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61-宁波江北民间故事

拗孟公的故事

   从前,在慈溪县(慈城镇)小关帝殿附近,住着一户姓孟的做官人家,因父子间关系长期不和,百姓都称他为拗孟公。拗孟公平时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妻子钱贞十分贤惠,儿子孟继庭,活泼可爱,又是三房一丁,便爱若珍宝。继庭到了读书年龄,老孟还特地请来一位老先生执教,期望儿子成才。可是事与愿违,小孟根本不爱读书,终日贪玩,气得老先生辞职返乡。临行时他对老孟说:该生不可教也!被激怒的老孟,第一次手持家法,将儿子狠揍了一顿。然而这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促使继庭破罐子破摔。随着时光的推移,小孟的个头长高了不少,但对读书仍毫无兴趣。一天老孟改变了教育方法,用关心的口气对儿子进行启发: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肯读书,从今天开始,仍为时不晚。否则,我家即使有金山、银山,也要被你坐吃山空的呀!小孟听到此话,非常反感,大声答:没有这样严重吧!我不信,一个人就能花掉你的这份大家当?俗话说:'爹做官,儿享福。你何必如此小气?对你儿子也要斤斤计较!一番说,气得老孟唉声叹气,说家门不幸,竟会生出这个拗子。小孟成年后,因不学无术,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终日挥霍无度。那年,遇到一场大瘟疫,尸横遍地,惨不忍睹。老孟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积极组织当地所有中医,进行治疗,以控制疫情的蔓延。由于人力不够,老孟便想儿子正闲着,不如让他一起参加,一能了解百姓的苦难,二来也能让他学习中医,做个有用的人。父子相遇,话不投机,儿子就反诘老孟:参加救灾的确很重要,但我一无医学知识,二无责任在肩,劝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你做你的官,我走我的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说罢大踏步离去。

拗孟公的传说

既然儿子如此绝情,老孟把经济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时,小孟想到自己是三房一丁,决定以婚事为借口,连续向两个伯父借来不少钱,足够花上好几年。此后小孟傲气更甚,拗劲更足,视父亲为仇人。光阴如箭,一转眼,老孟步入了花甲之年。一天,他自感在世时间不长了,嘱夫人唤来小孟,沉痛地说:我们父子之间的拗劲在慈城已经出了名,谁错谁对就不必再提。但在我临死时,能否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把我死后的坟,做在慈湖之中,了却我的最后一桩心愿……”小孟望着父亲苍老的脸,听着他断断续续的遗言,内心百感交集。他心想,过去父子冲突,错在自己,再说自己毕竟是父亲的亲生骨肉,于是欣然答应了。其实老孟就是怕小孟会拗着自己,把自己葬到慈湖当中,才在临终反着说话的。但老孟哪里知道,一直来每年都拗着他的儿子,居然会第一次顺着自己的话去做了。现在慈湖西端就有一座圆形大坟,四周环水,就是孟继庭为其父拗孟公建造的,一直保存到现在。

笔形塔与笔架桥的传说

   赵文华希望自己的家乡一天比一天好,看到贴邻的余姚县(今余姚市)水陆便利,物产丰盛,慈溪与之相比,要差一截,因此心中烦恼。古时讲究迷信,很相信得风水可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听风水先生说,余姚是个砚形,只要用支笔,就可去沾余姚砚台,这叫借风水,文华听了忙问何处有这么大的笔呢”“风水先生说,在靠近余姚地界的彭山顶上造一座塔,就可起到强占余姚风水的作用了。于是,赵文华密请匠人设计,在彭山顶上砌造了一座七层高的笔形砖塔。世上无不透风墙,这事传到余姚谢阁老耳中,谢阁老心中不免大吃一惊,心想慈溪县竟然造彭山塔要占余姚的好风水,这还了得,马上奏本向朝廷告了一状,但在奏章上又不能明写赵文华在家乡建彭山塔是要占余姚风水,只能拐弯抹角,含含糊糊地翻来覆去请求拆除彭山塔,但自己也讲不清拆塔的理由。嘉靖皇帝看了奏章,微微一笑,暗想这彭山塔既不是造在余姚地界,又没有损坏余姚建筑,认为谢阁老真个是老糊涂了,于是,没有奏准。谢阁老看看此事无果,便日夜坐卧不安,只好邀请地方长老和一些风水先生商议对策。最后,有一个风水先生说:我有办法了,彭山塔不是说是支笔吗那么我们马上择地造座拱桥,可作笔架,不就架住了笔,沾不上砚台了吗谢阁老与众人一听大喜,马上着手筹建。当然,风水是不足为信的迷信。慈溪造塔,余姚造桥,花了大钱,结果谁也没沾谁的光。至今,彭山塔依然屹立在萧甬铁路北边,十里外就能望见它。建造在余姚县府面前的大江桥,至今也还巍然如彩虹架在姚江上,这两处景物已成为古迹,被列入余姚、慈溪两市文物保护单位了

