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文言文阅读梳理与指导

前言:

高考文言文算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范畴,非常符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选文从体裁来看,多以史传体、纪事本末体为主,所选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从题材上看,涉及忠君爱国、驰骋疆场、秉公办事、为官清廉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汉唐、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为主,选文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

考查的内容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断句、文言翻译(句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种文言现象均有涉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归纳概括。

解题整体思路

1.读懂是“王道”。首先粗读全文,就600多字,囫囵吞枣的扫一眼全文,标注一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标记明显的词语,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2.再读全部题目,包括题干选项,选项内有疑点的立即标注,题干中有明示,暗示信息的,立马圈画,记住读题中所获取的信息,下一步带题读文。

3.结合第12题的内容概括题,这道题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意味着是三错一对,而且错处只有一点点,选项基本遵循原文语段顺序,按选项顺序比对阅读原文,这一遍比对阅读出来,边比对边核查,解决本题的同时,11题的实词、常识混搭题也会顺便出来了。断句的前后语境也基本明白了。13题简答涉及的文章内容所在语段也会大致标出。

4.注意两个文本类型。文言文也会出现“文本一+文本二”新形式的“群文”阅读,两文本会在内容上有共同话题,题目多为主观概括题服务,要注意两个文本在某一话题上的内在关联。

5.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怎么办?——简单办!直接跳过。因为你已经用了第12题的帮助了,依然读不懂,那就不要钻牛角尖了,说不定题目没考查呢!如果题目真的考查到,你还是不懂,那说明题目击中了你的“硬伤”,认命,放过,不纠结。

6.考前如何查漏。如背传记类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高频词,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120个常用文言实词。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要梳理一下。高考的文化常识题不会“难怪偏”。突破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多记一个是一个。

题型应对技法

01 断句题

自始至终,要抓住主语,明确“什么人做什么,什么事怎么样”。同时,利用文言句子的常见标志,比如表停顿的标志“曰”“云”或句末的语气词“乎”“哉”“矣”以及对称结构去判断。如果是选择题型断句,要比较选项特点进行筛选。如果是主观题断句,要看要求,断几处,等等。

(一)常用断句方法梳理:五法搞定断句满分没商量!

1.找名代定主宾

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2.找动形定谓语

谓语成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找虚词定句末或句首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尤其要关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4.找特殊句式定断句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5.看对称定句式

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常见断句题型应对方法

1).应对断句选择题

四个选项纵向比对,找分歧,辨理由。辨析分歧时,运用上述五种思维方法,适合哪种用哪种,要灵活处置。

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解析】 句子有明显的标志词,如“言”,人名“魏博”,名词“左右”,发语词“请”等,依据语法结构,“过”的宾语是“所望”,应在“望”字后边停顿,排除BD;“赐之”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以为”的主语是“左右”,应在“左右”的前边断开,排除D。故选C。

2)应对断句主观题

无论是在句子上画斜线还是涂字母形式,都要看要求,断几处等等,特别提醒涂字母形式的题,千万不要直接在答题卡上标注了诸多框框的句子去断句和判断正误,那样会眼花缭乱,影响自己的判断,先直接在试题卷上,按照正常断句的思维和题干断句的要求,自己断出来,然后跟题目比对,填涂相应字母即可。实际上,主观断句题,比客观断句题要简单,因为只有三处断句,句子相对而言就要短一些,表面上加大难度,实际上降低了难度。

例【教育部命制2023年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联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0也

【解析】“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者”为定语后置标志。“尚耻之”,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宾语“之”后断开。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之”后断一处(断句字母:1)。再来找其它两处,想来想去,也只有在两处断开(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其它别无可能。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是先陈述现象,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断句字母:F)。“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今”,表时间限制,用在句首,是对“鲁”的修饰,此处主谓之间可停顿,“今鲁”提顿,强调作用。(断句字母:K)。

02 文化常识+实词、虚词混搭选择题

近几年高考明确表示,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辨别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2022年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卷均已实施了课内课外,常识,实词题混搭考试,2023年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考前一个月,可对部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重点实词有计划进行一次“回头看、再梳理”。

从高考语文化常识来看,题目难度较低,都在课本范围内,可对部编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进行系统回顾。

 例【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T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 “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备考启示】2022全国甲卷考察到“约”“宣言”“孤”“阴”实词(词语)的意思,并分别与课本中的文言文《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内容比较分析。

例【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T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 《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糜”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A【解析】 “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草”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哨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B放.都是流放、放逐的意思。C.“靡使有余”,摩的意思是“没有”,这句话直译是没有让他们有余下的,意译为 “不留活口”:“望风披靡”,靡的意思是“倒下”。D.“公悲之” ,悲,意动用法,以之为悲,意为同情:“心中常苦悲”,悲为悲伤。

