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只候鸟,啄食南国红豆反哺北国情思

            文/王建玲

候鸟是一种迁徙习性的鸟类。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不远万里,风雨兼程,总有它的归期。

红豆,一种最具代表情感的相思物。很早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关于“红豆”的注释,它不止象征着爱情,更寓意着对友情、情亲甚至某种特有的感情。“有那么一只候鸟,啄食南国红豆,反哺北国情思”。在我采访本文主人公的同时,这句话也突兀地在我大脑里呈现。她像极了这一只候鸟,这只候鸟也仿佛是她最好的写照。

                                    ——题记

西藏,一个熟悉的名字却又极其陌生的地域。

我不由地摊开地图、情不自禁地在百度上去寻找那个仿佛与我有关甚至没有半点关联的地方。仿佛它就在我的视野里包裹着本文的主人公那幼小身体的稚嫩。我甚至有点莫名的深情,忍不住用纤纤的手指去触摸屏幕上西藏古老面庞的深浅沟壑!是的,这一切好像与本文的“好人”主题没有多大多深的关联,但这是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正是这样一种不同凡响的出身和经历,才奠定了她勇于奉献的卓越品格和成为杰出“好人”的基础!

五十年代西藏的云端,同样承载着达赖喇嘛佛经的诵声,那圣洁的旋律悠然穿越湛蓝的苍穹、安静的湖泊与神域的雪山。

本文的主人公——韩晓莎女士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神性的地域。但遗憾的是这些风光美景早已悄悄潜流于她的懵懂时期。她在襁褓中或许清澈地瞥过它们,但也只能成为她生命中茫然的路过。

1958年,晓莎出生在西藏拉萨市。五十年代的西藏刚刚解放不久,局势正处于西藏民主改革。1956年,康区统治阶级不愿意失去封建统治权利,发生局部叛乱。由于西藏政府的纵客,一些上层反动分子与康区叛乱分子相互勾结,不断挑起事端,时至1958年,局部叛乱逐步向整个西藏蔓延并有所升级,1959年九月上旬,西藏叛乱达到了顶峰,放火、抢劫、淫奸、杀害解放军官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西藏常规秩序,违背了党中央的部署。而晓莎的父亲早在1950年解放西藏时就随部队进驻了西藏。后来参与剿匪工作。母亲也在1956年去了西藏工作。父亲比母亲大整整13岁,他们的结合是革命的结合组织的安排,是红色的革命婚姻。晓莎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然而,命运并没有给晓莎带来更多的亲情眷顾。作为一名军官的父亲,考虑到孩子在这里生活很不安全,而且他们工作起来心有牵绊,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顾女儿,于是夫妻商量着决定把未满一周岁的女儿送回远在四川重庆的外婆家。西藏属于祖国西南边陲,但中国疆土的辽阔不止让同处于西南方位的两个市域相距甚远,而且气候也迥然不同。再加上当时那个年月,路况甚差、交通闭塞,令这对年轻的父母与年幼的女儿遥遥相隔三千多里。但做为军人的父亲,心系西藏人民的安慰,他们不得不割舍下自己的孩子,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西藏。一段亲情两地相思整整演绎了十二年之久。

晓莎的幼年是在外婆怀里度过的。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入学的年龄,这岁月的波段,大国小家经历过怎样的艰难插曲,对于韩晓莎来说,似乎没有太多记忆和太多为难。

重庆。这两个字眼,常另我们想起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红岩》,想起江姐等诸多为了解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个蕴含深厚革命历史底蕴的伟大城市,永远载入中国史册让人们铭记。“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古人已在最早的时节给予了这座城市荡气回肠的赞美。这座拥有古老历史的雾都,大自然不惜力气地鬼斧神工凿雕出天然梦幻般的美景,令重庆的女子从小喝着长江和嘉陵江可口的江水长大,个个出落成婀娜多姿、高雅典洁、落落大方,坚强不息的性格和美妙依态。十三岁的晓莎已是一位绰约曼妙的美丽少女。她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再熟悉不过。尽管外婆对她一向娇惯,但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像一只天际孤独的风筝,总是缺少点什么。她非常渴望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她偏偏捕捉不到有关父母的一丝儿消息,即便有,那也是大人们的事情,与小孩子无关紧要。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她学习勤奋,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坚强忍耐。在她身上相承着军人父亲优良的基因质地。

