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血的雪族(连载71):追述凉山彝族头人斯兹伍各的一生

岭邦正

生于1912年的岭邦正,其彝名为钵什苏哈,是民间所谓“七个半印”的甘洛煖带密土千户末代土司。俄国流亡青年顾彼得于1940年在慕理土司岭光电的帮助下进入凉山彝族地区,他在岭光电的家乡甘洛田坝,受到岭邦正土司的热情款待。我们从他的探险旅行著作《彝人首领》中,看到了岭邦正当年的样子。这生动细腻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彝族土司的真实生活,其史料价值极高,殊为珍贵。现在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总管将我引到一间坐满彝族绅士的宽敞的房间里,然后把我介绍给一个窄肩清瘦、三十多岁的中年人[1],令我吃惊的是,他穿了一件汉式的长衫。他简明扼要地说道:“兹莫折哈[2]。”然后微微地鞠了一躬,往边上一站。他是一个身材消瘦、样子疲倦的人,这令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是这些剽悍的彝人的首领。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的坦诚亦为他所接受。他把我领到一个相邻的大厅,那里的长凳和椅子围着一个靠墙的台子,台上有一张铺着老虎皮的土司座位,许多武器挂在座位上面的墙壁上。折哈土司把我引荐给他的家臣和长老们。他们人多势众,大部分是老人,有的胡子花白[3],穿着深色的、绣花的、长及膝盖像裙子一样宽大的裤子。他们大多数人个子都很高,有的脸上还有刀疤,头上扎着黑色或蓝色的头巾。他们的长相都很凶狠威严,有一点点傲慢,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强大和无情的气氛,我简直怀疑到底谁来统治谁,进而暗自思忖,没有他们的首肯和赞同,兹莫折哈什么事也做不了。

每个贵族都有一个小听差来伺候,也可能是他们所青睐的农奴。这些年轻人戴着白色的头巾,穿着黑丝绒的衣服,宽大的丝绸裤子色彩鲜艳醒目:深绿色、樱桃红、蓝色或是柠檬黄。他们做事周到礼貌,但是,当他们从搬进屋里来的一个大坛子里倒酒和用碗分酒时,显得特别的自在和快乐。他们并不对主人谄媚,就像儿子一样照料喝酒的父亲,在需要的时候搀扶他们。

折哈土司举起一碗酒亲自递给了我。“Zhi wua!”他喊道:“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喝酒’的意思。”我喝了一口。这种酒是鲜红色的,里面还冒着金黄色的气泡。它喝起来好像粉红色的香槟酒,清甜可口,它的气泡使喉咙感到很舒畅,我在想它是什么东西做的。我喝酒的时候,贵族们都注视着我。

“你觉得我们的酒怎样?”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

“味道好极了。”我乐滋滋地又道:“这种酒有点像法国的香槟酒。”听我这么说,他们都很开心。

“这是用红荞麦和蜂蜜酿的酒,”他们告诉我。“Zhi wua,Zhi wua(喝酒,喝酒)。”我们不断地干杯,一碗接一碗地喝酒,于是越来越快活,把规矩和礼节都抛在了脑后。

与此同时,庭院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了进来,他们身着短外套和肥大的五颜六色的裤子,他们的彩色发结从头巾里伸了出来,银耳环、金耳环从耳朵上垂了下来,他们开始在扫得干干净净的泥地上成行成排地放了一些矮桌子和长凳。

太阳落山后,折哈土司示意我们出来,在桌子旁边就座。然后女士们出场了,她们从后面的阴暗处走了出来,穿着蓝色的有褶边和花边的喇叭花裙,穿着鲜红色、紫色或黑色的外套,头上戴着黑帽子,每个夫人后面都跟了一个打扮稍稍逊色、赤脚的女侍,手里托着一个装着食物的盘子。每个桌子中央摆着一个大碗,还有匙羹和用来喝酒的陶碗。这些漂亮的大碗是用木头雕出来的,有点像很大很深柄很短的香槟酒杯,边缘则涂了红漆和花纹图饰。匙羹同样是用木头做的,有一个长柄和同样的漆饰,这种匙羹柄与勺的连接处与西方匙羹不同。桌子上的木托盘里盛着一个厚厚的绿色的荞麦饼。荞麦饼刚刚烤出来,有一点苦味,但极可口。干杯之后我们便享受这些食物,然后酒碗里又添满了粉红色的清凉的酒,鹿肉、鸡肉、羊肉冷片和切碎的蔬菜又加了上来。女士们开始在其他的桌子旁坐下来吃东西,时不时站起来看一看大碗里面的食物有没有被添满,而年轻的男人们则忙于拿来更多的酒。这之后又有烤鸡、鹿腿和羊肉送了上来,我们用手撕着吃,或是用每个彝人腰带上都携有的锋利匕首割了吃。

当彩灯被拿到屋里来,汉式的纸灯笼挂在走廊里的时候,黑夜在不知不觉间降临了。满月像一轮黄色的圆盘从大凉山隐隐绰绰的山影中冉冉升起,柔和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山谷和庭院。丰盛的食物还放在桌上,碗里的酒也还没有喝完,但我们实在已经饱得吃不动也喝不动了。小伙子们这时拿来了曼陀铃和长笛,悠悠地奏起了思乡的曲子,然后他们开始唱了起来。很快,他们又转着圆圈跳起舞来,宽大的裤子胀鼓鼓的好像彩色的气球……

