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波鄞州民间故事-048

陈浪岸的传说

云龙镇的前后陈村原名叫陈浪岸。说到陈浪岸,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前,大约在明末清初,这里本是一片荒凉,可在东边有座大坟,是上虞人做大官的,这个官宦人家雇了个人在这里看护坟墓。这个护墓人姓陈,就是现在陈浪岸人的祖先,他在护墓之余,垦荒种田,捕鱼捉虾,靠勤劳起家娶了媳妇生了儿子,生活过得苦中有乐。当时是清朝初期,甬江一带造房建宅都要请风水先生。那天碰巧有位风水先生路过陈家门前,见陈家门前有一池塘形如巨蟹,说道:这是一只经过千年修炼的仙蟹,你们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但你们必须记住每年八月十六那天不能动烟火,否则破了仙规,你们全家就得搬离此地。说罢风水先生扬长而去。时至八月十六那天,碰巧他老婆娘家来了兄弟,他老婆想娘家的人不常来,虽说今天不能动烟火,但烧点茶水总可以吧,就在她生火烧茶时,那个风水先生又路过此地,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忙对陈氏一家说:你们破了仙规,可能有大祸临头,还是赶快搬离此地吧。他老婆一听后悔莫及,可她四个儿子不信这个邪,他们异口同声对他父亲说:我们不信仙蟹,信自己。于是他们父子人经过商量后决定把原来池塘前的一条河疏通,因这条河时常淤泥堵塞,洪水来时不能通过,他们索性把河里挖上的泥土填在池塘里,这样既疏通了河道又填平了池塘,在填平的池塘上还可以造房子。陈氏父子因新开的河道宽且直,有风时浪拍堤岸,故这堤岸被人称作陈浪岸。后来陈氏后人在陈浪岸边陆续造起许多民房,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传

戴婆桥来历的传说

在云龙镇前徐村的东南方有座古老的大石桥,是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距今约有130余年历史。此桥一桥两名,北面石栏上写着戴婆桥,南面石栏上写着万年桥。桥面接通东西大路,桥下是南北水道,石桥气势雄伟,上下台阶十数级,宽大条石架桥面,两面石围栏,是宁波地区标准的三眼大石桥。据说当时云龙镇人东出到东钱湖,必须要渡过山下江,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众人出资建造大桥,但在这座大桥即将完工时还未有桥名,有的说东进桥,有的说湖西桥,众说不一。这可难煞了石匠师傅,桥栏将要造,桥名未凿好。这天恰好有一群人抬着花轿过来,要过石桥,因桥面已造好人已能过去,石匠就让道叫他们过去,但忽又想到此桥还未有桥名,何不叫轿中新娘子来取个名呢?于是上前拦住众人说:此桥即将完工,还未有桥名,请新娘为这座桥取个名吧。再说轿中新娘是宁波赵家千金,为人聪明,就接口道:石匠师傅手艺高,造好石桥万年牢,就叫它'万年桥吧。新娘子还说:我只取一面,另一面让石匠师傅来取吧!石匠师傅一听非常高兴,心想这新娘子真是人聪明又懂礼,忙向抬轿众人打听,要把新娘抬到哪个村,众人说:抬到大堰头戴家村。石匠师傅想了想说:廿年媳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祝新娘子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以后做太婆。那桥另一面就取名'戴婆桥吧。至今人们走上戴婆桥时还会忖起这段传说。

观音庄来历的传说

从前园馋村有个小孩,想到天王寺出家当和尚,可是天王寺方丈不肯收其为徒。那个小孩决心很强,每天坐在寺院门口不肯走,一连几天如此。那天夜里天王寺方丈做了个梦,梦见佛祖对其说:有个香客到你寺院好几天了,你为何不接见?当天早上,方丈召集全寺和尚告知昨夜梦见佛祖提及香客之事,问:大家有否看见?众僧都说:未曾碰见香客。这时,有个专门扫地的和尚说:有个小孩几天来一直在寺门口不走,说要当和尚。方丈大吃一惊,佛祖说的香客莫非就是他?方丈立即派人叫来那个小孩,并当众考了他的肚才,觉得此人相当聪明,于是就收他为徒,取名香雪。香雪和尚经过几年精心修行,佛事做得交关好,附近寺院和尚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这时方丈心想:香雪和尚才智过人,何不叫他到天童寺去参加三年一选的方丈大选?这一年香雪和尚便由天王寺选派参加天童方丈大选,果然当上了方丈。他一连做了十八代方丈,亦收徒弟个,后因年事渐高,又回到天王寺当方丈。这时他的个弟子为了感谢师父,将云龙一带的山赠给师父以为天王寺之用,香雪和尚为了收租方便,在云龙附近设立一个庄,取名观音庄,当时由姓张的几户人家守庄。后观音庄改为冠英村,而村内现在仍有这个张家漕地名,便是当时留下来的。

