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仁德培养的 进阶次第

仁德培养的进阶次第

  讲师:思无邪

 

目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道德教育中,常常用博爱、感恩来替代仁德的教育。其实,在中华传统根文化的参天大树之中,培贤育圣的道德教育则具有次第分明的进阶系统,它将博爱、感恩的教育,自然地纳入仁德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仁德教育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与信德、义德、礼德、智德教育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仁德的四元素是:慈、孝、悌、爱,因此,仁德培养教育的进阶次第也就依慈、孝、悌、爱四元素逐次展开。

 

慈——仁德生成的基石

 

慈:《说文解字》“爱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宣慈惠和。”注曰:“上爱下曰慈。”疏曰:“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增韻》:“柔也,善也,仁也。”《康熙字典》记载:“《精蕴》称父母之爱子也。”《国语?吴》:“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可见,慈是上对下的慈爱之心,仁善之心。

在传统文化的中,慈爱是作为一种自律教育、自我规范教育自觉纳入道德教育系统之中的。父母慈爱子女,长辈关心仁爱小辈,上级慈心关照下级,都会自觉纳入在自律教育的系统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道德教育方式。如有关慈的成语就有,慈天,慈父,慈母,慈云,慈航,慈恩,慈祥,慈和,慈明,慈善,慈爱等等,都显示着上对下的仁慈关爱之心,恩被于下、恩被于物的慈善之情跃于字词之间。

如《韩非子?牟老》:“慈母之于弱子,务致其福。”慈母对子女的疼爱,就是子女的福。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更是唱尽了天下慈母对子女的关爱,犹如天长地久不可变移。所以,在传统道德文化中,由于道德深入人心,人们自觉规范在道德的约束之下,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自我自律教育,都能用五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仪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礼记》:“教以慈睦,而民有亲。”《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教育,都强调只有用慈爱仁德教育人们,百姓才能和睦相亲。

而现在不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丢失了仁德慈爱教育的系统性和次第性,在上者缺乏慈爱仁善之心,在下者缺乏感恩回报之心。特别是自律教育的缺失,人们不能自觉地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使全社会处在功利化的怪圈之中,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而引不起人们的警觉。

而经典诵读教育,却是一种小中见大的传统教育优秀方法,只要抓住道德根文化的经典诵读,则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仁善之心。因为,上善的经典必然具备上善的教育功效,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正是从小处、从细处培养人们的上善仁德,培养人们的善心善念,只要人们愿意运用,效果也就必在其中。

黄老的仁慈博爱

同时,从上节仁德培养与人的性格和健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仁德慈爱之心的生成,必须要有仁德能量作为支撑。身心之中只有具备了丰厚的仁德真阳甲木,那么才能具有“肝胆相照”的仁慈大爱之心。

 

如果身心处于仁德的缺失状态,肝臟之中阴性乙木干扰做乱,自傲抗上、不服人管,身心处于怒气常生,白眼相对的状态,那么仁慈大爱之心也就无从谈起。德慧智经典诵读,则是一种方便简单的仁德能量培补方法,潜移默化的上善治水,就会在经典诵读的声音谐振之中,清除肝中阴性乙木,涤阴增阳,而补充上善的阳性能量,从而润物细无声中,树立仁爱之心、慈悲之心。

目前,人们谈论西方的博爱思想,其实博爱思想早己在黄老文化的包容之中。因为,《黄帝四经》指出:“吾畏天,爱地,亲民。”“吾苟能亲亲而兴贤。”老子在《德道经》中,更是将仁德慈爱的教育,提到了对宇宙万物关爱的高度。

老子在《德道经》第三十二章说:“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仁德慈爱的教育,并非仅仅限于家庭和人与人之间,世间万事万物都需要仁爱感恩,自然环境也需要仁善慈爱。老子将仁德的慈爱,作为人生的三宝对待,“慈”为三宝之首,要求人们自觉地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过失,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地慈爱万物,仁善地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不敢为天下先。”不敢用自己后天的意识,逞强好胜,胆大妄为。

