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论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因及启示

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因及启示

王军宝

[内容提要]王羲之书圣成因分析,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内因:天赋、家族文化传承、个人性格等;外因:时代风气、生活经历、师承等;不内外因:子、弟传承发扬、后世评价导向等。各个方面共同集会成就了书圣王羲之。愚以为这些因素对后世学书者,会有一定的启示,故列此,以飨读者。

一、内因

(一)家族文化对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影响

王羲之琅邪临沂人也,生于公元303年,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因书圣光芒闪烁,其他才能大都被忽略了。王羲之出生在一个文化大家族,琅邪(多把“邪”误写成“琊”见鄙人所著《王羲之出生地“琅邪”辩误》)王氏,开基祖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五经博士起家,其高祖以上皆以将兵显,王翦为秦大将军,秦统一天下,翦功至伟,最后消灭楚国,王翦不惜自毁清誉,数求私田、美宅、子孙官爵,换得秦王信任,最后胜楚;翦子王贲,亦秦大将军,胜楚之主力也;翦孙王离,为秦二世大将军,率秦军与项羽战,兵败被俘。以秦法当灭族,离子元、威逃到东海之滨,元四世孙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实为琅邪王氏真正开基祖。吉祖孙三代皆为汉之重臣,皆以经学起家,是开启琅邪王氏文化大族之先。其后皆以经学出仕、魏晋以来王氏后辈多以书法显名。吉,十传至汉末王祥、王览,王祥即“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主人翁,官至三公,死谥曰“元”,可见王祥不仅是一名孝子,同时也是一名大儒,王览名列“二十四悌”人物,官拜宗正卿,专管皇家血统正位大统事,也管天下各门阀士族继承爵位事,致仕后转光禄大夫,死谥曰贞,览即羲之曾祖也,览正旷羲之。

琅邪王氏既是文化大族,自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史书有记载者众:王正(羲之祖)尚书郞,工书;王旷(羲之父),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书、行书。

堂伯王导善行、草,《省示帖》释文:

省示具卿,辛酸之至,吾甚忧劳,卿此事亦不蹔忘。然书足下所欲致身处尚在彀中,王制正自欲不得许卿,当如何?导亦天明往。

  

叔父王廙工草、隶、飞白。“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僧虔《论书》)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擅长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其书画被称为'江左第一',张怀瓘在《书估》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第三等。王廙善画人物、故事、鸟兽、鱼龙,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把他的画列为上品之上。

堂伯王衍善行书,《宣和书谱》称其“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洒然痛快见于笔下,亦何事双钩、虚掌、八法、回腕哉?其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有作品《尊夫人帖》等。

王羲之族伯父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为第三等,与王导、谢安等同列。《宣和书谱》十四卷评价他的书法“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

释文:'敦顿首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悒悒)。想正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

堂伯父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浚冲。琅玡临沂人。西晋名士,惠帝朝司徒,“竹林七贤”之一,有华陵帖传世。

启蒙老师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王羲之岳父郗鉴(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堂弟王洽,众书通善,尤能隶行。王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张怀瓘《书断》)有承问帖、不孝帖、兄子帖

堂侄王珣《伯远帖》为乾隆三稀堂之一。

堂侄晋司徒王珉,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感塞帖、此年帖

王羲之成为众所推重的书之圣,家族的文化熏陶,是其重要原因。

(二)个人性格天赋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王羲之性情高标、傲世、超迈、不重虚名: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王羲之性情“高标、傲世、超迈”不重虚名,官位在时人是成功的标杆,而羲之“皆不就”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啊,那时羲之不过二十余岁。

王羲之知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重友情,也关心尘世众生,他的思想深处也还是儒家为体:扬州刺史殷浩和王羲之是好朋友,看重王羲之才华,多次劝他出仕、为国效力。王羲之似乎被殷浩真情感动,便出任了右军将军、会稽内使。

  王羲之做官关注民生:

《晋书·王羲之传》“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有政治家眼光:写信力阻殷浩北伐,祥述利害,国弱民疲、内忧外患,此时北伐,结果不利。结果殷浩不听劝阻,坚持北伐,大败,被贬为庶人。教训是惨痛的。