咒鬼与咒人

知晓凉山彝族的鬼神观念,是理解其传统思维的关键之处。就职于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的吉郎伍野先生是凉山著名彝族彝学学者,他于彝族鬼神的研究是深入而细致的。我们从他的学术论文《彝族咒术与咒诗》中摘取两段文字,以便读者对彝族的鬼神观念有所了解。

咒鬼,彝族叫“略茨日”,意为咒鬼术,是彝族民间常用的一种咒术。“略茨”,是彝族对一切妖魔鬼怪的统称,凡是因缠祟于人或给人带来各种灾祸或疾病的,都可以称之为“略茨”。彝族先民所创造的神鬼世界是个扑朔迷离神秘诡异的世界,他们认为大至宏观昊宇,小至微观细粒,都有神鬼或精灵的存在,天父地母、日光月辉、诸天星宿、雾霭云霞、风雨雷电、山川沟壑、杉林柏树、江河湖泊、植被禽兽,都有一定的精灵在主宰着兴衰败亡。作为世间万物中特殊存在的人类,依然也摆脱不了神鬼的主宰。这种唯灵思维既给予了彝族神鬼世界以存在的土壤,也给予了彝族神鬼世界以发展的空间。彝族民间神鬼之多,可谓一冠,仅能叫出名字的,就达数百种之多。彝族谚语说“好则成吉禄,坏则成略茨”,冥冥中的神灵也会变成鬼怪来作祟于人,也会成为“略茨”。同时,彝族民间的神鬼都被人格化,又认为也只有采用人格化的手法对付,才能制服鬼怪,于是就有了咒鬼、驱鬼、宴鬼等针对于鬼的仪式。

彝族民间以为,凡是做一次较大的仪式,不论是为了渡送祖灵,还是为了治病救人,都必须先进行咒鬼仪式,将鬼怪驱逐出去,才有利于进行其它仪式。又以为鬼怪恐惧光明,喜欢黑暗,爱于深夜活动,所以咒鬼都选在夜间进行。咒鬼仪式既可在其他仪式之前进行,也可单独进行,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长则达九夜,短则只有一夜,但必须为单数。咒鬼仪式用的牺牲根据其咒鬼规模大小和时间长短而定,有绵羊、山羊、猪、鸡各一的“四类四个”,有山羊或绵羊、猪、鸡各一的“三类三个”,有猪、鸡“两类两个”,最少可以只用一只公鸡。牺牲忌用雌牲,忌用山羊、绵羊而不用猪,忌用山羊、绵羊和猪而不用鸡。

彝族谚语道:“不会咒鬼术,不能算毕摩”,咒鬼术是毕摩常行的仪式之一,凡是毕摩都会行这种仪式。一般性咒鬼仪式的程序为:毕摩插十二护毕神座,扎鬼偶草像做鬼板,备妥一应用物,然后开始放烟火、烫净石、寻宗祠、报人丁、请神灵、祛业净业、绕匝、打杀牺牲、将牲血洒于神座上祭献神灵、掷鸡尸占卜、报牲遣牲、祭献烧肉、献茶、吃饭、防同食、掷鬼板鬼偶,最后通宵达旦阅诵《咒鬼经》等咒术类咒诗。

咒人,彝语叫“摄日”,意为诅咒活着的人。行咒人之术一般是在人与人之间出现杀亲、拐妻等仇大恨深时,当事人又没有办法进行挽回和报仇的条件下,邀请具有很高法力的毕摩对仇人施用一种巫术,旨在置仇敌于死地或降祸于仇家。能够做咒人仪式的毕摩必须精通起咒和反咒,否则对毕摩自身不利。由于咒人仪式系黑色巫术,不仅具有神秘性和恐怖感,而且也非正义,不论为了什么原因诅咒都是一种作孽的行为,有悖于自然规律,所以做该类仪式毕酬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毕摩都不愿做。据传在民主改革(1956年)之前,因冤家林立,在彝族民间做这种仪式的还比较多,居住于美姑车兹库伙嫫的沙马曲比家俄尔比普之孙拉伙兹突、居住于昭觉木抛拉达的木古惹古家诺毕甲古克萨、居住于美姑莫伙瓦候的阿孜惹额家比者拉日夫一等,都是以咒人术著名的毕摩,其中拉伙兹突在他一生中所做的咒人仪式和反咒仪式不下于百次,而且都有一定的结果。民主改革后,由于此类仪式系黑色巫术,虽然此类仪式的报酬也很高,但容易引起冤家甚至造成解不开的宿仇,所以毕摩一般都不愿做此类仪式。



[1] 岭邦正土司时年二十八岁。

[2] 折哈:应是“苏哈”的另一个音译。

[3] 凉山多数地区的彝族男性不留胡子,可能甘洛田坝靠近汉人地区,被称为熟彝,其习俗受汉人影响较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饮食人类学】【巫达】: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 ———彝族饮食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过程的人类学阐释...
丁木乃 | 神圣与秩序:凉山彝族洁净与污秽观念的文化诠释
彝族土司的那些岁月
有血的雪族(连载5):追述凉山彝族头人斯兹伍各的一生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档案珍品)
月城·越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