布政公的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慈城有位进士,姓冯名叔吉,官至布政司使,故称布政公。一则关于布政公选女婿的故事,在本地流传甚广。布政公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因嗜酒而早。他心甚悲伤,此后便将望子成龙之心寄托在女儿身上。他平时特别爱这个女儿,一心想选个好女婿来弥补丧子之痛。为此他费了很多心思,最后决定从宴筵上选择。他多方筹备,吩咐总管置办馔肴,准备摆宴,然后择吉日良辰,贴出大红喜讯:布政房宅第内将举行宴筵,凡在十五六岁到十八岁之间的未婚青年男子,均可入筵受选。布政公巴不得能在这宴席上择得佳婿。消息一传开,远近的人,纷纷而来,其中有抱侥幸心理来试试的,有想来攀高亲的,也有诚心诚意抱着希望来的,更有来凑热闹的。那一天,布政房的大厅摆满筵席,前来赴宴的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时候有个十五六岁的卖柴人,挑了一担柴,在布政房附近一座用五块长条石做成的大桥边(即今太湖路与金刚井巷的三岔道口)放下。平时他每天早晨挑来柴很快就卖掉了,这天将近中午了还不见有买主来,心里好生烦恼。且说这卖柴人姓张,住慈东笆篱张(自然村,在湖心汪家一带),他家有母亲,性至孝,为人忠实厚道,勤劳俭朴。他以砍柴为生,除雨天外总是每天上午进城卖掉一担柴,再籴米归家。母子以此度日,相依为命。说来也巧,那天这担柴一直无人问津,他不但纳闷,还不时惦记着他母亲定在倚门相望了。于是他急急向过往行人兜售,但总没人要,有的还揶揄他说:布政公在等你这位乘龙佳客呢。有的还怂恿他去碰碰运气,他没加以理会。住在桥头附近的人家来河埠头洗物时,也你一句我一语地劝他去饱食一餐。其中一位像是理解他的心意,说了很中肯的话劝他:卖柴后生,你不去吃,你们母子两人受饿,还不如你先去吃饱,再去为你母亲找些吃的。这一说说动了年轻的卖柴人,这时正好开筵,他决定入席,因为唯恐没了柴担,还带着一条扁担进去。他没有非分之想,态度从容,不慌不忙地进入厅堂,坐在空位上,还把所带的扁担垫在屁股下坐住,就这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食毕,将欲离去。话分两头。布政公一心要想挑个好女婿,便在开宴后,一直来回于餐桌之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时与宴者交谈。当他的视线折射到这位卖柴青年时,只见他虽然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却整齐清洁,身体结实,脸庞生得额角方正、眉清目秀、气宇非凡。他就宴时坐如泰山,吃似狼虎,却又堂堂正正,且无矫揉造作,布政公凭其多年阅历,断定这个后生决非等闲之辈,就一眼相中,当下就想留他到客堂问情况。正在思索间,见那位青年拿起扁担要走了,布政公见状,连忙吩咐家人把这位拿扁担的小伙子留住。话未说完,众家人见他已离开筵席,便一拥上去把他拦住。这卖柴人一听得要将他留下,心中茫然,也不知是为了何事,不免有些后悔:不该听人之言前来贪口福,还要连累母亲挂念。又一想:既已如此,悔亦无用,只得任凭他们。于是他只提出要去见他母亲,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布政公一听他对母亲如此关心,心中更加欢喜,自知没有选错人,便叫家人陪进客厅。布政公问过情况,向他说明本意,一面差仆人去湖心张家送粮食银钱。那母亲果然在家门口等候儿子,见有人送钱米来,却不见儿子到来,心中不安,不敢接纳,只是声声问儿子在什么地方,为何这么迟还没回家。仆人这才对其母亲说明来意,并告知他儿子被布政公选中,要招为女婿之事,并征求意见。贫苦人家见有这样机缘,当然喜欢。再说新选中女婿更换衣服后,由仆人陪送到书房读书。后来得知其常思母亲,布政公就接他母亲来慈城一起居住。布政公一方面聘请高师任教,自己也随时督教。这样经过几年的悉心教育和精心培养,新女婿进步很快,后来果然考中,官至吏部尚书,超过岳父官衔。后来布政公女婿在慈城尚志路建有张尚书房,房子沿尚志路北首(即朝南)建造,东与尚志路应家相近,西至民权路,北至察院巷,皆为其宅第。经过历代沧桑,前半部分房屋,多已拆建和改建,后半部分房屋至今犹存。尚书第的大门在上世纪70年代尚存。地上那些又阔又厚的条石和台阶有些已遭毁坏,有些至今还在。

慈城才子赵文华的传说

  赵文华家境贫寒,出生不久就没了爹,但命中注定要做大官,传说他的名字就有一番来由。当年慈城南门,来了夫妻两人,男的是个风水先生,恹恹病态,一副行将就木的模样。女的步履蹒跚,肚子挺凸。风水先生一路拖拖沓沓,来到一户人家,看了大门又看院子,院中有一方石雕护栏,高不过一尺,中间有水,说井不像井,说池不像池,说来比井大一点,比池又小得多。风水先生门外门内屋前屋后看个真切,不禁对主人说:这是一方风水宝地,此家子孙后代要出大官。房主是个上了年纪的,听了顿觉意外,怔怔接道:要出大官?子孙后代?”“是啊,出不了天子,要出宰相!风水先生也不相瞒。说来败兴,这一家夫妻两人年届五旬,膝下无子无女,风水先生所言也就没根没底,哪知风水先生心中有了谋划,转弯抹角探得这家房主姓华,也无子女,现下居者姓文,两人相交多年,此房屋既为借住又为托管,已有多年。风水先生轻执对方衣袖,低声诉说:先生,有事与你相商,不知是否愿听?”“那就说来听听无妨。风水先生心下打算:只要在院中小水池做坟,后代必出大官,自身实已来日无多,在此葬身,老婆腹中有孕,出生后就作三家共同之子,就以三家姓氏为名,日后由他赡养三家长者,并光耀三家门庭。文先生听得唐突,细加思量倒也入情入理,也不失为深谋远虑的良法,当下与老妻私语几句,沉吟片刻也就答应了。以后风水先生得了个儿子,他自己姓赵,按协定以三家姓氏为名,就叫作赵文华。风水先生不久过世,就在水池位置作了墓。再说赵文华一年年长大,确实才智过人,聪明伶俐,有胆有识。有一个传说,赵文华十岁光景,县上来了钦差大臣,人皆肃静回避,他偏头顶书包挡道,见了饮差,振振有词强辩孔圣在上,岂有回避下跪之理,把个钦差弄得又是气恼又是喜爱,让他上路读书。赵文华日后果然高中进士,后又入内阁。再说赵文华入朝为官之际,正是严嵩在朝为相之时。严嵩进京赴任途中,经慈城清道观求梦,少年赵文华曾为他圆梦,断言严嵩将要发迹为相,严嵩时时记得。严嵩是个大奸臣,权势极大,网罗心腹门生广收干儿,此时自然也处处看好赵文华,这一切赵文华哪能不知,只是心中反复权衡:不拜严嵩官不大,拜了严嵩官不长,思量再三,还是投靠严嵩,认严嵩为父,但又深知严嵩早晚要倒台,还要留点后步。严嵩五十大寿这一天,各地心腹干儿送礼拜寿的先后来了七十一个,赵文华最后一个匆匆赶到,递上一份湿漉漉的门帖和礼包,急急忙忙就要归去。严嵩留住了赵文华,让画师把七十二个拜寿的党羽门生一个个画上像,赵文华扑地跑到严嵩面前,口称万寿无疆,因此画上只是一个屁股后影。日后严嵩果然倒台,皇帝下圣旨捉拿严嵩并一应同党,抄检严府所得画像门帖,照此一个个捉拿归案,只有一个屁股后影难以辨认,门帖之中还有一份空白无字的大红空帖,那是赵文华用乌龟尿磨墨写字,湿时清清楚楚,干后墨迹褪去,赵文华终于得以漏网。严嵩党羽门生七十二个,一个个清查,到七十一个为何文秀,统统杀头。第七十二个应该是赵文华,他是严嵩的干儿子,严嵩党羽的重要人物,哪个不知谁个不晓?可是细查门帖画像,就是找不到真凭实据,嘉靖皇帝就判他发配充军。赵文华听得判处充军,慌忙上前启奏万岁:罪臣赵文华别无他求,只愿不发配老家浙江宁波慈溪,除此哪里都愿意去得。这只是赵文华退而求其次的小小伎俩,皇帝偏偏不识,就强人所难把他发配到慈溪。赵文华一行从京城而来,到了宁波,改变旗号,打出告老还乡的招牌,来到家乡,势力仍在,两个儿子赵怡思、赵怿思仍任高官,加之以往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地方官既不想也不敢得罪于他,就此在家做起告老还乡的员外来。常言道,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赵文华自度逃脱一时死罪,难保日后不被掘坟戳尸,抛骨荒野。就暗地派人造了三十六座一模一样的疑冢,沿江十八座,沿山十八座,坟前概不立碑。临死之前将如何出丧对两个儿子作了交代。出丧那天,儿子遵照遗嘱,用三十六支出殡队伍,抬着三十六具相同的棺材,葬在三十六处坟穴,此事轰动了整个慈城。

