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庚子秋分 秋行夏令

2020年9月22日(农历庚子八月初六)21点30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均等。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秋分对于北半球十分重要。「多事之秋」往往指秋分之前的这段秋时。时空中的冷暖相搏牵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事物。因为作为自然从属地位的人类,其身心乃至思维、情绪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变化的影响。随着秋分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的寒凉大局已定,万事万物趋于和缓。这是一般规律。
庚子年的秋分与往年有所不同。从秋分至小雪两个月,是一年「六气」的五之气。北半球将要经历秋分至立冬一个半月的「秋行夏令」和立冬至小雪半个月的「冬行夏令」。在「新冠肺炎」世界流行的前提下,学习《黄帝内經》,研判这段时间气候与「新冠疫情」之间的关系,防止疫情反弹,利而无害。

庚子年五之气的气候及构成因素

依照《黄帝内經》五运六气的划分,9月22日秋分开始至11月22日小雪结束的两个月,是一年的「五之气」。
《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写道:「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

庚子年五之气,其中秋分至立冬一个半月是「秋行夏令」,即秋天的节气盛夏的气候;立冬至小雪半个月「冬行夏令」,即冬天的节气盛夏的气候。
1

畏火临

指进入秋分之后,反而来了夏季的气候。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火」标志着夏季气候。其中「临」的含义是自上而来,如:君临天下。这种夏季的气候源自火星(古称荧惑星),是火星公转到一定位置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成为庚子年五之气的「当令之气」。其中「畏火」一词有三层含义:

一是「秋行夏令」,气候异常,与节气相悖。火克金,不仅干扰「秋收」之道,阻碍一年的阳气收敛,而且可以伤肺于无形之中,令人生畏。

二是「心阳不敛」,与节气相悖。心属火,应夏。秋季心阳内敛,避免秋凉冬寒之邪的侵犯。如果秋行夏令,可导致心阳受伤,令人生畏。
三是敬畏之意。中華传统文化辩证统一。一部《易經》讲的万事万物,都是从两个对立方面看问题。智者化弊为利。以敬畏之心面对「畏火临」,可以减轻上述损害而受益。
2

暑反至,阳乃化

是指风、热、暑、湿、燥、寒「六气」之中的暑气到达,对应的是小满至大暑两个月的气候状态,称之为「少阳相火」。
3

万物乃生乃长荣

「春生,夏长。」这句话是指五之气两个月中,北半球春夏气候交织,形成了夏三月欣欣向荣的局面。
4

民乃康,其病温

这句话是说,虽然人们在这种气候下舒服,但是可能发生「温病」,表现为发烧,包括了传染和不传染两种情况,也包括了怕热与畏寒两种症状。

学习《黄帝内經》这段话,了解五之气两个月气候的构成因素,方可确定顺应气候的时令养生方略。
构成这两个月气候的因素有六方面:
一是「当令之气」(或称为客气)「少阳相火」,火星带来的暑夏气候对地球的影响;
二是主气「阳明燥金」,地球北半球形成的秋冬气候;
三是北半球四运的主运「金运太过」(太商),燥凉气候,影响至立冬后4天结束;
四是北半球五运的客运「土运太过」(太宫),冬湿气候,影响立冬后4天至小雪这11天;
五是在泉之气「阳明燥金」,燥凉气候,主管北半球下半年;
六是庚子年的中运「金运太过」,燥凉气候,影响全年。

庚子年五之气时令养生方略

庚子年五之气的两个月中,前一个半月是「金火相搏」的气候状况,后半个月是「火水相搏」的气候状况。天地之气相搏不相得,可以影响万物的正常生存状态。了解气候状况,顺应自然变化,可以减轻损害,智者化弊为利。

1

秋分至立冬的时令养生

在四季中秋天应肺,「肺主收敛、主肃降」,「肺为肾之母」。继而冬天阳气藏于肾,肾应冬藏。庚子年秋分至立冬一个半月「秋行夏令」,阳气不藏反泄,导致身心空虚,缺少足够的免疫力抵御冬季寒邪的侵犯。下列举措可以改善身心的相关不适。
(1)敛阳入肾
针对秋分之后阳气不收敛的影响,时令养生的重点是「收」,核心是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庚子年秋分至立冬一个半月尤其重要。每天的酉初准时饮食养阴,借「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之时,引阳入肾,能量化为质量。夜里热醒或者平时头的右侧发懵,即时饮食养阴,疏导阳气右旋入肾。
(2) 谨慎温补

