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散落八婺的古建遗珍……
谁怜沧海竟遗珠,八婺大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祠庙民居、桥塔台榭,串联起风情万种的乡土记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不我,走一场关乎古建筑的拾遗之旅。


永昌惜字塔

[视频]永昌惜字塔 @胡波/摄制  童俊/片头
在兰溪市永昌街道钱村外的乡村公路边,伫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砖塔,历经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依旧风姿绰约。这是一座什么塔,佛塔、风水塔、高僧塔,还是另有所用?
惜字塔 @作者
该塔为楼阁式,共三层,平面六边形,高约七米。塔基用红砂岩条石做成须弥座;塔身为青砖砌筑,转角处用方形倚柱,二、三层设有拱券门窗和垂柱挂落,砖雕栏杆围合平坐,腰檐处用四层叠涩砖和两层砖雕密檐出挑,再用花脊砖装饰翼角,末端置鳌鱼脊兽,寓意“独占鳌头”;塔顶为攒尖顶,塔刹是一只插有三支铜戟的葫芦宝瓶,寓意“平生三级”。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塔身上的三方字匾,其一为底层正面桃形窗上的青石阴刻“敬惜字纸”,其二是底层另一侧的红砂石阴刻“恭尊书简”,其三是二层正面的砖雕阳刻竖匾“文昌阁”,镶嵌在砖仿木牌楼式门罩正中,骑门梁上还雕刻笔锭和如意图案,谐音“必定如意”。通过塔上的装饰素材与文字内容判断,这是一座难得一见的惜字塔,但关于它的建造者与建造时间无从查考。
惜字塔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根据体量的大小也有所区分,如字冢、惜字炉、圣迹亭、惜字宫、焚纸楼、字库塔等等,最初是用在衙署、文庙、书院等官方场所,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甚至在宅邸内院中也有设置。
古人为何要建造惜字塔?这是出于对文字的敬重,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是中华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称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日常生活中有写过字的纸张和废弃的书稿不能随便丢弃或玷污,而是装进字纸篓集中投炉焚烧,再择日将纸灰投入江河湖海,称为“恭送圣迹”。有些地方还成立惜字社等组织,承担统一收集焚烧字纸的工作,以此作为积累功德的一种修行。
除了兰溪永昌,在婺城罗埠、东阳南马、磐安仁川等地也发现过类似的建筑遗存,它们或砖或石,或单层或楼阁,或隐于巷陌,或立于旷野,是古代八婺大地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澧浦灵堂庙及壁画
[视频]澧浦灵堂庙及壁画 @胡波/摄制  童俊/片头
八婺古建中,祠堂坛庙是一个特殊的类型。尤其是“本保庙”或“本保殿”,由于供奉的是本村保护神,和祠堂一样几乎是每一座村庄的标配。不过,由于社会的变迁,这些本保庙能保持原样的很少,很多被改得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近日,我们在金东区澧浦镇山南村发现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本保庙,由于离村有一段距离,这座乡间土庙基本保存了原始的风貌。
灵堂庙 @作者
该庙位于村西南一处朝南的山坡上,名为“灵堂庙”。坐北朝南,单檐,硬山屋顶;露明,三间五架;明间抬梁次间穿斗,柱皆为石作,方形,梁则皆为木作,是这一带祠堂坛庙建筑中的常用做法。外墙屋檐下开两个圆洞形小窗,很像是人或动物的两个眼睛,和门一起组成了一张真正的“门脸”。整体形象非常卡通,很像是动画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变的小庙。根据其基本建筑形制与内墙上一处“民国丁亥年”题记断定,该庙大致应为晚清民国建筑。
该庙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还不在于它的建筑上,而是它四壁所残留的那些壁画。
