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游40多个国家,跨越50年,这位旅行文学泰斗用一生游历了全世界
userphoto

2023.01.05 北京

关注

两年前,一位94岁的英国作家逝世,作家许知远说,在世的作家中,他最爱的一位离去了。

这位作家是简·莫里斯,在中文世界中,她凭借敏锐的观察和自身独特的气质,俘获了包括许多知名旅行作家在内的一众读者。

若是介绍起这位作家来,只言片语的头衔难以概括她的一生。

简·莫里斯是一位出色的记者,报道过人类首次登上珠峰、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墙倒塌等等事件,曾被《经济学人》誉为“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者”;

简·莫里斯是一位旅行文学泰斗,足迹遍及全球,记录下一个个地方和一个个人物的永恒瞬间:中东,加勒比地区,远东,欧洲,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美国……并且凭借这些文字,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

简·莫里斯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写作40余部作品,有散文式的旅行文学,也有严谨详实的历史作品,亦有文学小说与自我剖白的日记,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

此外,简·莫里斯也是一位先驱人物,她原名詹姆斯·莫里斯,从记事起就感到生错了身体,在一场手术中完成了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从“詹姆斯”变成了“简”……

最近,中信出版与出版品牌湖岸,联合推出了这位伟大作家的系列经典作品——《世界:20世纪的道别》《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简·莫里斯经典作品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简·莫里斯的《威尼斯》《悉尼》《西班牙》《的里雅斯特》《接触:片段里的一个世纪》《她他》等作品,也会陆续出版。

无论是热爱旅行的人,痴迷历史的人,或是对人性与自我充满困惑的人,都能从简·莫里斯的文字得到启示。

半个世纪的记录者

简·莫里斯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在国际社会上名声大噪时,只有26岁,那时她还是詹姆斯·莫里斯。

1953年5月29日,探险家埃德蒙 · 希拉里和向导丹增 · 诺尔盖率领的探险队,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而莫里斯代表《泰晤士报》也在探险队中,她是唯一的随行记者。

国际媒体对这个消息的竞争非常激烈,莫里斯在海拔2.2万英尺的半山腰等着消息,得知了登顶成功后,当晚她便匆匆下山。

詹姆斯·莫里斯(左二)与探险队在珠峰

珠穆朗玛峰上没有远程通信设备,她为了将这个消息及时送回差点在跌跌撞撞下山时摔死。为了保证独家,莫里斯还是用暗语发的消息。

消息发出后,莫里斯心里并没有把握:“它已经插上翅膀从加德满都向英国飞去,还是仍然在喜马拉雅山麓上沉重地走着?”

当然,事实证明,莫里斯的消息让世界为之一振,也让她的记者生涯获得了一个辉煌的开端

在记者的身份上,莫里斯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诠释了她在这个职业上的专业与出色。

莫里斯报道过苏伊士运河危机,向世界揭开了法国策划与以色列一起入侵埃及的事情。而在《世界:20世纪的道别》中,莫里斯书写了自己当时见到的危机之下的塞得港

“不时有埃及小贩同你搭讪。在向你出示商品前,他东张西望,生怕会有人指控他通敌,他把价格开得很低,远远低过他往常愿意接受的价位。在咖啡馆外面,几个男人坐在空桌子旁,神情茫然。他们用一种忧郁的顺从的口吻回答你的问话,肩膀一耸,眉毛一抬,尽量不告诉你什么东西。塞得港被吓到了,不是被英国军队(这仍然是一支常见的、普通的军队),而是被这座城市的建筑背后沸腾着的愤恨与报复的威胁性的力量。”

先后在《泰晤士报》和《卫报》等各大媒体担任记者的期间,莫里斯前往世界各地报道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60年,她在报道联合国大会时目睹赫鲁晓夫脱下鞋子拍打桌子以示抗议;

1961年,她在以色列旁听并报道了对艾希曼的审判;

1997年7月1日,莫里斯受伦敦《旗帜晚报》之邀,前往香港报道香港回归,这是她最后一次写新闻报道,为她的职业生涯划下句点。

《经济学人》对莫里斯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她是“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者”,在1950年到2000年期间,莫里斯用自己的报道捕捉了历史剧变中的那些决定性细节,她的文字就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之缩影。