王羲之寄情山水自然:雅好服食养性”不乐为官

五十三岁誓不再仕:“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极其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复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至高人生境界我卒当以乐死”豁达的人生态度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卒以乐死的人生达观,使的他书法达到顶峰:孙过庭《书谱》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以书为书,不是时人以名为书,不以炫技为奇。”与世风不同的态度使王羲之超然于当世也凌驾于后世。

王羲之既与世俗不谐,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的后半全部献给书法。

他生命和精神以及他的情怀全部倾注于书法(不是时不离书那种死练,是思想精神寄托于书),也因此他的书法成圣了,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全倾慕王羲之的书法。

从《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几则王羲之逸闻趣事中,看王羲之性格及对书法的影响:

东床坦腹:《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写经换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为门生题几: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为老姥题扇: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书法成就过程评价: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晋书·王羲之传》)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到事虽不一,其有同者,即王羲之随性而为,关注民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他也多次强调过,所以他的书法不是迎合世俗,而是独标傲世,然由于家族的影响,世人只能接受这样的高标,并争相迎之。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的王羲之逸闻趣事,看到王羲之超逸书法及高雅人格: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下》

    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下》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

——《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

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

王尚书惠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答曰:发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                         

——《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王、庾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尔家司空、元规,复可所难?

    ——《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

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噉之。于此改观。 

——《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

从广泛交友中获得快乐,也从中吸收营养,形成自己完善完美而又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表现在书法上,就是美的极致,致使后人只能观摩不可超越,比如后人总结的各家各种笔法技巧,王羲之全部涵盖,只是不象后世某家只突出一点,故显得王羲之与后世不同,似没有鲜明特色,然而见之能识印象深刻。

二、外因

(一)时代风气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玄学风气正盛之时,崇尚老庄哲学的思潮,具体而言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部书的研究与解读。时人号曰“三玄”,即现代人认识魏晋谈玄的“玄学主要内容”。但这一思潮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道家学说,而是与儒家学说杂糅在一起。玄学中的“玄”,最早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释:“玄,谓之深也。”玄学是一门研究深奥问题的学说。在魏晋时期,玄学分为立言和行事两派。立言以追求玄妙为目的,行事则以玄远旷达为标准。

玄学之所以兴起,史有迹可寻,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顾一时之盛也,社会亦在主流哲学思想儒学统治下平稳发展,但统治者追求也是无穷尽的,高高在上了,还要在弄些花招让人更眼花缭乱,“谶纬”之说出现即此之谓也,虽然更好地为统治者竖立威望,也给一些聪明又别有用心的人开一扇窗,汉末张角正是利用“谶纬”说作乱,几乎成就他的妄想。

张角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哲学上产生的影响却是“失败”不了的。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社会尚谈玄,往往能谈黄、老者非富即贵,玄坛领袖大多是官高权重调清词雅之辈。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后期代表人物张湛和韩康伯,倡导的江左玄学,《系辞注》和《列子注》是他们的代表作,此时已到了司马氏南迁之时,社会矛盾空前复杂,士大夫们的思想进一步空虚,因此,此时的玄学,以超脱生死为中心内容,纵欲、放任成为此时玄学家所追求的人生观,这也就阻碍了玄学的思想发展,也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当然他们虽谈玄却并非无学之辈,个个都是学富五车,义理精要,发前人之未发,甚至方外之人乐亦此不疲,原因可能是僧道俗根未除,也不否认有高僧、高道从一些俗人谈玄中领悟真谛,启迪义理精要。玄学思想虽然脱离实际,于社会实践不利,但于王羲之富于创新的精神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王羲之在集前人书法大成的基础上创造新体,是他书法成就的必然,思想开放的哲学思潮也是使他的艺术思想有大胆地尝试创新的基础

宗白华《美学散步》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也印正了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而后世不能的原因之一。