几年的功夫,转眼逝去。国内形势渐好。1970年,父母调回了四川宜宾军分区。1972年,十五岁的晓莎在重庆读完初中回到了宜宾,终于和父母团聚。虽然对父母的记忆一度断层,无可避免情感生分,但晓莎是快乐的,她雀跃般的身影告诉了所有的人。这一年九月晓莎就读一所高中,优渥的生活和父母的陪伴让她没有任何顾虑和不快,她越发勤奋学习,样样拔尖,每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无不为她欣慰和骄傲。谁见了都说她前途似锦。同时,她的内心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酷爱学习的晓莎暗暗编织自己最绚丽的光环——姗姗穿梭于名牌高等学府的校园并成为那里骄傲的学梓是她的愿望和梦想。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绝不荒废和虚度自己的人生,这是她的誓言。尽管当时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但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一天为时不远。

然而,命运这个调皮蛋似乎和晓莎有开不够的玩笑。三年高中生涯已经结束,这三年也就是和父母共同生活的三年。这已经是1975年的春天。党中央毛主席在五十年代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一直热火朝天地持续到七十年代后期。前后二十五年时间,大量的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阔的农村定居,插队落户。那时,敲锣打鼓,胸前佩戴大红花,被亲人们迎来送往是最最体面而光荣的事情。而晓莎在父母的安排下,早已夹在这群轰轰烈烈北上的知青队伍里。他们像一群春天迁徙的候鸟,排着整齐的燕阵,唱着春天的欢歌,飞向北方最广阔的天地。不同的是候鸟的迁徙是拖家带口,而他们是因为一种热潮的召唤,是带着嫩绿色彩的青春联合。

车轮缓缓,一路颠簸。晓莎的心情并没有随着卡车一路向远。她的耳畔不时想起父母威严的口气:“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到农村吃苦锻炼,怎你就不能呢?”晓莎的眼泪不由地唰唰流下来:“妈妈,我才和你们相聚三年就又分开了,未来是什么定数,谁也不知道啊,况且我还想上大学想留在你们身边,不要让我再离开你们……”

当韩晓莎用略带川音的昔阳话给我讲到这里,我看见了她眼眶里溢满泪水。她用纸巾沾沾眼睛说,命运啊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然后继续着下文的话题。

北方,北方是一个什么样子,她从来没有想过,更没有想过如此娇惯的自己会被命运永远安放到一片完全陌生和未知的土地。

刚到农村时,毕竟是充满好奇的年龄,一切是如此新鲜。再加上同龄人为伴,起初还没怎么觉得有多寂寥。反而感觉北国的农村不失山清水秀、田绿如海、人心热活。这多少让她有了点安慰。离县城较远的老东川远山含黛,虽不见小桥流水,却有窑洞人家、绿树昏鸦。更有那十里回荡的牛铃声响彻耳畔。

在晓莎的嘴里,她赋予乡村诗意之美。乡村也因知青香客的到来而蓬荜生辉。每每晓莎出现在街头巷道,总有一群孩子或者大人盯着晓莎看,看她的穿着,看她的打扮,看这个大城市来的姑娘,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有趣,仿佛那一刻,一只金凤凰落在了树上,发着金灿灿的光芒,不远不近,恰恰让他们看到,贪婪也羡艳。但对于一个南方姑娘来说,地区的跨越、生活的极其艰苦、饮食习惯的巨大改变,让生活在大南方多年的韩晓莎极端不适应。以至于后来她的兄妹们问她,大姐,你当时那么娇贵,怎能吃得了那北方粗糙的饭菜?晓莎说,你们不懂,那个时代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吃就会饿死。

韩晓莎被分配到老家东平原的生产队务农。东平原是晓莎父亲的祖籍,也是晓莎最实实在在的老家。因而,吃饭居住都在她婶婶家里。七十年代,小家和国家一样贫困,虽然比五六十年代有所改善,但大多数农民日子粗粮充饥,人口多、口烟大的人家还填不饱肚子。婶婶是个厚道本分的庄户女人,总怕晓莎吃不好吃不惯,不时变着花样给她吃,但变来变去还是玉米面和干磨石条面,萝卜酸菜倭瓜不离口。每逢时头不节也要给晓莎改善伙食,检点着晓莎不丰的供应细粮。心细的婶婶总在晓莎放下碗后问她好不好吃,吃不吃惯。晓莎总是调皮地给婶婶说:“婶婶做的饭菜好吃的很,我都离不开婶婶撒”!晓莎温暖的话惹得婶婶开怀大笑,婶婶更加疼爱晓莎,晓莎也把婶婶当亲娘看待。可谁能真正懂得大南方回来的姑娘,吃惯了国家供应的大米白面猪肉,北方的粗茶淡饭怎能一时半会适应那细腻的胃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月牙儿高高地在天空上挂着,村里人已过了晚饭时节,静下来的村庄灯光星星点点,不时传来几声烦躁的狗叫,晓莎在饭后独自跑到村口,坐在一眼大池的堤坝上,呜呜地哭泣,用眼泪默默地倾诉自己的伤心和思念,清风不时地舒卷她长长的马尾发既而拍打她稚嫩的肩头,仿佛外婆的手柔柔的抚慰。唉!哭啥子嘛?她长长地叹口气自问自语。她挥手抹去脸上的泪水,跳下来拍拍裤子上的尘土,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她的目光再次穿越那条昏暗的街道,向街心走去。

