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解读
《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及教材解读
2010-12-27 21:53:48|  分类:课程建设与发展 |  标签:学生  生命  教材  课程  教育   |字号大中小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曾宁波 研究员第一部分   纲要(试行)及教材解读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四川省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修订)》的有关要求, 结合我省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了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川教〔2009〕82号 2009年8月23日发)
为帮助广大教师理解《生活·生命与安全》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把握《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材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谈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开展“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大力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能力,使之能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技能;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使之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三、课程性质及实施原则
课程性质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原则
(一)体验性原则
积极引导学生的体验、实践和经历,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和体验,获得有益的生命经验,形成关于生活与生命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习得生存的良好习惯和技能,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并培育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综合性原则
充分利用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项教育,构建学生生命活动的综合性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生活、生存等生命历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课程内容及基本任务
“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涵盖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有序地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年级。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源头、过程、归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概括了生命的三个阶段:源头、过程、归流。
身体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公共卫生、
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安全应急与避险)、社会安全、网络及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模块。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常识。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生态 、社会生活 、经济与技术、参与与决策等内容。
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劳动服务于社会、劳动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思想观念;认识各种常用材料和工具及其不同用途,体会材料和工具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通过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了解家乡人民创造的优秀劳动成果,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任务,分别划分为四个水平: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一)课程内容
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
学习制定并坚持执行个人的作息计划。
感受、描述家长、亲人对自己的爱。与老师、同学友善交往,体验友情。熟悉班集体,尊重集体制定的规则。班级值日及清洁扫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学习与用眼卫生;小学生饮食卫生及营养常识;儿童常见病的就医常识;打理自己的穿着、仪表和个人卫生。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良好的饮水习惯。
自己居所、学校周围的地标特征及生活空间环境观念。居所、学校、家校往返路上的主要安全隐患,应对的正确行为方式。遭遇突发灾害事件时,听从老师、家长指挥,安全避险。游戏与身体保护。
(二)基本任务
关注自己的身体,知道人从哪里来,初步形成性别意识,了解五官构造中易受伤害的部分,了解生命离不开水。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初步建立生活秩序感。初步感知自己的学习能力,营建并维护积极的学习生活情绪,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生命的快乐。
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努力承担生活自我服务,体会劳动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家庭、学校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一)课程内容
人的生命过程: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身体的主要器官和功能,青春初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创造性,保护生命的意识。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欣赏和赞美他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方法。
身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生存的权利。个人生活习惯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相互影响。用工具制作简单适用物品。劳动作品美化环境。
食品卫生与安全基本知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
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游泳的安全知识。火灾、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注射狂犬疫苗;不乱服药物;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二)基本任务
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人的生命周期。积极面对困难、挫折与危机,懂得尊重、善待生命。在教师、同学的评价中正确审视自我。提高在学习活动和班级活动中的自主管理能力。
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养成对环境友善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学会初步的服务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技能。知道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和美好生活,能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
了解营养保健、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
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预防与简单处理的方法。了解火灾、地震等灾害的避险和逃生常识,初步形成相应技能。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一)课程内容
青春初期生长发育基础知识,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青春初期的个人卫生知识。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保持自信。了解友谊的意义,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尊重、宽容、关心他人的行为和方法。初步认识和适应不同社会角色,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挫折与危机时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克服厌学心理,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日常生活卫生和健康饮食常识,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家庭、社区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人的生活、生产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垃圾处理、居室环境、绿色食品与安全生活知识。认识劳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认识常见的危险标识,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火灾、地震逃生等技能。
(二)基本任务
了解青春初期的生长发育,悦纳自我。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善与他人交往、合作,了解个体生命对人类社会的依赖。
了解卫生习惯、卫生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意识,体会劳动中的生存智慧。
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认识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能够积极防范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增强防灾、抗灾和自救能力。
水平四(初中7-9年级)
(一)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身心健康、公共安全、劳动与技术教育、人与环境、国防安全。
1.身心健康
(1)丰富多彩的生命: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家庭和社会;尊重与关爱生命。
(2)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影响健康的可能因素;合理的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当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
(3)疾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遗精与生殖健康。
(5)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情绪和行为的基本方法(认识顺境与逆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人生理想与追求。
(6)毒品与爱滋病预防:毒品的起源、种类及常见毒品名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世界和中国的毒品问题;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及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措施;不歧视爱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艾滋病在我国、在四川流行的严峻现实;几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及预防。
2.公共安全
(1)公共卫生事件与应对:重大传染病、流行病、食物中毒的基本预防、急救和处理常识;简单的用药安全;假冒伪劣产品对人身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拒绝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家庭安全:灭火常识和原理;不同种类火灾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正确操作干粉、泡沫灭火器,会及时扑灭小范围的失火;食品安全;银行卡安全。
(3)校园及公共场所安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学生宿舍安全、校园楼梯安全、学校大型活动安全等),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校园暴力及应对;预防暴力人身伤害的原则和方法;受到伤害后保护自身权益的方法;识别骗术,防止被骗、被拐卖;应对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防止性侵害;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的求助。
(4)交通安全:常见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交通安全的避险方法;交通安全隐患及应对方法;交通事故及处理(汽车、电梯、地铁、飞机、火车、轮船、摩托车、自行车等)。