鸡笼山来历的传说

从前冠英村有个姓陈的青年,他娶了个顿岙村姓徐的姑娘为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这一年端午节,夫妻俩到顿岙长辈处送礼,把买好的鹅、鱼、烟、酒、粽子等礼品用顶篷篮、三斗箩装好,丈夫挑着担,夫妻俩说说笑笑一会儿就到了顿岙村,丈人丈母见了十分高兴。当天晚餐过后女婿吃得酒足饭饱,丈母娘要女婿住宿过夜,女婿说家中门窗没有关好不能过夜,说罢就辞别丈人丈母挑着箩担一人回家。那时月亮已挂在天上,他走呀走呀,走到梅池庙还不到一点的地方,有座小山,山岩前有群金小鸡在晒月亮,金光闪闪,他看了十分惊喜,就放下担子去捉金小鸡,而这群金小鸡又十分灵巧,有的飞起来,有的钻进石缝中。陈姓青年总算眼疾手快捉到一只,把它关在顶篷篮中,挑往家去。这时有个仙人出来唤拢这群金小鸡,检点只数发觉少了一只,他见远处有个挑担的人快到白马将军庙,于是仙人就托白马将军追回金小鸡,白马将军闻讯立即派二位门神去拦截,当陈姓青年刚要上桥时,一阵狂风将篮盖吹掉,金小鸡连忙跳出篮去,慌忙之中跳入了河中,由于金小鸡羽毛浸湿不能再飞,就慢慢沉入了河中。陈姓青年没捉到金小鸡也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第二天醒来觉得头痛难忍,忙托人把他老婆从娘家叫来。老婆一到后他就把昨夜捉金小鸡之事说给她听。他老婆一听马上叫他丈夫求神保佑,发誓以后再也不捉金小鸡。说也奇怪,求神保佑他的头就慢慢不痛了。打那以后仙人把这群金小鸡关在笼子里,这座笼子就是现在的鸡笼山。

介寿桥的传说

在云龙镇甲村有座大桥非常雄伟,此桥建造于民国初期,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未建桥之前,在东村到西村之间横着一条河,人们行路不便,要到对面去必须绕道或备渡船过河。当时甲村有位乡绅叫王定根,在他父亲六十岁生日时,准备好好地给他父亲做寿,可他父亲知道后对王定根说:你不要给我做寿,就拿这做寿的钱在这里造座桥吧,这样能解决乡人行路难的问题。于是王定根听从父亲之言捐资造桥。在造桥期间王定根不辞辛劳亲自督工,当时国内没有水泥和钢筋,他就托人从国外运来。在他的努力下,一座桥终于顺利完工,当时群众都纷纷来庆贺,为了感激王定根父子俩,人们取桥名为介寿桥。

潮水来历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相公上京赶考,他途经甬江,见潮水一涨一落,非常纳闷,他想不通这么多的潮水是从哪里来的。于是,他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放弃上京的念头驻留江边,每天观潮。这甬江潮水虽不及钱塘江声势浩大,但也颇有气势。住在这附近的一个老婆婆天天见到这个书生模样的人站在江边观潮,就上前问他:书生你每天在这里看什么?书生说:不瞒您老,我是上京赶考路过此地的。身为读书之人,弄不清潮水来历,还上什么京,赶什么考?老婆婆一听原来如此,就对书生说:读书人读书要紧,潮水之事要问你自身啊。书生说:我怎么知道?婆婆问:你的唾液是从哪里来的?书生答:是从舌底来的。”“那么潮水不是从海底来的吗?你一个读书之人,不好好读书,迷恋他事。”“哪能……婆婆你不用说了,我懂了。说罢辞别婆婆上京赶考去了。

大女婿借布机的故事

过去云龙镇后陈村有户人家,祖上有些基业,在村里有些田地。此人名叫王阿康。王阿康年过半百,有一个儿子,小名叫小呆。过去农村有种习俗名字是反着叫的,小名叫小狗、小猫的,寓意身体健康,小名叫小呆寓意聪明。眼看王小呆年有十八,但真的应了小呆之名,人长得呆头呆脑,而且闲话讲勿清爽。人家说阿哥,到他嘴里就说成阿多,人家说荸荠,到他嘴里就说成肚皮,真是大舌头一个。王阿康想儿子长得呆还是趁早给他讨房媳妇早些成家。说也凑巧,横山坳有户人家有一女名叫巧姑,要寻婆家,经媒人凑合与王小呆结为夫妇。此女过门后人勤手巧持家有方。一天巧姑叫小呆到娘家去借布机,小呆对老婆一贯唯命是从,拔脚就走。到了丈母家里,丈母正在做金团,已经做了一团匾(约60只),见小呆到来,就问他有啥事体。小呆说:丈母,肚饥。丈母以为他赶路辛苦腹中肚饥,就对小呆说:你到后屋去吃金团吧。小呆经丈母娘一说就到后屋去吃了金团,回到丈母面前又说:丈母,肚饥。丈母娘一听,心想你刚吃了金团又说肚饥,就对他说:你吃了多少?小呆说:我吃了半边(即半团匾)。丈母娘以为女婿做客,只吃了半只金团,就对小呆说:那你把剩下的半边也吃了吧。于是小呆又到后屋把剩下的半团匾金团全吃光了,仍回到丈母身边,说:肚饥,肚饥,肚饥。丈母说:你再去吃金团。小呆说金团没有了。丈母不信,到后屋一看,果真没有金团,就问小呆:你到底要什么?自己点。于是小呆就点点布机,口说:肚饥,肚饥。丈母恍然大悟,肚饥、肚饥原来是要借布机,说那你就背去吧。小呆一听背了布机活奔就走。走到五里亭,碰到同村王阿林。王阿林想跟小呆来个恶作剧。就对小呆说:小呆,你几只脚?小呆说:我两只脚。”“那我再问你,布机几只脚?小呆说:布机四只脚。阿林说:人家呆大假呆大,侬呆大呆勿过。你只两只脚,它有四只脚,叫它自己走。你家里没到,它已经坐好,不信你俩赛跑,看谁先到。小呆一听,想:唉,道理勿错,你四只脚,要我两只脚背,一路背嘞我汗流浃背。于是抛掉布机活奔就走。回到家里老婆问他布机背来没有,小呆说:布机它自己会走来的,它有四只脚,走路比我快。老婆一听哭笑不得。这真是:呆大女婿借布机,金团吃掉一团匾。布机抛在半路里,该种呆大咋医医。