冬天的北方,寒风凛冽,大片大片的雪花鹅毛般地飘洒在北域贫瘠的大地上。从没见过鹅毛大雪的她既新奇又痛苦。一天农活下来,长了老茧的手又疼又痒。那时棉鞋稀缺,晓莎穿着单鞋的脚被冻得开了一寸多长的裂口,脚后跟鲜血淋漓,每走一步如针尖穿肉,疼得她双眼流出了生泪。“学大寨赶大寨”是哪个年月农村响当当的口号,农村大跃进铺天盖地,人们争先恐后赶先进,唯怕落后一步。韩晓莎也照常忍着疼去生产队劳动。眼看裂口越来越大,实在疼的没办法,才去村里的保健站治疗,保健员心疼地说,姑娘怎成这样了,实在耐皮哩。保健员用医疗针线一针一针地给晓莎的脚跟缝合伤口,她一声不吭,用最大的耐力忍受着不上麻药的穿刺之痛。

1977年,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提高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知识的这一理念,让知识分子和下乡青年看到了希望。这一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等。一些下乡青年陆续回到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晓莎听到这个消息,也欣喜若狂。她远在四川的家人早已给她报了名,希望她回川高考留在南方亲人的身边。然而,晓莎的学业已经荒废了两年多,这两年来早已习惯了农村早出晚归粗茶淡饭的农民生活,而贸然拿起书本奔赴她有点陌生也伤感的南方,她感到自己内心极端地抵触抗拒。她讨厌家人把自己当一个随便出送的弃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父母权威令她厌烦。虽然这是时代的造就国家的政策,由不得个人肆意决定,但对于一个十八九岁南方里生长、优渥里蜗居的姑娘来说,身心所受的苦累远远不是我们北方人所能轻易承受和感悟的粗糙。心里的一种小小的莫名情绪不停地冲击着晓莎的心,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家里一封封信件和电报如雪花般地接二连三飘来,每拆开一封,都是父母催她回去的苦口婆心,但她主义已定,绝不动摇。作为父母或许感觉亏欠这个女儿甚多,频繁把电话打到村里大队,都被她拒绝。父母心有不甘却又没辙说服女儿,便在信里谎言不回来了就再也不管你了。晓莎说不管就不管,当初是你们让我来农村的,现在又让我回去,我再也不回去了。晓莎倔强的有点赌气。以父母当初的高官职位或许能走走后门完全可以留在南方,更或许当初让晓莎来农村走走样子,提前调离农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革命熏陶下的父母始终以国家为大局,以奉献为己任,没有理由也不可能给自己的女儿走后门。父母的这一决策,最终定格了晓莎的人生。他们不知道这双翅膀一旦放飞,就成为北方的永恒而没有归期。注定与父母聚少离多,这是晓莎一出生就定格了的,这一定格成了晓莎一辈子的隐痛和迷局。而到底这是怎样的一个谜,连晓莎本人也不清楚,甚至没有人能解读她的命运。

一年后,当父母获悉晓莎即将成婚时,母亲还是暗暗地给她寄来一份三十元的厚礼。那个物资匮乏经济短缺的年月,三十元是相当不菲的,是高干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足以支撑一大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而绰绰有余。韩晓莎手里篡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百感交集,她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杂瓶不是滋味。“妈——爸——,对不起,原谅女儿”。韩晓莎在心底撕心裂肺地呼喊着。直至多年后,晓莎笃定她恋上了这片热土,恋上了故乡人。用她后来的话说,这是命。是命谁也带不走。