天补有过,胜过药补;「秋行夏令」,阴气匮乏,故不宜温补。

古聖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段话是说大自然的调控如同张弓射箭,高了向下压,低了朝上抬;对多余的要损,对不足的要补。损有余以补不足是天之道。故维持了平衡,天长地久。
人之道却与天道相反,损害不足,以奉有余,导致失衡的加剧。天地之间谁能够「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懂得「道」的人。

学习这段古聖之教,时令养生者在这段时间不仅不宜温补,饮食反宜偏于清淡,以养阴食物为主。

(3) 以静养阴
「秋行夏令」,心阳外越,令人兴奋。在不知不觉中,「秋不收,阳气丢。」尤其在夜间,火星的影响与心相应,让人余兴未尽,不思就寝;早晨疲倦,不愿起床。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可令人心有余力不足,重则失眠;若虚弱者过劳,有心力衰竭的危险。
知晓这个道理,酉正之后就应该做睡眠的准备,不宜鼓动阳气,使人与子午流注的节律相悖。
(4) 滋阴养心
夏气与心相应。这个阶段如果心脏烦热不适与舌红瘦长的征候共存,可以午时饮食滋心阴。如果无缓解迹象,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5) 辨证寒热
秋分至立冬一个半月,看似气候平和却暗藏杀机。「金火相搏」的局势使寒热气候瞬息万变。阳光之下火气鼎盛,里外通热;阴天寒凉气盛,外凉内热。
一旦发烧,必先问心。心里怕热者即时饮食滋阴;心里畏寒者即时饮食补阳。在心中寒热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定时测量体温,验证纠偏方向正确与否。一旦体温恢复正常,暂停纠偏。如果经过纠偏,发热无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6) 敬畏天阳
人有十二正经,包括了阴经和阳经各6条,分别在十二个时辰中,与天相应。其中「阳明经」旺的4小时,包括了卯时「手阳明大肠经」旺,是「肺藏」通过「大肠府」与金星交流;辰时「足阳明胃经」旺,是「脾藏」通过「胃府」与土星交流。「阳明经」旺,人天交流,助力人「金土相得」之气,做强「太阴二藏」,即「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系统。
「太阳经」旺4个小时,包括了未时「手太阳小肠经」旺,是「心藏」通过「小肠府」与火星交流;申时「足太阳膀胱经」旺,是「肾藏」通过「膀胱府」与水星交流。「太阳经」旺,人天交流,助力人「水火既济」之气。

饮食喝水选择阴经旺时,避开「阳明经」与「太阳经」旺时,有助于人天阳气交流不受干扰,也是对自然运转时序的敬畏。

2

立冬至小雪的时令养生

立冬至小雪半个月,由「秋行夏令」转为「冬行夏令」,应该注意下列问题的防范与化解。
(1) 防止心脏猝症
心属火,冬季属水,水克火。冬季是心脏最薄弱之时,心阳处于冬藏状态。由于火星对地球的影响,心阳外越,容易受到冬天寒邪的侵袭。所以,老弱病者应该格外注意养心阴,包括饮食不宜温补,外出保暖,运动不宜过量,情绪稳定,等等。遇有心脏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2) 防止发热
立冬后发热的情况会显著增加。除了运用「辨证寒热」的方法纠偏降热之外,更要警惕感染疫情。如果饮食纠偏无有改善,应该立即就医。

庚子年五之气与六之气的关系

做好庚子年「五之气」的时令养生,以较好的身心状态进入「终之气」非常重要。那是北半球人将面对的另一场考验。

《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写道:「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 [méng]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在庚子年五之气「秋行夏令」气候下,如果人的阳气未能得以良好的收藏,由之前的暖和天气突然转入天寒地冻,心肺系统难以适应气候的骤然变化,会出现肺壅、心肿大,重则出现溢血之症,等等。
天降大弊,必有大利,智者得利,不智见弊。学习《黄帝内經》养生文化,把握顺应自然的总原则,依照古聖先賢之教饮食起居,仍然可以在失常的气候下保持身心平衡。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

———— / END / ————

文字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酉小雪 温柔杀手
丁酉冬至 阳气回转
丁酉小寒 寒热相应
癸卯立夏,关注温差
祖孙医话(庚子之一):学医
甲午秋分行夏令的养生提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