花取眼拍蜻蜓的故事

从前云龙镇冠英村有个读书人,读书用功远近闻名,由于常看书本,所以患上高度近视,过去人称近视眼为花取眼,大家叫他花取眼老陈。老陈看书时旁人看上去好像不是用眼睛在看,像是用鼻子在嗅,因过去没有玻璃眼镜,所以老陈看书都得贴面看。一次老陈到杂货店去打油,回家路上要想小便,见墙上有枚铁钉,想把油瓶挂到铁钉上好小便。他刚把油瓶一挂手一松,只听嘟的一声飞走一只蜻蜓,接着啪的一声摔破一只油瓶,老陈一看火光头顶:好你只蜻蜓假装铁钉,害我老陈摔破油瓶,下次见到要你性命。老陈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对蜻蜓怀恨在心。过了几天老陈又到杂货店去打油,回来路上老陈见墙上停着一只蜻蜓,老陈一见哼的一声冷笑:刁滑蜻蜓这次我决不上你的狗当,而是要你的性命。只见老陈左手提瓶,右手用力拍向蜻蜓,口中还说:你没命啦!”“啊!老陈大叫一声,当即右手鲜血淋淋。原来墙上不知是谁敲上一枚铁钉,老陈误当做是只蜻蜓。这时来了个老者,见此情景就问:老陈,何事?老陈说:上次我把墙上蜻蜓当做铁钉,摔破一只油瓶。这次我把铁钉当做蜻蜓,落得鲜血淋淋。这时老者对他说:你眼睛有病,做事要小心,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老陈想想老者的话也有道理。这以后,老陈做事处处小心、读书用心,终于学业有成。种类:故事从前有位财主名叫阿乘,为人刁蛮,平时别人见到他非要人家叫他老板不可。如不叫他就百般刁难,弄得人家左右为难,所以乡里乡亲人人都恨他。一日,不晓得为啥一阵风吹过,阿乘就突然得了歪嘴疯,请遍名医久治不愈,阿乘家人心急如焚。那天来个道士手执铜铃,口称能医治百病,手到病除。阿乘家人忙把他请进屋里治病,道士给他开了个偏方:叫他头3彩圈,到百家异姓门前扫来垃圾焚烧后吞服方能治愈。且必须在三日内完成,否则性命难保。阿乘起先不信,但道士离去后头痛加剧,他家人做来彩圈套在他头上,说也奇怪,彩圈套上后头痛顿时消失。所以他立即拿起扫把到别人家门口扫起来,因限时三日,故夜里也不能停,否则性命难保。但有的人家不让他扫,他为了活命只得跟人家讲好话,并且还编了一套顺口溜。因他常常夜里扫地,后人将他说的这套顺口溜取名夜扫地流传至今:嘟地扫到东,老板家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嘟地扫到南,老板家里发大财,大大元宝擂进来,珍珠宝贝袋带袋。嘟地扫到西,老板家里有金鸡,金鸡又会啼,凤凰又会飞。嘟地扫到北,老板家里砌大屋,前三进,后三进,三三起九进,二九十八进。

金元宝不如孝子好的故事

宁波东南乡丁兴庄有位丁大伯,为人忠厚老实,他生有四个儿子,个个都非常孝顺。虽然父子五人辛勤劳作,但因租种他人田地,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在过去封建社会里人一穷就要被人看勿起。隔壁就有一位王阿枉,仗着祖上传下的一份地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且因生活放荡,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他一见穷人就眼睛朝天,瞧不起人家,富翁派头十足。那天丁大伯在家门前吃饭,破桌一张,摇摇动凳子一把,粗米饭一放(摆上),下饭(菜)只有咸菜汤。可他四个儿子非常孝顺,每天都要侍候好父亲吃完饭后他们自己才吃。再说这王阿枉,见丁大伯粗菜淡饭,他有意要在丁大伯面前摆阔,从屋里搬出八仙桌一张,并在每个桌脚上各垫一个金元宝,桌面上放着丰盛菜肴,口中还念念有词:八仙桌子四角方,桌脚垫上金元宝,绍兴老酒味道好,鲤鱼烧鸭加蹄.,做人好像上天堂。可老天爷看不惯,他话音刚落,忽来一阵倾盆大雨,丁大伯四个儿子见此情形,当即把桌子一人抬起一只桌脚搬进屋里,丁大伯一点雨也没有淋到。可王阿枉就惨了,他搬桌凳,拿杯盏,掇椅子,收下饭,手忙脚乱,结果样样未做成,人倒成了落汤鸡,这回摆阔不成出洋相,真是有钱不能高眼界,黄金大元宝,不如儿子好。