将个性置于重于一切的地位,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重于世俗官场,只按照我心写我手,我手写我字,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风貌。魏晋时期人处于一种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当时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嵇康沉醉,阮籍猖狂的悲惨命运展示出人生的惨烈,竹林七贤几乎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王羲之处在这样的时代大氛围中,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其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趣质朴转向自然洒脱——反对精神束缚,强调不入时俗的浪漫,追求个性和自然,在魏晋时期蔚然成风,成为高人雅客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

又东汉张芝以来,变社会习草书将迷之风,亦不能不对书圣产生巨大影响。赵壹《非草书》“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随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划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赵壹虽是从反对(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犹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迷习草书角度言,然其所绘足见当时习书之盛。

王羲之亦慕张芝,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二)、生活经历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生活于文化、官宦大家族,家中事朝中事无不时时影响其生活及性格,又因父亲之特殊身份(旷与东晋皇帝司马睿为姨表,《世说新语》说,司马睿之过江也,旷首创其意,皇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波及了羲之父旷,故羲之叹曰:“不闻过庭之训”),在羲之7岁时,即失联(或谓死去),此事对羲之性格成长影响甚大。其骨鲠之性、幼讷于言,迨出于此乎。故羲之能于书法专谨,略不傍务,此亦成就书圣之一因也。及稍长,少年知名(十三岁遇周顗,以牛心炙先割啖羲之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

王家在西晋末八王之乱时,权力还没有很大,影响力稍嫌不足,其中以王羲之从伯王敦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任太子舍人,父亲王旷淮南内史,是为当权重臣。在父亲成为权谋牺牲品后,羲之对于官场十分失望,虽有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等关怀,但心中之块垒难以放下,故羲之不峦官场,在与王述争位不胜之后,至于誓墓永不出仕,至死后封增亦遗言不受,生前、身后之恶官场,史上唯王逸乎?

在出仕的卅年间(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羲之虽然入仕但不贪恋权势,数次辞官,他关心民生疾苦,不惜抗命朝廷,开仓振灾。他心里百姓更重于官位,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遗殷浩书》)这种深刻的认识在当时是没有人有够和羲之相比的。因为羲之本就不想当官,有权先济百姓,至于去官不在考虑之列。

写信劝止殷浩北伐,虽殷浩不听劝阻,最终失败,但由此看出王羲之的大局观。他关心朝廷关心百姓,然时事如此颠倒、朝廷官场黑暗,羲之十分失望,故寄情山水,醉心书法。在任上,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兰亭集会,是他一生身在官场最快意的一件事,不仅喝酒作诗与人酬唱,亲作6首诗,并作了一篇序文,《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赢得书圣之名。

王羲之坚守文化人格,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儒家为体兼修释、道,多位一体,各种文化大融合,羲之作会稽,聚集了许迈、许询、支遁等释、道领袖,文化名流,造就了东晋最高的文化中心。兰亭集会是展示其成果的盛会,也是为什么王羲之于此会最为得意,也是为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能出世的原因。

王羲之为会稽内使,治理一州之际,他想的其实是天下国家,在他的心里一直想的是文化兴国(与《大学》里“明明德于天下”“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一致),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兰亭雅集,就会发现,天下第一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当太守,天下第一佛学家支遁,天下最好的道学家许询,还有其他当时是最著名的文人,都在这里,正所谓“群贤毕至”。王羲之代表中国儒家文化,支遁代表佛教,许询代表道教,三个人在王羲之家里辩论庄子的《逍遥游》,可以看做是东晋时期的高峰论坛。

从《兰亭集序》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汇。

这种开放式思想无疑也是使王羲之书法达到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不内外因

内因和外因都是实实在在的影响着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和成就,而有些原因不能增加他的书法水平,却可以使他的名气更大,直至成为书圣,我把这些因素称之为不内外因。

(一)子、弟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影响深远也是其成就书圣之名的原因之一,身后名气地位不是书圣本人所能决定的,也与他的书法水平无关,故列为不内外因。

王羲之七个儿子,个个善长书法。《儿女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王羲之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妻子郗璇所生。《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有七子,知名者五人。”五人者:凝之、涣之、徽之、操之、献之。

