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 铎书法临习体会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郑万昆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位置高,影响力大,据说日本人很崇拜,给出“后王胜先王(羲之)'的最高评价。王铎书法是吃透“二王”,悟透米芾,摸透颜柳,穿透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师古的基础上大破大立,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创出一条新的路子,在章法和墨法上开了展厅视觉的先河,所以说,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面旗帜。

                             (180x33x3)
     王铎的存世作品比较多,其中最具特点的立轴行草书尤为多。本人从手头上持有的这些法贴看,王铎书法是骨子里流淌着“二王”的气息,构架中充满了颜柳的厚重和劲挺,而形貌上则夸张了米芾的欹侧和险绝。
      在章法上,节奏强烈,离合断续,疏密聚散,强弱分明。在墨法上,以画入书,浓淡枯湿表现得酣畅淋漓,有时看似墨团成块,但不觉得“墨猪”,把点画洇涨得让人耳目一新。在行气上,有“钟摆式”的摇晃动感,有“珠帘式”的垂直静默。在笔法上,有顿笔发力,行笔徐缓的;有入笔轻灵,行笔疾速的;有方起方收线条统一的;有圆起提收线条温润丰腴的;有连绵不断一笔书的,有上下牵丝缭绕的。在字法上,注重空间分割,充分体现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强化结构“组装”,错位而不失重心,给人以奇险的美感。善作异体字,让作品更古朴脱俗。而从作品面貌看,各年龄阶段各有差异,傅山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以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王铎自己也承认:“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并自称“五十自化”。如43岁书《金山寺诗》是集墨块、牵丝缭绕、欹侧穿插于一体,笔画粗细、墨色对比都比较强烈,在用笔用墨上给人感觉就是张狂不羁,无拘无束。而在55岁书《赠汤若望诗册》时,却是端庄秀丽,欹侧有度,大小相宜,虽也有枯湿涨墨对比,但还是法度严谨。

      等等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王铎特有的风格面貌,临习时应该先认知归纳,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范本进行对临,至于临贴的方法,“前人之述备矣”。而本人对王铎的临习体会是抓风格特点,找书写习惯,看运笔发力,线、形、块、组、行、篇入手。

      线,即线条。王铎书法的线条质量是挺拔而不粗硬,温润而不软弱,“刷”意中蕴含篆籀意,饱满富有弹性,线条的遒劲远远大于古人。临习时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线条单独练习,在拉线训练的基础上,体会“刷”与弹。比如竖画,很多字的竖画是一字的主笔,而从王铎的立轴或横卷看,很多竖画都是一篇的“眼”,所以他的竖画从起笔、运笔、收笔都很用心,即便是从上一笔带过来,他也不会顺势而下,而是略顿调锋再出发。临习的时候,起笔就应该蓄力并调好笔锋,确保运笔时万毫齐驱。在行笔过程中,应该果断不犹豫,要象孙过庭所说“下笔无滞”,这样的线条中间就不会出现结节,单边也不出现“锯齿状”,就是枯笔也能见到笔锋。收笔时的点也至关重要,她决定了线的长度、线的方向和运笔的动作。王铎竖画收笔的点有三种,一种是垂直的,一种是内扣的,一种是外翻的。垂直的要不垂露,要不悬针(但不是唐楷的概念);内扣的,运笔动作就是反“C”形;外翻的,运笔动作就是反“S”形的,整个过程都是运腕走毫,一气呵成弹出来的。

                               (180x48)

      形,即单字的造型。王铎的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宽博大气,飘逸清秀,或正或欹,上下扭动,跌宕多姿。临写时要做到“四看”,即:看欹侧搭配,看空间分割,看笔画类型,看部首组合。