董孝子的传说

    慈城西南有一条溪流,从余姚四明山余脉——大隐山发源,因此名为大隐溪,一直横贯原慈溪县,是慈溪的重要水流。话说距今约两千年前的东汉,慈城北边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姓董名黯,已经长大成人,虽然家中穷困徒有四壁,但董黯懂事又孝敬母亲,日子倒也过得平安。不想有一次董母生了一场大病,不吃不喝卧床不起。这可急煞了董黯,到处求药问医,尽日侍母床头。几天下来,董母已是连病带饿,瘦得皮包骨头虚弱不堪。这一天,董黯又熬了一碗稠粘的菜粥,跪在娘的床前,流着眼泪劝说母亲:不吃不喝,健康之人也挡不了几天,人是铁饭是钢,你好歹吃点喝点,挺过这几天,这病会有转机,不然让儿如何是好……”董母只得强撑身子,张口含了一口菜粥,不想入口又苦又涩,一阵呃逆上来,将粥吐了出来,口中喘着粗气,但见儿子痛苦的样子,说道:儿啊,为娘听你的话,吃不了饭,就喝点水吧!说罢就接过半碗水来,一口一口地咽了下去。这董黯是个十足的孝子,一边见娘总算咽了几口水,就动开了脑筋,一时想到传说中的大隐溪,水质鲜美清甜,心中就打定主意去远处挑水孝敬母亲。次日一早,董黯挑起一副水桶担,脚穿山袜草鞋,安顿好床上老母,便匆匆出发上路了。这大隐溪离家足30多里山路,一路上爬山越岭,寻道问路,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爬过七七四十九道岭,总算来到大隐山下。只见一道清澈见底的溪水,汩汩流出山岙,曲曲折折一路向北流去,溪底铺满大大小小的五色鹅卵石,溪水长流,不时溅起簇簇浪花,石缝中有一群柳叶般的小鱼追逐嬉戏。董黯不禁捧起一掬山泉,呼噜一声吸将入口,果然,一股清泉沁入心脾,甘洌无比,不觉长舒一气,脱口大喊:我总算找到你了!一时间,群谷中,回音缭绕,百鸟唱和。环顾四周,青山连绵,绿树葱葱,连日的忧虑,路途的劳顿烟消云散,心境豁然开朗,似乎娘的病情霎时轻了许多。董黯思娘心切,不敢留恋,抓紧舀满水桶,上路回家。常言道百步无轻担,董黯肩挑一担水,翻越几十里山路,一往一回,肩上红肿,脚底打泡,腰酸背痛,历经辛苦,到天黑颠颠晃晃回到家来,桶中溪水还剩下一半。此时不敢怠慢,赶紧起火烧水。董黯将茶水端上娘的床头,声声唤娘喝茶,这当儿,为娘的怔了半天,心里半是甜蜜半是辛酸,甜蜜的是丈夫虽然早亡,儿子长大成人这般懂事,这般孝敬老母,又能吃得千辛万苦,辛酸的是自己生了这不知名的毛病,拖累了儿子,不知这病是长是短是死是活,何年何月有个归结?想着想着,又被儿子的请求唤回了思绪,双手接过儿子的热茶,咽了一口,呼出一团闷气,咕咕又喝了大半碗,只觉得有股清新的暖流,流过心胸流过五脏六腑,似乎胸口胀闷减轻许多,顿时喜上心头,把儿子夸赞了一番。有了喝的总比不吃不喝强多了,自此之后,儿子隔三岔五到大隐溪挑水回家,母亲喝溪水,把它当饭又当药,总之病情不见再加重,还时有减轻的感觉。如此这般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母子俩人心生一计:与其天长日久挑来远水解近渴,何不就近结庐为舍,就地取用?这就邀集了一帮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在大隐溪边搭起数间房舍,把娘亲安顿下来。从此在董黯的悉心照料下,董母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痊愈康复了,人们传说,一是大隐溪的水好,二是董黯的孝心感动了神灵。董孝子的故事从此传开了,直到董黯死后,人们为他建造了董孝子庙,把大隐溪改名为慈溪,慈溪县名也因此而得。要说慈城与董孝子有什么关系?慈溪的县治就在此镇,因而名为慈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狗皮膏药由来的传说