那一年始至秋末,金色的北国秋风萧萧,雨打落叶。所有的“候鸟”在时局的召唤下几乎都飞离了北方,回到了花香鸟语、竹秀成荫的南苑一隅相欢居生。

留乡的晓莎被分配到昔阳农修厂当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在那一批知青里,她成了唯一留居在北方这棵四季分明的大树枝柯上的一只候鸟。“有那么一只候鸟,啄食南国红豆,反哺北国情思”。晓莎似乎就是那一只候鸟,她把对南国的思恋情怀全部寄托并奉献于北国。她用爱和行动不断反哺着自己的家乡故土,这在她后来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得到认证。虽然她是一个高干家庭的千金,但她没有丝毫的张扬和千金小姐的娇柔造作和傲气,故而她真实身份就鲜为人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韩晓莎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资资本本的北方女子,混在人群里,你看不出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除非她张口说话,你才知晓她不是普通的昔阳人。晓莎过着一个北方普通女人的平凡生活。结婚、筑巢、生子。上班下班是她生活的主流。三十多年时间与光阴的历练,她已经是一个生活里独当一面雷厉风行的优秀女人。军人家庭的高尚作风在她身上处处闪现。她无论在街坊领居还是在单位里,一贯奉行方便别人、奉献自己的理念,用一副热心肠温暖着别人,从不计较人生得失。

南方的栀子花开了又谢,北方的桃花红杏花白年年岁岁。南方和北方贯穿了晓莎一生的牵挂和想念。每每隔年秋后时,晓莎像一只候鸟,煽动着自己的翅膀,不远万里飞回南方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抚养她长大成人的外婆。然后再千里迢迢地飞回来安顿自己的生活,年复一年。

时至1990年下半年,韩晓莎收到一封家书,是母亲亲笔。信里告诉她外婆已经在半年前病逝,因为缘于她和外婆深厚的感情,所以没敢及时告诉她……而这一年,恰好她因为家里有其他事抽不开身,耽搁了回川探亲的事宜。世间就有如此巧合的事。一向坚强的晓莎读完信的瞬间,心核的强大瞬间天塌,没有了支撑。她的心再一次颤栗,以至于拿信的手抖动不已,泪流仿佛坝水冲出堤岸,无止无尽。一连几天,她茶饭不思,她对自己当初的任性和选择开始怀疑,开始否定,开始愧疚。韩晓莎,韩晓莎,你连外婆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报答,你算什么?你算什么?外婆——外婆——为什么你不能等到我回去看你?为什么不等我啊……外婆?韩晓莎痛苦地流着泪一遍又一遍在心里呼喊着,追问着。

人生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固执过?又有谁没有遗憾?但这一切已成为她宝贵的历史,不再复返。这是晓莎在不惑之年后的心迹。一想起这种不能相守亲人的无奈不免让她泪光莹莹,她唯将这种人生之憾喟成一声长长的叹息压在心底,甚至不停地托鸿雁传书来释怀自己的愧疚和不安。缘于这种长期不安的心里,她必须力求一种心安的事物来慰藉煎熬的灵魂。然而这个事物是什么呢?在她的心胸里,时常有一种强烈的声音撞击她的心底。也或许是冥冥中上帝对她煎熬的灵魂的拯救吧?奉献。付出。然而,却一时不知如何去施展这种善的行为。

不久,上天就给了韩晓莎一个机会,同时也带给了四川人更大的厄运。

时至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残忍地撕裂着四川大地,无情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强烈的地震和频繁的余震令山体岩层破裂,地表破碎崩塌,泥石流倾泻,直接造成了环境破坏、设施损毁、产业断链等局面。无数四川人遇难、失踪、受伤。更有侥幸活下来的人们面临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党中央和四川省政府以及地方乃至全国各省政府的部队公安和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做出了救灾部署,火速赶往覆盖灾区第一线,积极抢救被埋人员抢救公路设施。全国人民十万分揪心和同情,捐款捐物从各地以及国外源源而来。四川作为哺育韩晓莎的亲娘,母亲受难,韩晓莎心里比谁都难过都揪心。一种强烈的回报欲望深深冲击着晓莎的心田。也只有这种方式才略微给自己灵魂上补充一丝慰藉。那天上午,她刚给父母挂完电话,得知家里平安之后,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随后心急如焚地回到家里给爱人商量:“我是四川人,我要回四川,我要参加救灾活动。下午我就去妇联申请,你同意吗?”不等爱人回话,她即刻又添了一句:“你不同意也不行,我想回去”。作为丈夫很理解妻子的想法,但又有很多顾虑,随口说道:“灾区不是每个人想去就能去的地方,何况别人躲还来不及,你又不是救护人员,去了能干什么?再说也不一定能批下来。”听了爱人的话,韩晓莎一时不知道怎样安抚自己。她在地上来回不停地走动:“咋办?你说咋办?”她几乎带着哭腔。看见妻子如此着急,也只好安慰说:“你先不要着急,看看上面批下来批不下来。”韩晓莎终于镇定下来停止了来回的踱步。挨到第二天,果然妇联那边说不是医护人员一律不准接近灾区。回川救灾行动破灭。韩晓莎的心情更加纠结。她不由打开电视观看新闻节目,全国各地人力物力财力都在源源不断地运往赈灾。对,捐款。韩晓莎眼前一亮,心也顿时跟着激动起来。即刻召集家人说白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全家筹备捐款给四川灾区。老公和儿子积极响应,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从银行取出了现金。但家人本想再留一千元零花钱作为家庭本月的开销,但韩晓莎斩钉截铁地说:“只留一百元买菜钱,挨到月底就要发工资,紧紧这几天就过去了,不该花的全部取消不花。”儿子听了,默默抽出现金一百元递给母亲……韩晓莎除了以家人的名义将家人积攒的几千元捐到了受难受苦的四川人面前,而且还以个人的名义把自己积攒的几百元通过单位捐款支援了互不相识的姐妹兄弟。虽然她一家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她们尽其自己的所有,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从那一刻,她的内心时时被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满满地填充着,也似乎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拓宽她爱的胸怀。

