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昏侯墓再现中国古典家具的风采

王金中


西汉时期的家具种类很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居室内一般仅有席、几、案、榻等少量低矮的家具。海昏侯刘贺去世后带入墓中的家具也不多,但却件件新奇,个个精美,不仅包括席、镇、几、案、托盘等常用家具,还包括床榻、屏风、仪仗架等高档家具,真实地反映出华夏早期家具的样式,也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中国古典家具的风采。


一、席之珍——包金丝缕琉璃席


在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竹席、草席、藤席等遗物的残片(图1)。这些席子的编织方法与现代的席子差不多,都是用很细的篾子相互交叉编织在一起,形成有规律排列的精美花纹。由于编织席子的原料多是草本植物,埋藏在地下二千多年必然腐朽殆尽,所以今天人们在墓中只能看到席子的某些残片、残迹和残留。



图1


海昏侯墓中的席子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建筑用席,如建造大墓时为防风遮雨而搭建的席棚,这在大墓建成后而撤掉;再如大墓开挖后为防止壁坡塌落用席子作的防护层,这在考古挖掘时曾发现席子的残片和痕迹。二是椁室内坐卧使用的席子,现在只有部分残留及残迹。这种专供坐卧使用的席子,形状有大有小,档次有高有低,材质有贵有贱,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家具。


席,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坐卧之具,在金文中是个会意字,由表示房屋的厂和表示丝织物的巾两部分组合而成,合起来表示室内铺有垫子,本义就是指供坐卧用的席垫子。根据其编制的材料和纹饰不同,古代把席分为五种,也叫五席,即莞席、缫席、次席(竹席,也称簟席、蔑席)、蒲席、熊席。除五席外,尚有萑(huan,音环)席、苇席、丰席、荀席、蒋席、菅(jian,音兼)席等等,这就说明当时制席的原材料非常丰富,编织技术相当发达。当然,根据用途的不同,席也可以区分为坐席(席地而坐)、卧席(安席而卧)、蒯席(洗浴时所用)、葬席(安葬时所用)等等。


汉代席的量词是“枚”、“领”、“束”。这些量词当初大概是指席子的放置状态。枚,指小的如坐垫的席子放置在一起,一个就称为一枚;领,指大的席子摞在一起叠放,从中抽出一个就称为一领;束,指把不用的席子卷起来,用带子系住存放,一卷就称为一束。所以汉语中又有“席卷千军”之说。


汉代用席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说文解字》说:“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黼(fu,音腐),是绣在席子上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纯,指席子的边缘,也装饰着花纹。这种席子只能由天子与诸侯使用。《尚书·周书》中也记载了使用席子的故事:周成王死后,仍为他四周的座位布置席子,如生前一样,“间南向,敷重蔑席、黼纯”;“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西夹南向,敷重荀席、玄纷纯”。这就说明周成王升天后仍然享受着国王的最高待遇。


席的概念后来引申为席位、座位。《吕氏春秋·慎大》:“武王避席再拜之。”《汉书·霍光传》中说,在宣读废黜刘贺皇帝的奏牍时,皇太后气愤地训斥他:“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吓得“王(指刘贺)离席伏。”即刘贺离开坐席伏在地上,表示已经知错。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在主棺中出土了一领完整的包金丝缕琉璃席(图2)。包金丝缕,指的是在丝线外面包一层金箔;而琉璃,在当时比黄金还贵重,是从西域引进的。整个琉璃席长约1·8米、宽约0·45米,由包金丝缕将384片长方形的琉璃片缀合起来,而每个琉璃片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席子的周边还包裹着色彩斑斓的云母。琉璃席下面是整齐排列的100枚金饼(图3)。出土时尽管琉璃已经钙化,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整领席子排列平整、纵横有序、云母泛亮、金光点缀。这是迄今世界上最豪华、最贵重的卧席,堪与金缕玉衣媲美,充分反映着刘贺当时的财富和地位。



图2




图3


中国人使用席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数千年来延绵不绝。它不仅是一切坐卧家具的始祖,而且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南方的竹楼上一般要铺地席,北方的土炕上一般要铺炕席。夏天普遍要在床上铺凉席。明代以后,人们把藤席或竹席固定在床上、榻上、凳上、椅上,下面用棕绷托住,形成中国古典家具特有的席面。