    清康熙年间,慈溪县城内外,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白雾岭上烂泥膏,医病治伤效果好,郎中心善医术高,神仙贴药指门道。话说有一年深秋,正是采摘草药的好辰光。年轻的郎中姜衍泽背着竹箩筐,来到白雾岭的大勤山采药。山上大雾弥漫,几十米外根本看不清人。他正往山上走着走着,忽然间听到有人说话:我本是神仙,前来助你,尸体烂掉了,魂灵上天了,不想投胎时却变成了断脚的讨饭人。可怜我命真苦也,成了'铁拐李姜衍泽心想,介大发雾天气,这个不幸的人一定是迷路了,于是赶快走了过去。姜衍泽对他说:先生这么早到哪里去?这位先生手拿铁拐杖说:不知到东海要走哪一条路?姜衍泽说:先生,你下山到白雾岭下去坐船,能到东海去。”“铁拐李说:你到这山上来做什么?姜衍泽回答:我到这座山上来采草药,心想采好草药早点回去,可遇上了大雾天。”“铁拐李说:你采摘的草药治什么病?姜衍泽回答说:主要治腰背伤、关节痛、手脚扭伤等几种农村中常见的病。穷人看不起病,我免费施药,做点好事也应该。病人如果一边吃草药,一边将草药捣烂贴在患处,双管齐下,医治效果会更好。可贴在病人身上的草药,药汁一干,身子一动,就会全部掉下来,影响了药效,我还没有想出补救办法来。”“铁拐李听后,嘿嘿一笑,随即用手中的铁拐杖在地上狠狠一划,趁姜衍泽不备,从葫芦里倒出几颗仙药,同泥土一道拌弄起来,然后对姜衍泽说:我们两人脚下的泥土全都是药。此时,山上的雾也散了,姜衍泽听说脚下的泥土全是药,便在地上随手抓了一把,一闻,果然有浓浓的药气味,觉得很好奇,于是蹲下身子,把这些泥土全部挖来放在竹箩里。铁拐李补充说:这泥土可放上水或黄酒同草药一道拌,拌好后,贴在病人身上的伤处,有粘力,叫做烂泥膏药。姜衍泽千恩万谢之后,铁拐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年后,姜衍泽来到上海,每天背着药箱,摇着铜铃,成了江湖郎中。手上有了一笔钱以后,他在上海老北门外的打狗桥北创办了姜衍泽药铺。有一年的冬天,天空正飘着鹅毛般的大雪。打狗桥上躺着一位乞丐模样的老人,已经冻得奄奄一息,身旁几条野狗正张牙舞爪地要吃他的肉。姜衍泽与伙计看到后,立即喝退野狗,把这位衣衫破烂的老人背到店堂后面,并烧了碗热粥喂给他喝。这位老人喝了热粥以后,慢慢苏醒过来,睁开眼睛说:是谁救了我的命?姜衍泽走到到他面前说:你老先生躺着桥上多时,有几条野狗正想吃你的肉呢!这位老人一听,正想爬起来叩头谢恩,被姜衍泽拦住,说:救人这事,我是应该做的。你这么大年纪,又是这么大雪,就在这里多住几天吧。你如果愿意的话,有空给我扫扫地,揩揩柜台,也可以到后面切切药,一日三餐有饭吃,也用不着再讨饭了。就这样,他一住就三个年头。有天夜里,他对姜衍泽说:老板好心把我养得白白胖胖,红粉细白,我该走了。姜衍泽听了说: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药店不是很好吗?再说天已经晚了。老人只笑不语。第二天一早,姜衍泽推门进入老人睡到房间,一看人真的已经走了。心想,夜间石库门紧关着,他怎么能出去呢?正疑惑时,在床头边发现留下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狗全身是宝,狗睡在雪地里不会冻死,即使狗脚伤了,也会自行痊愈。特别是狗皮更珍贵,可以做膏药底子。姜衍泽突然想起,他是不是铁拐李的化身呢?如果是,真是天赐我也。接着他又发现地上角落里丢的一张狗皮,眼睛一亮,忙叫来两个伙计将它晒干,然后剪成方方一块块,并把煎好的药汁拌上泥土倒在它的上面试试,这一招可真灵,于是便有了狗皮膏药。铁拐李把狗皮膏药的秘方传给姜衍泽药店的消息不胫而走,药店生意更加兴隆。清光绪元年,政府颁布了商标法,姜衍泽药店由他的玄孙姜宾远申请商标注册为铁仙牌狗皮膏药

金家井巷的由来传说

   南宋期间,慈溪东南金斗山下住着一位叫金老头的讨饭人。他因双亲早逝,从小就过着流浪讨饭的日子。几十年来,居然积攒下不少银钱。一天早上,金老头来到城里要饭。刚讨到一条街弄口的茶馆,只见六七个喝茶的客人,边喝茶边议论着一个怪异的新闻。金老头不顾肚子饿,侧着耳朵静静地听着。原来,城里一家大户人家的家中,出现了两条大王蛇,一天傍晚,这两条大王蛇游出屋外到后园去乘凉,刚巧被女主人看到。她吓了一大跳,受惊过后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她想了好几夜,决定卖掉这座不祥的房子,于是写了一张卖房的启事,叫佣人拿去贴在弄堂口头。这张启事引起了城里百姓的纷纷议论。金老头听了茶客的议论,又来到弄口看了卖房启事,有心要买下这座房子。中午辰光,他讨饭来到卖屋的主人家。在大门上叩了几声后,佣人走了出来开门,一看是个要饭的,便说:在门口等着,我进去弄点饭菜来给你吃。金老头忙说:你大姐给我做做好事,向女主人通报一下,我有急事想和她商量。女主人听说门外有个讨饭模样的老头要见她,心生疑惑,来到大门口问个究竟。金老头说:你不是要卖掉房子吗?这房子我要了。女主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先生是要饭的,哪里有这么多的银钱买房?莫非有钱假装成讨饭样子?话虽这么说,还是让他进了自己的屋里。金老头看到天井上有一块石窗,石窗上雕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他对女主人说:太太,我有足够的银钱买下你的房子,明天我把银钱拿来,你绝不能讨价还价的。女主人15说:我主人家说话算数,好了,明天你把银钱拿来,房子就卖给你。说完,留金老头吃中午饭。第二天一早,金老头十分高兴,背着沉甸甸的银钱,来到女主人家。女主人一数,足足有四千多,就收下了银钱,把房子卖给了金老头。消息不胫而走,满城百姓议论纷纷。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一天下午,金老头在后园锄地种菜时,在地中央一锄下去,发出了当的一声,挖开泥土后,发现了两坛金子。金老头仰天长叹:苍天有眼,给了我讨饭的发财。但是金老头心想,女主人良心好,能用价钿介便宜把房子卖给我,我决不能白得这两坛金子,一定要还给她,但是女主人已经不知去向。金老头是个菩萨心肠,看到周围百姓要走几十米路到河埠头去洗东西,不太方便,就出钱雇来挖井的石匠,在弄内的空地上挖了几口水井。老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他。一年以后,金老头找到了女主人,对她说:我一没有小孩,二没有亲戚,我过世后,这么好的房子给谁去,还是还给你为好,你千万要收下,这是我的一片心!我今天从实相告,你家中出现的两条大王蛇,后来变成了两坛金子。金老头走时,把一封遗书交给了她。一个冬天的晚上,金老头旧病复发去世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女主人耳朵里,女主人立即和佣人一起去料理金老头的后事,果然在金老头的床底下发现了两坛金子。女主人在金斗山上给金老头做了一穴坟墓。从此以后,女主人和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讨饭人,就把这条弄叫做金家井巷。