生活在时间的河床上不停地流淌,在溪流如娟的滋润下繁衍出生命的节节枝枝,有些节枝缺乏自我生存的生命力枯死陨落,而有些却始终寻求生命的斑斓茂盛地疯长,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亮点,一抹风景、一种典范。

时隔一个月即2008年6月,韩晓莎正式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退休在家。这时儿子已经立业。多年习惯了家与工作单位两点往返的奔波,忽然离开了一起工作的群体,她有点失落,一时也不知道自己如何打发这日升日落。社区刚好有几个退休的姐妹组织起来打麻将,晓莎也被叫去成为其中一员。一是为了小聚,二是为了驱散闲暇时间。她们每天如约而至,不聚不散。可时间久了,姐妹们出现了不良反应,腰酸背困脖子疼成了她们的口头禅。晓莎很快意识到这是长期打麻将身体筋骨得不到舒展的结果,严重影响到了姐妹们的身体健康。

夜,以它的博大静静地拥抱着大地,月光的银辉淌过家家户户窗的帘栊尽而倾泻。而这些皎洁的银辉在夜深人静时是属于无眠人的。晓莎沐浴着它们拥揽着它们失眠了。一夜又一夜辗转反侧,她清醒的大脑里反反复复思考一件事情:开展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能让姐妹们既开心又健身呢?当时,全民保健意识和保健运动在全国乃至内陆已经轰轰烈烈地掀起。电视不断地跳出相关报道。一个新的想法在晓莎的大脑里有了雏形。万寿小区居于县城中心,大门外有一个闲静优雅的小广场,正适合大家跳舞健身。她为自己的想法激动。第二天,晓莎迫不及待地把她的想法给姐妹们一说,立即就有人反对。你会跳吗?谁来领舞?再说老胳膊老腿走路都踉踉跄跄,更不用说迈腿起跳,这胳膊不是胳膊,腿不是腿,这不是诚心惹路人笑话?马上另一种说法也相附和,就是,咱不比年轻人了,老就是老了,瞎折腾啥?大家众说纷纭,当然也有赞成的,只是还心存疑惑。可晓莎自来就是有主见说一不二的人。她认定的事情就要去尝试,而且努力去做,还要做好。晓莎记起自己在学校从小到大一直就是文艺骨干,她喜欢唱歌跳舞,她像一只美丽的小燕子一样,一直飞翔在校园的舞台。甚至那二年在东平原插队,村里正月闹红火热闹,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晓莎早已胸有成竹。她顾不得别人的是非舆论,只要是正确的有利于大家的事情,她就非做不可。说干就干,绝不拖拉,这是韩晓莎的性格。2008年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和盛行。当时只流行DVD磁带的播放,她即刻购买必要的设备,不断看电视视频,学习新时代的潮流健身操和舞蹈。晚饭过后,随着街心霓虹灯的熠熠闪烁,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音乐在万寿小区广场的上空不断涤荡。她优美的形体,优雅的舞姿,渐渐吸引了路人的视野。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夏夜乘凉的男女老少加入了她的团队。以前说风凉话的姐妹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情景,心里也格外痒痒。不好意思地聚在一起叨舌着:“当初咱反对人家晓莎,不分场合地说了不少风凉话,现在咱想跳,也不知道人家要不要咱,实在不好意思再蹭在人家跟前。”这话传到韩晓莎的耳朵里,韩晓莎主动找到她们面带春风地说:“不要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姐妹,愿意跳,都来啊,有多少要多少”。这之后,昔日的这些姐妹心甘情愿地跟随她成为广场舞风雨兼程的骨干力量。韩晓莎笑了,她的笑容里开出一朵绚丽的玫瑰花,煞是艳人。她看着一个个活跃在广场上的人们,不管年龄,不分男女,整齐划一地挥动着优美的肢体,她的内心充满着幸福感和愉悦感。

