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归纳(Ⅱ)


生物姐:

这几天想必大部分同学们已经都考完试进入寒假啦,生物姐给大家带来一些高中生物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清单,希望同学们在放假至于抽空看一看这些,有助于复习旧的知识和预习新的知识喔!


2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2.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23.细胞株与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24.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 扩散:一般是指自由扩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CO2、O2、H2O、胆固醇、甘油等物质。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的)。 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25.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26.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27.呼吸运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运动:指胸腔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8.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 自养型与异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前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根据合成有机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异养型没有这种本领,只能依赖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异化作用的三种类型。需氧型是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维持生命活动。厌氧型是在缺氧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兼性厌氧型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9.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30.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圆褐固氮菌也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可以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所以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用作除草剂。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是人或动物的重要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如果人小时候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1.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催乳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 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2.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厘米,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33.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反射与反射弧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简称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如大脑皮层和脊髓灰质以及小脑和脑干中的神经核。其中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分成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和言语区等,控制条件反射;脊髓为低级中枢,管理非条件反射。内分泌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脑干中还有其他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和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枢,也属于低级中枢。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和条件反射(后天性)两种。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根本依据是中枢性质,即高级中枢参与的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4.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结构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周围有很多较短的突起称为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中枢,引起中枢兴奋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反射弧的感受器一般都有感觉神经元参与,其纤维构成传入神经。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效应器的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构成传出神经,神经末梢及其末梢装置即为反射弧的效应器。

神经纤维:指神经细胞体发出的长的树突和轴突。。

神经:很多神经纤维通过神经胶质细胞结合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形成的神经纤维束称为神经,按功能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三种

神经系统:是由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35.尿糖、糖尿与糖尿病

尿糖: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

糖尿则是指含有葡萄糖的尿液。一次大量食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胰岛B细胞受损等都可以引起糖尿。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表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是指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引起糖类代谢紊乱,使得血糖浓度长期偏高而出现糖尿。


36.抗原、过敏原

抗原:是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并且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37.过敏原:是指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如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黏膜以及某些血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38.白细胞介素-2与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 


39.无性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细胞:其产生不经过减数分裂,无性别之分,发育成的后代也无性别之分。无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发育成新个体。如根霉产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细胞:其产生需经减数分裂,有性别之分,如精子和卵细胞。需经过两两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后代有性别之分。但有些不经过两两结合也能发育成新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


 40.孢子和芽孢 孢子:真菌和一些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的生殖细胞,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无性孢子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壁厚。具有很强的抗性,遇到适宜的环境又可萌发生成细菌繁殖体。 



▍本文编辑:生物姐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年生物高考“干货”,这几个易混概念你弄清楚了吗?
常见坐标曲线知识归纳与透析
生物精彩问答集锦
生物_高中生命科学资料_侧重记忆_28页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