梅调鼎的传说两则

    传说一:梅调鼎墨宝的传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梅调鼎先生的病情开始恶化,睡在床上还跟夫人开玩笑道:我如果今天死了,床底下有三个板箱子,全部是钞票,够夫人用的。但夫人平时看到家中生活较清苦,不信还有这么多的钱藏着,心想难道先生真的有钱藏着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可以宽慰一些,万一先生不幸作故,这些钱就可以颐养终身了。第二年的10日初晨,先生闭上了双眼,上路走了。夫人好一阵心酸悲哀,想起先生生前所说的箱子之事,于是急忙把床底下三只箱子拖了出来,想以此解燃眉之急,可是打开一看,全是一些书法作品,哪里是钱呢越看越伤心,感到蒙受很大委屈,心中更加悲痛,一边哭一边撕条幅和对联。正在这时,西高楼的姚师母听到狮子门头梅家的哭声,赶紧走到房里叫自己丈夫:先生,可能今早梅先生过世了,梅夫人在恸哭呢,你还是过去一趟,看看到底出了什么大事。姚先生听后赶紧穿好衣服,直奔梅家,进屋一看满地都是纸片,随风吹来吹去,走近前去弯身从地上拾起一张仔细一看,叹了一口气,心想这不是梅先生的墨宝吗连忙道:梅夫人,请不要再撕了,留下的书法我全部拿去,请梅夫人起来节哀吧姚先生紧接着说:以后梅先生的切祭祀和周年的钱,我来负责吧,请梅夫人不要哭了。随即,姚先生速回家拿来钱道:快叫学生到大街顾记棺材店买一口上好的棺材来给先生入殓。就这样梅先生的墨迹总算有部分在古城里留了下来,至今个别家庭还有梅调鼎先生的书法收藏着。

   传说二:梅调鼎拒书李鸿章的传说梅调鼎年轻时已擅书法,对书法艺术自有自己追求和理解,谁知科举应试,考官反嫌其写字不合官场上馆阁体的要求,取消他的考试资格。梅调鼎从此终身不求功名,远避官吏,发愤专攻书法,书了一副对联以自勉: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中年时梅调鼎书法益精,声望日增,许多官吏富商纷纷登门求字,梅调鼎深恶痛绝,一概拒绝。话说当朝军机大臣李鸿章,虽远在北京,慢慢也知道了慈城梅调鼎大名。李鸿章偶尔见到梅调鼎的书法,确实潇洒流转,清新自然,又见笔力挺拔,遂有求书挂藏的念头。差人带了他的名帖和酬金来到慈城,却不料吃了个闭门羹,大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于是匆匆回来复命,李鸿章听了,心里咯噔一紧,这是反刘禹锡《陋室铭》之意而用之,分明是拒达官显贵于门外,求书的事还得另谋他法,从长计议。此后,李鸿章采用了迂回侧击之法,刻意熟悉在京的慈溪籍官僚,有事没事多加接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与一个慈溪籍京官钱清的交往中,转弯抹角地探得他与梅调鼎为多年好友,这一来,李鸿章打定主意,想叫钱清为他求字。一天,李鸿章约请钱清上门,宾座就坐一间厅堂,上位两张雕花太师椅,中间一张八仙方桌,墙上居中孤零零挂一幅虎啸月夜图,空缺按格式应张挂两边对联。两下里品茗叙谊,寒暄之际,钱清品评道:好一幅虎啸月夜图!足以见李大人叱咤风云之雄威。李鸿章把手中茶杯轻轻一放,一手微微摆动,做谦虚状:哪里!哪里!过奖!过奖!钱清继续议论道:不知李大人为何空缺左右对联?哪知李鸿章精心策划,正等着这一问,钱清可进了圈套啦!李鸿章郑重其事地接过话茬:我这是虚位以待,只有一位高手方可为之补壁!”“不知哪位高手得大人如此青睐?”“非慈溪梅调鼎莫属。李鸿章终于,话入正题:钱大人,你与梅调鼎为同乡好友,拜托代为求字联一幅,如何?钱清面有难色,正眼不看李鸿章,低头说:李大人可能有所不知,梅调鼎生性怪异,商越富者越不写,官越高者越不写,钱越多者越不写,此事恐怕有所为难。”“以钱大人与彼多年厚交,求书自赏若何?钱清一口答应,当下说妥,钱清记下李鸿章自撰的对联内容,赞赏有加:此联配此画正可谓相得益彰,得梅书更是锦上添花。钱清受了李鸿章之托,不日起程直奔慈城而来。在城镇逗留数日,就上门拜访故友梅调鼎,叙谈有时,漫不经意之间,讲到自家居室有画缺联,虚位有等补壁一事,梅调鼎自告奋勇:如蒙不嫌,甘当效劳。钱清自然喜不自禁:梅兄名重遐迩,书法挺拔中透出洒脱,正合我意,只是难以启齿,如此甚好,甚好!当下宾主两人登堂入室,进了书房,钱清打量一遍,清贫一如当年,家徒四壁,却不计花费,生着一炉炭火,上焐一盆热水,微微冒着白气,经询问方知天寒地冻,惟此法方可无碍习书。梅调鼎展纸研磨,提起笔来略一凝思,复又放下:钱史,欲书什么内容?钱清早已精心谋划:自撰对联一副,已逾数月,待我细细想来。说罢又做沉思状,似有所得,脱口吟出两句对联,又写录纸上。梅调鼎饱蘸墨汁,右手横握笔杆,以防墨汁滴落,左手稍度间距,时快时慢,一气写完一联,钱清接过铺纸于地,梅调鼎接书下联,书到第三个字,最后一撇又枯又长,见墨汁已竭,稍蘸墨汁,接写之前先把以上的三个字又依样空了一遍,以接行气,行毕,又紧接写了一个字,又笔垫迅疾,一气呵成书完写了下联。钱清又将下联铺在地上,又递上上联让梅调鼎落款,梅调鼎略一端详,便一气落了上款,钱清在一边看得入神,见梅调鼎作书,握笔作字全无定法,随高随低,随方随圆,转折断连不守常规,实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直至梅调鼎轻叩书桌:笃、笃、笃,这才回过神来,将下联摆正,梅调鼎又提起笔来,将对联读了一遍,心里一怔:下联有少荃两字,不好!此乃当朝权臣李鸿章字号,分明是他转弯抹角索要我字!刚才书写至此,墨干笔枯,断了对联内容,差一点让他得手!梅调鼎不露声色,心里打定主意,又将毛笔反反复复蘸饱墨汁,瞥了一眼钱清,钱清哪知其中奥妙,眼看对联将成,只是急不可耐,等着落款下联。但见梅调鼎再次提起笔来,嘀嗒、嘀嗒一阵声响,墨汁早已点点滴滴洒落下联,钱清的一声,欲抢还迟,梅调鼎来不及搁笔,一手将下联揉成一团,又双手把上联揉在一起,口说:墨汁沾染无用。说完往纸篓一掷,颓然坐在椅上:写不好,写不好。就此罢手啦!任凭钱清再三恳求,梅调鼎心意已决,钱清只得悻悻而回,李鸿章求书的事就这么落了空。

