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基刚 | 危机中的英语专业出路:“外语 ”复合型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作者简介

蔡基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语言学,学术英语和外语教学。曾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语委重点项目1项。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CSSCI论文13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科学报》等发表文章30余篇。发表专著10余本,外语教材近10套

蔡基刚 教授

危机中的英语专业出路:

“外语+”复合型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本文刊发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经作者授权由 “语言治理” 微信公众号推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016BYY027F)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英语专业大规模压缩的危机已来临。面对英语专业语言文学方向的单一定位所带来的危机,外语界提出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但因面临种种挑战,难以落地。鉴于此,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出英语专业下面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是一个可行的建议,即用语言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去研究被交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是如何用语言构建和传播的,而非“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即用英语作为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是一种真正的跨学科途径,不仅有效解决了英语专业的危机,而且为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和推进翻译硕士/博士专业改革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四新”建设;英语专业;跨学科;专门用途英语;外语复合型;


2023年,外语院校在各省市的招录分数线似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如在浙江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牌专业英语的2021年最低投档位次为2543名,2022年最低投档位次为3153名,而2023年最低投档位次却下滑到5157名,投档位次比2021年降低了1倍多。在广东、江苏和江西等省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表1为江西省情况。

2023年我国外语院校招录位次的大幅度下降,让人不禁联想起不久前美国The New Yorker(《纽约客》)网站于2023年2月27日发表的题为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英语专业的终结》)的长篇报道性文章[2]。作者通过对大量人员的采访,从在校生到毕业生,从大学教授到行政人员,揭示了英语专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例如,从2012年到新冠疫情大流行开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从953人减少到578人,哈佛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2020年已降至不足60人。无论是规模达五六万学生、学费低廉至四五千美金、实行大众化教育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还是学费昂贵、录取率低、只有7000多在校生、实行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其学生和家长都越来越关注大学教育的投资回报,倾向于选择更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的专业。
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改革方案》解释说,根据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是必要的,目的就是推进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为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同时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建设)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高校英语专业所遭遇的危机和《改革方案》的出台昭示英语专业正面临一场改革和调整的风暴。未来几年,英语专业点的关停并转和招生的大规模压缩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英语专业的出路何在?本文以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背景下,就英语专业如何开展跨学科教学展开讨论。

