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金华,有婺剧,很幸福
userphoto

2024.01.12 浙江

关注

    灯光一亮,锣鼓一响,演员登场,好戏开唱。

最近,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连连火爆全网,先是七上新年戏曲晚会,又有“搞笑担当”武大郎刷屏朋友圈,让观众为之惊叹、倾倒。

   “如此年轻,功力就这么出神入化。”“婺剧演员太神奇了,看了很多遍也没发现'武大郎’是怎么一秒长高的。”“我还看过婺剧变脸,迷上浙婺的《三打白骨精》。”

    戏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争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网友的一片赞叹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婺剧生命力焕发,正越来越青春:演员队伍青春,演出剧目创新,观众戏迷年轻。而这都是在一场场演出、一次次双向奔赴乃至多向共赴中促成的。

2023年11月2日在墨西哥参加桑塔卢西亚国际艺术节演出《三打白骨精》

最珍爱,还是那一方舞台

“朱老师,你来啦。”“是啊,浙婺的演出必须来呀。”来自义乌的美术老师朱俊元是个资深戏迷,以前最爱的就是带着相机到农村追戏,台前幕后各种拍摄。结婚后,他带着妻子一起追。大儿子也跟着他追了很多年,从被抱在手上到如今已经身高1.86米。从戏迷圈听到浙婺下乡,朱老师总第一时间带着家人赶到现场观演,用相机记录各种精彩瞬间。今年10岁的女儿小糯米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爱上了婺剧,开始学习婺剧,还说“长大了考到剧团当演员”。

观众追着楼胜合影 陈少华/摄

“快,下一幕就是人龙上场了,到舞台侧面拍视频更震撼。”95后婺剧迷邢桢茗经常追着浙婺跑,对剧目剧情早已熟稔于心,还时不时“兼职”剧团工作人员,为演员们递衣送水,乐此不疲地义务劳动。他告诉记者,婺剧其实离我们很近,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爱上了婺剧。

江苏人郑宁开有一家公司,工作之余喜欢旅游和看戏,被不少演员称作戏曲工作者的知音和挚友。他从2021年开始关注婺剧,一下就迷上了。从第一次看杨霞云、楼胜主演的《白蛇传》后,他追随浙婺的足迹到各地看演出,仅《白蛇传》就看了10多场。“具体追过多少城市已经记不清,香港、广州、北京、南京、杭州、温州、郑州……30多个肯定有了。”追着浙婺看演出两年多了,郑宁自费跟着演员吃住一起、同进同出。“浙婺人都很亲民,没有一点架子,观众和戏迷也都对我很客气,感觉太奇妙了。”越追越爱,他去年底还帮忙牵线促成浙婺到清华大学演出。“这样优秀的剧团,如此精彩的演出,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据悉,最火的时候,浙婺一年有700多场演出,但无论怎么忙,惠民下乡的演出都要排满;不管获了多少大奖,浙婺演员都要为村民亮出绝活。陈美兰、杨霞云、楼胜,都扎进乡村戏台。近年来,“才下春晚就上'村晚’”更是成了浙婺人的常态。

郑宁(中)和杨霞云(左)、楼胜(右)合影  苗青/摄

尽管在国内外登过的戏台数不清了,杨霞云最珍爱的还是村里的那一方舞台。“感觉那里离观众最近。”小时候为了看得更清楚,她总是扒着村里的戏台沿盯着演员看,并因此和婺剧结缘。下乡演出,虽然不如在剧场条件好,但是能清楚看到观众的反应。“演得好不好,他们的表情是最真实的反馈。设计的剧情出不出彩,听掌声看眼神就知道了。”在杨霞云看来,送戏下乡更像是给自己充电,“好戏的精气神,是观众给的”。

或许正因为坚守走进群众、融入生活,浙婺的演员都有这样超乎寻常的文化自信:只要你来看了第一场,不愁你不来看第二场。

2023年的一天,在兰溪市永昌街道瑞溪村畈口路村道上,来看当晚演出的人流、车流堵了3公里;在武义,4天下乡演出迎来观众15.8万人次……传统文化和乡村活力的互相成就,浙婺和观众的双向奔赴,在一场场演出中尽显。

访海外,婺剧文化名扬四海

下得村舍,上得庙堂。近年来,婺剧在高规格舞台上频频亮相。从2009年至今,浙婺已连续1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还频频受浙江省委省政府指派或以商演等形式,相继出访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剧院团,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民间“外交使团”。