彭山十八湾的传说

    从下横街过横滨桥,沿着一条大河往西走三四华里,便见一座小山,形状似只馒头,名曰彭山。沿彭山山脚这条大河,通慈城骢马桥江(后改称骢马桥河)。清代《慈溪县志》记载:宋宝五年(1257年),当地乡民联合写信呈吴丞相,要求整治管山江弯道,以利通畅,有益灌溉。丞相用钱币向管山西边农民买田,垦河三里,把管山江弯道取直扩大,便于潮水通过,从此骢马桥河水流经彭山汇入管山江(内江),东接甬江,西通余姚。为防海水入侵,当时官府还在彭山造了闸,至今彭山闸基尚存。过去乡民把彭山闸称为彭山浦即为河流入海的地区,那彭山闸即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随之这里传出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东海龙王为造福天下民众,下了一道圣旨,旨令一条修炼成仙的老龙到慈溪彭山浦盘踞,遇到天旱,上天化水,遇到地涝,下地排水,让民众旱涝保收,衣食有余,天下太平。老龙领了圣旨,便带一条龙仔,到彭山浦来把守,为百姓尽责尽力。不知从何时起,若遇久旱不雨,酷暑难熬,全城百姓就会祈求上天赐雨,大家冒着红猛太阳,头上不戴草帽,一起排队上街求雨。前面抬着城隍菩萨,后面就抬着彭山老龙,每人手持燃着的香烛,边走边喊:风也来,雨也来,就靠菩萨落下来。说来也怪,只要老龙请出,第二天就会下倾盆大雨,于是大家更信是老龙显灵了。时间过去了几十年,龙仔长大成了一条小龙。按规矩,小龙得游回东海去修炼,但老龙与小龙亲情浓浓,不忍分离。到了小龙要回去那天,老龙依依不舍目送小龙往向东游去,只游出一程,老龙便唤儿一声,小龙就回过头来望娘一次,这样接连唤儿十八次,小龙也回了十八次,那河道即成了十八个弯头,后人称为彭山十八湾,又叫望娘湾