一个不写“观光”的旅行作家

在记者身份之外,尽管简·莫里斯顶着旅行作家的头衔收获了名声和荣誉,但她本人却并不认可这个定义。

在一次采访中,简·莫里斯不留情面回答道:“我讨厌被认为是一位旅行作家。”

究其原因,是因为简·莫里斯写的是人与生活,并非旅程与观光。

她不喜欢的是”旅行作家”这个充满限制性的词语表述,仿佛写作只对应着旅程。“而我从来不是那样的,我并不是一个观光者。”

在简·莫里斯的写作中,她对涉足的每一座城市都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与判断。

她把黎巴嫩的贝鲁特称为“中东最后一口肉锅”,“一个不知疲倦的欢乐场,一个阴谋与投机的交汇点,一个有着古老特色的大学城。”

“在宁静安详的群山下面,贝鲁特正在溃烂也在欢庆:正巧在呷着美酒或拨弄鱼肉的你眺望之时,灯火如星团般在山间村庄亮起,沿着斜坡向越来越高处延伸,直到最后黑暗降临,落日的余晖消退,远远地,在贝鲁特之上,只有山顶的积雪在黑夜里仿佛一顶朦胧的王冠。”

莫里斯也在80年代来到过中国,她在上海人民广场上吃冰激凌,在外滩帮求助的学生改语法,在北京逛胡同,爬景山,惊奇地看着街头各式晨练的人们。

“就这样,我走出中国的心脏,再次回到海边。我终究没有发现绝对的事物。我没有发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我见到绝妙之物,也看到蹩脚货。我和王太太一块吃腌萝卜,我用枸杞治愈头疼。我成功地避开了京剧。我买了一只竹编的山羊,在公园里下跳棋击败了鲁先生。我参观过我想象中宏大的简单,发现它们确实宏大但却混乱……”

莫里斯毫不吝啬地写每一座城市带给她的感受与触动,当然,这种对城市的“下定义”是绝非客观的,莫里斯本人也无意于追求“客观”:

”无论如何,这是我自己的反应,是我自己对我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看法。这是我对世界的感受的记录。20世纪50年代初,我24岁;20世纪90年代末,我74岁;因此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全球历程也是一个生命的历程,从青年的落幕到晚年的开场。”

而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却无一不被莫里斯独特的看法感染,许知远在《世界:20世纪的道别》的序言中写道:“在简·莫里斯所有的书中,这本《世界》尤为迷人,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爱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判断,他们不一定准确,却总是俏皮、敏锐。

她游历了整个世界

在游历了整个世界,跨越了两种性别之后,简·莫里斯对这个世界最终极、最本质的理解,却是极其简单又至纯质朴的概念:善良

莫里斯见证了20世纪的时局变幻,也行走过世界的无数个城市,目睹过帝国的繁华与衰败、种族之间的纷争与憎恶、权力之间的抗衡与角力。

她试着理解20世纪的时代答案,试着思索出世界运行的准则,最终,在走进一个新的时代时,莫里斯决定抛下那些迷思:

“是的,结束旅行,登上回家的航班时,我暗自思忖,善是一条能够透视我们的原则,作为一条生命规则它如此直率坦诚,以至于我们全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不需要神学家为我们解释。”

晚年的莫里斯

在莫里斯转变性别的时候,有评论家对她尖刻地攻击过;在她与妻子迫于政策离婚时,她坚守着家人;当她厌倦了新闻机构的种种教条,她选择了漫游在大地上,循心写作……

另一位出名的旅行作家保罗·索鲁曾说:“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有简·莫里斯那样的平静和力量。”

或许许多人提起简·莫里斯,第一时间仍会想到她的“变性奇闻”,这位周游过欧洲40多个国家、跨越过1000万平方公里土地、记录了半个世纪的作家,一直拥有着自己静而坚定的人生信条:“我从来不相信它(性别)会像每个人所说的那样重要。比起肉体,我更相信灵魂和精神。”

而简·莫里斯真正值得解读、值得体会的灵魂和精神,存在于她写过的每一本著作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单】国庆宅在家,就看这7本旅行文学过点眼瘾吧
一位旅行作家带你走进神秘非洲
TA跨越山河,也跨越男女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名作《战争与和平》,这十句格言,句句充满力量
世界十大著名文学作家 巴尔扎克上榜,第一是世界文坛泰斗
世界十大著名文坛泰斗,歌德上榜,第一是古希腊伟大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