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为何不堪一击
星光点点如拨动的琴弦昨天11:47
八里桥之战,可以算得上传统骑兵的落幕之战,其正式宣告世界战争史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
大图模式
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场战争,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具体时间是1860年的9月,地点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桥。对战双方分别是清朝的满蒙骑兵,人数大约在3万左右,其中包括了一万左右的蒙古铁骑,由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为主将。而敌方则是拥有着近代化军队的英法联军,兵力在8000人左右。
大图模式
虽然清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战争结果却是惨败,双方伤亡差距非常悬殊。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8000人的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对此,主将孟托班遭到了国内议员没们的嘲笑,认为他这根本不叫打仗。
而对于清朝来说,八里桥之战彻底将他们的信心击垮,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北京城陷落,圆明园被抢劫一空,以及整个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大图模式
输,其实我们并不意外,因为双方武器装备差距过于悬殊。但是输得这么惨,确实难以理解。要知道这次可是有着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啊!
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武器装备的差距。作战打仗,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武器的威力,近身搏斗是下策之选。当时的西方已经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已经把先进的武器装备用在了打仗上,最鲜明的就是枪炮为主得热兵器。这个武器要比传统的弓箭、大刀有威力多了,而且这都是远程射击,在对方还没拔出弓箭的时候,子弹已经发射出去了,因此,这个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了蒙古铁骑。
大图模式
2、战术思想的落后。当时的清军主要就是蒙古骑兵,骑兵作战,最主要的就是应该有严密的队形,密不透风的防范措施,有组织且悍不畏死的冲锋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战力的保证,更是气势上的压迫。
大图模式
而当时的蒙古骑兵还是百年前的战术,依然是游击骑射这种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队形混乱,进攻没有节奏,虽然英勇,但形成不了有效的冲击。面对英法联军严密的枪炮封锁,这样无疑是抱薪救火,白白送死。
大图模式
3、骑兵战斗力的下降。此时的蒙古骑兵已经不是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在早先的铁木真时代,蒙古的铁骑那是无人可敌。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重视格斗,重视骑术,因为铁木真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
所以说,那个时候的人们可以说对于骑术,是争相学习的,是根本不需要有人去督促,就会主动去学习那种。而后期的时候,人们生活相对比较安宁,人们对于武力方面的拉弓射箭已经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同时,他们也缺乏应有的格斗技术,这对于近身搏斗也好,远程射击也好,都是不利的方面。
大图模式
4、落伍于时代。当时蒙古的铁骑还在故步自封,而其他国家都在改进更新,一个不与时俱进的民族,在战斗力上衰减也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当时英法联军也有骑兵,比如赫赫有名的近卫龙骑兵团,双方在八里桥之战前夕,有过前哨战。结果300英国骑兵,击溃了3000蒙古骑兵。类似的战况不止一次的发生。往往英国人一个阵列冲锋,蒙古的骑兵就废了。
大图模式
没办法,他们面对的不是曾经的欧洲重骑兵,他们也不是曾经无敌于草原的“上帝之鞭”,无论是机动性,纪律性还是单兵的作战能力,他们都比不上英国这样的现代职业化军队。
总而言之,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全方位的失败,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落后,而是一个时代的差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铁骑不堪一击预示着什么
八里桥之战的意义:游牧民族的时代被彻底终结
八里桥之战:为何清军两万多不敌联军五千,蒙古铁骑还被吓破胆?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八里桥之战丨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3万铁骑血战8000联军,毫不畏惧,不输骨气
曾经无敌的蒙古铁骑最后一战,悲壮!大清最后的遮羞布,被撕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