老子还说:“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老子正是站在道生德养的高度来认识万物,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德所滋养的。仁德的柔慈,是万物的本性,柔慈并非软弱,相反大慈才能大勇,仁慈的勇毅坚定性格的养成,正是在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过失而不妄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才能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成就的事业越来越稳固长久。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以仁慈勇毅的品格,维护生态平衡,顺从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攻克事业的难关,则必然无往而不胜,守护事业而稳定发展,则必然固若金汤、稳如泰山。

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则完全流于形式化和教条化。由于人心中缺乏对万物的仁德慈爱,对大自然缺乏仁德的感恩,常常以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来提高经济发展。因此,所从事的经济也就并不能长久稳定,泡沫经济、泡沫工程、豆腐渣工程,也就自然成为社会上挥之不去的恶性现象。

正如老子告诫我们的“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检且广,捨其后且先,则必死矣!”丢失“三宝”的道德教育,必定是空头说教,则必然会出现“必死矣”的恶性结局。我们只要看看现实,扪心自问,就会不由生起对老子、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子路戎装见孔子

《论语》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仁善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慈爱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以后非常感慨地说:“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所以,师长的仁慈博爱之心,在身体力行的教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曾有一个非常顽劣的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让他第二天到办公室。学生想破罐子破摔,心里满是抵触情绪,而老师一见到这位学生,没有提学生犯的事儿,只是慈爱地摸着学生的头问了一句:“你吃早饭了吗?”学生一下泪如雨下,将心中的郁结委曲化为乌有,和老师坦诚相见,慢慢改变以前的坏习气。所以,在上位的仁慈之心,仁善之行,在教育中的作用常常起着卤水点豆腐的功效。只有师长们运用“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自觉地通过根文化的经典诵读,培补自身的仁德能量,提升自己的仁慈博爱品质,才能教出充满慈爱之心的下一代

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是一颗心感化另一颗心的过程,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去的过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灵,去教化我们身边的人呢?只有心中有慈爱,才能够传递给别人慈爱;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够感化别人、吸引别人。慈者,磁也。没有磁铁般的爱心和吸引力,就不能教化他人,也不配作为一位师长。一个监狱的警官,把服刑人员喊到面前,亲切地叫一声请坐,柔和地递上一杯水,服刑人员常常会泣不成声。这种以柔容仁慈之心宽容别人的行为,就是教化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想以仁慈忠信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就要先给孩子种下一颗仁爱的种子,父母的仁慈之爱,就是孩子们心中仁爱种子的土壤,父母平时慈爱宽容的行为,就是给孩子们仁爱之心浇水施肥。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然后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万事、万物。这种以心传心,以心换心,以仁慈宽爱之心,传递仁慈之爱的过程,就是传统家庭教育、邻里教育、社会教育的自然道德教育过程。可惜,现在却将这种教化之风丢失了。

 

孝——仁德承传的纽带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在二千年以前的漫长时空中,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是很自然的纳入在道德根文化的大系统之中,做为仁德培养的慈、孝、悌、爱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层次分明的担负着孝道教育的功能。但是由于离道失德以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将孝道文化凸显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这种现象既说明了道德下滑、根文化分解的严重,也凸显出孝道文化在道德下滑以后,是维系社会健康发展人伦关系的最低底线。

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子,子承老也。”善于侍奉父母,传承父母德性教化理念者为孝。《书经?尧典》“克谐以孝。”能使家庭和谐美满为孝。可见,上古时期由于人心纯朴,人们在自然的道德信仰中,子女自然传承父母意志,孝顺父母和睦相处,并没有将“孝”独立凸显出来。

只有道德下滑严重了,“孝”才能显现出来。《老子?德道经》也说:“六亲不和,案有畜慈。”畜:《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家庭中六亲之间失德而不和睦,互相为利争斗而不团结,那么亲情养育的慈爱恩情又如何能够存在呢?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可见在春秋时期,“孝”的内涵已经在逐渐延伸。如孔子在这里,已经将孝的内涵,由子女延展到“弟子”,也就是不仅孩子对父母孝顺,就是学生、弟子对老师也要孝顺。而汉代的《孝经》则将“孝”提到了非常的高度,《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道德下滑以后,孝在人伦中占着何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其实,孝:上老下子,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就是孝道文化之根,没有“孝”的基础,人们就无法走进传统道德根文化这之中,无法到达老子大智大慧的境界。要想走近老子,非孝而不能进!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孝道全无,一些地方父母住在街上的草棚里,而儿女却住在楼房当中。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