考相公对课的故事

从前云龙村有个秀才,因其屡试不中,人称考相公,为度生计他就在村子里教书。考相公教书做规矩特别凶,动不动就要打,答不上题的学生常被他用戒尺打手天心,他老婆看见了常要上前劝阻,所以在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大大之要,先生打我,师母求饶,我也不怕。其实他的学生并不笨,只因考相公出题太难,学生一时难以答上。有一天他给学生出了一题对课,上联为风吹山头动。在读学生个个对不上。到第二天上学时有个叫小弟的学生对考相公说:先生我昨夜忖了一夜终于忖出来,是'水滴石板烂考相公听了有点奇怪,心想凭小弟的才学,怎能对得上,就一沉脸说:水滴石板怎么会烂?小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考相公又说:是谁帮你对的?不说清楚就打你300记手天心。在考相公的再三追问下,小弟终于说出是他姐姐帮忙对出的。于是考相公决定要到小弟家去会会这位高人。一进墙门见屋内有位绣花姑娘,考相公隔窗而说:犯难犯难水滴石板怎会烂?姑娘一听这事是冲着她来的,就答道:愚蠢愚蠢风吹山头不能动。先生一听我批她下联,她驳我上联,于是辩道:风吹山头动是'狼剑(一种生长在山顶的草本植物)。姑娘接着说:水滴石板烂是'青衣(青苔)。先生一听又被她对上,心中不是滋味。这次先生想戏弄姑娘一番,就脱口而出:绣花姑娘红菱脚,人人用手剥。姑娘一听大怒,心想你个教书先生好无道理,怎么欺负起我姑娘来了。因为过去女人裹小脚,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说明女人裹小脚非常痛苦,更可恨的还用上人人用手剥,剥去红菱皮,比喻脱去脚上鞋。好个你先生,你不仁,休怪本姑娘不义,就接口道:教书先生粽子脸,个个拿筷笃。先生一听糟了,人常说三角粽子狗头脸,粽子脸就是狗头脸,而且还要个个拿筷笃(插),笃到眼睛眼睛瞎,笃到脑袋性命没。先生越想越可怕,好像真有一双筷子向他脑袋笃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课又对不过她,就灰溜溜地走了。这真是:自谓清高教书先生,肚才不如绣花姑娘。

三媳妇拜寿的故事

人家村,人家庄,有个老头叫阿芳,阿芳老伯本姓王,抬进儿媳有三房,生活过得乐陶陶。话说云龙镇王夹岙村有个老伯名叫王阿芳,人家都叫他阿芳伯。阿芳伯为人谦和,大肚量一个,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也都成了家,儿子媳妇对阿芳伯都很孝顺。这一年刚好阿芳伯六十岁。三个媳妇一起为阿芳伯办起寿席,拜寿献礼。席间大媳妇献上一碗红枣汤,阿芳伯拿来就吃,红枣送到口边时,大媳妇就说:公公公公,大门吊灯笼,灯笼吊得高,公公福气好。阿芳伯一听开怀大笑,他知道嘴巴是大门,红枣像灯笼。这时坐在一旁的二媳妇把早已准备好的糯米饭献给公公,阿芳伯也是拿来就吃,吃着吃着,有几粒糯米饭粘在阿芳伯的胡须上,二媳妇一看就说:公公公公,白鹤停青松,青松长得高,公公永不老。阿芳伯听罢非常高兴,心想我的媳妇不但孝顺,而且还挺有才学。就在这时,只见三媳妇也献上一碗长寿面,阿芳伯也是拿来就吃,因长寿面非常长,一头吃在嘴里一头还拖在外面。这三媳妇想,前面两位媳妇都有祝寿词,那么我也还得说两句。她就信口开河说:公公公公,屁眼拖蛔虫,蛔虫拖嘞长,看看好白相。阿芳伯一听的一声把吃在嘴里的长寿面向外喷了一地。你一定会想阿芳伯要发火,可是你错了,前面不是说过阿芳伯为人谦和,大肚量一个。他听了三媳妇的话不但没发火,而且还笑盈盈地说:福气福气有福有气,讲过听过不要生气,家和万事兴,兄弟团结土变金,你们要切记在心。