“出国演出,使婺剧与京剧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婺剧名家陈美兰说,这些年来,中国文化扬帆出海,惊艳世界,浙婺也借此东风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艺术性和鲜活生命力。不懂汉语的观众没有“主流剧种”“地方剧种”的概念,他们在乎的是音乐、唱功、舞姿、武功这些更本质的艺术。

浙婺2023年在香港演出

比如浙婺在海外多国热演的新编《三打白骨精》,几乎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表演既有张力又雅俗共赏。每次演出一结束,就有许多观众冲上舞台找演员交流、合影,火爆程度让人难忘。“国内巡演也是如此,说是一票难求一点都不夸张。”首次担纲大戏主演的90后青年演员周宏伟,因为这部戏成了青年戏迷追逐的对象。

该剧目编剧、知名编剧姜朝皋对于剧目受欢迎并不意外。他说,《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的经典名篇,婺剧版不仅进一步深挖其惩恶扬善、忠义智勇等文化内涵,还巧妙凸显“文戏武做”表演特色,婺剧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风格也进一步推动了角色塑造,十分契合守正与创新的特色。“老故事用新的艺术形式翻出新意,当然更多人愿意看,更有国际影响力。”

浙婺演员团队行当整齐、亦文亦武、青春团结、业务精湛,被认为是“婺剧走出浙江、扬帆出海的重要保证”。再加上其高度负责的艺术态度、和谐优良的团风,婺剧的艺术水准、演出水平得到最大化激发。浙婺也因此赢得越来越多的外国粉丝,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得力成员,大大提升婺剧在戏剧界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出国交流机会。

去年,在肯尼亚,浙婺一行受邀到内罗毕大学作艺术交流,带该校孔子学院学生沉浸式体验了一堂婺剧课,学生画上各色脸谱,学习水袖、指法、台步等表演,过了一把戏瘾。一众学生被婺剧惊艳,其中5人还现场拜师。在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非洲联盟总部,活动现场设置了婺剧氛围展陈,让嘉宾可以近距离了解婺剧背后的故事,拉近了中非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本月,浙婺的德国、冰岛、荷兰、塞尔维亚、瑞典等访演行程又排得满满当当。

大婺剧,在共生共赢中焕新

浙婺有意识、有计划地打造“大婺剧”戏曲生态圈,营造和所有剧团共生共赢的良性竞争格局,推动这一剧种和剧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培养和扩大婺剧观众群体。

当兄弟院团遇到困难时,浙婺都会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例如曾风光一时的兰溪婺剧团,数年前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演员大量流失,陷入无人可用、无戏可演的尴尬境地。危急之时,浙婺伸出援助之手,在金华和兰溪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委托管理的模式参与兰溪婺剧团的经营和管理。

兰溪李渔戏剧研究院演出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民营婺剧团停演停工,民营剧团演员无处可去。浙婺精准地把握时机,为兰溪婺剧团“输血”,吸收进一批优秀青年婺剧演员,既巧妙地化解了兰溪婺剧团的困难,又为青年婺剧演员的生存打开了新思路。在浙婺的帮扶下,不到一年时间,便将处于破产边缘的兰溪婺剧团(现为浙婺兰溪分院、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救活”,不仅移植了经典剧目《白蛇传》,还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金华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闭幕式上推出新创剧目《李渔别传》。

剧团效益好不好,演出市场最知道。兰溪婺剧团的“起死回生记”迅速引起兰溪当地老百姓的关注,各乡村纷纷邀请其来演出。开头提到的近期火爆全网、收获百万点击量的“武大郎”刘云祥就是浙婺派往兰溪的优秀人才,去年兰溪分院获评文旅部“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的崔雅倩也是浙婺参与挖掘培育的青年演员。

浙婺还有着难能可贵的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他们认识到,作为婺剧界领头羊的浙婺与其他婺剧团实际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他们摒弃恶性竞争的观念,在提高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关心和扶持其他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和资源优势,不遗余力地帮助兄弟院团创排新剧、开拓市场。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金华周边隶属杭州市的建德婺剧团处于不稳定状态,演出一度处于低谷,到了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2006年建德婺剧团要排一个新戏《酒香明月》,请不起主创人员,浙婺派去团里的导演、舞美、灯光等人才,最终该团携这部新剧目在全省会演时取得优异成绩。《酒香明月》不仅宣传了建德酒文化,同时也改善了这家婺剧团的处境。2013年建德婺剧团再排新戏《天下第一疏》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可是团里演员实力不够,浙婺再次选派出优秀青年演员黄庆华、陈建旭、陈丽俐担纲主演,还无条件地提供灯光音响等设备支持。这出戏最终获得中国戏剧剧目奖,主演黄庆华还因此获得优秀表演奖。无论是演出前的宣传还是获奖之后的荣誉归属,浙婺从不争冠名权、不署剧团名,一心帮助兄弟院团发展。