【备考启示】2022全国甲乙考察到“食”“放”“糜”“悲”实词(词语)的意思,四个选项均与教材内容比较分析,无一为死记硬背的。

满分小妙招:

1.仔细查看题干要求,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2.比对四个选项,课外常识与课内实词(虚词)占比,如果三个课外,一个课内,大概率答案选项设置在课内项,比对验证即可。

3.比对四个选项时,无论课内与课外的占比怎么变化,原则上都从课内的排查起,一定要记得回文本验证,切不可凭印象作答。

03 文意理解推断选择题

总体把握文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对比分析找漏洞。议论文重点分析议论性质的中心、主旨句。记叙文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地点、官阶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只要读懂文章,此题难度不高。做题时要比对原文,错误点往往很小,一定要心细。

一句话:难度是不高,“视力”要够好!

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该类试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解题小妙招]

1.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

例1【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T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原文】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例2【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T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原文】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例3【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T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例4【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T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D【解析】“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为“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家族兄弟。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外戚。题目难度低,相当于送分题。

04 翻译题

文言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文从意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补充、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均可得1分。

答题思路:

①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贴身翻译,字字落实。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翻译重字个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②忠实于原文,万不可随意发挥,添油加蘸;

③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做无用功。试着将句子中的所有名词全部照搬下来,然后翻译动词及介词;

④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⑤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⑥直译不通,再意译。

四点意识:

①得分点意识。原则上一句话可以设置得分点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再简单的地方也不能轻视,再难的地方也不可放过。重点: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要慎下笔,力求精准;省略的地方要补出;特殊句式要对应做出准确的翻译;句子的顺序该调整的要调整,如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如果有通假字,那一定是一个得分点。

②语境意识。语境意识是一种敏感,是一种阅读素养。文言翻译的句子,多有一些难度,但要记住,“字不离句,句不离段”。一个字的意思是得服从于一句话的表达需要的;一句话的意思,又脱离不了一段话的语言环境。字,从一句话的前后文推断;句,从一句话的上下文推断。

③规范意识。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译完后的一句话,要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范要求,不能是病句。

④细节意识。书写要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词语表达要精准,不能随意。要有修改意识,译完后,想一想,这句话念得通不,合不合语境文意。要有腹稿意识,不要轻易下笔。

【特别提醒】

下下策:不懂装懂的技巧遇到不能译的地方,千万不要空缺,不要涂改,不要故意暴露自己漏点。处理方法:尽最大可能想象,写出一个意思来;或者把原文照录。寄希望于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忽略了你的漏点。“有聊胜于无”,虽不是上策,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05简答题

首先要精准审题,明确考查类型及目的。如新高考Ⅰ卷第14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命题人的考查意图,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概括,第二问考查考生对写作目的的把握。再如新高考Ⅱ卷第14题: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很明显,这道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原因的探究,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分析筛选概括能力的题型。

第二是准确定位,确定答题区域,大体梳理归纳文本内容。上述新高考Ⅰ卷中题干明确指出所分析的话语位置在文末,此处暗示考生要从上文中梳理、筛选、归纳答案;Ⅱ卷中“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需要考生在通读原文时关注关键词“边境”,其位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与“四年秋七月”之间,这就暗示考生要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的上文去寻找答案。

第三是关联语境,找准作答方向。即是先要根据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分析概括。新高考Ⅰ卷中,文章最后一段“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根据“君明臣直”可以知道强调君主贤明的重要性,君主贤明,大臣才能正直。文章紧接着列举了裴矩的事情,指出裴矩在隋朝虽是佞臣但却忠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变化,是因为君主。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此事例直接佐证了古人的观点“君明臣直”。所以司马光说,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一句中“君者表也”意思是君主是表率,对于“景”的理解是重点,“景”理解错了,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想阐释君主对大臣的作用,通过后文的“景随”以及我们在《过秦论》中学过的“赢粮而景从”,可知“景”通“影”。因此本句的句意则迎刃而解,意即“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四是转换语言,规范作答。考生在作答时如果仅仅复述原文的语句是难以获得满分的,必须根据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转换。新高考Ⅰ卷中“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问的是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如果直接翻译为“君主是表率,臣下是影子”,则是答非所问。答出此句的道理则需要考生将对本句和前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的理解相结合,此句司马迁是想表达君主起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据此,可以将答案组织为:

1.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答题小妙招

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作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冲刺 | 文言文阅读必须牢记的知识点,已帮你总结好了!
从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探究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试题高分答题技巧(一)
指点迷津:高考语文十五种丢分现象及对策(转载)
教你高考语文上130的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