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为孔子的一贯之道?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各种“选择困难症”、“价值观迷茫”、“底线道德讨论”,本来不是问题的,似乎都成为了问题。于是,凝聚“核心价值体系”也变成了一大课题和难题。全社会读同一本书、唱同一首歌、迷恋同一个偶像的时代早已不再,价值感的迷失究竟该怎么办?

已有无数先辈试图为这个话题做出解答,这次,就让我们跟随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的思路,看看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回答的。

孔夫子他老人家的答案倒也简洁干脆:一以贯之。

国学词语

一以贯之

提出人:孔子

出处:《论语》

故事一:夫子问子贡,“你是否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之人呢?”子贡快速回答,“当然,老师难道不是吗?”孔夫子答他,“不是,我一以贯之。”

故事二:孔夫子晚年时期,曾子在带着学生读书,老头慢悠悠晃进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怎么说呢?他很镇定地答,“唯。”老头很放心,转身就出去了。曾子的学生却一头雾水,曾子于是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背景解读

先来说个背景。

历史似乎都有惊人的相似。孔子当年提出“一贯之道”时,第一代弟子可没有任何疑问。谁能料想,跨过时间的长河,到了唐宋,它居然成为讨论异常热烈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呢?

在唐代,佛教异常昌盛。从大知识分子到小知识分子都在谈论佛教。这让一个人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这个人,就是发起古文运动、有极深忧患意识的韩愈。

佛教掀起的外来文化,让韩愈感到中国文化即将断裂,这个有汤禹周王传承的国家文明似乎将走向灭绝。于是,韩愈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核心主题——道统。

道统该如何传承呢?宋人把孔子的“一贯之道”挖了出来,“一贯之道”由此备受关注。

而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处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之下,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去何从,面临相似的困境。

内容拆解

孔夫子的一贯之道到底是什么呢?

董平教授认为,理解一贯之道,需要今人重新理解儒家思想的几个基本观念:礼、仁、忠、恕。那就让我们重新做一回小学生,拆文解字吧。

【礼】

现代人以为,礼是指礼仪。孔子的礼,可不是单指仪式。

首先请大家关注孔夫子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常这样形容:礼崩乐坏。

礼的本意是制度。周公制礼作乐,首先制定的是西周社会的整体制度。比如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承认他们的存在,规范他们的存在方式。大家各司其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所有人都形成了一个“社会共同体”。这个社会共同体一旦破灭,那不仅仅是制度的崩毁,更是文明的毁灭,人道的沦丧。

理解了这点,我们就能理解孔夫子时代的礼崩乐坏意味着什么。王权衰落、诸侯并起,不仅仅是西周制度的衰败,更代表着人道价值的极端毁灭。它阻断了人类通往完善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于孔夫子而言,不仅是秩序的崩溃,更是人的意义的极大丧失。

什么最可怕?文明将崩,人道沦丧。而这,就是孔夫子生活的时代。

孔夫子周游列国,试图重建文明的秩序。但制度的重建需要天子才能完成,因而他作了另外一种选择——成为人师,为天下人重建心灵的秩序。

在孔子看来,礼是把天道的秩序转换为人道秩序的一种手段,“礼必本于天”。

从天道的和谐到人道的和谐。儒家讲和谐,一是不同,容纳差别性、包容差别性、承认差别性。二是秩序,对差别性进行规范。前者叫和而不同,后者叫有序的和谐。

当我们严格遵循礼,来享受生活时,我们同时在实践着人道,彰显着人道的价值,彰显着我们生命固有的神圣性。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仁】

现代人以为,这个字用来表扬。在孔子的时代,并非如此。

仁是什么呢?温良恭俭让等,都只是外观,仁的状态需要发自内心。在孔子看来,仁来自于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仁,它是天生的人性。但是很遗憾,因为它是内在的,人性不同,如人异其面,人性不可测度也。所以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我发为爱就是爱,我发为恶就是恶。

【忠】

现代人以为,这是对他人表达态度。但在孔子的观念里,忠,更是对自己负责。

按照孔夫子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仁,它是天生之德而成其为性。那么问题来了,我通过什么意识到这个天德的存在呢?孔夫子教给了我们方法:忠。

“忠”在今天的语境中一般有个对象存在,比如说“忠于人民”。从字面上理解,忠,上中下心,就是正心,它并不从外部的关系中寻找,而执着于内在的心灵。

我们只需要把日常生活所行了解一番、审查一番,看它和我们所获得的中正之体是否合一?合了就是忠。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发现自己言行是否合于中正之体?孔夫子说,只有一种方法——省,也就是反思。

孔夫子还说,自颂,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打官司,把日常生活中说的、做的,放到中正之体面前去审查一番。忠,实际上是个体的反思,并不涉及我和外在对象的关系,只是涉及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正因此,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人正是在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中,真实的自我才得以呈现——也就是呈现内在之仁,这就是充沛我们内在心灵的过程。孟子后来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种愉悦是不可替代的道的愉悦。

【恕】

现代人以为,这就是原谅。但在孔子看来,它说的是凭什么原谅你。

“诚于中必形于外”。我们光光反省就可以了吗?还需要恕。恕是关乎仁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内在之仁,必得通过恕来呈现。我凭什么宽恕你呢?——“如心”,如自己的心。我把我的心灵状态移到你身上,这叫同情。恕的执行还要凭借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共生活经验。它是共同体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经验。比如我们去看病,说肚子拧着痛等,医生并不会和我们发生交流困难,凭借的就是公共经验。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推反,变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总结之说

在董平教授看来,“忠恕”两字,可以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

天道与人道连接,人内外相合,建构起个体和世界的整体联系,上下内外通为一体,忠恕就是联系全部的核心环节。这就是孔夫子的“一贯之道。”

当我们现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忠恕,礼就会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礼和仁是根植于天道,发为人道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种秩序的重建,不仅仅是礼的复归,更是人道最高价值的回归。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赟:方内如何可游?——《庄子》哲学中的两种生存真理及其张力​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中的“道”
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儿吗?
孔子说人道,老子说天道,但最终都指向易经的道。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