清道观铜钟的传说

   慈城镇东面的塔山之上,曾有一座规模浩大的清道观、清道观始建于唐代,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续建,成为全国东西两大超级道观之一(另一个远在西藏)。早先,慈城的清道观声名远播,影响深远,海内外香客潮涌而来。只可惜文革期间被拆毁,如今废墟犹存。其时观内有一个好几吨的铜钟,传说这铜钟材料纯正,铸作精良,参音合律,声音洪亮动听。观内道长是个得道高僧,他立志要让钟声远播天下,让浙东慈城的深厚文化传扬四海。一天早上,道长带了随身衣物,欲上路云游四方,临行前交代敲钟的小道士:我即日上路云游四方,你算准日子,待七七四十九天后,方可敲响铜钟,时日未到,千万不可敲钟,以免误了大事。小道士迷惑不解,心下觉得道长有点故弄玄虚,怯声问道:为什么要在四十九天之后?道长轻捋白髯,朗声答道:不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到时自知分晓。小道士年少好奇,还想探问,但却欲言又止。道长叮咛数遍:切记!切记!小道士点点头,道长拍拍他的肩膀,这就上路启程。道长上船走水路赶程,不管水波滔滔,一路颠簸,一心走遍天下码头,遍访名城重镇,让清道观钟声激扬四方。原来这座铜钟十分神奇,钟声传扬无止无境,但有一个奥秘,必须由高道随身传扬,道长到何处,钟声就随道长行踪传到何处。只有这道长深谙其道,但不能随意泄漏天机,以免节外生枝。次日早晨,日出天明,道长夜以继日,刚刚到达杭州钱塘江岸。登岸稍作逗留,复又上船让艄公赶路,谁知正当将行之际,忽听得的一声震响,钟声雄浑,嗡嗡传来,道长大吃一惊,以为耳鸣错听,凝神之时,又连连传来当当当……”那大钟的非凡钟声,惊动天地,激荡之声像一股水流,凝聚不散,随即又一阵复一阵展开,慢慢粗壮起来,复又像搓绳,渐次拧紧变细,反反复复,一波接着一波,久久不绝于耳。到后来,又像扩散成一股轻烟,随风飘荡在天地之间。道长颓然长叹:大事不好!让艄公原路而返。原来小道士顽皮淘气,道长走后只一日,就早早敲响了铜钟,这铜钟声会跟踪道长的足迹传响,现在道长只到杭州,也仅能到此为止,钟声响过,再到之处就属徒劳。从此,清道观的钟声只能传到杭州,换句话说,远在杭州也能听到它的钟声,要不是小道士淘气坏事,那钟声能传遍天下呢!铜钟不但音响非凡,还有家国灵性呢!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侵略军来到清道观,远听钟声雄浑动人,近看铜钟雄伟壮观,一个个眼红心庠,决定把它掠夺回国,据为己有,就逼迫民夫民工搬运下山,装运上船。百姓眼看着国宝就要有去无回,虽百般抵触怠工,怎敌洋鬼子洋枪洋炮,只好棍撬木垫,绳拉肩扛,把铜钟弄下山来,又装上洋船,从江上向海驶去。说来神奇,船到镇海口,万里无云的朗朗晴空,霎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团团乌云像脱缰的野马,不知来自何方,四下里团团围住了出海口。狂风起处,波浪滔天,一浪高过一浪,直扑甲板,像要吞噬船只,一会儿又是雷电大作,霹雳阵阵炸来,把高高的桅杆劈断了几根,连锚链也断了,船走不了停不了,眼看船只倾过来斜过去,再下去就要翻船啦!洋鬼子还算聪明,叽哩呱啦一阵争论,总算明白这铜钟有灵性,中国生中国养,不愿意漂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不愿落在外国人手里,动了天怒了!一个个划着十字说再不敢盗运铜钟出海了,祈求上帝保佑,不要翻了船。说也灵验,片刻之间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洋鬼子性命要紧,把铜钟深入海底,这才平歇了一场风波,到现在,这座钟还沉在镇海口呢

双丐妇生烈碑记来历的传说

   在古城太平桥西侧,有一座云华堂,在堂的北面沿江边,立着一块清同治年间双丐妇生烈碑记。据传,在半浦村有两位堕民嫂,两房隔一代,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从小很懂事,看到家里这么穷,靠两位母亲剃头、修面、要饭度日,讨来钱供他读书,于是他立志要勤奋读书,报效母亲的养育之恩。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金榜题名并封了官职。正当全家高兴之时,朝廷派人来了解情况,了解到其母为堕民嫂,按规矩不能当官,便上报朝廷,革除了她们儿子的官职。双丐妇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便一起投江自尽。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县城,人们联名写奏章给朝廷,朝廷收到奏章后,派人进行了解,确有其事,便将其儿子官复原职,并在两个女乞丐投江的地方立了一块双丐妇生烈碑记,以示褒奖。

三娘教子的传说

    姓据传在明代初期,慈溪城内(即今慈城)有一个薛姓商人,名唤薛行,家庭殷实,娶有妻妾三人,元配张氏,无子,二夫人刘氏,生有一子,取名薛倚;三夫人即三娘王氏春娥,为人贤淑,颇受邻里称颂,亦无生育。有一年,薛行往河南开封经商,不幸病殁,幸有老家人薛保随侍在侧,于是老家人历尽艰难,搬还乡。薛家遭此一劫,从此家境日渐衰落,大夫人张氏、二夫人刘氏相继改嫁,剩下三娘王氏与小主人薛倚、及老家人薛保三人,依赖三娘王氏织绢出售苦度光阴。三娘王氏春娥出身书香门第,颇有文才,她立志守节培养薛倚成人,希望他长大后光耀门庭,所以把薛倚送到邻近一私塾读书。回家后则亲自督促其学习。薛倚倒也听话,学业亦有所成。有一天,薛倚在私塾中受其他学子嘲笑,说他没有亲娘,没人疼爱,回家后三娘叫他背书,他不但不背,反而以恶言顶撞她,三娘一气之下剪断绢机不再织绢。就在三娘生气之时,老薛保闻听此事,知道了他们母子间发生隔阂,连忙跪在三娘面前苦苦相劝。三娘意欲责打薛倚,薛保又跪在三娘面前愿替小东家受罚。三娘被老薛保关怀薛倚的深情所打动,决定不再责备薛倚,但教训薛倚务须勤苦学习。薛保又规劝薛倚头顶家法跪在三娘前面思过,从而使母子俩和好如初。从此,薛倚更加发奋用功,不断进取,终于在大比之年进京考试,得中头名状元。受官后,他视三娘如亲娘,把家中变故以及三娘教导他的经过一一向皇上奏明,皇上恩准为王氏春娥立一座贞节牌坊以示旌表。薛倚为官清廉,级级高升,后王氏随子搬家,清享晚年,不在慈城居住。据传京剧三娘教子就是由此而来。现在太湖路上的完节坊王氏贞节坊改造的。