山南灵堂庙原来大概四面墙体皆有绘,今只存南北与西三面,东面已不存。
麒麟献宝图 @作者
进门后北墙正中是《麒麟献宝图》,它位于最中间主神(即本保老爷)的神龛背后。画中的麒麟双眼怒睁,须髯如戟,正转身回望着右上方的一轮红日。
西面山墙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描绘了雷公、电母等天神,下段则描绘了四个有坐骑的神祇。根据其中一位神祇背后的旗帜上打着的“葛”字旗号推断,这应是过去本地神庙与民间信仰中常见的“陈、钱、朱、葛”四位“相公”的画像。“陈、钱、朱、葛”这四位中的前两位,为金华历史上有名的本土神祇“三佛五侯”的“五侯”之一,屡见于前人的记载。
四相公图 @作者
如清代东阳人黄崇炳《金华征献录》记载:陈侯,排行百廿五,称陈百廿五相公,浦江横溪人(今属兰溪),生来“赤脸睁目,昂鼻长发”“猛气过人”。他大概是个猎户,能生擒白额猛虎。死后显灵,能以阴兵助官方捉强盗,被封为“铁应侯”,是获得官方认可的本土神祇。
钱侯,名字叫佛纪,排行第三,所以民间又称钱三相公。他是义乌智者乡人(今义乌西北一带,与金东接壤的地方)。小时候跟舅舅鲍六郎和庐山道士等学法,学成后,和金华北山的邢公(邢植)斗法,能让平地突然涌起一座石塔,能把扔在水里的竹叶变作鱼,能让冷水不烧而自开。他大概是宋代人,南宋淳祐二年,杭州大火,他去救火,可能有功,被宋理宗封为“火应侯”。这两个人的名头在附近几个县接壤的地区流传较广。
朱相公、葛相公虽不知其人,但查金华民国著名民俗学家曹松叶写于1929年9月的《金华一部分神庙一个简单的统计》一文,以朱相公为主神的庙,过去在金华民间还不止一两所,可见在金华这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土神。
这四人缺一不可,旧时金东民间的灯会、庙会中历来以他们一起合祀,形象应该很常见,如今能保存下来的,大概是唯一的实体了。
麻姑献寿图 @作者
除此之外,这一段墙体与南墙交接的角落还画了一帧“麻姑献寿”。与它相邻的南墙上则绘有对这座小庙来说非常符合主题的《天官本保出行图》。这个场景比前述的“陈、钱、朱、葛”出行要小一些,保存非常完整。其中骑着枣红马,头戴展脚襆头的正是本庙的主神——“天官本保”,他后面跟随着的是骑白马的城隍老爷。“天官本保”转身回望,前面则有文武判官与财神给他们开路。
天官本保出行图局部 @作者
天官本保出行图 @作者
最后值得介绍的是南墙东壁一幅题为“神人以和、去蛇降福”的水墨画,它表示趋利避害、乞求丰年两重含义。画面虽有些昏暗,保存大致完整。画的正中是一株松树,枝干苍老遒劲,被一团团密布的云雾笼罩,云雾中隐隐地露出一条大蛇的首尾。左下方与右边中部各有一人持一管长枪朝它射击,气氛有些紧张而生动,让人不由得不屏住呼吸观看。与此相反的是它右下角的一个农夫,好似耕田刚刚归来。他头戴斗笠,脚趿拖鞋,卷着裤管,扛着一架犁,正悠闲地赶着一头牛往前走,又让人不由不松弛下来。这场景活脱脱是本地从前生产劳动场景的绝妙写照。
山南灵堂庙及其壁画虽然不可能达到像莫高窟、永乐宫那样的艺术水准,实际上也不会是什么名师巨匠所为。它保存了晚清民国这一阶段金东独特的民风、民俗,对本地地方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研究颇有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汤溪中戴花厅
中戴花厅 @作者
婺州传统民居中能冠以“花厅”之名的一定非富即贵,历经世事变迁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隐匿在汤溪中戴的这座清代建造的花厅无论体量规模还是建造工艺都是其中的翘楚之作,“金西第一花厅”的美誉受之无愧。从空中鸟瞰,中戴花厅的主体建筑宛如一座城堡,四周是层层叠加的马头墙围合,内向由六个天井院落组合而成,加上前庭后园、八字车门、“五奇辉映”宅、书房、伙房、柴房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达两千余平方米。
中戴花厅的中轴线是建筑的核心,由南向北用三进两天井的布局,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正厅,是家族议会、宴请的场所;第三进是后厅,作为祭祀使用或用于主人生活起居。三进建筑从开放到私密,形成功能性的序列关系,是肇始于西周的“前堂后寝”规制的延续。三进建筑之间设有天井。
鸟瞰花厅 @作者
