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咏月》,读完令人感叹,月亮缺了还能圆,人老了再无少年

月亮好似夜幕佳丽,被许多诗人咏颂过。它作为诗词意象之一,出现在众多的诗词作品里。这足够证明月亮的魅力巨大惊人。

在此分享唐代诗人李建枢的诗作《咏月》。我们粗看诗题就知道诗人创作此诗的主题,他要咏颂已经被咏颂过很多回的月亮。

诗人李建枢能否写出新意,还是千篇一律地咏月,毫无新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首诗里的新颖之处。

咏月

唐代: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第一句“昨夜圆非今夜圆”。昨天夜里那轮月亮不是今天夜里那颗月亮。这看似说了一句废话。其实不然,它饱含深刻的自然哲理。

我们对月亮的科学认知就是月有阴晴圆缺,换句话说,月亮每天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我们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只要稍微细心观察每天的月亮就不难发现它的变化规律。

这句诗表明诗人已经发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并且将这自然现象化成简单通俗的诗句,让人一看就知其中深意。

第二句“却疑圆处减婵娟”。它进一步揭示了月亮圆缺变化的自然规律。只不过,它描述的现象是月亮由圆变缺的过程。

月亮缺了又圆,圆了又缺,这属于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现象。像这样阐述月亮规律就显得十分生硬。瞧诗人笔下的“圆处减婵娟”,仅用寥寥五个字就把枯燥无味的月亮规律写得新颖有趣。

第三句“一年十二度圆缺”。前两句,诗人拿昨夜今夜两个晚上的月亮进行对比,发现月亮变化规律。这句,诗人将自己发现的月亮规律拓展运用到一年以及更长的时光岁月里。

一年十二个月里,月亮都在发生圆缺变化,月圆又月缺,月缺又月圆,如此反复圆缺变化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时光就这样过去。

第四句“能得几多时少年”。诗人由叙述月亮现象转向感慨岁月易逝。月亮的每次变化都意味着时光在流逝。人也像月亮一样在变化着,从少年变成青年再到中老年。不过,月亮缺了还能圆,人老了再无少年;因此可叹,少年时光虽然美好却短暂。

总而言之,从以上四句可以看出,李建枢的唐诗《咏月》确实用了新颖的方式咏颂月亮。这首诗没像其他一些咏月诗那样描写以及赞美月亮景色多美,而重在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颇具哲理,引人深思。最后还不忘感怀一下人无再少年的青春易逝之叹!

若喜欢,高抬贵手,关注点赞哟!

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很冷门的一首咏月诗,短短28字通俗接地气,讲的道理却很深刻
唐诗《咏月》,作者李建枢: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元宵节最富哲理的20首宋诗
散文随笔:月亮代表我的心(09-24)
想知道“东边月兔正婵娟,顷刻云遮亦暗存,或有圆时还有缺,更言非者亦闲言”其实这个是今天到寺庙数罗汉的...
原创小众中秋节文案,很高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