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美兰 | 我的婺里“梅”缘
userphoto

2023.10.29 浙江

关注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精神二十大党的,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美兰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婺剧促进会会长

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带头人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我出生于浙江东阳,从小在辽宁沈阳长大,在北方的区军大院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13岁时随父母回到故乡金华。回到家乡,很偶然地看到“老戏”婺剧,瞬间我就着了迷:古老的声腔,俊美的扮相,刚柔并济的表演……使得我这个从小看惯样板戏、话剧、歌舞的初中女生,几乎是毫无防备地就被婺剧所俘获。

于是,在16岁时得知金华地区婺剧培训班招生,一向并不怎么叛逆的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竟一连闯过“两关”,才进入到婺剧表演的专业学习当中。

说到“两关”,一是家里并不同意我进入文艺团体,而是希望能上大学继续深造;二是参加培训班考试的时候,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我并没有被主考老师特别认可。我的记忆中,在考试之后,是比别的同学多了一道“手续”——被老师给“扮上”后,“考察”了扮相后才被录取的。正如《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在《“戏痴”的双重幸运》当中写道:“……由此可见,不熟当地方言、不太意识到自己长得好看、因而不那么明眸善睐、不怎么善于顾盼生辉乃至有些内向的陈美兰,并不是这个招收了30多名学员的婺剧艺术培训班中显而易见的佼佼者。”

陈美兰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左)合影

确实如此。回望过去的30余载,我相信,人生中总有一些冥冥之中的缘分,有的难解难分,譬如我和婺剧;有的共同成长,譬如我与爱人王晓平;有的互相成就,譬如一代又一代婺剧人对剧种的传承、创新和探索,辉映着舞台,也照亮了剧种繁荣发展的前路。

从17岁开始,我有幸与婺剧结缘。曾几何时,随团在城隍庙里演戏,偶遇“墙角数枝梅”,由此,循着梅香,伴着梅影,结下一段30余载的婺里“梅”缘。

探“梅”—— 踏雪寻芳

1980年,我刚进婺训班,我们学校就在金华老地委大院旁,附近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建,金华府城隍庙。庙里有座老戏台,老师常带我们上那儿排戏、演戏。南方的冬天和北方截然不同,即便有阳光,也格外阴冷,尤其是在室外练功演戏,让我很不适应。还有更不适应的是学戏的艰辛——从来没有练过童子功,也没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即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可在班上,我还是最不起眼的一个,顺理成章,当了配角。每每看到老师手把手地教着主角身段、唱腔,我心生羡慕又无可奈何。骨子里的倔强和天性好强让我坚信勤能补拙,于是,我默默地学、悄悄地练。当同学们还沉睡梦乡,我早早起来跑到城隍庙里练功、吊嗓;当家人们都熄灯休息了,我偷偷在被窝里揣摩角色,一遍又一遍,毫无睡意。为了学人所长,我经常攒足零花钱跑到周边地市混戏曲圈,看戏学戏……

《宫锦袍》

陈美兰饰武则天

一个冬天的清晨,我跑到城隍庙练功,雪后初晴,空气清冷,忽闻一缕清香,寻香而去,原来庙里一角数枝腊梅开得正旺。那光秃秃的枝干上,一朵朵蜜蜡似的花朵,傲然绽放,晶莹剔透,满园芬芳,正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精灵般的花朵散发着神奇的力量,让我瞬间忘了寒冷,感觉周身赋能,与这梅花、梅香偶遇,我真幸运!我想,终有一天我也能像这梅一般绽放。打那以后我下定决心,更勤奋学戏,更努力练功。

多年以后,这段城隍庙里的时光在我艺术生命里,留下一个富有深意的印痕。

摘“梅”—— 天道酬勤

1982年,历经两年艰苦训练,那个不起眼儿的北方姑娘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在老师们的悉心传授下,第一次登台参赛的我就获得了浙江省小百花优秀表演奖。这个奖项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励,也让当初极力反对我学戏的母亲开始接受了我似乎任性的选择。

1984年,我从艺校毕业分配到浙江婺剧团。如果说艺校的我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直到婺剧团我才发现,强手如林,不拼不行。特别感恩众多婺剧表演艺术家扶我走过这一程,助我茁壮成长,尤其是恩师葛素云倾情教导,让我稳健地踏上婺剧艺术之路。记得刚学会了《穆桂英》的那阵子,我被排在第三梯队,从主角到配角,心里虽有落差,但我就是凭着那股倔强,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勤学苦练,以英武亮丽的扮相、婉转入情的唱腔赢得更多前辈的关注和扶持。后来,婺剧老艺术家徐汝英、楼敦传、王方中教我表演折子戏《拷打提牢》,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老师,指导我《僧尼会》,还有众多前辈老师的悉心施教,让我获益匪浅。

《拷打提牢》陈美兰饰苏洪秀

1985年,我在《白蛇前传》中饰演小青这一配角。汇演时小青一炮走红,年轻的我不禁有些飘飘然。没多久,浙江省评选10名新花奖,我却名落孙山,而我所在的浙江婺剧团却有2名演员入选。这次落选给我很大打击,也让我清醒,为了让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得梅花奖”!

