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建波 | 余绍宋的书法实践

浙江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重地,系统地编撰《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不仅是为整体研究和弘扬浙江地方文化和美术传统打下基础,更是要从浙江出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延展,在跨地域和跨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发掘全球艺术史视野下地域美术研究的方法,撰写联结个人、联结区域、联结历史的,定格文明血脉精魂的艺术发展篇章。

 余绍宋的书法实践 

文 | 毛建波

 ※本文发表于《中国书法》2018年11期 

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衰微。导致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书法的生存也面临着危机。经历过传统与现代双重教育的余绍宋以保存国粹。振兴传统文化的决绝。投身书法实践并编订《书画书录解题》,为书法的承续与现代转型贡献了自己的成功案例。
对余绍宋书法的研究,需要与余绍宋所处的特殊时代紧密相连。唯有了解余绍宋所处社会的情势。方能深刻体悟余绍宋的选择与努力,从而深入余绍宋书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内里,挖掘出余绍宋于传统书法的独特贡献。
余绍宋曾自许“书第一,竹次之”,如同齐白石自承“诗第一、书第一、画第三、印第四”未必贴切一样,如果以此确定余氏书画的高下,显然也不足为凭。但换个角度以之核定其习练书画的顺序,倒是恰如其分的。与同时代绝大多数诗书传家的子弟一样,余绍宋自年幼即临帖习字、并且早早就有名于乡里。现存其十七岁应家乡长辈嘱书写的《海为天是》行楷对联就可以看出其功底的扎实。余绍宋的书法、由唐人颜真卿、柳公双、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诸家人手,此后上溯王義之、王献之,下追赵孟頫,并攻张芝、皇象、索靖章草、也曾学习孙过庭《书谱》及苏东坡、米芾。中年致力于北碑、几于无碑不临、南归杭州后又倾心帖学,最后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合碑帖于一体,不拘泥成法,形成刚柔相济的书风。
余绍宋一生于章草用力多多,与沈曾植、王世镗、张继、靳志、郑诵先等,同为清末民初章草复兴的代表人物、这与他保存传统文化的意念息息相关。

图1  余绍宋 章草元人题写菊诗扇面(局部)