阿七先生做好事的传说

阿七先生原名谢沛堂,清朝末年的鄞县瞻岐镇人。因祖上经营有方,至其父辈这一代时,家中已置良田400余亩,并拥有瞻岐老街方井头一带成片的街面店铺房,为一方富豪。出生于富豪之家的阿七先生并非守财奴,他一生热心于公益水利事业,为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当时,瞻岐境内东江、西江两条直河互不连通,灌溉与运输上有许多不便,种田人年年盼望能在这儿挖出一条横河来。于是,阿七先生成了挖河的领头人。他自掏银两捐作挖河费用,并捐出自家农田供无偿开挖。然而,挖一条数百米长的横河要涉及十多户农家,有几家眼见要挖掉自家祖辈耕种的肥田,真像割他们身上的肉,挖河工程就由此受阻了。为此,阿七先生再次捐出自家别处的几十亩土地,用以三换一的代价,换取了那几户农家不肯相让的土地,终使挖河工程顺利进行。横河挖通了,分流百余年的两江之水汇成一流,它给农船运输与农田灌溉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今,该条河道成为上横河,与东江相连之处还保留着一座宽阔的石桥,这便是当年挖河时阿七先生捐资建造的裕后桥。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座石桥仍然相当牢固,古老的青石板桥记录了无数过往行人的足迹,它是家乡先辈们兴修水利的历史见证。阿七先生做的另一桩好事,便是修筑沙塘并种植护塘树。瞻岐有一条古老的山溪,下游流经镇内四个村庄的那一段足有1000多米长。为防山洪袭击,这里的先人在溪坑两侧堆起了两道简易的沙石堤,人们称之为沙塘。那年头,瞻岐屡发洪水,这低矮单薄的沙塘抵挡不住山溪洪流强大的冲击力,常常决堤,洪水漫入村庄,全镇百姓遭灾。阿七先生目睹村民家毁人亡的悲惨情景,决定捐巨资修筑沙塘。那年秋后,他一下子卖掉了自家近百亩良田,交付公家作资本,发动乡人抬巨石重砌沙塘,把它加宽增高。一条雄伟的长堤叠起来了,阿七先生并不满足,他进一步考虑要在塘堤上植树造林。这样,植根于大堤的树苗一旦成林,既可以增固大堤,又能够美化两岸景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于是,他不惜工本,亲自去外地采购了一大批嵌宝枫树苗(俗称溪口树)。从石八潭到西溪头,十步一棵,栽种于沙塘北岸。嵌宝枫有顽强的生命力,10年间便长成参天大树。每到夏天,它繁茂的枝叶间便会长出一串串玲珑剔透的元宝形玩意儿来,若花若果;一溜浓绿的树荫倒映在溪水之中,似镜如画。从此,山洪再也冲不倒沙塘,小溪也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沙塘已修建成为两条宽阔的混凝土大道。堤岸上新植了更多的名贵花木。然而,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嵌宝枫老树仍在抽枝长叶,不断地挂出元宝果来。每见此景,镇上一些年长的老人总会提起当年阿七先生修沙塘种嵌宝枫的往事来。

包袱山、鲤鱼山、毛蟹山的传说

传说八百多年前,瞻岐的合岙山南面是大海,滚滚的海潮一直涨到半山腰。那山腰上有两个很大的山洞,一个山洞里住着一条大鲤鱼,另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大毛蟹。这两个生灵在这儿已修炼了五百年,都盼望能成正果。它们听说只要吞吃一颗夜明珠便能马上成仙,便日夜盼望着夜明珠的出现。一天傍晚,东海边上突然出现一道白光,一位仙子模样的姑娘脚踩一朵荷花随潮而至,脚下的荷花如一盏明灯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原来她是何仙姑,如约去蓬莱岛赴八仙会路过此地。那守候在洞口的大鲤鱼和大毛蟹同时看到了这美丽的亮光,以为夜明珠出现了,都争先恐后地游出去抢。那何仙姑见二物来势汹汹,也不回头,只把左肩一松,便把背上的一个大包袱抖落在海面上。包袱内银光闪亮,大鲤鱼高兴极了,来了个鲤鱼跳龙门之势,呼啦啦一声跃出水面,张嘴便去叼那包袱。紧追在后的大毛蟹哪里肯舍,眼见夜明珠就将落入鲤鱼之口,急得它使劲挥动那双大螯死死钳住大鲤鱼的尾巴。大鲤鱼也使不上劲,只能看着嘴边的那个大包袱干瞪眼。两个大家伙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在海面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大家的劲都使完了,眼看着前面的那个大包袱变成了一堆礁石。大鲤鱼终于死心了,它也化成了一座小岛。大毛蟹料知今生无缘成仙,也不想再回洞府,趴在海边渐渐地变成了一座小山。这就形成了而今矗立在象山港边的包袱山鲤鱼山毛蟹山座海山中,数包袱山最小。其实,称它为倒不如叫它为更为确切,因为它毕竟只有方圆几十米平方。但远远望去,确实很像海面上隆起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包袱。鲤鱼山包袱山很近,仅三十来米左右的距离,但它比包袱山大多了。那修炼了五百年的鲤鱼精总归有点灵气,据说,每当日出或日落之际,从海上驶过的帆船常常能从那儿见到两颗发亮的东西,老渔民说,那是鲤鱼的两颗眼珠在闪光。毛蟹山倒的确算是有点儿规模的小山,它的灵气也最足。如果上岛的人双脚踩中了毛蟹背壳上的那一点,它前面的海礁砂石间便会冒出一串串泡沫来。人们说,那是毛蟹在吐沫。毛蟹山上树木葱翠,海鸟喜欢在这儿筑巢下蛋,下涂赶海的渔民也喜欢在这儿歇脚待潮。山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岩洞,从岩洞的缝隙间渗出的泉水清凉甘甜,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从不枯竭,据说还能治疗眼疾。于是便有人断言,这是海岛观音净瓶中赐下来的仙水。一座海山一旦沾上这个字自然有了名气,以致后来世世代代的合岙人都争着往这山坡上选墓地。最近,毛蟹山上发现了一座清代古墓,墓主李煊,清乾隆年间,曾任过萧山县令。他的后代曾请风水先生算卦后卜葬于此山的。那时的毛蟹山还是一座海上孤岛,棺木要从海上船载而入。这些经过都在他的墓志铭中写得清清楚楚。

