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闻天忆党史最凶险一夜:若非毛主席力排众议,党史就要改写了
www.163.com 2024-04-12 11:34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在中国的革命史中,有无数身先士卒的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天辟地。
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固然重要,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也必不可少。正如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有无数革命前辈们的无私奉献,更有毛主席所领导的党中央带来的正确决策。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张闻天曾经感慨道:“如果那一晚没有毛主席力排众议,现在的党史绝对要改写了!”
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毛主席做了什么,竟然改变了整个中国党史?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正确决策,现在的党又将发展到什么方向?
革命之路
张闻天作为党内早期关键人物之一,同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路。但正如坎坷曲折的共产党之路一样,张闻天走过的路也十分波折。
1919年,张闻天参加了五四运动,还在报刊上公开宣传《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中国早期主义马克思宣传先驱者之一。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张闻天自费留学,直到1925年,张闻天带着国外的先进思想回到了中国。
同年,张闻天在上海入党。当时党内还是以王明等人的思想为主,加上张闻天在海外丰富的经历,王明等人大力拉拢他站在自己的战线上。
张闻天虽然饱读诗书,但他对国内的实情并不了解,加上王明他们的拉拢,张闻天自然没有多想,一时间对他们的思想理论也十分赞同。
然而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在实践中,张闻天逐渐发现王明等人的“左倾主义”道路漏洞百出,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张闻天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路线很可能是错误的。
既入穷巷,就该马上掉头。张闻天果断抛弃错误的“左倾”思想,开始探寻起真正的道路。
1934年4月,因为博古等人的领导失误,导致红军广昌战役又一次失利,红军遭到严重打击。在战后会议上,张闻天站出来严厉指责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导。
1935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说起这次会师成功,让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真的是“上天助我”。
说意外,是因为当时红一军和红四军都不知道彼此的位置,当红军先头部队翻过大雪山夹金山,远远的就听见山的另一边传来军队人马的行军声。
两支部队都以为对方是敌人,差一点就要拔枪打起来了。然而等到距离缩近,双方都惊喜的发现不是敌人,而是同伴!
原本高度紧张,都做好殊死一搏的红军,突然变成兄弟相逢的喜悦,红一方面军激动的从山坡上冲下来,紧紧的握着兄弟们的双手。
对红军战士们来说,两百多天,一万余里的长征之路,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今天终于见到了战友,这怎么能不令人激动。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战友。
然而正当红军顺利会师,走到关键性时期时,队伍内部却因“北上陕甘”还是“南下川西”问题发生了争执。
张国焘表面上没有反对“北上”的提议,但实际上,他在两河口会议上却说道:“北面蒋介石实力太强,战士们现在都疲惫不堪,北面不能走;西面有大草地,那里环境恶劣,同样不适合走。现在看来,只有西下这一条路行得通。”
然而博古等人却不同意张国焘的意见,甚至出言嘲讽他:“麻雀飞进阴沟,进得去出不来,死路一条!”
张国焘听了后火冒三丈,双方当场就要动起手来。最后还是在毛主席的劝说下,双方才化干戈为玉帛,张国焘也勉强同意了北上。
然而张国焘嘴上同意了,但他的心里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怒火,队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累积……
生死攸关
8月下旬,当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草地,然而这时,队伍中又出现了争执。
原来在等待张国焘率领军队北上的日子里,张闻天负责刊发一部《干部必读》的报纸。
有一次,张闻天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北上南下是两条路线斗争》的文章,其内容就是强调北上路线的正确性,以及南下的不可行性。
张闻天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想阐明队伍的道路问题。然而当时正值张国焘满心不服,他与队伍干部的关系正紧张,张闻天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可不是火上浇油吗!
当张闻天把这篇文章念给报刊的编委会听时,编委之一的陈昌浩当场大怒。
陈昌浩
众所周知,陈昌浩和徐向前是张国焘手下“一文一武两员大将”,张闻天写这么一篇文章,无论什么想法,到了陈昌浩眼中自然是“心怀叵测、用心不良”。
所以陈昌浩立马拍桌而起,大声指责张闻天,甚至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语言变得十分粗鲁,扬言:“你(张闻天)要是敢把这些胡说八道出去,我们整个红四军的干部都不同意,我要向上级斗争你!”
眼见陈昌浩越说越严重,众人只好妥协。最终张闻天也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也很生气,因为现在是关键时期,红军离胜利只差一步,要是这时候队伍里出现干部不和的情况,那战士们的付出就要功亏一篑了。
所以毛主席也批评了张闻天:“你简直是书生意气,这时候写这些干什么?一点用也没有还雪上加霜。”
时间来到9月份,早就不满的张国焘直接致电陈昌浩和徐帅,命令他们率领右路军立刻南下。
其实张国焘表面上是不满中央北上的方针,实际上是自恃红四军兵多将广,想以此争一争。
张国焘这一举动无疑是违背了中央的北上方针,甚至语气间充满胁迫意味,队伍内部一时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
看着张国焘的电报,摆在中央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放弃北上方针,跟着张国焘南下,然而这样一来,红军的步伐势必会遭到钳制。
二是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虽然历史证明北上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失去了张国焘强大的协助,未来如何谁也不曾得知。
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张闻天一时犯了难,当时两军已经进行了混编,如果各走各的,到时候会不会出现“红军打红军”手足相残的情况?