二、镇之美——青铜鎏金兽皮嵌玉珠龟镇


汉代与席配套使用的家具是镇,也叫席镇。由于席子一般是卷起来放置,铺开使用的时候不可能平整,起身落坐时也容易折卷席角和席边,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将席子的四个角用重物压住,于是出现了镇。镇始于西周,西汉时已经普及。席镇,有石质的、玉质的、铜质的、铁质的、银质的和金质的,还有在锦囊中放入沙子当镇用的。古时镇也写作瑱,表示镇既可以是金属做的,也可以是玉做的。《楚辞·九歌》说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说湘夫人“白玉兮为镇。”《西京杂记》说昭阳殿有“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有四玉镇,皆达照,无瑕缺。”


[责任编辑:邱晓琴]


席镇一般四个为一组,压在一领席子的四个角,叫四隅置镇(图4)。这种实用的席镇在王公贵族的家里便加工成为重要的工艺品,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海昏侯墓出土的席镇一共是64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质量之高,都是以往考古发掘中罕见的。



图4


海昏侯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席镇呢?这就要从古代使用席子的礼仪说起。


我们的祖先最早的起居形式是席地跪坐,也就是双膝和双脚的脚背着席,臀部自然落在脚踵上(图5)。现在韩国、日本还保留着这种坐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ji,音记),表示尊敬。那时,从天子、诸侯的朝觐、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动,到平民、百姓的婚丧、宴请、讲学以及日常起居等,都要在席子上进行,所以席子便成为中国古代用途最广泛的坐具。《周礼·春官》中贾疏曰:“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也就是说,一重为筵,二重为席,合称筵席。现在,“筵席”已经由铺设的坐具演变成“餐食”、“宴请”、“酒席”、“酒筵”的意思了。




图5


那个时代使用席是讲究礼节规制的。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客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嚐之”。由于人们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使用席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周礼》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这就是说天子要铺五重席,诸侯要铺三重席,大夫要铺二重席,而平民百姓只能铺一重席。按照这样的规矩,海昏侯刘贺可以铺三重席,与他地位相当的家人和客人也可以铺两至三重席。如此,出土的64件镇实际上是16套,按照三重或双重席计算,这些镇可以敷设5至8个席位。这也许就是刘贺日常的生活状态。


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席镇,代表了汉代较高的工艺水平。因为以前的席镇多是秤锤形、铜盖形、半球形等,以素面为主。只有到了汉代,才创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物形席镇。墓中四件青铜虎镇(图6),身上的花纹清晰,当初很可能是错金的凹槽,里面镶嵌着金丝,工艺十分精湛。虎有避邪之意,虎身蜷曲,回首张望,口张目睁,一幅萌萌哒的样子。四件青铜雁镇和四件青铜凫镇(图7),鸿雁与野鸭造型简练,区别明显,线条流畅,依稀可见鎏金的残迹。鸿雁和野鸭,都是鄱阳湖边的栖息之鸟,放置在席子的四角,好似端坐在湖边如画的美景之中。再有,四件青铜鎏金梅花鹿镇(图8),昂起的鹿头,挺拔的鹿角,屈起的四蹄,活灵活现。“鹿”与“禄”谐音,含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鹿背凹陷,鹿尾微翘,可能是做油灯用的。这是错误的。镇是压在席子上的,而席是易燃物,古人绝不可能在席上点灯。其实,鹿背上凹陷部位是放置十分珍稀的虎斑贝的,虎斑贝上的花纹正好就是鹿身上的梅花。以往考古中曾经发现过类似的鹿镇。虎斑贝产自我国的南海,主要成分是一种炭酸盐,长期埋在泥土中很容易被腐蚀掉,尽失真容。



图6




图7



图8


海昏侯墓还出土了四个令人惊艳的青铜人物镇(图9)。这种人物镇实际上就是小型立体青铜人物雕塑。四个镇中含有两种人物造型,均是头戴无帻高冠,身着右衽短衣,半露前胸,跪坐席上,嬉笑滑稽。不同的是一个为左手抚膝,右手外翻;而另一个则为左臂下垂,右臂上抬。无独有偶,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也出土了一套相同的人物镇(图10)。刘贺墓与刘胜墓,一北一南,相距千里,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原来,汉代有一种“拍袒”之戏,表演者坐在席上边打节拍边说唱,为酒宴助兴,他们的穿着与这类人物镇的装束相似。席上放置这样诙谐有趣的人物镇,无形中增添了筵席上欢快的气氛。