光阴总是在忙碌和琐碎中穿梭、逝去。从没感觉天有多长地有多久的韩晓莎白天学习视频舞蹈,晚上领舞,已成为她的必修课。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着时间推移,万寿小区的广场舞艺术已日渐成熟并趋于一个固定的整体。韩晓莎正式组建了万寿广场舞团队,她们在县级的大型比赛中屡获战果。这时的韩晓莎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不断更新。各社区广场舞团队已经屡见不鲜,尤其在昔阳这块大地上健身风气已袅袅升腾。怎样才能走出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其他群体,让团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这是韩晓莎重新思考的课题。她开始思量组建一只专业的舞蹈队,不要多,只要精。她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妇联的大力支持。她精心挑选了十五个精英,于2010年,万寿舞蹈队正式成立。队长由韩晓莎本人担任,她们从基层的文化活动开始,不断下乡慰问、去养老院等场所公益演出。同时,也参加舞蹈培训。随着团队的建立,节目不断变着更多的花样,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都必须跟上,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品味。这无疑造成了团队经济上的困难和窘境。没有一分钱的外来资源,队员们犯愁了。本来公益演出就没有半毛钱的收入,再让这笔开支在队员们身上刮切,无疑是给每个队员增加经济负担。如果这样下去,团队有可能解散。这个问题大家能想到了韩晓莎也早已想到。无论如何团队不能解体,这是她的心血,也是大家的心愿。有个队员给晓莎建议:“队长,要不咱开口向妇联或社区申请一笔款项吧,咱可是妇联和社区支持的对象,不能光说不练”。韩晓莎摇摇头:“咱不能给政府和社区添麻烦。人家给,咱不推辞。人家不给,咱不能张嘴”。韩晓莎不再多说什么,她默默地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为队员们购买了服装和道具。队员们感动了,一定要为万寿团队争光为队长争气,这是队员们不容置疑的共同心声。无声的奉献和付出方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支优秀的团队在晓莎的努力付出中诞生并延续着。

一年四季,年年如此的平凡公益活动,令万寿舞蹈队家喻户晓,名震昔阳山城。名震是因为有个勇于付出善于奉献的好带头人。时至今日,这支团队在近十多年来,不仅无数次到养老院慰问孤独老人,而且在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文化下乡扶贫,文化产业致富等社会活动中,这支队伍一直都走在最前面。队员们拥有高质地的二十多套演出服以及一年四季出行的统一队服均有韩晓莎出钱购买支助。付出者成就杰出者,无数鲜花掌声属于韩晓莎的团队和她本人,在行业里,无人不晓万寿舞蹈队有个优秀的队长。不少慕名者追随而来。

这几年,全国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淳朴风尚,昔阳每年正月十八的大游行传统文化节也偃旗息鼓多年。为了繁荣和振兴乡镇的文化生活,于2018年正月,政府别开生面地推行举办大型游行活动,时间还是正月十八。这个消息似乎非常振奋人心。全县人民像找回了流年岁月里浓浓的年味,复苏一般地奔走相告。各乡镇以及城镇各社区敲锣打鼓为游行活动积极筹备。人们的热情高涨不胜枚举。韩晓莎的舞蹈团队很快集齐了五十人的方阵。社区还推出彩车一辆。社区为此给予团队和彩车共一万元的活动经费。其中彩车装潢耗资两千元,五十个队员的演出服装和道具费用五千元,还剩余三千元。作为团队的领导人,韩晓莎没有以任何借口把剩余的费用克扣下来,她心系队员们这几个月的辛苦,她决定把剩余的钱下放给每个队员作为辛苦费。一个队员一百元,算下来还差两千元,她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私人的腰包里拿出两千元分别发给队员们。账目是透明的,大家都不言而喻心知肚明,经常跟随她的十五个舞蹈队员对韩晓莎说:“大姐,把那些钱发给其他外来队员吧,我们不能要你的钱了,不能总让你给我们倒贴”。韩晓莎说:“不行,大家必须人人有份,这几个月大家跟上我风里来雨里去,我心里过不去”。于是这以后,人们都知道万寿舞蹈队有个“倒贴”的队长。

不断付出铸就无限荣誉和骄傲!韩晓莎的团队逢战必胜屡获战果:

2013年,参加昔阳县秧歌比赛获一等奖。

2016年,获昔阳县广场舞比赛一等奖。

2018年9月,由韩晓莎带领的万寿舞蹈队在选报《美丽的中国》作品在香港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七十周年成果献礼系列大汇演”活动中荣获“最佳优秀奖”。