大嵩岭破青龙的传说

大嵩江的西北岸,有一座南松北竹的青龙山。山脚下有两口乱石井,不管天旱地冻,长年清水汪汪。青龙山的东侧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俗称洞桥,桥的形状像一张弓,紧紧撑着江的出口。提起这处古迹,还有一个故事。很久之前,大嵩的东南边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盐地,人口集中在西边青龙山脚的街村,村里有一大户姓黎。黎家祖宗是个勤劳节俭的种田人,赚来铜钿省吃俭用,买田砌屋挣家什,几代积累下来有一大畈田地,还造起了深宅大院,前有照壁,门前石狮石鼓,前后明堂崭新,左右厢房齐整,一副土财主的派头。黎姓当家还出钱买来一个员外郎的官衔,做起黎员外来了。俗话讲:天高勿算高,人心节节高。黎家做了员外还不过瘾,就想当起官来了,可惜他一无在朝亲友,二无秀才肚肠,只好日日夜夜做当官梦,闷头忖忖而已。一日,黎员外吃过中饭,起身去青龙山脚下散散心。碰到一个头戴方巾、身穿青袍的瘦老头,手摆罗盘,在黎家祖坟旁边东测测,西量量,好像在研究什么。黎员外是个有心机的人,一看这种情形,心头一惊,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对瘦老头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客套了一番,然后问道:这家人家的坟造在青龙山嘴,恐怕不吉利吧?瘦老头一声不响,低头校了一下罗盘,抬起头来捋捋下巴上的山羊胡子,仰天长叹一声,收起罗盘匆匆就走。黎员外哪肯放过,紧跟其后。刚好走到黎宅门口,他紧走两步,上前挡住去路,低头连笑几声说:先生路过这里,再讲时间已到中午,不妨到我家歇一下,青菜淡饭将就将就!话音刚落,叫来几个用人,半推半拉把瘦老头请进黎宅。风水先生见主人如此殷勤,倒觉得不好意思,加上肚子确实饿了,恭敬不如从命,在中堂里坐定吃起饭来,并不知不觉交谈起来。原来,这个风水先生姓曹,是个远近闻名的勘舆老手,人称风水曹。这次曹先生是在东吴一带看风水,罗盘一架,惊觉面前山形水势不同一般,就直奔大嵩方向而来。因为曹先生从业一世,从没发现过这样好的风水,眼前的山势刚好是八卦上的青龙入泊,而龙头福地理当出王,便打点行装,顺脉而来,翻山越岭,顶风冒雨,才来到青龙山脚风水点。黎员外听到这里,心中很激动,急切地问:那这就是……”,曹先生还是一声不响,过了一会才吁出一口气来,轻叹道:可惜呀,可惜……”,这时的黎员外坐不住了,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拉住风水曹先生的长袍角,苦苦哀求道:老先生,这里若有好地,千万给在下指点指点,我黎家若有发迹之日,决勿忘先生大恩大德!大概出于一种职业上的心理,曹先生低头忖了一回,好像看不成这块福地,实在有点于心不忍。过了一会,他说:黎员外,贵府坟地好看,但这里的神明难犯,墓址建好之日,就是我风水曹眼瞎之时。我风水曹大半世来行走江湖,靠的就是这双知天机、辨阴阳的眼睛,假使有朝一日瞎了双眼,我……”“我黎家定养你一生,给你送终、造坟、做羹饭。勿待曹先生讲完,黎员外当即发话。怕曹先生不动心,他又说:曹先生恩德,我黎家永世勿忘,今后若有怠慢,就凭先生处置!风水曹听了黎员外的承诺,点了点头,终于把王坟福地的秘密和盘托出,并且断定,黎家不出三代,必出王侯贵人。几天之后,由曹先生督工,把黎家的祖坟又靠山挪近了一点,这样一来,原来建在青龙嘴角的祖坟,造在龙舌活地上了,占全了龙脉的全部风水。祖坟重建后不久,黎家大媳妇生了一个胖娃娃,黎员外喜形于色,心里又暗暗在想:说勿定这龙脉风水就应在这个孙子身上。因此分外值钿。黎家祖坟重建后不久,风水曹的双眼果然失明,黎员外看到曹先生的话样样应验,便每日好菜好饭款待先生,还派了用人服侍,十分周到。日子过得飞快,转眼三年过去,黎员外开始有点坐勿牢了。原因是孙子长到岁,既不会走路,又不会喊爷叫爹,不但看不出贵人命相,而且比常人小孩还不如,对家门成王成侯的信念开始动摇。心里想的亦反映在行动上,平时对曹先生就不如以前客气了。俗话说:奴才看主相,看黎员外变了颜色,下面的长工帮佣亦依样画葫芦,不但对曹先生的使唤,这些人爱理不理,强横的用人还要指桑骂槐讥笑几句,弄得风水先生不敢大声说话。风水曹虽然双目失明,但心里十分明白,见主人这样薄待,心里难免存些怨气,但反过一忖,江湖人要讲信用,我风水曹一言既出,再讲他坚信黎家风水确实已占全,不怕日后不应验,所以他忍住怨气,得过且过,忍气吞声地过着日子。又过了一段日子,到了收早稻的日子,黎家上上下下忙收割,割稻、挑担、晒谷忙得团团转,唯有瞎眼曹先生仍然闲坐在家。一日,刚好晒场缺人管谷,一个用人给当家的出了个瞎眼管谷的主意。生性刻薄的黎夫人,加上近日对先生有点不顺眼,一听这个主意,就在黎员外面前叽里咕噜一番,黎员外也因出王风水迟迟勿应验,感到不大乐意,再忖坟地已经造好,他也双眼已瞎,今后也派不来用场,我黎家已白养你三年,叫你去晒场管管谷有何不可!忖到这里,就走进了曹先生小屋。虽然黎员外说话非常婉转,但曹先生是啥人,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没等员外讲完,就搬起一条小板凳到晒场上管谷去了。瞎眼先生咋能管谷呢!曹先生想了个办法:叫黎家看牛小孩在晒场上搭起一圈竹竿,竹竿上绷些草绳,草绳上吊些红红绿绿长布条。曹先生的手一拉草绳,布条就相应飘动,嘴里喊着嗄、嗄声,就这样把来吃谷的鸡、鸭、麻雀赶走了。这日,时近正午,骄阳如火,风水曹头戴一顶破草帽,坐在阳光下管谷,热得汗流浃背,一手拉草绳,一手拉长袍角揩汗,嘴里还要不停地吆喝,实在吃力极了。就在这时候,小路上走来一个后生,身穿青袍,肩背罗盘,来到晒场边,见到瘦个子瞎眼老头的一副可怜相,瞟了几眼,感到有点面熟,走近仔细一看,呆住了,是您?师父!原来这位青年后生就是风水曹的得意门生,年前师父顺龙脉出走未回,这次凑巧碰见在晒谷场上,师徒俩抱头痛哭。三年不见,说来话长,徒弟问师父为何落得如此地步,曹先生从头至尾详细地讲了一遍。徒弟听了师父的诉说,边骂边站起来说:师父,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人家出来的子孙,亦是见利忘义、过河拆桥之人,这种风水不破还待何时!风水曹起初还下不了决心,但经不起徒弟再三劝说。忖忖徒弟的话也有道理,又想起三年来受够黎家人的冷言冷语,心里亦动摇起来,但总归是自家一手占卜的风脉,再亲手破掉实在不舍得,就对徒弟说:黎家对我太无情,为师早有预防,占脉之前早就写了破脉之策,放在我贴胸口袋,现在你拿去,按写的办法做就是了。徒弟接过纸条,与师父伤心告别。第二日,黎家门前来了一个客人,说要见黎员外。黎员外正要找个风水先生重新验一验坟地风水,一听用人通报有一风水先生模样的客人要见,急急忙忙迎了出来,请到中堂坐落,上茶后,客人开口道:黎员外,本人是祖传看风水的,今天从东吴而来,看到青龙入泊,朝向大嵩,故一路跟踪而来,看到龙舌活地被贵府占全,真是可喜可贺啊!黎员外听了来客这番话与风水曹先生一模一样,也不禁欢喜起来。来客又接口说:不过龙脉虽全,可惜贵方地处水乡,水汽蒸腾,龙目不明难飞,入海之路待通。黎员外见来客讲得头头是道,不禁连连点头,又问了明目通海之法,风水客一一回答,讲得黎员外口服心服,中午备酒饭招待,还送了些银两给风水客。次日一早,黎员外召集全家长工用人,暂停田里农活,按风水客人的话,在青龙山南西两侧各打一口乱石井,江口建造一座石拱桥。奇怪的是,在挖井、挖桥基时,水里浮起了鲜红血泡,腥臭味还飘散到好几里外。更奇怪的事还在后头,两项工程完成后的第三天,黎员外的岁孙子,划手划脚要用人抱到灶头,当时正在烧粥,他不知哪里来的神力用小手扒开镬盖,纵身一跃,跳进粥镬烫死了。小孩子烫死当天夜里,只听到青龙山上响起嘭嘭的炸裂声,从三更响到五更。天亮后,村里人到后山一看,毛竹庵旁小水桶般大的毛竹全部爆开,山坡上撒满了非常逼真的纸人纸马,有的是文臣武将模样,捧笏执剑,横刀跃马地躺卧着,还有大量的是兵勇的模样。对于这件事,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怪不得昨晚大嵩岭墩走夜路,岭会震动,弹路石子爆出丈把远!有的说:黎家挖的井挖着龙眼睛了,这座洞桥撑牢龙口,青龙活活被弄死,青龙死了难怪小王跳进粥镬,文武百官也随着死了!至于风水曹和风水客,当黎家动土时早已离开,后又有消息传来,有人见到风水曹的眼睛又亮了。有诗为证:莫道风水这般好,背信弃义有恶报。劝告后人多积德,势利刻薄恶运到。