(5)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律知识;现代社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防止沉迷网络和其他电子游戏;常见的不安全信息;维护信息安全。
(6)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溺水的应急处理;体育运动的伤害与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处理知识)。
3.劳动与技术基础
(1)传统工艺品或模型等的制作;工艺品制作的过程或制作要求。
(2)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的一般方法。
(3)农副产品市场;农副产品整体设计的简单知识;农副产品价值的提升。
4.人与自然
(1)人类与自然生态: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动植物资源、能源对人类与国家的重要性;特殊自然现象对环境带来的变化;人类活动、人口剧增、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2)技术与环境:环境污染事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技术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3)人类与环境和谐友好:经济发展需要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家庭、社区环境与资源问题;友善对待环境的行为方式(垃圾处理、居室环境、绿色食品与安全生活等);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4)自然灾害及应对: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自然灾害的前期预兆;自然灾害应急训练;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防灾减灾。
5.国防安全
(1)国防及其基本类型;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斗争;现代高技术战争。
(2)我国的安全形势;我国的国防政策;我国的武装力量,现代化高素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3)高技术战争下的人民防空;生物战剂及其分类,化学毒剂及其分类;生物战剂的防护,化学毒剂的防护;全面禁止生化武器。
(4)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意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国家秘密。
(二)基本任务
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珍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维护生命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学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养成在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学习并初步掌握应对灾害的基本技能;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对环境保护应有的责任感。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初步形成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
(一)课程计划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周课时安排如下表:
年 级
周课时数(节)
3
3
3
3
3
3
2
2
1
(二)教材编写
编写者应依据本课程指导纲要,在内容的安排、知识的呈现、图像的运用、活动的设计、案例的选择等方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反思、改进和适应,进而将本课程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方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资源开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方面地开展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
各级学校应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利用社会、社区、各相关部门优势条件,搞活“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教育内容。另外,学校应在校外聘请一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人员,如心理专家、医生、计划生育干部、警察、社会学工作者、记者等作为校外辅导员,加强学生与专家的直接对话、交流、咨询的机会,使之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切实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本课程的目的。
(四)师资建设
搞好“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学校必须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意识和实施能力。
(五)管理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创造良好条件,确保“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实施,同时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作为课程管理和评价的重点。
针对一至九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外,更重要的则应该采用口头表达、小论文的撰写、依据案例材料分析、社会调查报告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考察、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家长和辅导员的综合评价等。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并做好相应描述性评价记录,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密切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  教材解读
——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
小学《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的综合活动课程。全套教材共12册,分上、下册,供一至六年级学生试用。
一、教材基本特点
1、凸显综合性
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是丰富的,这是教材内容综合化的基础。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生命教育为主旨,有机融合了生命教育、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劳动技能、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儿童发展是整体的,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因此,本课程教材目标具有综合性,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能力,使之能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技能;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生活逻辑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贴近儿童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同时,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理论和实践,个人和社会的结合和转化。
3、重视儿童的实践体验
从根本上说,本课程不是则重于知识体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关于生活、生存的积极生命态度、情感,获得有益的生命经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因此改变了教材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呈现形式。
知识的内化不能只靠讲解、灌输,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能达到内化的目的。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教师采用“活动性”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4、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具有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儿童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经验在活动中不断生成,儿童所获便会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5、趣味性呈现,形式活泼
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富有亲切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材中留下大量空白,为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
二、教材体例说明
小学教材安排了“热爱生命、安全生活、健康生活、呵护心灵、美化生活”几个板块,初中也安排了相应板块,每一板块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活动内容,关注活动对学生的引导、促进与反思,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材设计思路为:
1、问题引入:课文创设了与儿童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经验性问题、发展性问题、行为修正与养成性问题及情境,且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力求能牵动儿童的心,引起儿童的心理激荡,引发其思考。通过“xx小问号”、“xx小秘密”等,让学生进入情境,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及思考情境中的人、物、事。
2、认知澄清:通过“xx小博士”、“心灵氧吧”等栏目,为儿童提供正确认识问题的知识,改变儿童的错误认知,扩展儿童的知识及视野。同时设置问题,让儿童在讨论中唤醒已有的缄默知识,使之显性化,系统化,在更高水平上建构新知,形成新的认识。
3、实践反思:启发儿童从问题、情境出发,通过探索、思考、参与活动、交流沟通、经验分享,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共同的经验分享中,实现客观知识和个人经验的建构。
4、行为改变:关注儿童行为的修正与养成,设计了体验性游戏、活动、调查,让儿童在积极互动的活动中,实现个体经验的交融、拓展与升华,习得正确的认知和行为,修正错误的认知行为。
三、教学建议
1、要充分体现“活动教学”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而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获得正确的行为规范。
2、正确看待和处理教材
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只是典型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可以补充、修改、拓展,甚至可以自己新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发生的鲜活案例替换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历和阅历以及与他们心理发展相吻合。
3、注意学生评价的多元性、发展性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除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外,更重要的是应该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家长和辅导员的综合评价等。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注意三方面内容:一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兴趣、情趣、成功欲等);二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参与度、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三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合作、操作、整合、协调、应变等)。
开展生活、生命与安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教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坚持科学性、综合性,注重主体体验,突出实用、实效,强调通过情境体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
希望各位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本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将您的宝贵经验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同时,我们也将广泛征求有益的修订意见,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生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问题和危机
用设计推进课程
“婚前守贞”写进三生教育课程 引导青少年性自律--
教育部:中小学生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
葫芦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