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书鸿:盐巴配白面,酸醋就碱水,扎根大漠守护敦煌,他的一生值得每个人铭记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筚路蓝缕,居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
能当得起这句话的人,就是常书鸿。
作为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开创者,是一个用全部身心人坚守在敦煌的守护人。
如果你不知道常书鸿的故事,不妨看看他的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
跟着他的叙述,走进他的人生。
1904年4月6日,常书鸿出生于浙江省杭县,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他有个满姓叫伊尔根觉罗。
常书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艺术,颇有天赋。
他的父亲信奉实业救国,把儿子送到工业学校去读书。
读书期间,常书鸿参加了由名画家丰子恺等人组织的西湖画会,借由这个机会,他认识了很多书画界的名人。
出于对艺术的兴趣,1927年常书鸿去了法国成了一名公费生,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毕业后,常书鸿师从法兰西艺术学院院长Lawrence,随着艺术水平的提高,他逐步跻身知名美术家行业。
在留学的十年期间里,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第一位进入巴黎美术家协会的中国艺术家。
1935年的秋天,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伯西和编辑的《敦煌图册》。
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却成了改变常书鸿一生命运的伏笔。
他翻看了画册,全书共分为6册,集齐了400幅有关敦煌石窟的塑像照片。
入眼的画面让常书鸿感到十分惊喜,同时他也开始自责。
他以为在巴黎才能邂逅世界级的艺术,却不曾看到自己的家国,早已拥有一样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就是一座艺术宝库。
从那一刻开始,敦煌就牢牢地印刻到了常书鸿的生命中。
随后,他参观了国美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敦煌的彩色壁画。
美轮美奂,惟妙惟肖的画作,让常书鸿感叹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同时也越发让他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不知情,真是数典忘祖。
当时,他就决定回国,他要去敦煌。
于是,他放弃了国外相对安定的生活和更优越的创作环境,回到了抗日局面严峻的中国。
此后6年,他带着妻女开始了逃难生活。
战乱中,他曾经经历过房屋被炸毁,甚至家人都险些丧命的危机时刻。
尽管如此,常书鸿并没有害怕动摇,他心心念念要去敦煌,亲自看一看这座灿烂的文化之城。
在于右任、张大千的建议下,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梁思成,徐悲鸿等人推荐常书鸿担任所长。
历经辗转,常书鸿终于顺利抵达兰州。
当破败不堪的莫高窟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震惊了。
眼前有放牧的牧民,赶着牛羊牵在洞穴附近放牧,还有那些淘金沙的人,随意进出洞窟,砍树烧水,在窟里做饭生火,还留宿。
常书鸿明白,再不做点什么,敦煌就要毁于一旦了。
他当即决定,要在千佛洞前修一道墙,防止放牧牲口和闲杂人等随意进入洞穴,破坏洞穴。
在敦煌,满眼都是沙子,没有土,谈何筑墙?
常书鸿一介书生,哪里知道泥瓦工的技术,他跟很多人讨教,最终采用了一个方法,敦煌都是含碱量大的水,将其混到沙土中,再下死劲夯,就能筑墙。
没有人手,常书鸿就撸起袖子,跟着民工们一起干。
花费了快一年的时间,千佛洞前终于筑起了一条两米高,2公里长的沙土墙,这就是莫高窟的黄金带,也是守护敦煌的万里长城。
在敦煌的日子,是相当贫苦的。
常书鸿跟妻子和女儿住在空无一物的土房子里,每顿饭没有蔬菜,没有荤腥,只有一小碗醋,还有半碗白面条,就着盐巴吃。
这种生活,一天两天可以熬,能熬一个月已经是极限。
妻子开始抱怨,不满这种现状,将就了三年后,妻子抛下一对儿女,离开了常书鸿。
常书鸿不甘心,苦苦寻找妻子,却等来了妻子登报的离婚声明。
夫妻结婚20年,就这样分道扬镳。
婚姻的破裂,并没有动摇常书鸿守护敦煌的决心,他说,就算只剩我一人,我常书鸿也不会走。
说到做到,他真的扎根敦煌,一门心思守护这份古老的文明。
无数个夜晚,陪伴他的只有大漠的狼群,冷清的圆月和无尽的孤独。
常书鸿就在脑海中回忆自己见到敦煌的第一感受。
他时常告诉他人,敦煌莫高窟是我们国家现存的石窟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艺术宝库之一。它分南北2区,南区长约940米,北区长约720米,壁画总面积44,830平方米。
如果把这些壁画排成两米高的画展展出,这个画廊可以长达25公里,你想想看这些数字是多么让人震惊。
只要提到敦煌,常书鸿就神采飞扬。
从1942年开始,他参与筹备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
其后,他又从重庆招聘了一批画家和学者,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率领大家在敦煌莫高窟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结束了敦煌石窟长期以来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让石窟不再受到人为的破坏。
他临摹壁画,系统整理画作,编纂文献,种树治沙,筹集经费,对付土匪和军阀的勒索,动员人们做功德、捐献窟门。
1949年,常书鸿拒绝了国民党当局将敦煌展品运往台湾的命令,又组织保卫小组,使石窟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免受洗劫。
高尔泰写过一篇文章叫《常书鸿先生》。
书中有这么一段场景。
晚年时期的常书鸿,客居北京。
年事已高的他,已经去不了敦煌,为此常书鸿感到十分落寞和不舍。
他把一辈子的光阴和精力都献给了敦煌,最后却无法守在敦煌身旁,这是何等遗憾。
他把这份深情都融进了《愿为敦煌燃此生》这本自传中。
书中是常书鸿先生晚年的回忆,他缓缓摊开时间的卷轴,记录了他在巴黎留学10年生活,以及初次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
回国7年,他才能到达敦煌,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波折与无奈,让人至今仍不免叹息。
他无法用有限的岁月来守护敦煌的未来,他就把重任传到了女儿的肩上。
常书鸿的女儿常莎娜,在父亲的引导和熏陶之下,成了传承者。
她是这么评价自己的父亲的:他一生中的坎坷成败,悲欢离合,他那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时时都在滋养着我的思想,我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经历,重温爸爸的回忆录,回顾我幼年青少年直至成人,我都是跟随他的足迹,按照他塑造的方向一步一步走来的。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莫高窟的下层洞窟大多数被积沙掩埋。上层洞窟,大多数无法登临,危崖处处。从这种局面中,把敦煌解决出来,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样本,这其中的艰难不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今日敦煌的绚烂,少不了常书鸿的奉献。
对常书鸿而言,敦煌就是他活着的使命,是他毕生的价值所在。
对敦煌而言,遇见了常书鸿实乃一大幸事。
-------------End----------------

文/鱼白,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公众号,带你读好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痴”字不可缺
常书鸿作品欣赏
【每天老照片】--7447--他是敦煌第一代开拓者,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苦守大漠五十年?(上篇)
她是北大毕业的上海千金,却在沙漠坚守57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孤山馆-固定陈列 | 敦煌守护神 · 常书鸿美术馆
风采录 | 莫高窟有一群“打不走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