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奔怒海》夏夢轉幕後一鳴驚人 劉德華銀幕初露鋒芒
dean5 发布于: 

香港电影《投奔怒海》(1982)香港重映版海报

2010年末,“银都”在北京举行了六十周年庆祝晚会,当时许鞍华在采访时说道:“小时候看过夏梦主演的《满园春色》(1961),当时很迷夏梦,所以后来夏梦找我拍《投奔怒海》(1982),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投奔怒海》是一个以越南为题材的电影。这是一部十分沉重的有关政治的影片,片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政府对人民的压迫,生命的脆弱,这些都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无法接触到的。

这么一个如此沉重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却往往不是对片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政治的愤怒,而是对生命对人性的反思,因为这个影片虽然是一部有关政治题材的影片,但导演许鞍华更注重的不是表现政治的腐败,而是表现人性。所以这是一部人性电影,而非政治电影。

当时在剧本方面,夏梦最初找来了陈韵文帮忙。《投奔怒海》的初稿,便是出自陈韵文之手。然而,夏梦对剧本的要求极为严谨,坚持要把剧本改到她满意为止,加上演员阵容的变更,屡写屡改,结果被陈韵文小姐甩了电话,后来才换上邱戴安平(邱刚健)执笔。另外,为了坚持剧本完全改好了才正式开拍的原则,夏梦更因此损失一笔已经签好工作人员的订金。

从这里可以看到,夏梦对剧本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剧本乃一剧之本,电影的灵魂,这也源自当年在长城和凤凰公司拍电影的传统。她在1997年的访谈中曾经这么表示:

剧本难找,因为我对剧本要求很严,那是很多人都说有剧本,可是我觉得不理想的戏,我不会让你拍。我拍戏的时代,剧本都是比较完整的。和现在不同,我觉得剧本是整部戏的灵魂,一定要有完整的剧本,戏拍出来才有希望,开动机器以前就要有很完整的剧本,所以我第一部戏的剧本就搞了两年。

至于选角,夏梦和许鞍华属意的主角是周润发,阵容还包括林子祥和缪骞人。本来接洽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一切也准备就绪,不想周润发却临时因个人考虑而突然婉拒。周润发在这之前拍过《胡越的故事》(1981),和许鞍华合作愉快,开始也答应接拍了。后来得知拍摄会在海南岛进行,恐怕此举会让他失去台湾市场,只好推辞了。

眼看电影就要开拍了,剧组也准备往海南岛出发,而周润发的突然决定,让夏梦拍片计划,一下子陷入了胶着状态。此时,周润发向夏梦举荐了一个人,却记不起名字。经过打听,才知道此人是刚从无线演艺训练班毕业不久的新人,名字叫刘德华。

不久,夏梦和剧组讨论这件事。林子祥记得在他的电影有个跑龙套的男演员,也许合适这个角色,便和夏梦说了,但也记不起名字。倒是摄影师钟志文,知道林子祥所指的正是刘德华,而钟志文也认同林子祥的建议。一连三个人举荐了刘德华,这让夏梦出乎意料,并决定找刘德华洽谈。

刘德华本人在回忆的文章中也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夏梦就坐在我面前,架着茶色的眼镜,和颜悦色地说:‘刘先生,很抱歉这么匆忙地找你,我们找你演的角色,坦白说,原本属于周润发的,但他推了,我们不得不找第二个人代替。’我答应24小时内给她回复,我一直想问她周润发为什么不肯接拍这部戏,但又怕冒昧,所以始终没有问出口。夏梦告诉我是发仔提议找我接拍这戏的,还有钟志文和林子祥......”