福泉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边上有一块大海涂——东圣神洲,是神龙出没的地方。那时,龙公龙母常在天河边玩舌吐龙珠的游戏,玩好了就腾云驾雾,四处巡游,就到了东圣神洲。有一天,他俩趁行雨空隙,又一起来到大海涂玩双龙戏珠。两条龙你来我往,吐啊弹啊,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听到太白金星传玉皇大帝的旨意,命两龙速回天庭。龙公龙母接旨后,急忙往回飞,惊慌中,竟将龙珠遗落。龙珠一落地,就在那块地方生了根,慢慢地在那里升起一座山,这就是现在的福泉山。龙公龙母经常想念落珠成山的地方,一有空就相约来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还在山上挖了一口泉井,生养了四条小龙。所以当时人们称福泉山为龙泉山。后来,在山泉中长大的四条小龙,由于经常为人们做好事,就被玉帝分封为四海龙王。四条小龙到四海以后,这山上晴天早晚遍地雾,阴天整日满山云,云雾来时,又总是从东西南北四条大溪涌上来。原来四位龙王都不忘故乡,时常悄悄地回到山上相聚,自然龙来雾随。所以人们遇到天旱,就到龙泉山来求雨。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云雾来时,这座山上忽然长出许多许多小草,绿油油的满山都是。几天以后,这些小草又在云雾中长成了小树模样,叶子很像龙舌头。人们采食那叶子后,居然发现能够提神复明,解渴强身,就称这种树为龙舌树。明朝时候,倭寇经常侵犯神州沿海。戚继光率领官兵在镇海的浦和宁海的桥头胡与倭寇决战。决战中也有不少戚家军的官兵受伤,随军郎中就派人到龙泉山上采药,他们将龙舌树叶浸着泉水一同煎熬后代药。果然,受伤的官兵饮了叶汁就能清火退热,把叶渣搽在伤口上,就会长肉收口。由于伤残士兵很快得到恢复,及时投入战斗,终于驱除了来犯的倭寇。戚家军胜利回朝,当时有一个随军郎中就在这座山上住了下来。他把龙舌树的叶子晒干、保存起来,当药经常使用。后来他的徒儿又制成现在的东海龙舌,既可解渴又能作药,而且清香扑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周围的人们也争相效仿,平时把它当茶饮用,龙舌树也慢慢地被称为茶叶树了。由于这座山上的龙舌树和龙泉水都能造福于人们,人们就将此山改名为福泉山了。

