握了数字化技术,熟练制作并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就是现代化教师,那顶多算是懂得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施和手段的教师。

技术很重要,设施也不可或缺,但就如同一支没有现代战争观念、不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军队一样,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又当如何?
 
从农耕经济时代的科举制到现在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依然固守的统考制(迄今为止所有出台的考试“改革”相对于统考的实质可算是“以不变应万变”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不管是从教学过程,还是结果,其核心依旧是一个“考”字。所有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也都是为这个“考”字服务的,与“育”并没有多少关系。
 
如果我们把被扎堆涌现的“新”概念、“新”提法、“新”定义吸引过去的目光移回到日常课堂,把被大课间、大活动、大声势弄得热血喷张的情绪稳定下来,静悄悄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广泛地、经常地听课,我们一定会吃惊地看到:
 
课堂里的教育教学和热热闹闹的口号创新、标语创新、宣传展示创新五花八门的活动是彻底的两张皮。
 
城市以及农村学校的教室里已经最大限度地装备了电子白板和使用课件的多媒体设备。但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手段代替粉笔黑板的结果仅仅是高投入高成本,“产出”依然低下。
 
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那里,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迅速地使其程序化、流程化,上课叫做“走流程”。公开课、观摩课、赛课几近表演课。
 
好多次听课,看见学生们(所谓一流学校的学生)悄悄交头接耳,凑近一听,知道是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疑问,但课堂上就是不提问。我曾在听课后问过学生,既然已经有了疑问,为什么不提问呢?

学生的回答是:“提问是没用的。提问和讨论都是老师设计的流程。不管你怎么表示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会儿,老师的课件会让屏幕上像仙女一样飞出一个标准答案来。

现代化的教育者从何而来?
 
有无数的文章论及过这个问题了。但收效甚微;

就此问题文件下发也是无数了,但收效甚微;浩浩荡荡、轰烈烈的教师培训搞了一茬又一茬,钱花得如流水,但收效甚微。

几年前去德国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对我们的大规模、整齐划一的统一培训大惑不解:“只有技术流程才需要这种培训,你们都是做职业教育的吗?”当我回答“no“的时候,她问:”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招收合格的教师?”

显然,她以为我们之所以搞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是因为教师们不太合格。虽说我们之间有文化——教育文化价值判断上的很大不同,但她却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们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显然与“因材施教”的优秀传统背道而驰的。我们希望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坚持“因材施教”,为什么放到教师身上就把这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抛到一边了呢?

 
我个人以为:完全可以把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技术手段的培训分开,前者可以建立个人申请进修制度(短则几天,一周,长则一两月,个人申报进修课题科目,自己选择进修的学校,课程的设置等等。就职学校可对申请进修者提出具体要求和考核指标。这是基于每位教师的自我需求是不一样的。

后者的培训则可以统一安排进行。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立即着手师范教育的改革,一是将现有师范院校整合之后,改造成为在职教师的师范专业教育学院。二是取消专门的师范院校,将师范教育纳入综合大学。学制由现在的4年延长至5年(甚至6年)。完成本科教育后,再继续一到两年的师范专业教育。这类专业的考生招录条件应该比其他专业更严苛。

毕业生一旦就业,基础工资待遇和津贴(如教龄津贴应大幅度提高)相较于其他行业要高(尤其是与公务员相比)。这样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里来。

一句话,有了人,有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做教育的人,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才可能从中小学就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上,烧钱是容易的,只要有钱;造就现代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是不易的,除非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宗伟:一所学校是否言行一致远比那些响亮的口号、鲜红的标语更能影响学生的未来!
老师的信息素质
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之学习心得体会
名校之道(7)|仰望星空 奠基终生——哈尔滨市“香滨模式”解析(二)
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