2019年,万寿舞蹈队于“精彩昔阳,大美农商”广场舞比赛中荣获“最佳魅力奖”,同年荣获晋中银行昔阳支行“左邻右舍”活动“最佳创意奖”。

2019年,团队参加晋中市旗袍展。舞台上的姐妹们风姿绰约地穿着各种颜色的旗袍,优雅地踏着猫步在舞台上尽显风采,获得评委和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她们荣获了团队优秀奖。韩晓莎本人被授予“晋中市旗袍协会先进个人”。


团队频繁的公益活动令韩晓莎经常出入妇联。2014年,当得知一些孩子因为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困境时,韩晓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时刻想起自己当初是多么渴望大学的校门,渴望知识的救赎。那种心里的挣扎令她跋涉了好长时间,直至今天只要她想起来就能摸到郁结在心里的块垒。而这种遗憾的痛苦是一辈子无法用时间这副良药治愈和抚平的。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妇联主任,她要用自己的积蓄来支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当时有二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面临经济的缺憾在求学的路上嗷嗷待哺。无疑,韩晓莎是他们的救世主,是他们的恩人。虽然一笔资金分配到每个孩子身上,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举足轻重,是极其奢华的“救学”稻草。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在韩晓莎的全额资助下,孩子们不同程度地踏进了昔阳中学和大学的校门。感谢恩人的一封封信件如鸿毛漫絮通过妇联飞到了韩晓莎的手里。虽然是一封简短的感恩信,虽然韩晓莎不知道大部分孩子们的姓名和住地,但却感到了自己付出的幸福。这之后,韩晓莎继续支助别的贫困学生。曾有赵壁一双姐妹,为了求学之梦,父母给姐妹俩在昔阳东关街租了比较简陋的房子供孩子上学居住。可父母常年多病,经济相当困难,孩子们的生活捉襟见肘令人心疼。韩晓莎得知情况后,从2014年一直支助到2019年。人之贵当感恩之心。姐妹俩在腊月用指甲缝抠出的钱带着礼品战战兢兢、畏畏缩缩地登门拜访感谢恩人,韩晓莎为如此懂事的孩子再一次心疼。她热情地把姐妹俩让进屋内揽在怀里,如同家人一样问寒问暖、体贴关怀。她的平易近人以及谦和的态度放松了姐妹俩的紧张感和羞涩,亲人般的温暖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韩晓莎拉着她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社会对你们的期望,好好学习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孩子们眼含热泪,点头答允。然后带着礼品离开恩人的家。之后的另一对兄妹,石坪人氏,父母均生病在床,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家庭经济严重匮乏。兄妹求学生活异常艰难。韩晓莎得知实况后,义不容辞地去家里慰问并积极在经济上支助这两兄妹。直至2020年,新冠肺炎异常严重,大门小家都严禁出入的情况下,韩晓莎只能通过微信的方式对这姊妹俩嘘寒问暖,并将捐款通过微信转账打到了孩子们的账户上。为了尊重孩子们的隐私,韩晓莎从不过问孩子们的真实姓名。前前后后,韩晓莎无私资助贫困学生三万元之多。大爱无疆。大爱无私。韩晓莎用自己博大的爱之甘流无私地浇灌着这些待放的花朵,令他们在祖国的校园里娇艳地盛开着。韩晓莎默默地奉献着从不张扬。她做人极其低调,直至记者去到她家里采访,她的家人才知道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晓莎韩一直在默默进行各种公益捐助活动从没停止过。2015年,中国儿童基金会组织“恒爱行动”,她一针一线日夜兼程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作为普通人这种舍己助人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当记者问她的老公支持不支持爱人这种行动,她老公自豪地说:非常支持,这是公益活动,我怎能不支持。爱无声地传递,老公、儿子和韩晓莎抱团继续践行大爱行动。后来玉树地震、东南亚海啸、武汉疫情她们更是捐款捐物,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从未谋面,更不能对她们说一声谢谢的陌生人,甚至是外国人。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诚地践行着自己的爱心。从2014年,连续几届韩晓莎被评为昔阳好人,她的家庭被昔阳县妇联授予“昔阳好家庭”荣誉称号!