一、英语专业的定位与危机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简称《指南》)对英语专业的定义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4]。
定义非常清楚,但是,这里有几个疑问。第一,目前在全国大约1500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超过1000所设置了以英美语言文学为主要方向的英语专业,不仅外国语大学、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连医学、农业、石油、海洋、航空和邮电等特色院校也都开设有英语专业。一个专业点的学生少则近百,多则近千。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超过60万,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有近20万[5]。试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么多仅具有“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的毕业生吗?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含社会培训机构),其他不少到了金融、商务等工作岗位,更多是就业到无需英语语言要求的岗位。所以,在坚持英语专业本质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不能一方面强调英语专业的语言文学属性,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英语专业超大规模的发展。从社会经济需求还是从家长学生考虑,专业设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回报,而不是首先强调人文学科知识。
第二,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英语专业的定义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指南》规定的25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听、说、读、写、译等打语言基础的课程占到了19门(746课时),剩下7门(224课时)基本是“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文化概要”等课程。也就是说,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不仅占比少,而且传达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通识性的、导读性和碎片化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学习都以语言学习为主,课程安排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两至三年。英美文学或语言学等知识课程,除少数外语院校和重点综合院校,在大多数高校都是点缀性的,并不系统。这与美国高校和我国香港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完全不同,他们四年本科时间都在学习文学或语言学的学科内容,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类似于他们的语言中心。如此,不仅“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无从谈起,“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纸上东西,试问:哪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理工医农的相关课程?
第三,一个大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就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吗?如果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目的,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没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仅无法胜任理工、医、农等领域的英语工作,就连金融、法律、商务等人文社会领域的英语工作也难以胜任。更何况,现在这些领域里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比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低,他们有专业知识,也有英语水平,用人单位自然更加青睐。中兴通讯国际市场负责人汪涛说,中兴在开拓国际市场初期,从各地外国语学院招聘了几千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但几年之后,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基本都离开了中兴[6]。
英语是一门工具,在任何一个与世界发生交流的行业领域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只是员工必备的职业技能,而非一种行业对口的专业技能。英语专业超大规模扩招,每年产出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但另一方面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理工医等)知识,又懂英语的毕业生。因此,随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就业到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行业领域的优势已荡然无存,他们面临的更大的挑战是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他们拥有的引以自豪的翻译和英语写作能力也将黯然失色。没有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目前还可就职于中小学英语教师,越来越难步入其他领域,即使是中小学,也将随着学生人数减少面临压缩的趋势。“狼”真的来了,英语专业关停并转的“浪潮”将不可避免。
二、英语专业跨学科道路
我们认为,英语专业的危机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法解决:要么改变单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的定位,要么大幅度压缩基于这一定位的英语专业点以及招生规模。比如,除了外语类院校、综合型大学以及师范型院校适当保留英语专业,其他院校的英语专业必须停办,分流或合并到校语言中心或大学英语部。我国英语专业之所以不顾社会需求进行超大规模的发展,除了各学校有自己办学理念的考虑(如英语专业设置成本相对较低的经济因素),从外语界来说,似乎只有英语专业存在,才有学科发展和硕博士点的建设和存在,才有英语教师的科研和职业发展。正是这个原因,笔者顺应教育部的说法,把英语专业称之为“对不起良心的专业”[7]。
高校如果想保住现有英语专业点,同时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正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着想,就需要英语界的群策群力。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非常及时。“四新”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高校各学科各专业所面临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四新”建设的核心是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结构调整”。《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
这一指导思想为解决英语专业的危机,进行专业调整提供了依据。《指南》相应提出了“外语+”(如英语+金融/经贸/商务/法律/新闻/旅游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设想。但这几年,复合型人才培养似乎一直停留在口号上,其原因除了学界坚持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和人文教育,不能轻易转向工具性教育或专业教育的强大呼声外,还与下面两个挑战有关。挑战一,除极少数高校仍可保留“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绝大多数(90%以上)设置英语专业的院校必须改变专业方向,走“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而如果仅剩几十所院校还在坚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那将是一个颠覆性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教师长期从事英语语言学和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他们中有多少人能接受放弃赖以学术和科研生存的专业?挑战二,“外语+”加什么?如果外语加商务、旅游、法律和区域国别研究等人文学科,英语专业教师经过学习可能还能胜任,但如果加医学、农林和工程等硬学科呢?而从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看,外语加理工、医、农等学科似乎比外语加人文学科如商务和法律等更为迫切。目前情况是,绝大多数高校(包括理工医农特色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在开设商务英语,甚至存在英语专业和商务双学位情况,美其名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或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但是,如果用英语学习商务或法律知识的话,又如何处理与本校商学院、法学院用全英语开设类似课程的关系?更关键的是,这种“外语+”复合型方向并没有跨学科,外语在这里只是一种工具。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的学习,即打基础的单纯语言学习和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并无特别的应用目的。第二种是全英语教学(English as a Medium Instruction, EMI),即用英语去学习文学、跨文化和语言学知识。在这里,英语是作为一门工具去学习知识,形成不了跨学科,就如同汉语学习文学、法律和工程等,不存在跨学科。第三种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即用英语语言学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如商务、法律和工程等)理论的教学,也即用语言学理论去研究某个特定领域里的理论知识或研究成果是如何用英语构建和传播的。用一种学科理论跨另一学科,这才是跨学科教学。
三、专门用途英语:从方法到学科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独特的学科理论体系、确定的研究对象、特别的研究方法、明确的研究者群体、相应的教育学术机构和出版刊物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等等。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证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性[8]。
应该说,专门用途英语最初只是一种有别于通用英语或普通英语的教学方法[9]。在需求上,课程设置满足特定的学习者的要求;内容上,课程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上,课程是关于专业和职业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教学[10]。专门用途英语作为教学方法时还只是一个语言工具。二战结束后,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的科技文献和各种出版物是用英语写成的。为了发展经济和外贸并向以美国首的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不少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迫切需要用英语作为工具在科技、经贸、外交、工程、交通、医学等方面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就出现了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经贸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EBE)和社科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 ESS)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又根据不同的目的派生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和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OP)等[9]。