      看欹侧搭配:王铎对字的欹侧造形有时表现得很夸张,但我们在临写时不能孤立去看,在利用到创作时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看上下搭配,如果离开搭配,单字很难成立。如在48岁所书的《触意之二首》,首句“今年秋意重”,“今”左倾,“年秋”右斜,“意重”又左倾;第二句“清露漫霏霏”的“清”还是左倾,但接下去的“露漫菲菲”都是端正的,这样就把上面的倾斜稳定下来,既产生动感又不失重心。看空间分割:在空间分割上王铎的处理规律是交差看比例,布白切大小。比如在49岁写的《行书文语》中“援”字提手旁的最后一提与一竖的交差点已接近末端的竖钩,给上面留出更大的空间。再如“文、度、友”等字的捺画与撇的交差点也都是在撇的下三分之一处,切出了上面的一块大白。看笔画类型:王铎书法的笔画类型,有线条统一,方起方收,弱化提按的,如《奉祝老先生遐寿诗轴》;有对比强烈,圆起圆收,扭动如舞的,如《忆过中条语》;有牵丝缭绕,婉转弹动,如锥画沙的,如《书画虽遣怀文语轴》……。等等这些只是相对偏向而已,不是完全如此,统一线中也有圆笔,圆笔中也有方笔,牵丝中也有断笔。临习时方笔多铺毫,圆笔多裹锋,缭绕多使转,但不管何种笔法,行笔都要以“弹簧线”的训练方法去临写。看部首组合:王铎对汉字的部首组合比米芾更大胆,更夸张,比如“頗,頭”之类的左右结构,高低错落,倾斜度不止45度。“虜”字下面“男”的“田、力”则完全错位到接近左右结构,一撇已穿到“田”的右上……。临习时可以参考类推,但不能臆想杜撰,让人费解。

                          (180x48)
      块,即墨块,墨团。王铎最大的贡献就是大胆地把涨墨法运用到书法,让大立轴产生视觉冲击。如《雒州香山作》《饮义楼诗轴》等立轴,几个墨块在整篇中就象音乐中的皷点,强烈突出。临写这一类时,笔毫吸饱墨之后,笔尖再沾点水,或用另一笔沾水涂抹在笔肚上,行笔稍快,笔管垂直,中锋用笔,这样的笔画虽洇得厉害却能看到线条,不致成了墨猪”。
      组,即字组。二、三字,三、五字构成一组,有紧凑的,有连笔的,有牵丝映带的,有笔断意连的,临习时要注意整体性,包括大小、欹侧、俯仰、向背、曲直、留白等。字组是章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步入创作的不二法门。王铎的字组构成除了字与字的联系因素外,还有墨色变化而成组的,有浓淡对比成二组的,有墨色渐变成一组的等等。草书《杜律卷》和《野寺有思》中,里面有很多字组成了经典,如“半壁、獨有、风物悲游子……”等。

                             (166x48)
    行,即行气。字与字合成组,组与组构成行。王铎的书写习惯估计是右脚在前的半侧身,很多字都是向左倾斜,有些更是整行左倾,如55岁所写的草书《送凤丸自玉山往饶州》,里面有很多整行都是往右下走的,加上每字的首笔下笔很重,所以有点左重右轻的感觉。但因为王铎能很巧妙地通过笔画的曲直长短轻重,字形的欹正或部首的向背去纠偏,所以行气很贯。如37岁所书的行书《再芝园诗轴》,60岁所书的《长椿寺旧作》立轴,都是有很明显的左倾右斜取向。临习时要看整行,分组完成,连贯衔接,重在取势,尽量按醮一次墨写多少字的习惯练习,当然要有适合的纸张。

                            (180x48)

      篇,即谋篇布局。谋篇布局是学书人的最终目标,讲究的是章法、笔法、墨法、字法以及意境等。王铎的书作无论是高堂大轴还是横幅长卷,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劲健洒脱,沉着痛快。王铎最具体表性的书体就是行书、行草书和草书,而不同书体在立轴、横卷和册页中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立轴多取纵向,行书或行草书的用笔是通过实连、虚连和意连的字组来实现自上而下的倾泻气势。而在册页上,则减少了连笔,注重结字美感,以秀逸灵动为主。立轴的草书大多是以一分半笔连绵不断挥运盘旋,少了提按,多了使转。横卷的草书却是提按分明,有连笔但没有一笔书的感觉,有很多都是以行书的笔法去写。临习时要总览全篇,读懂气息,看懂气口,写出气势,学造型,学“造眼”,信息了解越多,临习效果就越好。

      王铎很崇尚古人,他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所以一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从他的临作看,除“独宗羲、献”外,还旁及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珣、王珉、张芝、钟繇以及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而对米芾的崇拜更是达到了“夜不能寐”、“予为焚香寝卧其下”的痴迷。
      临习王铎除了按《书谱》里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外,如能再往上游追本溯原,可能更加“心悟手从”,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巨幅书写,提升了书法的艺术品质,丰富了笔法的表现力
谈笔法 学王铎
有明书法推第一——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
林散之草书取法模式探究
沈海婷 丨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王铎《自作五律卷》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