在中轴线建筑的山墙外各贴壁而建一组“三间两搭厢”和“五间两搭厢”的跨院,这些跨院均采用平坐外挑的“走马楼”形式,上下层各有门洞通连,并与天井处开石库门与中轴线的公共空间串连。
双狮戏球三架梁 @作者
中戴花厅的建筑装饰充分体现在“生坯砖雕”和“清水木雕”上。
“生坯砖雕”是先印模或捏塑后再烧制成型的工艺,主要集中在门楼部分。古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它既有功能需求又彰显身份地位,所以尤为讲究,花厅的主门楼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上下六段十四层构图,左右次门楼为两柱单间单楼式,上下四段十一层构图,不做砖雕的地方也通体砖细工艺。
花厅架梁 @作者
门额阳刻“九峰东峙”“三叠西缠”,呼应了附近以丹霞地貌著称的九峰山和三叠岩(龙游湖镇境内),门额上部有斗栱、垂花柱和挂落,大量采用蟠螭纹、万字纹、回纹、如意纹、长城纹、拐子纹、莲瓣纹等。下面是戏曲题材的栏板,望柱之间共设十方,砖雕人物须眉毕现,神形兼备,有“赵云单枪匹马闯曹营”的《长坂坡》,“诸葛亮七星台会周瑜”的《祭风台》,“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的《打金枝》,“尉迟恭舍命救秦王”的《单鞭夺槊》等等,它们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传诵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美德,也是金华婺剧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缩影。
打金枝砖雕 @作者
长坂坡砖雕 @作者
中戴花厅的“清水木雕”主要运用在梁架、门窗、牛腿等处。正厅的三架梁用整块樟木雕刻成双狮戏球的造型,融合了深浮雕、圆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所有单步梁饰鸱鱼喷水状,以避邪祛火。跨院各间的槅扇门窗也是装修亮点,槅心部分用纯斗接、拼斗雕和斗嵌雕等技法拼出宫式或葵式,空当中象征多子多孙、福寿延绵的花结花心图案比比皆是,绦环板上为“林和靖梅妻鹤子”“王羲之以书换鹅”“进京赶考”“衣锦还乡”等人文气息浓厚的题材。
魁星点斗牛腿局部 @作者
魁星点斗牛腿 @作者
牛腿是木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图案型和雕塑型。前者用回纹或卷草构图,再于其中点缀人物花鸟和博古清供等;后者是由单个或群组整体形象出现的圆雕作品,包括天官赐福、和合二仙、渔樵耕读、狮鹿呈祥、麒麟献宝、鱼龙化身等。这些木雕作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可远观,可近赏,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一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造型匠心独运,古时的读书人有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科举中榜的民间信仰,而花厅主人干脆把魁星“接”到了家中,以此激励子孙后代勤学苦读,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梦想。
走马楼 @作者
据村民说花厅最初的主人也是一位“学霸”,可惜仕途不顺,在归隐乡野后为子孙建造了这座大花厅,还在一旁单独开设了书堂屋,为当地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一时传为佳话。
作者 | 胡   波   高旭彬   俞文建 
校对 | 陈晓燕
编辑 | 晏   客
初审 | 章果果
终审 | 俞   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國古塔(二)【圖文】
杨柳青玉皇庙天泉法师墓塔
大美中国古建筑名塔篇:第二百四十六座,浙江德清文明塔
山西阳曲莎沟砖塔(清)
【西南作家•散文】王文才/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古城的文脉
恰高•占比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