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
2011-06-19 14:10:35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ac01e6a0100s4vu [查看原文]

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内涵与特质

  1.问题的起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职业教育为应对经济世界的根本性变化,积极寻求组织形态变革和制度创新,以一校或几校为主导,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以行政区域或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利益共赢”为目的,以专业和课程产品等为纽带,逐步形成了职教集团的基本框架。从其发展进程来看,早期主要着眼于教学的联系,以职业院校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成员间链接方式单一,与企业的合作呈单向性;随着实践的深入,职教集团发展的重心逐步走向与市场的联系和竞争的联系,以此作为其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基础,职业院校与企业双向互动,专业链接逐渐延长和拓展,从而开辟了职业教育组织创新的新环境和发展的新阶段。
  职教集团既是竞争的产物,也是合作的结果。有竞争就有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更为理性的竞争,也是更具竞争力的竞争,进而达到“竞合”[1]这一新的竞争理念的境界。这里的竞合是指获得竞争优势的合作方式、程序和过程,而非传统意义的纯粹竞争,其目的仍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正因为此,职教集团中主导学校的“盟主”地位主要是依据其所拥有的教育产品的品质和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而确立的;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改革的深入,职教集团中的行政区域和行业领域的边界概念,逐步向跨越行政区域和行业领域乃至自由组合式的“无边界”方向发展。
  2.内涵的界定。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其内涵解读可以用以下“三体”来描述:第一,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自由联合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机构之间具有协作或联盟关系,其行为主要受集团章程或所定的协议、契约制约,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力;第二,是有着明确专业分工和结构互补的“功能集合体”,通过分工链条相互衔接,能协同提供多种教育培训和知识、技术服务,并能扩大和共享知识、政策或资源,实现“1+1>2”的社会功效;第三,是基于共同理想、期望、使命和文化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共有的利益关系相联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以上“三体”不完全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通常会有多维交叉或立体组合,但拥有三者的程度反映着职教集团建设水平的高低和内生力的大小。
  就职教集团这一特殊组织的性质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划入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三类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属于“第三部门”(学术界把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称为第三部门[2])中的一部分。它与美国学者萨拉蒙概括的第三部门的组织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组织性。组织内部有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2)民间性。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是政府的附属品;(3)非营利性。组织可能赚取利润,但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而不能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从而有别于市场性质的企业组织;(4)自治性。在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制于政府或企业,也不受制于宗教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5)志愿性。参与组织的活动以志愿为基础。[3]职教集团在组成要素上与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具有第三部门典型属性的社会团体不同,既有教育领域的成份,又有经济领域的成份,也有社会领域的成份。在组织分类上,职教集团主要属于第三部门组织分类[4]中的“挂靠组织”和“民间组织”两类,而“注册组织”这一类极少,目前在法律界定上也比较模糊。
  3.形态的变革。职教集团作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和参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它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单个成员的“小”与“专”和整个集团的“大”与“全”的综合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整合。职教集团建立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信息反馈灵敏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并通过从物质层面到文化层面的制度创新,促进专有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效益、经济利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新机制,实现了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职教集团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出现,决不是成员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

  二、功能与作用

  首先,有利于推进职教体制改革。职教集团的建立对职业教育体制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传统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的挑战与变革,承担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如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合作办学权等,实现职业教育体制从单极到多极、从一元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的转变。首先,通过民办机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其次,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垂直管理的刚性规制,实现职业教育组织的横向联结和拓展,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应变能力。第三,消解政府职能部门对职业院校管得过多、统得过多、包得过多的状况,实现政校分开,还学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
  其次,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职教集团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的概念,冲破原有区域、领域和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优化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的、超越时空约束的职教组织形态,克服了单个院校或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和范围扩张过程中的结构刚性,促进校与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职教元素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资源的虚拟重组和优势互补,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从单个成员的“航空母舰式”结构向“联合舰队式”结构的演变。由于职教集团内部采取专业化分工形式,带来的是职教集团成员内部科层结构的简化和管理成本的下降。职教集团成员之间在共生和发展目标上所形成的独特的联结关系,使其更为理性,能够接受集团内部合理性的引导,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同时,职教集团内成员对各自行为控制具有特定的规则约束,可以减少政府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干预的失效。
  第三,有利于职教人才培养培训功能的拓展。职教集团涵盖职业教育的多个类型和层次:有中职、高职,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等等,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的链条式和互补性结构,使“2+1”、“1+2”、“1.5+1.5”或“1+1+1”等中职三年学制结构分时空完成,中职与高职“3+2”学制的有机衔接以及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沟通,在职教集团内部得以有序实现,弥补了因学制和课程结构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单一与重复。职教集团以其拥有的教育资源、专有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互补性的弹性教育结构,通过相互选择伙伴并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动态联盟,形成快速应变机制,及时感应、开发和提供新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以较宽的口径、较大的平台、较多的接口,促进了人才培养培训过程和结构的优化,满足人才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有效对接;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单个院校无法囊括人才培养专业链所有环节的缺陷,化解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在更大的领域和时空内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加以调节,使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方向学习制度成为可能。
  第四,有利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招生、招工和资金的合作上,产教结合也不能仅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做文章。要提高合作和结合的质量,就要向内部深化、向外部拓展,谋求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加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融合。职教集团凝聚了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了一个较好的载体和平台,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逐步向产教合作型和企业本位型转变,并在组织层面上促进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的沟通,确立伙伴式合作关系,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课程计划下,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学习者实现从“学习到工作”或“学校到生涯”的平稳过渡。
  第五,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水平的提升。目前各职业院校比较注重专业门类的齐全,但专业设置口径小,课程结构比较刚性,课程内容更新不快,优质职教课程资源的开发、供给和配置能力远远不够,加上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两张皮”问题,难以形成企业信赖和市场认同的学历证书品牌,学历证书正面临着“贬值”的危险。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可以形成院校之间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整合优势,生产并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建立集团内部服务体系,实施知识品牌战略,解决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课程资源无法共享和中职、高职课程体系以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相互割裂等问题,按照“宽口径设置、大菜单选择、模块化组合”的思路,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和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双证“融通”,放大和提高优质职教资源的效用,提高专业和课程产品的共享水平。
  第六,有利于职业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贯彻。在职教集团内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可以较好解决区域间、校际间、专业间乃至校企间学分互认、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的矛盾。通过成立学分制推进指导委员会,选择集团内学校的相近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进行学分互认,为学习者提供多功能、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服务。科学地设计学习内容、质量标准及其学分,使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模块课程、夜校或周末学校的学习课程、企业内部的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经历,都可折算成相应学分,使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环境或路径之间通过学分制度实现衔接。建立集团内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把学习和培训成绩及时存入学分银行,统一记入学习者“学习银行”的“学习账户”,待积累到一定的学分又可以折算成相应的证书和学历,从而使学习者接受“非连续学程、往返式学习、终身造就”的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可能。