受过苏联教育的张闻天同时害怕无论哪个决定,最后都会违背布尔什维克原则。
中央红军和张国焘之间迟迟不能达成路线共识,在经历了短暂的胜利会师的喜悦之后,形势陡转直下。全军上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红军面临的危机之一就是粮食危机。军队驻扎区周围人烟稀少,粮食短缺。那么小的地方突然涌入十万大军,可想而知会出现多大的粮食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军心不稳,这才是最致命的问题。两方领导层暗流涌动,将士们必然会感受到这种微妙的气氛,到时候造成军心涣散,想挽救也不可能了。
就在这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的时刻,毛主席一语定乾坤。
在整体会议上,毛主席挺身而出,力陈利害,说出用“非布尔什维克”的方法,带领红一军、红三军脱离了右路军,单独北上。
毛主席这一独到见解说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事实证明,毛主席是正确的。
后来,张闻天回忆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唯一做出这种决断的,只有毛主席。”
不敢想象,如果当时没有毛主席,没有毛主席的英勇决断,中国革命又将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毛主席和张闻天
“如果没有洛甫(即张闻天)、王稼祥两位同志从左倾中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在七大会议上,毛主席高度评价张闻天道。
张闻天是受过“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教育”的人,同时他的每一步都在坚定的遵循着布尔什维克原则。虽然张闻天理论知识丰富,但有的原则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后,张闻天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更加贴合实际了。
“真理在谁手里,我就跟谁走。”张闻天坚守原则,甚至曾经“三次让贤”。
第一次是在1935年4月,红军长征渡过北盘江后,要派一位负责人到白区工作。然而这次调派意味着要放弃在红军中的职务,转而从新开始,很多干部都不太愿意,毕竟谁愿意放弃积累了半辈子的职位,从头来过?
但是张闻天就挺身而出,主动要求辞去自己的职务,然而张闻天的能力实在突出,毛主席不愿意,改派了陈云。
同年红一军、红四军会师后,为了表示团结,张闻天又主动提出让出自己的职位,还是在毛主席的劝告下才打消这个念头。
1938年,在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前,共产国际已经确立了毛主席的中国共产党领袖地位,但职务划分尚未明确。
于是在会议期间,张闻天主动提出应当选举毛主席为党中央总书记。要知道,当时的张闻天是党中央总书记,这个职位领导全党,位高权重。
但张闻天丝毫不留恋权力,反而甘愿让贤。毛主席听后虽然十分敬佩和感动,但他在全面思考后,还是说:“洛甫,你是'明君’,开明之君,党中央总书记还是你来担任吧。”
张闻天知道,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毛主席才是最适合党、最适合中国的领导人,这个职位非毛主席莫属。
所以在会议后,张闻天主动辞去自己的职务,将工作逐步转交给毛主席,甘愿给毛主席当帮手。
“让贤”之后的张闻天,在党内主要负责宣传教育方面。
张闻天和毛主席的情谊深厚,这在党内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很多重要事件中,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闻天都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张闻天和毛主席配合默契,用刘英的话来说,就是:“在红军走过的这么长道路里,张闻天都是支持毛主席,是和毛主席并肩作战走来的。”
结语
在史党共中上,张闻天曾在短期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遵义会议三年内都存在着“洛毛合作”的现象,但这位被称为“红色教授”的重要人物,却一生不贪恋权力,反而心甘情愿辅佐毛主席。
张闻天一向敬重毛主席,跟随毛主席的脚步但又并不盲目,有独立见解还愿意不断探索。
张闻天知识渊博,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还很高,党内人称“老教授”。
后期脱离了负责岗位后,张闻天知道自己缺少实际经验,于是自己把自己“下放”到农村,随后还提出了一个将来如何使农民富裕的生产式设想。
毛主席多次赞扬张闻天道:“洛甫是最不留恋权力的。”
毛主席身边,忠诚的战友同志数不胜数,但和毛主席最默契的还要数张闻天了。正是因为有无数张闻天这样的人辅佐着毛主席,我们的党才会有如今辉煌灿烂的盛况。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向前写回忆录,为何对张闻天颇有怨言:他早听毛主席的就好了
1935年大事记
百丈关红军伤亡万人,许世友“咆哮”总部,陈昌浩怒而免去其职
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成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草地密电”存在的旁证(二)
“最黑暗时刻”的真正发生地——牙弄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