[责任编辑:邱晓琴]



图9



图10


在海昏侯墓众多的席镇中,最为精美的当属青铜鎏金兽皮嵌玉珠龟镇(图11)。这件龟镇以青铜为龟身,通体鎏金。龟背用兽皮缝制而成,纹理自然清晰。兽皮的缝隙间镶嵌着十几颗用白玉做成的珍珠,闪现着静谧的光泽。青铜绿、兽皮褐、玉珠白,搭配协调,结构紧凑,形象逼真,巧夺天工。龟本身有长寿之意,也代表吉祥如意。这件龟镇当属海昏侯墓中的精品力作。



图11


汉代还有一种比较小的镇,是下六博棋或围棋用的,叫博镇或棋镇。那时没有纸张,棋盘往往是画在布帛或兽皮上,使用时用镇压住四角,以保持棋盘的平整。纸张出现以后,人们写字最初仍然像在竹简上写一样,一手掂纸,一手悬臂,书写十分费劲。后来受到席镇的启发,出现了纸镇,也就是把纸平放在几案上,四周压上镇,使纸张保持平整,便于书写。纸镇现在也叫镇纸、镇尺,为文房之宝。


三、几之巧——榫卯结构的凭几


古时与席配套使用的还有几。汉代宫廷有专门的司席官,也叫“司筵几”,负责在不同场合为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敷席设几。不过,汉代的几很小,也很矮,与现在人们使用的小板凳差不多。几一般都摆在席上,人落坐后可以一只手臂倚靠在几上,能够舒服一些。还可以一只手拿着竹简或木牍,手臂倚靠在几上,避免抖动,而另一只手执笔在简牍上写字。倚靠几的姿势也叫“凭”,所以也把几叫做凭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几。



图12


按照敷席必设几的规矩,可以推测海昏侯墓中应该有不少几。其中出土的一组几腿(图12),上有榫头,下有双足,目测高20厘米左右,底宽12厘米左右,造型似瓶。几的面板不知去向,但分析其两端应有卯,与几腿形成榫卯咬合,透榫90度衔接,十分牢固。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典家具制作的精髓,它把形状不同的木材通过榫和卯紧密地衔接起来,按照设计的要求组合成各种式样的家具。这件通体黑漆、造型独特的几,修复后将为研究中国早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增添实物依据。另外,在海昏侯墓西藏阁的一角,也有疑似几的残件(图13)。



图13


几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门类,夏商周时期几与案统称为“俎”,战国时期出现了“几”的名称。唐宋时期,随着日常使用的家具整体加高,几也变得高起来了,大起来了。特别是明清以后,出现了与椅子配套使用的茶几,专门在炕上使用的炕几,以及香几、花几等等。后来发展的品种尽管多种多样,但源头仍然是古代席子上使用的几。


四、案之妙——铜镶玉彩绘食案


古时的案也属于摆在席上或置于席边的低矮家具。“案”字的本义是指在木头上安放东西,《说文解字》称:“案,几属,从木,安声。”所以案与几一样是有足的。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下面有足的叫案,而下面无足的则叫托盘。当然,有学者主张大一些的托盘也可以叫做案。托盘在海昏侯墓中出土多件,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其中有几件青铜托盘上,放置着博山炉、香熏、行灯等(图14)。还有一件木质托盘,长方形的,四周边沿装饰花纹,十分精美。托盘一般有圆有方,有的还有圈足。托盘的面上有边沿,可以挡住杯碗中洒出来的酒水。两千多年来托盘的变化不大,直到现在,仍然是宴饮时的重要餐具。




图14


汉代的案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还有圆形的;一般为四足,也有三足的;高度大者通常在20厘米左右,小者一般在8厘米左右。案面有大有小,四周大多有高出案面的边沿(或称拦水线),质地有木、铜、陶、石等多种。海昏侯墓中放置的案有多件,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有:


其一,琴案。海昏侯墓中的25弦瑟,出土时距离椁底板相当高,据此推测在下葬的时候是安放在琴案上的(图15)。琴瑟等乐器如果直接放在席上太矮,不便弹奏。同时,直接着地又会严重影响到音色。因此放在琴案上,既便于演奏,又使音色得到充分地发挥。汉代画像石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琴案(图16)。