  三、问题与策略

  1.组织再造问题。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再造的目标一是管理层级的扁平化。从传统的纵向多层的科层组织结构向横向互动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分工协作的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结构,打破科层制下的指挥链,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信息过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内部组织的团队化。通过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或由专家与教师组成的项目小组、研发小组等,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将上层和基层之间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分解和弱化,把决策权分散到各个工作小组,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塑造一种自主、创新、灵活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模式。三是组织关系的网络化。一方面是集团内成员单位内部组织关系的网络化,另一方面是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的网络化。其主要标志是以跨职能团队为单位,实现信息的网络联结,消除传统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分工过细、决策缓慢和灵活性差等缺陷,促进组织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职教集团对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组织的改造,不是也不可能直接指挥其发生变化,而是根据组织创新的需要,通过建立跨单位、跨部门的协调组织、虚拟组织、战略联盟和学习型组织,从而打破旧的工作联系,建立适应集团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组织。
  2.制度建设问题。组织制度是职教集团发展的规范力量,是支配整个职教集团运行的“游戏规则”和行动框架,是体现集成创新思想和整合各种物质力量的中介和桥梁。这里的制度界定为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四者构成的系统。[5]前两者是职教集团制度的“灵魂”,后两者是职教集团制度的“驱体”。一是概念系统,包括集团发展的理想、理念、目标和文化等,是导引集团发展的核心价值系统;二是规则系统,如通过建立职教集团的章程,规定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也可以通过项目书方式,明确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各自的分工以及利益;三是组织系统,如建立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形成整个集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建立保证集团质量标准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教育产品研发机构等;四是设备系统,包括保证职业教育集团运行而必须具备的物质手段,以及象征职教集团品牌的证书和专用标识等。
  3.机制创新问题。一是企业参与机制。企业参与度是衡量职教集团建设水平高低和实现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职教集团应紧紧围绕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所需,在产业规划、开发、咨询和产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共同参与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和资质认定,以独特的知识品牌吸引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协同企业在生产技改、产品研发上集体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疑难问题,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服务能力,拓展用户市场,提高企业信誉;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对话和沟通渠道,共同进行职教课程等教育产品的研发。二是利益分配机制。职教集团可引进经营理念和民办机制,通过技术入股、专利加盟、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径,积极探索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重点发展集团成员单位与企业股份制合作,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用股份制方式实现对集团的管理,按经济规律去解决集团中的经济问题。三是集团运作机制。职教集团的运作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起始阶段必须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如通过建立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链、产业合作链等,在专业建设的前期开发和后期服务等环节上寻找市场空间;发挥集团在政策、信息、人才、时空等资源方面的优势,搭建高层论坛、学术研讨平台,建立校企伙伴式的合作组织、集团研发中心以及虚拟研究组织,放大优质资源的社会效应;通过发布集团内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形成集团内新型的组织关系和合作方式。
  4.质量管理问题。职教集团实施对成员间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标准和系统服务来引导的。要履行集团内部的统筹、管理权限,如在标准建设、资源整合、系统服务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建立起一个集团共同遵守的质量合格体系,实行集团内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整个集团知识品牌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总体上,职教集团要着力加强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制定集团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二是制定质量方针和完整、可测的质量目标,并在成员中得到理解和贯彻;三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服务系统,按照企业、社会和学习者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评价;四是提供保障质量所需的资源,包括建立适应顾客需要和实现职教集团目的的人力资源,提供和维护实现产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五是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信息管理和资金管理程序来保障教育服务的提供,并建立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系统;六是有效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获得证书和资格来认定学习成果;七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对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适时评估,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动态变化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拜瑞·丁.内勒夫,亚当.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3.
  [2][4][美]苏力.规制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07.
  [3]王建华.高等学校属于第三部门[J].教育研究,2003,(10).
  [5]董泽芳.社会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8-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团化办学需要怎样的治理结构?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利好还是利空?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职教集团的总体规划与发展途径探析
《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正式发布
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新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