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方】天津《钱塘江的今昔》作者:申力 主播:袁嘉敏

20

22

作者:申力

主播:袁嘉敏

编辑:小鹿

钱塘江的今昔

 HAPPY NEW YEAR 

据史书记载:从宋朝到解放前的七百多年来,任性的钱江,放荡不羁,经常南坍北涨,北坍南涨,冲决堤岸,摧毁村庄,发生大灾达二百一十次,“轰隆隆、忽喇喇”,坍江之声,声震数十里外,坍江声息,汪洋一片,庐舍漂浮人畜淹毙,分不清哪是河漕,哪是桑田,有一首歌谣:“坍江坍江,一坍就光。逃出性命,光棍一条。找个破庙,掘个地灶。大难不死,还算运道……”听如此辛酸的歌谣,想到那昏暗的星光之下,孩子的哭啼,母亲夜嚎,是何等的凄惨。

相传南宋皇帝赵构,刚逃到杭州,歇马潮鸣亭,刚下灶,准备晚饭,忽闻人喊马嘶,鼓声震天,以为金兵追到,不禁大惊失色,站起身就往亭外跑,得知是钱江夜潮的咆哮,才缓和过来,钱江夜潮造成的恐怖,让宋皇帝赵构夜不能寐,南宋时,观潮胜地在杭州,后来江河改道,到明时才转移到海宁,皇帝把八月十八定为“潮生日”,把来势汹涌的钱塘潮,视作鬼神来朝拜,到了八月十八日,皇帝亲自驾临,江边旌旗招展,银锷闪跃,男女老少都被迫出来迎接,五百名吴儿,披发纹身,跳入江中,在汹涌澎湃的江上踏滚木,玩傀儡,撑小红伞,表示对河神的崇拜,这种愚昧的活动,不知吞噬了多少吴中少年,宋人潘阆的《酒泉子》记载了此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凝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吴越国的建立者,钱缪,在位期间看潮水一昼来两次,堤岸往往是刚修好,就被汹涌的潮水冲坍,苦了老百姓,也激怒了钱王,钱缪在八月十八这一天,在江边搭起大王台,要与钱江潮神见个高低,他写了两句诗:“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旦借与钱缪”,随后把纸丢进江里,算是向潮神下了一道战书,待潮神骑着白马汹猛奔来之时,岸上万箭齐发,直射潮头,吓得潮神只好勒转马头,向西南逸去,此时的江面出现了“之”字的弯曲,后人为纪念钱王射潮,就把浙河的海堤称为“钱塘”。

不过在钱江两岸,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个巨人,他可以从江的这一边,跨到江的那边,人们不知道他的姓氏,看他住在钱塘边,一天,这个巨人要将自己制好的盐,挑到江北去卖,盐堆有小山一样高,只够装一头,另一头,他系上一块跟小山一样的大石头,他一脚从萧山跨到海宁,就在塘上歇担休息,一觉醒来,盐没了,石头还在,就成了现在的硖石山,巨人十分光火,抡起扁担猛打江水,打得江里龙王两眼直冒金星,赶紧跳出水面,直求饶,并向巨人保证,以后涨潮,一定先给人们打个招呼。

巨人把扁担向杭州湾出口处一丢,喝道:你,现在就从这里叫起,后来,潮水一进杭州湾,就开始嗥嗥直叫,在巨人睡过的地方,扬着的浪,叫得最欢,当地的人们称这个巨人为钱大王,当时人们只能用幻想去征服自然灾害。

这些故事半是史实,半是神话,它亵渎了神明,赞美了人,“自古江山夸壮丽,至今父老说英雄。” 在千万首观潮诗中,明人高得旸的这二句,极其难得,是古人欣赏自然美的一种独到见解。

经过几代人艰辛的努力,从大尖山至杭州近郊七堡的二百里海塘,铁铸般地固守在江边,守住阡陌,百世流芳,缚住了苍龙,远远望去,北岸,形如鱼鳞,高峻陡壁,俯视悸心,只有在大潮西进,江面翻腾的时候,它才发出忽噜忽噜的响声。

今天的钱塘不再祸害人类了,但是它的雄风还在,看,它潮来的时候,发出一道道怒吼,站在钱塘江岸上,总觉得堤坝也在颤抖,听当地老一辈的人说:盐官海神庙的门槛,与硖石山上的塔顶在一个水平线上,南高北低的落差很大,因此海塘才承受得了如此强大的冲击。

钱江海塘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降龙伏海的力量和智慧,是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江上长城…… 

虎年虎虎生威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厉害!杭州的“海上长城”在哪里?六和塔居然与这件事有关!
一段海塘与一个博物馆的奇缘
钱江海塘与龙游石窟
钱江大潮,变患为宝
钱塘江掀起惊涛骇浪
“天兔”助兴钱潮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