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知多少?

爱北京 爱中华 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四世同堂度中秋

     我们都知道老北京人好吃、爱吃、讲究吃,但您知道吗,老北京人也最讲究饭桌上的规矩。如果小孩子不讲规矩就会当场被打手,北京人管这叫礼貌。


     老北京人的饭桌规矩,反映出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餐桌文化。


座次·坐西面东为尊位


大桌吃饭时,座次正确是必须遵守的规矩,长者坐主位,小辈再依次坐。

1953年春节一家人吃团圆饭


请客吃饭时,主位通常坐北朝南,当桌子不好分辨朝向时,以门为标志,正对着门的是主位。再按“尚右”即“右为上”的老礼儿,依次安排座位。“尚右”的老规矩从商周时代就有了,即以右边的位置为尊,室内以西为右,宴请的客人,要坐西面东。



座位·一坐到底忌挪位


在饭桌上,只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老规矩说:定位后就不要再动了,如果再乱挪位子,就会乱了运势。


大桌吃饭更要注意一坐到底


从礼仪的角度说,在饭桌上乱挪位子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因为在原位上已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后,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给他人造成困扰。即使原本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离席空出位子,也不能随便坐到空位上,因为会影响同桌人的就餐氛围,是对他人的不礼貌。



坐相·忌一只手放桌下


老北京人吃饭时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吃饭时不能一只手拿筷子吃饭,另一只手放在桌下,这会有在桌子底下背着人搞小动作的嫌疑。所以,为了免遭人怀疑,吃饭时千万不要把一只手放桌下。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女学生



吃相·吃饭咀嚼忌吧唧


老北京人对“吃相儿”是相当在意的。比如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如果有人嚼东西时有意或无意地发出“吧唧吧唧”声,就会影响到别人吃饭的胃口,就是没规矩的表现了。


文明宣传漫画


老北京人认为,吧唧嘴容易让人联想到猪吃食的声音,而且还有一股穷酸相儿,所以成为北京人的大忌。俗话说:“猪吧唧嘴,穷酸相”就是指这事。



话茬儿·添饭禁忌说“要饭”


老北京人在吃上,有许多有意思的忌口儿。比如碗里的饭吃完了,不能直接说“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没了”,而要说“我吃好了”。如果还想再来一碗,不能说“我还要饭”或者“再要一碗饭”,而要说“麻烦您,再帮我添点儿饭”或者说“请帮我加点儿饭”。




喝酒·“先干为敬”被曲解


“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之意。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表达盛情,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所说的“先干为敬”。

扭曲的酒桌文化


现在人们在酒宴间也都是先行酒于宾为敬,除了向客人表示诚意,先干为敬还有一个意思是“我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我并不强求”。现在这个老规矩已经被曲解,变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干为“净”,您也必须干掉,否则就是对我的不敬。这样做其实是不合规矩的,因为敬酒是表达敬意,而不是劝酒。



餐具·筷子使用讲究多


筷子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老北京在筷子使用上堪称规矩森严。用筷子的老规矩,可以用12个忌讳来概括。


一忌“供筷”

把筷子插立在碗里的饭上或盘子里的菜上。像在供桌上焚香,非常不吉利。

 

二忌“击盏敲盅”

用筷子敲饭桌上的盘子碗。用老北京的话说,这是“要饭的命”。

 

三忌“三长两短”

在用餐过程中桌面上不能摆放长短不一的筷子,造成“三长两短”的局面,也不吉利。

 

四忌“半途筷”

拿筷子夹住了这个盘子里的菜,觉得不好吃,赶紧放了回去,不卫生。

 

五忌“执箸巡城”

拿着筷子旁若无人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挑挑拣拣,让人看着不舒服。  

 

六忌“抬轿筷”

用筷子在菜里找自己喜欢吃的,甚至用筷子在盘子里“抄底”,破坏其他人就餐心情。

 

七忌“迷筷”

手里拿着筷子,两只眼睛来回踅摸着桌上的饭菜,轻易不下手。

 

八忌“品箸留声”

把筷子含在嘴里,嘬出嘶嘶声。  

 

九忌“刺筷”

把筷子当成西餐用的叉子扎菜肴,直接进嘴。

 

十忌“泪箸遗珠”

盘子里的菜带卤汁,夹起来往嘴里送的过程,菜像掉眼泪似的,往下嘀嗒汁儿。  

 

十一忌“别筷”

就是用筷子当牙签,这是一种习惯动作,实属不雅,也不卫生。

 

十二忌“仙人指路”

用筷子指人,有骂人的意思。

 

此外,“落地惊神”也是忌讳,筷子掉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想知道筷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请戳↓↓↓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饭桌上的规矩是中华传统中“礼”的一部分,教育孩子守规矩、讲礼貌,就是一种传承。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这些中华文明的精华都不能丢掉。



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人饭桌上的规矩,学问大了去了!
北京人待客的讲究您都知道吗
听老北京跟您聊饭桌上的规矩,守规矩的才配叫“北京爷”!
在北京,没规矩就别吃饭了!
用筷子的规矩,老北京人不能不知道
您以为在北京吃饭就这么容易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