“梅花奖”是戏剧表演艺术的天花板,我明知自己够不着,但我相信天道酬勤,还是在床头贴上小纸条,在日记里立下军令状,“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我一定要得梅花奖!”我一边激励自己发奋图强,一边潜心钻研每一出戏。

《白蛇传》陈美兰饰小青

《断桥》是大众熟知的经典戏曲片段,如何用婺剧来创造经典中的经典?徐勤纳导演独具慧眼,抓住我演的小青这个配角,专门设计了十组造型,在保持传统婺剧文戏武做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蹈元素,对表演、唱腔、服装、化妆、灯光等方面都进行大胆创新,让舞台呈现更唯美。彼时,戏曲舞台上唱腔好的演员不少,但以婺剧武戏和现代舞蹈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来演绎却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这段戏的美感顿时让人耳目一新。那是1989年,25岁的我,因饰演小青摘得第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朵“梅”,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有史以来唯一的配角获“梅”。

这一程,我亲历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育“梅”—— 薪火相传

从小青摘“梅”,让我对婺剧愈发热爱。那时,曾有南京、北京的艺术院团向我抛来橄榄枝,我都一一婉拒。我常想,自己就是那一朵梅,切不可孤芳自赏,身处一隅,数枝齐发,才得满园芬芳。

从1989年到2007年,这18年,我并没有想过自己会第二次荣获“梅花奖”。我想的更多的是,既然我这个配角也能奇迹般地摘得“梅花奖”,那我更应该演好配角,做好配角,让更多奇迹发生,让婺剧还能培育更多“梅花”,竞相绽放。当时团里还有很多优秀演员,如张建敏,她是《白蛇前传》的主角白娘子的扮演者,人美声美戏更美,我想尽我所能为优秀的队友创造机遇,于是,继续当好配角,成人之美。1997年,张建敏荣获第14届梅花奖。不久,我也完成了生孩子当母亲的使命。

《昆仑女》陈美兰饰双阳公主

(摄影:赵菊香)

1998年开始,“浙婺”创排《昆仑女》,青年演员杨霞云跟我学戏。在这段师生关系中,我依旧将自己定位在一个配角上。霞云是一个特别有灵气的姑娘,虽然嗓音条件不够好,但十分用心,学习刻苦,也有一股我年轻时的韧劲。当时,是我的艺术丰产期,人气非常旺,《昆仑女》《梦断婺江》《穆桂英》这些婺剧大戏都是编剧为我量身定制的。从2005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将《白蛇前传》《穆桂英》等剧目交给杨霞云主演,《昆仑女》的朵娃,《白蛇前传》的小青,还有青春版《穆桂英》,让台给年轻人,自己做配角,更有利于婺剧的发展和弘扬,我深知,只有后继有人,婺剧才能长盛不衰。

《穆桂英》陈美兰饰穆桂英(摄影:赵菊香)

2007年,这厢,我全身心投入“传帮带”;那厢,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居然和我不期而遇——因在《梦断婺江》中饰演柳彦卿、《拷打提牢》里饰演洪苏秀、《辕门斩子》中饰演穆桂英而再一次获得“梅花奖”。梅开二度,让我与“梅”的缘分更近了一步,对“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这朵“梅”不仅仅是我的艺术追求,更让我坚定了自己为婺剧事业而奋斗的方向和信心——只有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为传统剧目赋予新时代的新活力、新内涵。

《梦断婺江》陈美兰饰柳彦卿

(摄影:赵菊香)

于是,我为杨霞云以及一批年轻演员专门重新编排了青春版《白蛇传》,我又将为自己量身定制改编的婺剧传统剧目《穆桂英》传授给她主演。《大破天门阵》是武戏,结合杨霞云的演艺优势,我想她会演得更好、更出彩。2015年,正是凭借这出戏,让她一举拿下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更令我欣慰的是,青春版《白蛇传》《穆桂英》不负众望,红遍大江南北,走进了港澳台地区乃至国外数十个国家,刮起一股婺剧的“青春旋风”,成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后的2021年,楼胜又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

30余载,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婺剧的百花园里,我们4人梅开五瓣,满园芬芳。


惜“梅”—— 香远益清

我在复盘自己两次摘“梅”的历程,曾提炼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创新”。创新路上可能不断受到质疑,但对于传统戏曲艺术,没有创新就不能激活,无法焕新,唯有坚持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让古老的传统戏曲重焕新生,蓬勃发展,也正是创新让“浙婺”大步流星、迎头赶上,走在全国地方戏曲院团的前列。

作为婺剧的带头人,我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成立了“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我们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积极传承和弘扬婺剧文化,着力推进重点文艺创作。围绕“农村、城市、社区、学校、境外”五个市场开展活动,同时,不断推出新的婺剧剧目,培养新生代青年演员。2012年,团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近年来,这个团队先后20余次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团拜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高规格文艺演出的舞台,党和国家领导人七次观看婺剧演出,先后赴五大洲的51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大大提升了婺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成为全面参与国家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院团之一,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21年9月,中国剧协发文号召全国文艺院团向“浙婺”学习。

从艺已43年,这一路,我与“梅”结缘,似乎命中注定。

“梅”予我,是一份荣誉,是一种责任,是一项使命,更是我毕生的艺术追求。在这漫漫艺术旅途,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依然还是身处一隅,默默绽放;暗香浮动,香远益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楼胜竞梅夺魁,何以震动整个浙江戏曲界
婺剧留影 | 《白蛇前传》中的青春
婺剧《穆桂英》
陈丽俐:传承婺剧世家的艺术梦
浙江婺剧《白蛇传》水斗
毛主席观看《白蛇传》落泪,演出结束后,拒绝和“法海”握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