专门用途英语研究者在从用英语学习和汲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公务员、警察、司法官、护士、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所用的英语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11],于是他们开始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尤其是功能语言学等理论方面进行解释,逐渐把重点从学习学科内容转移到研究这些内容知识是如何用语言建构和交流的。这样,专门用途英语就开始形成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例如,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是通过语言形式如句法结构等的选择来达到构建知识和交流经验的交际目的,表达同一意义内容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的依据有三个维度:语场(field,如领域/场合)、语旨(tenor,如交流的对象)和语式(mode,如口头或书面等)。基于功能语言学这一理论,专门用途语言学产生了三大理论,即语域、语类和元话语。
语域(registers)理论认为,各个学科表达的内容和研究范式是不同的,如人文学科通过引经据典来阐述观点,而自然学科大多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种不同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产生的研究范式决定了各自传播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的方式不同,各自选择不同的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劝说读者的修辞方式[12]。语言不仅因学科而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也涉及不同语类或体裁(genres)。语类由特定学科交流中重复出现的具有相同交际目的的事件构成[13],如实验报告、操作说明、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它们所使用的篇章布局、句法结构、修辞手段和话语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语类或体裁的写作目的不同,交流方式和对象等的不同。如:同样是“转基因对人体健康影响”这一话题内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所使用的篇章结构和语言句法是有区别的;同样是关于“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的内容,在国内政府文件和对外的答记者会上所使用的措辞也是不同的。元话语(metadiscourse)主要是用来传递作者的声音和表达立场态度的语言。Hyland[14]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科学这类“硬学科”和社会人文科学这些“软学科”在研究论文中使用委婉语(hedges)如might,seem,probably和强调语(booster)如certainly,definite等的比例往往大不相同,甚至在表述结果和结论时运用的报告动词(claim,suggest,demonstrate)也是很不相同的。如此,语域、语类和元话语形成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理论基础,用来研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是如何用英语构建和交流的。
四、英语专业中的专门用途英语方向
英语专业在国内这么大的规模,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分流到其他领域。前些年,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凭着他们较好的英语水平就业到外企或需要用英语交流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如外交、新闻、商务等)工作。但是,当与这些领域的专业毕业生竞争时,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他们是一个大挑战。因此,他们往往只能去从事这些领域的英语工作,而在撰写或翻译特定领域的商务合同、贸易订单、工程报告、操作说明或研究论文等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反映出来的对外交流问题不是英语水平,而是由于缺少特定领域的语域、语类和元话语等知识及训练。
英语专业学习的是英语语言共核,即不受地域、职业和内容制约的日常交流和读写使用的语言,而具体领域或行业使用的语言都有其特殊性。英语专业学生对他们今后要工作的领域或行业里各种体裁的特定句法结构、词汇特点、话语方式和修辞手段不了解,不要说还是无法很好开展工作,即使在本科专业学习中也难以学好学科知识。以文学期刊为例,有文学评论和文学论文等体裁,它们都有各自的语篇结构和句法修辞等。同样是写毕业论文,有的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写应用语言学方面,有的选择写文学方面,虽然它们是同一体裁,都是学位论文,但这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范式不同,构建和交流知识的方法有很大差异。前者往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后者则大多通过文献引用来阐明观点。它们不仅篇章结构不同,话语方式如引用方式等也大不相同,前者使用信息聚焦型(information-focused)较多,后者往往使用作者聚焦型(author-focused)来突出被引作者的权威性。可见,英语专业的学习同样需要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指导。
因此,面对数量庞大的、定位单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以及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笔者建议做出以下调整: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的英语专业,即除少数院校继续开展英美文学和语言学方向的英语专业,大多数转向新设立的英语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尤其是理工、农林、医科和能源等特色院校的英语专业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设置诸如工程、农林、医学和能源等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如英语专业医学专门用途英语方向,课程可有三类:(1)专业课程,如和医学相关的专业技术写作、技术翻译和专业期刊研究论文写作等;(2)语言学课程,如功能语言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等;(3)医学专业知识课程,如专业的概论性课程。
英语教师可以胜任这些课程吗?当然可以,除第三类专业知识课程可以由被跨学科的专业教师开设。没有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可以不熟悉理工、医科和农林等专业,但对篇章结构、句法结构、修辞手段和话语方式这些语言学基本知识并不陌生。他们通过一段时间对特定学科的各种常用语类的语言研究和训练,以及咨询专业教师,是完全可以掌握的。例如,笔者在最近两年撰写了《国际理工科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和《国际医学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是外国语言文学就写得比理工、医学科的老师差,因为用英语开展论文写作与发表研究成果是我的学科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他们至少可以有三个去向:(1)到相关学校或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领域)的技术写作与翻译、科研论文写作(如编辑与润色)、专业口笔译等工作;(2)攻读语言服务硕士专业或翻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MTI/DTI);(3)进入相关学校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从事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这三个方向都是各学校各领域目前最紧缺的。从事技术写作和翻译的毕业生,仅有扎实的英语水平是不够的,没有所工作领域(如医学、农林、航空等)的各种体裁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技术写作和口笔译工作的。其次,可以推进新兴的语言服务专业和翻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这两个专业由于定位不清(如没有具体职业指向)遇到不少问题(另文讨论)。鲜明地提出和设置语言服务专业(如医学方向)和翻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医学方向)将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意义更大的是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师基本来自传统的英语系,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难以胜任甚至不愿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方面学校的定位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的英语,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很少能开出有符合这种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这就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危机。因此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对于改变大学英语教师结构,推动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五、结语

20世纪,英语专业是一个香饽饽(英语专业毕业生似乎可以步入任何与国际交流有关的行业领域),扩招有一定的理据。今天,随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英语专业的大幅度压缩、关停并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除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绝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高校,尤其是理工医农等特色院校可以新设英语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方向以化解危机。其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能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分析和掌握被交叉学科的知识如何用英语构建和传播的,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笔者认为,英语专业设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比较“外语+学科”的复合型方向,优势体现三个方面:第一,前者是真正的跨学科,后者是用英语作为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第二,前者是英语教师能够胜任的,后者是受学科知识背景限制的,尤其“外语+理工医农”等;第三,能有效推进语言服务专业和翻译硕士/博士专业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 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分析
专业解析: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 专业介绍
英专分享|上外副校长谈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被批后的反思: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归属
高考志愿填报 最讲究高学历的七大专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