纵34.3cm 横65.2cm 1939年 天津文物公司藏

章草与隶草、今草同是两汉魏晋时期我国书法史上草书系统的三种形态、相传是汉元帝黄门令史游所作,[1]其后张芝等人发扬光大,成为艺术性很强的草书艺术,习练者众多。由于章草的结体比较划一,[2]后来追求书法体势多变的书法家逐渐扬弃了章草。在汉末、三国时期是草书主流的章草,到东晋就被今草取而代之了,至初唐时欧阳询已断言”章草几将绝矣”,到北宋,黄伯思更哀叹“(章草)至唐绝军为之、近世遂窃然无闻”。
千年寂寥的章草、到清末民初突然成为“显学”,究其因,正与上述保存国学的情势密切相关。面对切音文字、拼音文字等种种激进的“革命”说的冲击,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试图寻找中国固有文字易于书写者加以“改良”。于是乎,许多对传统文化浸溢深厚者将寻找的目光投注于章草。早在一九〇五年、章炳麟就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中,建设性地提出“欲使速于书写,则人人当兼知章草”,因为章草“此非独便于今隶、视欧文亦愈径省”。[3]章草简省易用的观点,得到众多的拥趸。一九三〇年一月十二日,以卓定谋、林志钧为核心,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字体研究会,明确提出“查现行字体,不外篆隶行草楷书等种,于各体中选其笔画简单、辨识容易、书写灵便,又具有历史与美术之价值者,以供实用。由本会研究结果,咸认为(章草)实与上开条件颇合。章草虽名为草,实类正书。笔画平均四画至八画,且每字起落点画分明,绝无纠绕狂蔓之病,上下字亦复划然区分,不似今草只能直写不宜横写。故章草在中国各字体中,实为最易识易写之字。[4]
清末民初大量汉简、敦煌残卷的发现,也引发了书法家复兴渐已湮灭的章草的兴趣与可能,许多书法家上追皇象、索靖,下法赵孟頫、宋克,开始复兴章草之旅。余绍宋于章草多有涉足,在北京时就常与好友罗复堪、林志钧、卓定谋诸人一起探讨研习,乐此不疲。他还劝导擅长魏碑书法的梁启超学习章草,并以自己藏《急就章》和《月仪帖》相借。余绍宋的章草得力于索靖的《月仪帖》最深。他取法晋人草法,简去波挑,增加其连绵,这与他认为“章草两字不许连属,又多波磔,书写断不能甚速,否则早经通行,何至今草行遂归淹灭”有关,他一方面想振兴章草。一方面又想使之快速书写便于推广实用,所以就参以今草,形成简古妍润兼而有之的书写风格。他的章草作品遗存不多,甲戌孟夏(一九三四)书《述书赋》册页以及《书与国华吾兄》册页,既有索靖《月仪帖》的苍劲与妍润,又有王義之《姨母帖》《十七帖》的刚柔互补,行笔迟拙含蓄、结体严谨中蕴含厚重、朴茂浑厚。已卯(一九三九)夏日作《題自作诗稿》稳健中不乏飘逸,秀美中寓含遒劲,为民国章草的精品。
为了证明书法的运用无碍于现代生活,余绍宋保持着以毛笔日常书写的习惯、他大量的手札、诗文稿、读书笔记、日记等等,以行书尤其小字行草书运用最多,书写最为精熟。其行书融義献父子、颠张、醉素之精,兼有苏东坡、米襄阳、赵子昂之秀逸,黄道周、傅青主之意蕴。他早年的《为仲先所书行书四条屏》已显功力、《杨椒山先生狱中手植榆树歌》[5]《为王孟特所作行书四屏》(壬戌冬作,一九二二年)则参以元魏人笔意,平和简约,淳厚率意。中年以后所作更为精熟,晚年之作《竹庄诗话》《自书述酒诗稿》,随手写来,笔笔中锋,坚实沉着,秀劲内敛,神韵流动,跌宕飘逸。圆润清湛。结体富有意趣,不露声色地将古法融入字里行间,轩轩然有一种大家之气,观之最为令人惬意。余绍宋一生几乎无日不记,今劫后尚存的《余庐日记》《春晖堂日记》起于一九一七年,迄于一九四二年,凡一百五十万字,全出于小字行书,妍美流畅,字字分明,不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斗争、艺术活动的重要文献,也是书法佳作。其致黄宾虹、吴湖帆、国华、仲恕等友朋的信札,所写都为寻常之事、款款道来,随机生发,线条饱满,挺拔有力,从头到尾,行气贯通,笔笔送到,无一丝一毫解怠松弛之处。
余绍宋临习过大量汉碑、隶书宗《乙瑛》《孔宙》《礼器》诸碑,留存作品较少,有“述书赋”“沐尘泉”等,秀丽中寓劲润。余绍宋的真书于欧阳询着力很深,又糅入董其昌书意与魏碑体式,写得厚重沉着。一九二一年董康撰文、余绍宋书的《京师第二监狱记》[6],以欧阳询书法结体为基调,参以魏碑笔法、字形修长端庄肃穆。一九三二年所书《重修西溪厉樊榭先生祠堂记》(马叙伦撰文,王褆篆额,吴福生刻),一九三五年所书《黄晦庵先生墓志铭》(章炳麟撰文,张尔田篆盖,梁朗文刻),笔致清劲和穆,结体端秀雍容,谨严工整,神完气足。[7]行楷《临赵孟頫松江宝云寺记》(一九三六年),字大寸许,与赵子昂字形稍有异而于神有得,用笔颇得松雪妍媚舒展之态、峭拔秀丽之质。同年夏天所书《归砚楼记》叙其收回曾祖父宝藏河图洛书两砚之始末,文近千字,以小楷精心写就,撇敛捺放,以侧取势、稳重中又有几分潇洒,极为生动多姿。可以看出。他对王義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与北魏墓志下过坚实的功夫,其起笔收笔处,时时显露墓志浑朴质实之气息。

图2 余绍宋 楷书归砚楼记册(局部) 