图15



图16


其二,供案。供案,是专门用于安放祭祀物品的案。古代的祭祀活动是非常隆重的,重要的供品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必须放在特制的供案上。在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室,有一个疑似青铜制成的方形案,案足稍微向外倾斜,案足与案面之间有类似现代家具中的弧形牙子,以增强供案的承重和稳定。案面平整光滑,留有放置物品的痕迹(图17)。以往考古发掘中,曾经发现过这类青铜供案。



图17


其三,书案。古人的书籍都是竹简,一卷一卷地码放在一起。


[责任编辑:邱晓琴]


竹简不可能直接放在地上或者席子上,那样容易受潮变质,影响到字迹的清晰,所以要放在书案上的。书案多为长条形,有较高的足。海昏侯墓西藏阁的文书档案库中,出土了5000余枚竹简,下葬时应当是成捆整齐地码放在书案上(图18)。



图18


其四,食案。这是一种饮食用案,上面放置盘、碗、勺、筷


等餐饮用具,端饭端菜非常方便,使用十分普遍。汉代画像石上可以见到不少食案(图19)。成语“举案齐眉”、“持案进食”、“奉案上食”,讲的都是食案。海昏侯墓中的青铜餐具,很多都是安置在木质的食案上(图20)。



图19



图20


在海昏侯墓的食案中,最为奇特的是一件铜镶玉彩绘食案。这件食案摆放在主椁室西室中部,被压在各种残件的底部,附近还有其他散落的玉块(图21)。食案仅露一角,为长方形,有斑驳的漆绘,案上两件青铜镶玉石分外显眼,那晶莹的材质、油润的色泽、精巧的造型,让人过目难忘(图22)。在这件食案上,带有圆雕的青铜底座巧妙地把玉石紧紧嵌住,乳白色的两块和田羊脂玉,被精心雕刻成玉璧与玉环的形状。特别是镂雕的玉环,套在龟背形的玉扣上,小巧玲珑,展示着登峰造极的雕刻工艺,也使这件彩绘食案身价倍增,美不胜收!



图21




图22


汉代以后,随着高足家具的普遍应用,人们的起居习惯转变为垂足而坐,案类家具也不断增高,案面也有所扩大。宋、元、明、清,在炕案、条案、画案、平头案、翘头案的基础上,产生了半桌、方桌、条桌、书桌等。桌与案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四条腿的位置,腿在四角为桌,腿缩进面板为案。虽然样式不同,但追根溯源,都来自古代席上之案。


五、屏之尊——朱漆彩绘屏风


屏风,是汉代最高档次的家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据有关报道称,海昏侯墓共出土了两件屏风,分别放置在主墓的东西两室。其中主墓西室的这件屏风,一面为孔子画像,并写有孔子的生平;另一面为青铜立镜,并留有文字——镜赋。但据笔者考证,这件器物并非屏风,而是失传千年的“温明”实物。拙文《“温明”:刘贺的重要丧葬礼具》作了详尽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主墓东室的朱漆彩绘屏风是木质的,由三块长方形的木板拼接而成,出土时两块木板有断裂,每块木板两头尚存榫卯结构残留(图23)。红色是汉代人们最喜爱的流行颜色,用朱砂、红珊瑚、红玛瑙等矿物颜料调制的红漆,色泽能够长期保持不变,价格非常昂贵。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鲜艳的朱漆地子上,用黑漆和金漆描绘着优雅的缠枝花纹,明快流畅的线条,鲜艳绚丽的色彩,透露出吉祥、延年、长寿的寓意。



图23


屏风是中国最古老的家具,据《物原》载:“禹作屏。”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使用屏风的记载。那时屏风与影壁都叫“萧墙”,成语“祸起萧墙”指的是祸害起于屏风与影壁的内部。屏风的功能,一是挡风。屏,就是屏蔽;屏风,就是挡住风。由于人们日常都坐卧在席子上,最怕受风着凉,所以要挡住过堂风;二是分割。在较大的厅堂内,分割成较小的空间,同时遮挡住人们的部分视线;三是装饰。屏风两面可以写字,可以绘画,还可以雕刻、镶嵌,作为精美的工艺品摆放在室内令人赏心悦目。屏风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显示地位,象征权力。在重大的场合,天子或诸侯王背后一定要设置一座屏风。《礼记》有载:“天子当依而立。”其中依就是指屏风。“依”字的另一种写法是“扆”,表示门窗之间的屏风,上面画有斧形图案。


