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谁而做?

2022年2月14日清晨,壬寅虎年的第一次手写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我被文字激荡得差点饭不思夜不寐,越读就越想写,越写就越想读。K歌放一边了,酵母宝宝估计也瘦弱得发瘪导致营养不良味道发酸了,就连放假开始时的每天午休两小时,也自动地缩减,早早地醒来,睁眼就想读读写写。

昨天,同事看我几乎每天坚持早起乐读,问我读书的动力、信念源自哪里。我想起『为谁读』的话题,今天便把8年前写的这篇文章翻了出来,也想看看现在的我和8年前的我有什么不同。
2014年9月写下的《为谁而读?》:

痴迷朗诵,已经大半年了。加上坤读小学时的那段母子共读的时光,我当主播好歹也有一年的历史了。

为此,自从开通了喜马拉雅电台后,我总想极尽完美地送上每一篇,把我喜欢的文字和音乐一并分享。朗读一篇文章,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多长时间。麻烦的是,我的录音条件实在是太简陋。家住在大马路边,噪音极大且频繁。不是这么录音,我不会知道:从早到晚,我家几乎就没几个完全安静的时刻。即便我紧闭门窗,同时要求那父子俩保持绝对的安静,外面的那些噪音也能穿越墙壁,时不时地被录进声音轨道中。如果不是出于对朗诵的极大热爱,我怎么会如此耐心地边录制边等待噪音的消失,怎会如此认真地把录制完的夹杂着噪音的文件再做编辑。
因为这些,我对声音越来越敏感了。我清楚地知道,大公共开过去和开过来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我想我几乎能演口技来模拟了!那个时候,我会选择一边等待一边阅读下文;我越来越明白,各种频率的声音在轨道上的痕迹会有多深。这让我慢慢练出了高效率的编辑方式。从目前来看,产量越来越高了。很期待能够拥有一个绝对安静的录制环境,但只有搬家才可以做到。唉,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录制好一文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配乐了。出于对音乐的痴迷,这一环节绝对是与文字并重的。常常会为了一篇文章,找一首相得益彰的曲子,要费很多时间。文字与音乐,都是记录思想和感情的方式,它们一定是相通的,但又不一定是和谐的。作为编辑,我就像一位红娘,一直在为文字,或者为音乐,寻找着属于它的另一半。然后,直到看见他们一见钟情,感情和节奏都很合拍,这才满意地放手。这么想起来,这些作品其实都是我一手撮合出来的产物。无意之中,居然建立起了各种缘份——我与作者的,文章作者与词作者的,歌者与我的,作者与音乐家的,等等。所以,当我把这些名字都相提并论地写上去时,每一次居然都会很感动,甚至很骄傲。毕竟,我这等无名小卒,能够与我崇拜的作家、作曲家“在一起”对话,听起来也还算和谐,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
在喜马拉雅加V以后,我决心按照每天录制一篇的频率来做,这无疑也是读书的一大动力。读书,是一件滋养身心的、让人很享受的事情。炎炎夏日,紧闭门窗,没有空调,不开风扇,我却手捧书卷,心静如水。寻找音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有时,我甚至会为了一首曲子,去苦心思索他的另一半。一旦感觉两者天生一对、如胶似漆,那种兴奋的感觉,大概不亚于媒婆亲手缔造了一份好姻缘!
我知道,在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走火入魔之后,我又闯入了一个新的魔界。

当时的我,半年内读了这些: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圣艾修伯里《小王子》、梭罗《瓦尔登湖》、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庄子译读、金子美玲全集、泰戈尔《吉壇迦利》中英文、中高考满分作文、初中小学人教版语文经典文集、音乐散文……

8年前,半年内的读书清单
还有这些文章:
林夕《祈祷文》,徐志摩《再别康桥》,《28首清明古诗词》,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戴望舒与余光中《雨巷 & 乡愁》,Yeats《down by the sally garden》《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潘萌《与父书》,顾晓蕊《更向山水觅知音》,诗歌《仰望星空》,散文《青衣》,林清玄《不南飞的大雁》,周国平《家》《丰富的安静》,鲁迅《五猖会》《无常》,郑愁予《错误》,舒婷《炒栗情缘》,梁实秋《栗子》,彼得梅尔《法式美食的拿来主义》,铁凝《我在奥斯陆包饺子》顾城《时代》《倾听时间》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冰心《腊八粥》舒乙《春饼》……
8年前,半年内的读书清单
对照一下,现在的我好像一点都没变。至今,我还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要说变化,只有更『魔』,且手机的强大功能,让我魔得更便利了。另外,魔的地域有些变化,最近痴迷读教育类的书,做教育类的事。
细思量,这么多年,我在为谁做这些呢?其实,『为谁而……』的命题,到今天这篇,已经是第三篇了。我曾写过『为谁而读』,『为谁而糊』,也曾思考『为谁而歌』『为谁而写』『为谁而教』,所有这些命题,我觉得可以一言以蔽之:『为谁而做?』
或许,李政涛教授的一篇文章可以替我回答:面向自己的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首先,我一定是为我自己而做,读书写作,是面向自己的教育。其次,当我把写的、读的,通过网络、课堂分享出去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面向他人的教育。这些年来,每当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留言互动,每次在课堂得到学生们的反馈,于我而言,我也是在得到一份份来自他人的教育。这何尝不是收获呢?所以,面向他人的教育,又间接地反馈为面向自己。
去年6月,因为要换新的读书笔记本子,我顺手整理了一下这些年来的笔记,一页页,一本本:


       上面这些都是最近几年的笔记,经常会出现在朋友圈中。但下面这些,则是上世纪的记忆。这些笔记,还泛着南方潮湿空气的味道。


前几天,我又因冲动,开启了姚老师说汉字的讲座。我为谁说呢?首先,还是为我自己,希望能借此督促自己把多年酝酿的想法付诸实践,通过这样的自我教育,能提升自己的理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昨天读完发表后,总感觉有一处诗经读得不对,今天一查,果然。于是又修改这一小部分,重新发表。在我看来,这就是自我教育。通过网络,我又惟恐这样的小错会影响到别人的理解,于是赶紧更正。这是在考虑面向他人的教育。为他人的同时,再次提升自己。
所以,这么多事情,我为谁而做呢?
答案很简单:为自己,为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音乐:迷人噪音
失眠人士必备的10首白噪音音乐
孩子,假如你问起我那篇被抄袭的文章
纸恋上了==笔
音乐欣赏
音乐时空 - 音乐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