“这些人才输出其实也是为了给年轻演员锻炼的平台,以戏带功,以功促戏,获得感也更强。”浙婺院长王晓平说。

大婺剧的观念,也使分布在杭州建德、衢州、丽水和金华的婺剧院团亲如一家。金华文旅部门每次组织举办婺剧赛事活动都会邀请全省的婺剧院团和戏迷一起参加,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婺剧的繁荣与发展。如由金华市文化主管部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联合举办的“婺星争辉”婺剧青年演员挑战赛和“婺迷争锋”百姓戏迷大赛吸引了全省的婺剧专业院团和戏迷参与,进一步推进院团协同化,夯实了婺剧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

进校园,戏曲的未来在青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创新源头,用年轻化的态度和互联网思维,培养戏曲观众年轻化和探索戏曲传播全媒体化,也为戏曲艺术“出圈”“出海”蹚出一条新路。

怎样的戏曲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在第三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戏曲与未来”高峰论坛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谢涛认为一老(传统)一新(新创),两者融合、不可或缺。

婺剧进校园

从传统戏曲小舞台,走向新时代互联网的大舞台。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蔡曙鹏教授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都表示,在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受人工智能、资讯科技、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冲击,华人戏曲将来的走向,需要从戏曲工作者应对挑战、求生存、求发展、求新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刻的思考。“拥抱互联网,很值得探索。”

戏曲的未来在青年。一切剧目的传承、创新,一切戏曲推广新载体的运用,包括直播、短视频互动等,都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看戏。

年轻市场的培育,金华早已想在前、干在前。

为了让婺剧生态进一步繁茂,让传承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从2008年起,在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和金华市婺剧促进会的大力推动下,金华市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浙婺作为主力军每年承担相关演出超过百场。目前,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成为金华市“婺剧进校园”示范学校,约50万名孩子走近婺剧。近5年来,金华收获28位“小金桂”、4位“小梅花”,以及8个集体节目获“小金桂”称号、两个集体节目获“小梅花”称号。从最初的“送婺剧”到现在的“种婺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中小学婺剧会演和少儿婺剧比赛节目频频在央视播出,使得婺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婺剧观众市场不断拓展,为婺剧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竭动力。

金华“小金桂”“小梅花”演出

看着婺剧长大的青少年,正在成为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的粉丝、新苗。

张含慧现在是浙婺的青年演员,2014年因“婺剧进校园”结缘这个地方剧种,进入金华艺术学校“浙婺班”,毕业后参加招考,进入婺剧艺术研究院。“婺剧很美,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让这种美与时俱进,让更多年轻人发现婺剧身段、唱腔、舞台、服装……各方面的美。”初见张含慧时,她刚在一个乡村演完剧目《牡丹对课》,她一边换装准备下一场折子戏,一边在“小红书”上传现场图,给“红薯”们种草:“浙婺重排传统经典、名剧名段,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感觉自己的职业超赞。”评论区里,数百条留言让她既暖心又振奋:“小姐姐的眼神都拉丝啦。”“比爷爷奶奶还喜欢婺剧,谁懂啊。”“寒假回家就去看婺剧。”

在金华,有婺剧,很幸福。杨霞云作为党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后说:“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十八大以来,对文艺界的利好政策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春天。我期盼着二十大之后的十年,我们将迎来又一个新春天。”作为记者,我听前辈记者讲述剧团从入不敷出、人才流失到如今成为享誉戏剧界的“浙婺现象”,杨霞云、楼胜从初入剧团成长到如今获得“梅花奖”,随团采访看到婺剧从农村步入“庙堂”演到国外,看戏的观众和愿意学戏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深觉与有荣焉。“我每周都会去看看中国婺剧院有什么新演出,抢到婺剧票就带家人一起看。”00后李萌说,家门口就能看好剧,不必再羡慕生活在一线的同学,感觉很幸福。11岁的林晏尔从4岁开始练习婺剧,不久前还在婺剧戏迷演唱会登台演出了《姊妹易嫁》选段,成了班里不少同学的“偶像”。

一代又一代,婺剧人因热爱相聚、相守,期待着婺剧这朵古朴而艳丽的花越来越旺,花开满园处处香。

(浙婺供图,除署名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婺剧演员江和义
戏剧家沈祖安先生回忆兰溪婺剧
回顾兰溪红亮婺剧团
婺剧最新报道
钟情婺剧半世纪 艺苑丹心铸华章——记江山婺剧演员、导演陈雪梅
金华小百花婺剧演员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