韩晓莎不仅对家庭贫困学生关怀备至,更时刻牵挂着生活在困境中的农民朋友和下岗工人。2019年的三八节,妇联发放一批资金,专门资助贫困儿童和妇女。万寿小区看门房扫垃圾的一位农民大哥,妻子生病,家庭困难。韩晓莎获情,积极为这位大哥申请资助款项。救助金很快审批发放下来。这位大哥感恩不尽,随后提着米面登门感谢恩人。韩晓莎说我给你帮忙不是为了我得到恩惠,她婉言谢绝。

韩晓莎的善举不尽感动着每一个被她关心过的人,同时也感动和温暖着整个社会。它的善良和爱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2019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太原开幕,很荣幸的是韩晓莎被推选为昔阳妇女代表参加了大会。2020年6月,又一个喜讯传来:韩晓莎的家庭被山西省妇女联合会授予“2019年五好家庭”殊荣。

当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串成一篇长长的文字,我不妨想起做为笔者去家里采访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冷初冬之夜,我踏着花灯俱上的璀璨,推开了韩晓莎的家门。因为白天我们在电话里预约好的,她并不感到意外。她很忙。白天她要带领团队去乡下慰问演出,她只能在晚上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当时韩晓莎拖着一条在跳舞时被拉伤的腿,一拐一瘸地迎候我。她大约六十岁左右,身材匀称。一袭浅驼色套头长毛衫,依然是一束长长的马尾发。岁月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太多沧桑的痕迹,或许只因常年在外奔波也或许年岁已长,略微失去年轻时的白晢。她在见到我时始终带着平易近人也极其温暖的微笑。举手投足间处处散发出大家闺秀的优雅。“岁月从不败美人”一经我脱口而出,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那个白净细腻、身材标致、打扮时尚的南方美女。那是我少女时代在农修厂与她的偶然相逢,虽彼此没有言语,但美的人和事物终究刻骨铭心。眼前的她刚刚从乡下慰问回来,还没有做晚饭。我环视她整个家的装饰,除了一台液晶电视,她没有第二件豪华的家装,没有一样华丽的摆饰,一切朴素从简,完全颠覆了我来之前的想象。由此心生无限感慨和敬意。我忍不住问她,大姐,为啥有帮助别人的想法?她的回答很简单也很纯朴。她笑着说:“具体我也说不来,只感觉这样做我才心安。”随后又补充道:“我看到那群贫困的孩子,我的心就很疼。有那些钱我也富有不在那,没有那钱,我也不穷”。是的,韩晓莎永远不穷,她永远是个“富有”的人。还有什么比心怀大爱、施舍大爱的灵魂更富有的呢?我离开的时候已是晚饭过时,出门忍不住回头凝望她的门楣之上,“好家庭”、“五好家庭”、“市级平安示范家庭”、“市级最美家庭”,这四款荣誉牌像四盏航标灯共同诠释着她人格的光芒,也照耀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们。   

   六

  2021年公历1月,牛年。正当人们沉浸在新年来临之际,河北石家庄心冠疫情突发,离石家庄最近的邢台市、晋中市形势异常紧张。而昔阳地处三市中间,将临三面疫敌环攻。日见新闻,石家庄疫情不断升飚,关键时刻,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部署,石家庄不断引流外来支援强硬控制措施,周边地区也将迎接着一次严峻的考验。昔阳政府即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外来人员进行核酸检查排异。城乡村口小区都严格设置把口登记,并有喇叭积极宣传和指导防疫工作。而作为昔阳普通公民,待在家里,少出门少走动少群聚,就是对国家对政府极大的支持和贡献。1月13日,待在家里的我收到了一个朋友发来的视频,我不加思索打开来看,原来是昔阳人民医院,整个场景是一串串长长排队核酸检查的人流。忽然,镜头定格在几个身穿红马甲的忙碌身影。其中一个志愿者梳着马尾辫,她的身材高低胖瘦一举一动像极了本文主人公韩晓莎。我急忙把电话打过去欲以证实。她告诉我她这几天正在医院做志愿者。原来,她们自1月13日,在妇联的组织下,一群巾帼志愿者到昔阳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她们在发热门诊处维护核酸检测队伍的秩序,在急诊入口处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正着大冷寒天,她们不怕冷不怕累,义不容辞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巾帼力量。

那刻,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我急忙放下电话打开微信,快速地按着字母键,“亲爱的大姐,谢谢,为您点赞,保重!”随后,给了她一连串表情符,那是我隔着时空对逆行者最深情的拥抱和致敬!

个人的命运永远是和祖国的命运相连的。2021年春节倒计时,石家庄疫情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得以控制。石家庄得救了,大家平安了!我们在欢呼声中由衷祝福祖国新春天的到来。同时,也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2021.4.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昔阳本地顺口溜 —— 百善孝为先
“小候鸟”的团圆梦
珍昔阳
80后的“候鸟式”父母
冬天的西藏08
【电视剧】刺 16集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