和刘德华接洽成功后,夏梦再度于剧本上要求作修改,把原本的主角,即之前周润发饰演的祖明,换成以日本记者芥川汐见(林子祥饰)为投奔怒海主人公。

这里选择一个日本人的视点很有意味,大约因为日本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不远不近,非敌非友,便于客观叙述,不添加主观色彩,与许鞍华的日本血统也有一定关系。而美国、法国、中国,皆不能以局外人目光冷静诠释。

香港电影《投奔怒海》(1982)英文版海报

芥川开头为新经济区的孩子们唱的日本歌曲有“江湖武士道,一心一德求忠义”的点题之笔,后来在琴娘家里又唱过一次,情境却完全迥异。他果真一直为琴娘、祖明和越南无数生活在苦痛中的人们奔波着,直到最后目送琴娘姐弟孤帆远去,自己魂葬异乡。有些日本武士道的精髓。此时镜头是琴娘姐弟视点的远景,被火吞噬的芥川身影随船航行渐去渐小,最后倒地不动。没有堂皇的音乐大肆渲染,这种不置一词的方式给观众充分的主体意识。

话说回来,《船民》正是后来《投奔怒海》的初名,而电影发行后的英文片名,依旧保留这个名字:Boat People。而《投奔怒海》的最终片名则是后来请金庸改出来的。夏梦后来在访谈中表示:不是(青鸟)公司选这个剧本,是有了这个剧本才成立公司。前后经过两个编剧,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搞好剧本,当我选定了许鞍华担任导演之后,这间公司才算正式成立。

公司成立了,一切准备也就绪了。就在圣诞节后不久,许鞍华和剧组拉着大队,前往海南岛进行拍摄工作。林子祥拍完《鬼马智多星》(1981)后,也随即飞到海南去。

从1981年12月27日算起到1982年4月16日返回香港,影片拍摄长达三个月之久。拍摄地点,包括海口、兴隆及湛江一带。每一场戏,夏梦都不辞劳苦,亲自到场监督,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丝毫松懈。

这段时间所投入的资金,特别是搭景、爆炸场面和海上船景方面,就已经超过三百多万港币。这在当时香港电影投资金额而言,也是空前的。

有人认为,夏梦这样做,虽然在艺术和题材上有全新的尝试和突破,但是未免也承担着可能赔本的巨大风险。夏梦本人,却有一番独到的看法。

动用两万军队、六七百临时演员上镜的中国影片还没有,单凭这个气势就很吸引人,故事情节涉及越南人内战后生活实况,这也是以前没人人拍过的。

2012年6月30日,夏梦谈到拍摄《投奔怒海》的趣事时说:“记得当年有些临时演员,在火爆镜头后看到一些演员倒地不动,以为有人被炸死,为此还到市政府报案,而且不止一次。此外,还经常引来不少热情而好奇的人们围观,经常是数百人之多。”2007年3月,许鞍华回忆到当年的拍摄时说:“夏梦小姐很powerful(权威),在海南岛街上拍戏,竟动用了四部坦克车,有市民阻碍拍摄,市长宣布宵禁。哗,看得我呆。”

《投奔怒海》是一部以纪实的拍摄手法拍摄的影片,导演用最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如此的一个越南,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在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的没什么花俏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放在中间,一种最客观的拍摄手法,而这种手法恰恰给影片带来了真实感。

而在这种拍摄手法下,导演可以不加修饰的把越南人民所受的痛苦呈现给观众。导演在利用纪实手法表现主题的时候,也没有忘了在一些影片的细节上刻画人物的情感,所以在一些细节上我们更能感受得到越南的人们是怎样过日子的。

《投奔怒海》电影中除了有两位成名的资深演员,还大胆启用了两位新脸孔,一位是前文提到的刘德华,另一位则是马斯晨。外形娇小的马斯晨,原为一家青年刊物的撰稿人。她拥有一副个性十足的脸孔,圆乎乎的脸蛋,圆溜溜的眼睛,却流露出一股纯真的倔强。

夏梦对这位初上银幕的少女,不仅欣赏,更是宠爱。每每到海南岛时,总忘不了带两条烟给她,拍戏时,还要她学做场记,又教她做配音,对她在片中饰演越南难民琴娘的表现,更予以肯定。夏梦在接受采访时说:

马斯晨是个离家出走的少女,与一般“问题少女”不同的是,她的家庭既正常又简单,父母的感情也很好。只是父亲对她管得太严,她出走了。她要显示她“不要人管,也能做得很好”的能力。她没有“身在江湖”,也没找寻“依附”,只是独立奋斗谋生。不过当她青鸟公司签约的时候,她还得把父亲请出来,因为她还未到成人年龄。

香港电影《投奔怒海》(1982)香港VCD版封套

 

1982年8月末,一切剪接、配音等工作准备就绪,青鸟公司邀请了记者和电影人,进行了一次内部试片。最后一组镜头,停留在琴娘紧拥着二弟的大特写画面上。悲壮的音乐中,琴娘遥望大海的迷惘和悲愤的深邃眼神,让人沉重,更引人深思。漂流在怒海中,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这两个小生命,最终是否会安全上岸,上岸以后,他们的命运,又会怎样?