同时,由于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次第性丢失,父母们对子女的“慈爱”有余,而子女们对父母的“孝顺”感恩却无。人老了没人赡养,父母们只知道溺爱自己的子女,而子女们对父母却毫不尽孝。

道德文化就像一棵参天的大树一样,她是以道为大树的根系,以德为大树的主干,然后以信德为树的枝干,而以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为树枝,然后仁德树枝又以慈、爱、孝、悌为枝叶,义德又以忠、勇、恕、节为枝叶,礼德又以平、忍、和、诚为枝叶,智德又以廉、耻、检、勤为叶枝而形成的道德教育巨系统。道德下滑以后,汉代只是以枝叶为用,只见树木,不网森林,虽然具有简易性,但却丢失了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次第性,单一地抓住了某些枝叶而建立新的理论和框架,这样就造成子后世道德教育的许多弊端。

 

小孝、中孝、大孝、真孝

 

就像现实社会中,做父母者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慈爱,慈爱到了溺爱的状态,将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天使”侍养着,然而却丢失了“上慈下孝”的整体教育,丢失了“下孝”的教育,则使自己的孩子没有感恩心、报恩心。相反,在孩子们的心中却认为,父母的付出、父母的辛苦操劳那是必然的,是父母应该的责任。这种现象造成了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孩子没有了应该尽的孝道。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没有教给下一代。

真正的慈和孝,应当是仁德教育系统中一对完美和谐的整体。

上慈下孝,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教给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孝,如何去行孝、守孝,而且要小孝、中孝、大孝、真孝都一体地去践行,这样的慈和孝才是仁德教育的一个完美的整体。曾子曾经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最低的是孝养,使自己的父母老有所养,其次是不辱,使父母的精神系统没有感到耻辱、孤独,精神系统获得愉悦,而最好的大孝尊亲,则就是曾子在《礼记?祭义》中说的“谕父母于道”,帮助父母认识大道,复归于尊道贵德的境界当中。

曾子说:“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这就孝的一个基本原则,曾子还说“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仅仅只是关心父母的奉养,那只是一般的孝,并不是大孝。因为,“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我们的身体是父母之所赐,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所给予,是母亲经历生与死的生养考验所赐予我们的。我们的生长、安危、一言一行哪一点不与父母息息相连?爱惜自己,珍惜生命,使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有智慧的头脑、顺利的人生,这难道不是孝么?

曾子还说:“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在这里,曾子列出了五种跟孝有关的品行,实际上,这就是上孝行天下的标准。孝是人的道德品质中最基础的元素,它会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他对国家、民族的不忠,就是不孝;

为官而不能够敬爱百姓,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不能为人民服务,也是非孝;与朋友交不守信用,不讲信义,没有诚信,也是不孝;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不能挺身而出,没有勇敢的精神,也就是不孝。这五个方面如果没有做到,肯定会“灾及乎身”,因为,它会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

所以,“上慈下孝”的教育,就像成语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捕鱼给他,不如教给他织网的方法,让他自己能够捕鱼。父母的道德品质,家庭的教化风气,社会的大环境,都影响着孝道教育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不孝、非孝、假孝、伪孝等等的现象,给道德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和阻力,而这正是道德教化的迫切和动力。要使真孝行天下,就要全社会建立道德教化的风气,全社会诵读道德经典,学习道德文化,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运用《大学》“明明德”的教育理念,树立“德天下”的志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利益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那才能做到真孝行天下。

 

孝行天下,感天动地

 

汉文帝刘恒,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他亲自倡导道德教化,身为帝王,以身作则,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须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的行为,对整个官僚系统起子非常大的带动作用,他在位24年,教育官员尊道贵德,人们上慈下孝,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历史是著名的“文景盛世”。