黄牛礁的传说

瞻岐镇新堰桥畔临溪的那条山道边,有一处奇特的山石,在两块竖直紧靠的巨石间,有一条尺把宽的缝隙,因谓之曰开口岩。离此石丈把远的岩壁上,有一处特别平滑,一端隆起如枕,谓之曰仙人床。此两者看似平常,究其来历,却是不凡之物。那开口岩原是神牛入海之门,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儿。相传五百余年前,瞻岐还是一个小山村,象山港的海水潮汐起落,一直漫到溪边的山脚下。那时,瞻岐的先民们聚居在一个山岙里,在山坡上垦荒掘地,靠栽种红薯、高粱和玉米度日。这山庄里有户姓谢的大户人家,据传是瞻岐谢氏的第三代太公。这位太公儿孙满堂,年幼的小孙子只有岁,长得虎头虎脑,十分结实,平时常打赤脚上山,放养着家中那头大黄牛。一个夏日的下午,他赶着牛去后山放牧,看着大黄牛在山道边津津有味地嚼着嫩草,便自个儿在一旁捉蜻蜓、掏鸟窝。玩着玩着,累了,刚好瞧见山岩上有一处平滑的山石似一张小床,便趴在小石床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阵凉风吹过,来了一位身着道袍手执拂尘的白胡子老人,口中念念有词道:此牛本从瑶池来,枉入凡间若许载。岐山缺少可犁田,如今牵它去耕海。说罢,一手拴住牛绳,那大黄牛便乖乖地随他往一处岩洞而去。那孩子在梦中听得真切,一下惊醒,果见自家的大黄牛甩着尾巴跟那白胡子老人走了,急忙跑上去拦,但哪里还来得及。眼见就要走进山洞,更令人奇怪的是那两边的岩壁也在渐渐合拢。孩子慌了,情急之下忙用双手死死拉住那条牛尾巴不放。岂知这孩子睡了仙人睡过的石床,已受了天地之灵气,浑身力气陡增。他这使劲一拉,牛没被拉出仙洞,可那条牛尾巴却给扯断了。那大黄牛负痛……”的一声长吼,挣脱绳子,四蹄一奋,竟往南腾空而去,远远地陷落在十里开外的海面之中,溅起了小山般高的巨浪。孩子慌忙登上山岩望,那大黄牛早已变成了一堆险峻的礁石。孩子又惊又急,狠狠地将手中的那条牛尾巴往岩缝里一摔。霎时间,那牛尾巴也不见了,却从岩缝里长出一棵香樟来。这香樟树见风就长,越长越高,像一顶绿色的大伞在岩壁上撑开。孩子呜呜地哭了起来,一把拉住白胡子老人的衣襟要他赔牛,老人捋着胡须笑呵呵地说道:若要黄牛牵上岸,东海筑堤海水干,男儿如有立业志,千载黄涂变良田。说罢,将手中拂尘往空中一抖,忽见脚下的海水呼啸着乖乖地往南退去,露出了一片黑黝黝、平展展的涂滩。那孩子又惊又喜,始有所悟,知是神人临凡界,慌忙下跪叩拜。待他抬起头来时,老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唯见一朵黄色祥云从头顶徐徐地飘向山谷而去……那孩子赤着脚一口气跑回家,将下午在后山放牛所遇之事一一告知父母。小山镇沸腾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涌向海涂,人们脚踩着这一片松软而肥沃的土地,个个欢天喜地。老太公撮土为香,双手举过头顶,虔诚地感谢上苍的恩赐。后来,家乡的人们便把留在象山港边的那一处礁石叫做黄牛礁,因为它是大黄牛的化身。由于礁石边风大浪急,塘基难筑,因此,黄牛礁至今仍矗立在海面上,迎送着海潮的涨涨落落,目睹着沧海桑田的演变。当年,大黄牛入山之洞已无从寻觅,只留下那两块尚未完全闭合的山石,那便是开口岩了。虽历经风雨冰雪的侵蚀,开口岩与仙人床至今风貌依然,那条牛尾巴变成的老樟树还牢牢地长在开口岩上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场因龙脉引发的惨案
阴地风水三步看
道先生讲风水:真正点穴秘诀,干货收藏!
如何辨知风水吉与凶
【风水探秘】3山做祖好阳基,不要?4水无情破败兮!能要吗
豪华说风水:听故事学风水 47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