+三仙泉由来的传说

   出慈城北门头,在慈湖公园牌楼脚下向右转弯,循东湖南岸东行,经过大庙旧址,沿山脚小溪北折东转,不到二、三里路,便到了上岙村,村口有座小小的水库,常年碧波粼粼,时有野鹭浮沉,鱼儿游跃,行人经此不禁驻足观赏。在这座水库的位置上,早年有座万寿庵,在万寿庵北首山麓有个三仙泉。说不清是哪朝哪代,在慈城东溪的北山住着一户从城里搬来的冯氏族人,老夫妇养了一子一女,儿子长大后娶妻成家,女儿秀玲出落得花容月貌,却任凭说媒的踏破门槛,终不肯嫁。一天清早,秀玲姑娘拎了一木桶衣物去溪里洗刷,洗着搓着,眼前氽过来一只桃子,两片绿叶衬着鲜红的熟桃,颇惹人爱。秀玲姑娘眼明手快,就俯身把它捞了上来,那桃子不但丰润鲜艳,还有一股幽幽香气,她越看越爱,把玩了片刻,终于三口两口把它吃到了肚里。秀玲姑娘回到家中,似觉昏晕,便上床小睡了一会。待她醒来,竟发觉小腹微微隆起,可又不痛不痒,绝非生病的样子。光阴荏苒,数月过去,秀玲姑娘肚子竟然大得像孕妇一般,被母亲看了出来。古时候女孩未婚先孕,不但自身蒙耻,还会连累一家人都遭世俗歧视,老母亲想知道这是谁的野种,这样好将错就错,把女儿嫁出去。可怜秀玲姑娘哭诉因食桃而起,并无不规之事。老母亲哪里肯信,便忍痛将她逐出家门。秀玲姑娘哭别爹娘,挺着大肚,只带了一些替换衣服,出门来到高溪的上午岙(今叫上岙)过着日里沿门乞讨,夜间住宿破庙的日子。后来,她在破庙产下了双胞胎女儿,女儿本是仙胎,就是仙女,可等她讨饭回到庙里,推开门只见一道红光,原来是女儿升天成仙。她惊喊了一声女儿,便昏倒过去。玉皇大帝怜她孤苦,也将她超脱红尘升了天。一年大旱,方圆几十里溪河干涸,田裂草枯,民不聊生,上午岙的村汲,万人舀,总是舀不干,附近百姓靠这水潭吃喝,还用来浇灌庄稼,度过了灾荒年月。秀玲母女在此得道升天的故事传开了。乡人都知道这泉水是母女三人留下的恩泽。后来冯氏三兄弟隐居于此,他们都以字为号。人们便把它叫做三仙泉。据说,上岙水库边小溪的源头就是三仙泉。从老人闲聊中听来。讲述人还会讲述《太平桥的传说》、《梁祝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

朱贵血染大宝山的传说

    传说大宝山是一百多年前抗英斗争的战场,成就了民族英雄朱贵可歌可泣的业绩。1842年初,鸦片战争期间,在金华任副将的朱贵将军,奉调来慈城待命,屯兵大宝山准备收复失地镇海。朱贵奉调,就率领精兵八百多人和在军中服役的三个儿子,日夜兼程驻兵大宝山,以待军令。朱贵出身将门世家,所率部卒均系甘陕、四川、西藏一带各个民族,虽然成分较杂,经他精心调教训练却作战勇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朱贵是个强硬的主战派,朝廷在英军接连攻陷定海、镇海、宁波后,在战与降之间摇摆不定。朱贵上司文蔚等也不是主战派,虽然他们的大本营就在附近的长溪岭上,任务是收复镇海,脑子里想的却是另外回事。英军真够猖狂,清军还没行动,他们却打到慈城来了。一天早晨,天色蒙蒙亮,英国侵略军在璞查鼎率领下,2000多人分乘三艘小兵轮,从镇海口逆姚江而上,从裘市大西坝上了岸,经过夹田桥进犯慈城,来势凶猛,直扑大宝山。朱贵率军严阵以待,部署上百枪炮手正面抵御敌人。英军一次次攻击,一次次冲锋皆被打退,战斗一直从早晨打到傍晚,打死英军四百多人,英军眼见正面进攻受阻,又增兵五百分乘三艘兵轮,过丈亭江从彭山与太平桥之间登陆,走西面从山后抄袭大宝山。朱贵率部抵御了正面来敌,英军锐气大挫,死伤惨重,形势对我军非常有利,朱贵连续派人请文蔚驻军从两侧,即清道观和西悬岭协同作战,同时要求增援正面战场大宝山,如此而行,大宝山战役可稳获全胜。可恨的是,文蔚的两千多人却按兵不动,只是坐山观虎斗,既不出击退敌又不增援朱部,朱贵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正面战斗正烈,朱贵军整整一天没吃喝,弹尽援绝中仍浴血奋战,忽听背面炮声大作,营帐燃烧,烈焰升腾,军卒来报,西北山坡大批英军攻上山来。朱将军听后仰天长叹:文蔚若是及时出战,何有英军西山偷袭!心中又忿忿想道:朝廷为什么总让一些败类执掌军事大权,每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敌当前,只得分兵为二,一半就地死守,另一半往西北坡迎敌。朱贵军身陷绝境,惟有效法杨家将,激励将士以身殉国,与阵地共存亡,他高举战刀,率先冲进敌群,奋力砍杀,士卒高擎将旗,跟随将军横冲直撞,与敌军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战。厮杀之际,英军头目巴麦尊瞅准时机,砰砰两枪击倒了朱贵,正在得意之时,朱贵翻身跃起,大吼一声,手起刀落,直将巴麦尊左臂自上而下劈了开来,巴麦尊连声惨叫,鬼哭狼嚎一般,扑倒在地,滚了几滚死在朱贵脚下。朱贵左臂已受伤折断,右手仍高举战刀,与士兵一起乱杀乱砍,一口气刀劈了10多名英军,可惜朱贵咽喉又中了枪弹,壮烈牺牲在大宝山下。将军的二儿子昭南也同时殉国,三儿子共南负伤数次,醒后继续率兵力战不退,直至大旗击毁难以为战,只好率众突围而出。大宝山战役重重打击了英军气焰,击毙英军100多名,大宝山下尸体遍地,那三艘载侵略军来犯的小轮船这回又足足忙了好几天,装回去的是一船又一船的尸体,从此不敢再深入宁波内陆,不久就退出宁波。再说共南突围后,将父兄遗体护送回绍兴,朱将军的英烈感动了道光皇帝,他派钦差大臣一路护送至甘肃老家安葬,并连发五道圣旨表彰朱贵父子功绩,追封二品衔总兵。战后的死亡将士,共计215人,慈溪群众将二百多忠骨埋葬西悬岭上,建墓立碑,人称百丈坟。不久后,人们又捐资建成朱贵祠,林则徐亲笔题写贵规孝矩匾额。大宝山、百丈坟、朱贵祠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英勇不屈的见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江北区慈城地区流传,有多个版本,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讲述人还会讲述《彭山老龙与彭山庙的故事》、《年糕的由来》、《田螺姑娘报恩》、《大宝山传说》等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溪地名传说——慈溪(一)
浙江宁波:彭山塔
[转载]简析“中华远古文明之源”说
慈城古县城
宁波人不知道慈城三大古迹:清道观 鲍盖庙 普济寺 杨国瑾
慈城地区越勾余秦鄮县的思考(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