试片之后,新闻界和评论界,对电影突破性的艺术表现和格局,都赞叹不已。可是,大家的心中,都有着同样一个问题:票房表现。《投奔怒海》属于题材严肃的写实性作品,放在当时香港的大环境里,这并非“安全”的大众通俗题材,怕难以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

1982年10月22日,戏院重阳节档期,备受瞩目的《投奔怒海》,正是在香港十三家戏院上映。影片的票房,出乎意料也报捷,上映第七天,票房就已经冲破五百六十万,大幅领先同期上映的喜剧《八彩林阿珍》(1982)和《小生怕怕》(1982)。

由于观众反响热烈,首映时连番延期,欲罢不能。《投奔怒海》前后在香港联映41天,票房港币一千五百四十余万元;在澳门也放映了六个星期,轰动影坛。

1983年许鞍华因《投奔陆海》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许鞍华的电视作品《狮子山下》片集中《来客》(1978)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是描写20世纪七十年代后越南南方大变动中难民生活,被称为“越南三部曲”,她强烈的社会观察、政治意识、人文省思与土地情感初见端倪。

《投奔怒海》可谓艺术、商业双馨之作,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第一名,并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美术和最有前途新人奖。许鞍华获最佳导演奖。

《投奔怒海》有意运用了一些平实但有意味的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怀旧的、破损的。破旧的屋子,寂寥的雨中小巷,杂乱的市场,烟雾苍茫的监狱大门,整体的影调氛围阴郁而凄凉。有侯孝贤《悲情城市》(1989)的客观冷静,但加入灵活的镜头情绪表达,凸显出导演意图。

如芥川初到新经济区参观,孩子们健康快乐地载歌载舞,镜头隐在树叶后面不动声色地远远注视着,一种间离,提醒人们意识到其中虚假。阿乐被淹没在突然爆的手榴弹烟雾后面时,琴娘哭喊着跑过去,下一个镜头,远远地隔河相望,逆光里扑过去的琴娘,一个人迅速举着红旗飞跑过去。下一个镜头,切近,红旗下露出的阿乐血迹斑斑的细瘦小腿。似乎是个不愿看到悲剧的旁观者,只能远远地望着,以悲悯的目光。

刘德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新人,成为日后跨越歌坛、影坛和电视界的艺人,1987年的访谈中,刘德华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投奔怒海》。刘德华也曾经对记者说过:

夏梦间接是“华仔”的恩人,所以华仔对夏梦,是感激不尽的。有一次跟华仔在“无线”厅碰头,谈到过去,谈到遭遇,谈到感受,他这样说:“真正能够令观众认识我是自从拍了《投奔怒海》之后才开始的,所以夏梦和许鞍华,都是我的恩师......”

在争议和波折中,《投奔怒海》获得空前成功,它不仅有着其不朽而崇高的艺术光辉,如今在电影史上,已经是一部殿堂级的经典。这部影片,奠定了许鞍华作为著名导演的崇高地位,也让初出茅庐的刘德华崭露头角。夏梦作为监制的魄力和眼光,再度成就自己电影生涯中的另一个传奇。

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庆典,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邀请了101位电影人和学者,特别选出“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投奔怒海》跃身前十之列。(文字大部分来自 子宇)

香港电影《投奔怒海》(1982)法国版海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德华的处女作《投奔怒海》
最好的贵人是努力的自己
1982年,刘德华不得不这么干
周润发回老家,成龙回老家,刘德华回老家,网友:这差距可真大!
他家境贫苦,改变刘德华一生,如今结婚30年无子
贵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