在传统道德文化系统中,有许多道德教化的美丽的传说故事。例如“卖身葬父,孝感仙女”的董永就是其中之一。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他的父亲亡故之后,董永由于贫穷无法埋葬父亲,因此卖身至一位富家为奴,以换取丧葬费用。他的孝心和至诚,因此感动了一位仙女。

就在他上工的路上,于槐荫树下遇到了一位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于是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树,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由于董永孝心动天,她奉命来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一生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博得了世界人们的敬仰。并且,她对自己的老师也十分尊敬。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科学家和社会名流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在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却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无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人们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悌——仁德的感恩博爱 敬爱兄长,兼爱无私

 

悌:《说文》:“善兄弟也。”《墨子?兼爱》:“友兄悌弟。”也就是说,悌就是兄弟能仁善相处。《辞源》:“悌,敬爱兄长。又愷悌,和乐简易。”《玉篇》:“愷悌也。”古时悌与愷同义。愷:安乐,也通凯。如愷乐,愷歌。远古时,人与人关系简单纯朴,因此悌之义,基本为家庭之中,兄弟间和乐相处的意思。也就是弟弟敬爱兄长,兄长慈爱弟弟,是一种兄友弟恭的意思。到后为,悌之义逐渐扩展,超越家庭,成为一般人与人之间仁爱相处的品德。《庄子?天道》:“中心物愷,兼爱无私。”

这里的愷也就是悌,心地中正无私,慈爱仁善,自然能博爱万物,与万事万物和谐愉悦。

在道德根文化系统中,万物都是道所生、德所养的,万物同根同生,本来平等。仁德教育系统中的悌,是“上慈下孝”的延伸,是将“慈”和“孝”的内涵,延伸到邻里之间、平辈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等所有年龄相近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善慈爱品行。年轻的应该对年长的有敬爱之心、孝顺之心,而年长的要对年轻的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悌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花露。悌是平等的、和平的、公正的,是将天下的人民百姓,都看作兄弟姊妹,兼爱无私。

 

因此,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都需要孝悌和谐。当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仁德的慈、孝、悌、爱就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亟需要构建的元素。悌的和乐安易,正是当前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元素。

每个人都需要友善,需要平等相处,需要和乐安康。但是仁德的孝悌心,需要身心之中具备仁德的真阳甲木能量,只有阳性的仁德甲木能量,才能生起宽容忍辱、博爱万物、虚心处下的孝悌心,而身心中如果缺乏仁德能量,而充满了阴性的乙木,那么阴性的禀性,就会牵制着人们,只能对人白眼相对,常生怒气,很难生起孝悌感恩心。

同时,悌作为仁德的一个分支,她自然的包含着反省、检查自己,宽容、原谅别人的意思,包含着博爱、感恩的内涵。人类是大地母亲的子女,人们本来就应该平等相处,和睦共存,互相感恩,相互慈爱。悌的品行修养,能使人认识到道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自觉地修养道德,诵读道德经典,学习道德文化,提升自己的仁德能量,是人生第一要务。

因为,天地无私的赐予,父母的慈爱,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牵挂,恩师的教诲,哪一点都需要博爱、需要感恩。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生于同一块土地,头顶同一片蓝天,呼吸着共同的空气,我们哪能不相互尊重关心、慈爱团结成为一家人?

 

仁慈孝悌的博爱、大爱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是宇宙万物的父母,人类与自然万物本来一体。悌爱是人与万物平等相处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平衡的润滑剂。当我们游览于山水之间,呼吸

着树木花草带来的清新空气,感受着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宁静博大,体会着与各类动物和谐相处带来的自然气息,我们能不感恩悌爱、能不仁善博爱吗?