王玄之,字伯远,工草、隶。玄之曾参与兰亭集会,有帖传世。其在兰亭聚会所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昔早卒,不得在最知名之列。

王凝之字叔平,亦工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其妻谢道韫。

王涣之,字子高,善行、草书。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参加过兰亭集会,有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王徽之字子猷,善行书, “得王羲之之势”的评价,世传书帖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亦曾参与兰亭集会,有诗二首。历任车骑将军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任诞不羁,常懈怠公务,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王操之字子重,工草、隶书,其书法“得王羲之之体”,有《旧京帖》等书帖传世。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

王献之,小名官奴,历任扬州主簿、秘书郎、卫将军长史、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行、楷、草、隶皆善,尤以行、草知名,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黄伯思《东观余论》评价为“得王羲之之源”,所谓“源”,即本质、根本,意指王献之继承了其父亲书法艺术中最具有本质性、根本性的内容,是最高的评价。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生有一女,名王神爱。晋安帝隆安元年,王神爱被立为皇后(即安僖皇后)

 王羲之女,名不详,字孟姜(据《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称:“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因字曰孟姜,大加恩赏。”),嫁谢瑍(谢玄子),生谢灵运。据此,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外公。另有人考证,王孟姜嫁刘瑾,生女刘淑珍,刘淑珍嫁谢瑍,生谢灵运,据此则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外曾祖父。

王羲之书法代有传人,他的家族在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历史中既官位蝉联不断,书法亦代有大家,至隋朝僧智永系王羲之七代孙,也是一线传承王羲之书法、保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人。智永还却是唐代所有大书法家的师承来源,智永一生没有进行书法创新,他的一生贡献在于弘扬祖先王羲之书法,并传授王羲之笔法,使千百年后中华儿女能学到高端书法,功莫大焉。而唐代是中国书法最繁盛的时代,所以才有了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至高评价,从而奠定了书圣之名。

(二)后世评价使王羲之走向书法圣坛

书史所尊代有所显,既二王之高下亦说法不一。至隋唐时期,世所公认书法顶峰大家有书中四贤:钟、张、羲、献,既四贤之论,亦不能统一,有古不胜今,今不逮古两大认知系统。按前者论羲、献胜钟、张,按后者论,钟、张胜羲、献,又按古不胜今论,献优于羲。

盖自晋至唐主要声音是小王胜大王,然亦有不同之声音:李唐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南朝齐王僧虔说:“献之远不及乃父,而媚趣过之。”

王羲之少即学书,先师从叔父王廙学书,12岁师事卫夫人,他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曾“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羊欣说他的书法“博精群法,持善草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采古来能书人名》)。

梁武帝称赞他的作品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古今书人优劣评》)。

至唐主李世民《王羲之传论》出:扬大王拟小王,始奠大王为书圣:“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孙过庭之论与唐主同,《书谱》“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后评对书法的认识和评价虽不能增加王羲之书法水平,却能使王羲之书法地位提高。

四、启示(结论)

(一)、书法成就离不开文化涵养,而文化家族传承是涵养文化的摇篮,欲培养书法大家,当从重视家族文化开始。

(二)、书法离不开技巧,即书法本身的技术,比如:笔法、章法、墨法、行气等等,然而技巧之于书法小道耳。

(三)、所有的书法家,都是站在了前人肩膀上,努力开启一个文化家族,从读书写字开始。为家人后辈站一标杆,以期将来者可以成家,

(四)、书法,不是用来炫酷的,创新是在雄厚的基础上,兼容并包之后,才在个人天赋超群基础上有可能发生的,字帖还没见全,别说遍临名帖了,或有临过不少帖了,但无一帖临得精到。毫无书法基础,亦没有读过几本书,即去创新,是丑化而已,与书法无关,更谈不上书法创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出现书法乱象,不只在书法本身,亦在民族文化保护之中,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只有站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分享】浅谈王羲之书风成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故事多  黄逸
纪录片《王羲之》,值得每个书法人观看!
《书法问集》189、王羲之是哪个地方的人?
王羲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