纵23cm 横33.4cmx4 1933年 私人藏

余绍宋熟悉六书、常常临习篆书,从唐人李少温人手,上法李斯,再及钟鼎铭文。余绍宋曾致函黄宾虹“五年前承先生购集金文楹帖,宝藏不忍悬挂。常谓近时虽多喜写金文之人,而真能得其神理者,舍先生外,更无他人;不惟并世所无,近数百年,亦无有也”。[8]余绍宋在金文书写上也有相当之功力,其于一九二二年(壬戌)为石麟姻长兄所书集周颂敦字八言联,运笔沉着自然,笔力圆劲厚重,气息淳古高华。一九三六年(癸酉)为孙伯兰基志碑额所书小篆“故内务部总长孙公之墓志铭”,笔画丰腴均匀,线条刚柔并济,气势贯通、结体疏朗宽绰而不松散涣漫,都是篆书佳作。
作为学者的余绍宋兼工各体,真、草、篆、隶、行均可信手而成,与同时代的浙籍学人马一浮、张宗祥、马夷初一样、他将学养与书法相结合、书法字体平实,讲究内功,不讲究形体的夸张,而是讲究书法的整体把握,布局、虚实、节奏、题款、用印处理得十分得体、和谐,字与字、行与行都蕴藏着从容淡逸的气息。余绍宋曾身居高位,又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所以求书者接踵而至,一生所书数量极丰、仅碑刻、摩崖就不下百种,且遍布大江南北,在当时有着极好的声誉。康有为、陈宝琛、黄宾虹等文化大家对他的书法都十分认可。余绍宋曾在日记中记录“卢毅安来谈及作书。谓曾闻许守白云:往见康长素(康有为),盛称余书法之美,谓为北方第一人云。此可谓不虞之誉也。日前在陈吉甫处,晤罗节若,亦云:前数月与其兄钧任(罗文干)同往见康时,康亦称我书法,谓北方能书者仅此一人。则卢说信也。余书素不为时人所喜,有卖出后复退还者,余不愠也。曲高则和寡,自昔然耳。前辈中称余书者,尚有袁钰生(袁励准),曾闻余戟门、祝葆堪言之,则亦一知己也。并记之。”[9]余绍宋写日记时并无发表之意图,他在日记中记录友朋们转告的康、袁评语,无非感念于对方之知己而已,有一定的可信度。

图3 余绍宋 沐尘图并书避难记事册(局部) 

194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作为蒙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教育的余绍宋,在书法面临生存危机时,他强调传统书法的精神与价值、强调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力求从对传统深入全面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与创新。他以自己的个人努力,力图延续和振兴书法艺术、虽然从书法角度讲,他还没有形成标引一个时代的大师所应具备的强烈而鲜明的风格,但正是他以及他同时代的黄宾虹等大师们的共同努力,不仅使传统书法得以绵延传承,而且在新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了种种尝试,引领了书法的重要转折,从而开启了现代书法的大门。当我们在几十年后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成就时,应该重视他们曾经起过的作用,还他们以应有的地位。
我们不妨将余绍宋与黄宾虹作一比较。余绍宋与黄宾虹交谊颇深、两人多次晤面,书札往还,引为知己、互相奖掖。余绍宋编辑《金石书画》时,多次发表黄宾虹所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并在多件作品上题跋。余、黄二人的生活方式、道路也十分相近。余绍宋早年思想开放、留学东洋、从政为官、终于看清政治现实,挂冠而去。黄宾虹早年参加反清斗争,后勘破世情,远离政治。此后余绍宋虽作为乡贤,时有参政之举,仗义执言。但总体而言、两人的生涯都以编辑、鉴定、诗、书、画实践为主体。他们都感于乡邦文化的重要性,余绍宋撰写《龙游县志》,黄宾虹撰写《新安画家传》。他们都有感于传统书画史论的陵夷、余绍宋编辑《画法要录》《书画书录解题》,黄宾红编辑《美术丛书》。为光大传统艺术,余绍宋编辑《金石书画》、黄宾虹编辑《神州画刊》。他们都擅长诗文书画,研习书画史论,他们都长于山水画,兼及书法、花卉——当我们铺排两人的生活痕迹与艺术思想、艺术历程时,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的相似。可以说正是有黄宾虹、余绍宋等一批人的共同努力,才构成了近现代书画史的绚丽多姿与成就辉煌。

注释:

[1]齐萧良另辟杜操创章草之说。

[2]张怀瓘《书断》:“右军(王義之)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皇象)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3]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文字改革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4]国立北平研究院编,国立北平研究院概况。一九三三年版。

[5]此刻石原立北京司法部街,《北京石刻目录》收入此刻,刻石今存否不明。

[6]此刻石今存否不明,仅见拓本,《司法公报》第一四八期曾影印。

[7]据余绍宋文孙余子安粗略统计,余绍宋一生所书碑刻不下百种,大都是真书,或真书而略带行书笔意。现在能见之拓本不足四、五十种。

[8]转引自王永敬、李健锋著《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安徽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9]据《春晖堂日记》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 作者 毛建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毛建波,1965年生于浙江义乌。1985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丝绸之路于敦煌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等。

专长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研究,出版有《余绍宋:画学及书画实践研究》《钱塘江绘画》《吴越国艺术史》《回到本体:浙江中国画研究》《百年巨匠 潘天寿》(合作)等专著,校注《南田画跋》《画旨》《石涛画语录》等,主编《中国思想与书画教学研究文集》(1-6集)等,在《新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法》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相关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绍宋书法的书心与情怀
梅墨生诗咏四十位近现代书家书法连载(三)
梅墨生诗咏四十位近现代书家书法连载(一)
请大家围观,这书法是丑书吗?是展览体吗?
朱万章:何绍基书法的鉴藏与传播
何绍基的书法作品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