海昏侯墓中的朱漆彩绘屏风,是安装在木座上的,属于落地屏风,也叫地屏,一般陈设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有一种庄严稳重之感。这件屏风是典型的奢侈品。西汉时期的名著《盐铁论》中说:“一杯棬(quan,音全)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也说是说,做一个漆耳杯要用百人之力,而做一件屏风则要耗费万人之功。可见,刘贺的这件朱漆彩绘屏风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贵重的家具。


[责任编辑:邱晓琴]


屏风有很多形制。唐宋以后,出现了围屏、折屏(也叫隔扇)、挂屏、插屏、砚屏、枕屏等等。围屏与床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架子床。故宫太和殿中有一件金漆大屏风,共有七扇,长度达到5·25米,正中高约4·25米,号称故宫中最大的家具。这就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屏风始终占据着古典家具的至尊地位。


六、榻之奇——卧榻之下惊现黄金


海昏侯墓中的主椁室由一道木墙分割为东室和西室,中间相通,完全是按照墓主人生前“东寝西堂”的居室格局建造起来的。东室为寝,类似卧室,是睡觉和休息的地方;西室为堂,类似客厅,是会客和读书的地方。据考古人员介绍,在海昏侯墓的东室中,南面有一张榻;而在西室中,靠北也摆放着一张榻。这两张榻是墓中体形最大的家具,也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家具。据说海昏侯刘贺晚年体弱多病,经常半躺半卧在榻上。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榻出现于汉代后期,也就是东汉以后。而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两张榻,将改写中国古典家具的历史,把榻的出现推进到西汉中期。榻既是坐具,又是卧具,与床很像,但比床小,四周没有围栏。《说文解字》:“榻,床也。”注释云:“榻即是床,长窄而低的坐卧用具”。《后汉书》:“……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说明那时的榻日常是悬挂在墙上,来了客人或睡觉时再拿下来,所以后来引申出“下榻”之说。“扫榻以待”,就是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


汉代的榻并不高,也是低矮的家具。刘熙《释名·释床帐》说:“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想然近地也,小者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意思是说,榻相对狭小、低矮,只能一个人独坐。所以有“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之说。根据榻制作的材质,可以分为竹榻、石榻、木榻。一直到唐代,榻才逐渐变高,并且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出现了两面或三面有围栏的样式,后来演变成为美人榻、贵妃榻、罗汉床、弥勒床等。另一个方向是向宽发展,与早期的床合而为一,演变成后来的木床,包括拔步床、架子床、片子床。


由于榻比较窄也比较矮,所以四个腿支起的空间有限。但令人拍案称奇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黄金,包括马蹄金、麟趾金、金饼,竟然隐藏在低矮的卧榻之下!仅主椁室西室的榻下,就发掘出三个装有黄金的漆盒。经清点,一盒马蹄金和麟趾金共25枚,两盒金饼共187枚,它们都整齐地码放在漆盒中(图24)。



图24


再加上东室主棺椁内的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特别是包金丝缕琉璃席下压着的100枚金饼,总计达478件,重约230斤!这就形象地勾画出刘贺这个没落贵族的心态:只有把象征天下财富的黄金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下,才坐着安心,躺着放心,睡着舒心,即使死后也要带入天堂,继续享受着挥金如土、荣华富贵的生活。


2016年12月26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鉴宝心得(史树青)》、《中国衣食住行(许嘉璐)》、《秦汉名物丛考(王子今)》、《马未都说收藏》、《汉代器物文化拾英》、《考古2016·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责任编辑:邱晓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典家具史或将改写——刘贺墓揭开西汉家具神秘面纱!
海昏侯墓主棺中出土包金丝缕琉璃席 可与金缕玉衣媲美
寻根海昏侯墓出土家具的文化密码
海昏侯墓出土多种高档家具 工艺精美
醉红木雅居阁-中国古典家具演变史(一)
从古家具的形制特点解读古人的生活情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