当我们坐在餐桌旁,品尝着工人、农民们为我们辛苦种植和加工的各种食品,体验着各种食物给我们肉体带来的能量,我们能不感恩、能不孝悌吗?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用的、我们穿的、我们住的、吃的、喝的、睡的,都是我们必须感恩、孝悌的理由。

当前,由于传统根文化的丢失,道德教育次第性的紊乱,使仁德教育的内涵歪曲得越来越狭窄。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感情麻木。即使是家庭之间,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亲情。孝不应该仅仅只是“善事父母者”也,悌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善兄弟也。”孝悌只有走出家庭,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在宇宙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的“道生观”上,来认识万物、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认识道是人类的导师,是人类心灵的指路明灯,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的真理,我们就会油然地从“人生观”进入于“道生观”之中,从家庭孝悌的小爱,走向仁慈孝悌的博爱、大爱。

德国的鲁道夫?史代纳,是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说,人类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这不管是对形成身体养分的食物,或头脑中运作的知识都是相同的道理。仁德的“感谢”,信德的“敬畏”,是人类与外面世界取得关联的重要感情。所以,我们要想生活得和谐安乐,必须自觉地培养孝悌的感恩心、博爱心,不滥杀滥伐,不破坏生态环境,自觉地与万物和谐相处。

悌爱,只有对自己多反省,检查寻找自己的不是、过失、缺点和毛病,才能对别人生起宽容、原谅、仁让之心。悌爱,只有经常自我批评、自我忏悔,才能更加珍惜人与人的友谊和感情。而悌爱的反躬自省之心、感恩之心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小处做起。父母更要理通法明,懂得品格培养的次第。这就和一棵小树成长一样,当小树还是一棵小苗的时候,我们如果不经常浇水施肥,修枝剪叶,就不可能长成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父母的应该更明白这些道理。当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后天意识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仁德的慈、孝、悌、爱的品格培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上的悌爱感恩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悌爱的故事,举不胜举。晋朝时候有个人,姓王名览。当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打他异母的哥哥。他哥哥叫王祥,每当这个时候,王览总是流着眼泪,紧紧抱住哥哥。他们长大了,都娶了媳妇,他的母亲还总是虐待王祥和他的妻子,总是给他们分配很多的活让他们做,为了帮助哥哥,王览就同了他的妻子一同帮哥哥嫂子做。后来王祥由于很刻苦,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

王览的母亲就非常妒忌他,想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览知道了这件事,就拿了药酒抢着要自己喝。他的母亲才急了,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他们就是这样,兄弟俩互相敬爱,渐渐地感化了他们的母亲。从此以后,他们的母亲再也不分彼此,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着。

史书中还是“庾衮侍疫”的故事,说“庾衮事兄,疫盛不避,亲自扶持,昼夜不寐。”说的是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庾,单名一个衮字,表字叫做叔褒。有一年,地方上正逢着了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传染了疫病死了,第三个哥哥名叫庾毗的,也传染了疫病,又病得很危险。当时,疫气非常厉害,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都避到外边去了,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

但庾衮说道:我是向来不怕病的,况且哥哥也得有人照顾。因此,竟不肯出外。他亲自侍候病人,日夜不睡。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非常哀痛悲伤。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时疫没有了。家里的人才逐渐回到家里来。这时候,庾毗的病经过弟弟的精心照顾已经好了,并且庾衮也没有传染。地方上的父老们,都觉得很奇怪。

悌是爱,是对疾病、对困难处境的态度,也是对生活的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疾病、对待生活。你丧失爱心、惧怕疾病,那么生活就会用事实让清醒回应。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爱心,困危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缺失了道德的良心。仁德的慈、孝、悌爱,就是人类战胜偏执、战胜妒嫉、战胜疾病的良药。只有道德的爱心,仁德的慈孝悌爱,才是化解仇恨、治疗病痛的灵药。

其实,道德的教育,就是教育人们认识生活,认识生命。道德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真正做人。爱是做人的基础,有了爱的感恩心,生活才能真正幸福。感恩心的生活,感恩别人得到的回报毕竟是善良。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仁爱地感恩生活中的一切,那么生活将会赐予我们灿烂的阳光照亮心身。仁爱感恩,将使我们永远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完美的人格和不断进取的信念。拥有仁爱感恩心,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拥有仁爱感恩心,那就是对人生挫折、失败、困苦、疾病的最好医治;拥有仁爱感恩心,即是自身身心的保健医生,又是对众多陌路关爱者的能量回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否忘记了给孩子写上孝悌与感恩这几个字——创造孩子的终生幸福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孝悌教育
人生八德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慈 孝 悌
三智师说 | 徐小跃:诸子思想概述——孔子思想: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