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黄帝内经》15-玉板论要2;16-诊要经终论1
​四、虚实脉、孤脉
搏脉庳躄,寒热之交。
关脉是阳,尺脉是阴,关脉比较大,阳比较浮起来一点,阴自然而然会比较稍下一点。如果说阴脉变得越来越小,阳脉变得越来越大,底下浮到表面上来了,这就是阳要出来了。本来就有阳,内脏里面的阳要往外走,阳就是动能,他的能量,他的生命力一直往外走,这是搏脉,因阳是主关节四肢,手足不遂。
当人受到外在的邪来侵犯身体的时候,内脏的阳会出来跟它相抗的。本来皮肤外面就已经有阳,足够对抗环境的改变,当表的阳没有办法对抗外来的病邪的时候,身体里面的阳会自动出来跟它对抗。对抗就产生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之下,阳赢了就是热,阳输了就是寒。
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脉独盛于寸口,如果说寸口摸到脉,后面的子脉没有了,就是独盛于寸口,这种情形表示阴气已经消解了。反过来,脉独盛于尺则表示阳气衰了,因为阴脉太大了。阴脉过大叫做孤脉。脉形如果是中空没有力,血不够了,总是血不足的话脉会脉会变大,因为里面是空的。后面会讲到芤脉,芤脉就是中空的脉,失血,血不够的时候,脉形会变得很大。
如果手臂从关到尺阴的这一段,尺内看到的青筋很多,这就是贫血。看气色,脸上本来胃气是带一点黄,当脸上比较暗,胃气看不到,五味入口到了胃里面,没有办法化生成血,就会有血不足的现象。这就是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血不够了。不管是孤阴之脉或者是孤阳之脉,都是危险。
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不所胜曰逆,逆见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虚脉很好治,如果是孤阳的脉,阴没有了,孤阴的脉,阳没有了,都是不好治的病。
如果只是摸到虚脉,虚脉很好治,虚就是里面什么都没有长。所以如果病人本来是实脉,本来是重病的,从实脉治成虚脉,非常好。病人从生病回到正常之前,都是纯虚症。人体就按照阴阳平衡的道理来走,跟个奇恒、揆度是一样的。
第16篇 诊要经终论
一、十二节气与气血变化
诊要经终论又把前面 12 章重新复习一遍,而且讲得更细了。
这个黄帝问了,诊断和治疗的重点在哪里?怎么样抓到它的要领?
歧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 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天地之间,动物的本性,很聪明的会按照节气走,只有人不按照节气走,动物没有豪宅,也没有暖气,冬天也没有死在冻疮,人会生冻疮,还会冻死。
故春剌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闲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闲者散下。
前面讲的是 12 个月的节气,阴阳的变化。因为这样,所以春天的时候是刚开始,天气和地气在变动,这时候病在皮肤,肌肉交接的地方,浅刺出血就好了。春天是一二月,如果严重了,会传到内脏里面去。一二月是肝脏了,三四月就是脾脏,诸如此类的。
夏天得病的时候,刺这个络俞穴,刺它更细的地方,是孙络,很细微,四肢末梢的地方,放一点出血就好了,病邪就会去。因为气当旺,人的气跟天地的气一样,当旺的时候病邪都不容易进身体,都在皮肤表面。治病或者诊断,不要太过,也不要不急,病得浅就浅治,病得深就深治。
针灸春夏浅,秋冬深。因为季节的变化,到了夏天更浅,走到皮表了。秋天从皮表慢慢走到骨边,所以天气冷下针可以下得深,下得骨头旁边。秋刺皮肤循理,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刺下去,等到病人气色变为正常,就可以起针。任何病在表的时候可以用,真正内脏病这个力量是不够的,这是里是讲病邪刚入身体的时候,上工就是病邪一开始进来就开始治疗。
这一段讲四季病邪刚进来时要怎么做。冬天寒气比较重,病会比较深,下针都下在背后俞穴和腹穴上面,背的俞以穴为主。病是重者,下针一定要深。
二、四季下针法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髋,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㝱。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春天应该刺在春的位置上,刺到夏分,就会造成不及而伤的元气。夏天的时候,病在皮肤表。人的骨是冬天,骨头旁边有筋是春天,夏天就是血脉,脉搏。春天针要下在筋上面,但如果下在脉搏上面,没有下到筋,不够深,是不及,力量不够,病不但不能好而且气到会乱。因为动到气了,针一下去,病人的气就会开始动。下到不及的时候,第一个影响到正气,因为伤到正气,病气也没有去掉,气会乱。气一乱,病邪就会趁乱而入,会造成人不想吃东西,而且呼吸很短,少气。
春刺秋分,秋天和冬天针要下到骨边,而在春天针下得太深,太过,会造成人受到惊吓,容易哭。
秋刺冬分也是太深,深达到骨边,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这里讲了很多的这个症状不容易搞清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辩证,不及的症状是静,太过的症状是动。比如说不讲话,少言、懒言,爱坐在那边,这个症状是不及。太过了会产生动,会动到内在的气。本来情志很平稳的,结果情志变得很高亢,话会变得很多。
夏天应该在血脉旁边,肌肉中间。如果刺的是春分,很浅的,力量不够病不会好。
神分阴阳。阴是讲魄,阳是讲魂,所以神魂魄三者是一个,但都是出于神。魄主静,魂主动。魄带病的时候,小孩子晚上睡觉起来梦游,大白天不喜欢在外面跑,跟小孩子玩,喜欢躲在衣橱里面,衣橱门关起来,喜欢见暗,那主静,看肺。
我们知道动静,知道病在魂在魄,晓得用阴药还是用阳药,症状在阴阳哪边。所以辩证主要就是辩阴阳。一个人话讲的很多是阳,一个人不想讲话是阴。其实重点是在这里。
三、短刺针法
凡刺胸腹者,必闭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胸腹下针,一定要避开五脏,扎背针的时候都斜刺,到了肚脐第 14 椎以下,才是直刺。
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胃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
短刺就是用很短的针刺下去就好了。第九刺称为短刺,短刺是治骨痹,12刺用得很多,短刺是骨痹,治骨病,比如风湿关节炎,骨头的病,骨头痛,因为骨边很浅,一扎就扎到骨头了,只在痛点上面,在骨头上面磨搓,这叫做短刺。
心痛时在痛的位置刺一针,再在背后相对的地方刺一针,这是偶刺法。刺到肋骨即可,不可穿过肋骨刺到内脏。可拿两个雷射的笔放在旁边,然后两个对刚好碰到线。针一下去就好了,这两个是阴阳,背后是阳经,一插上去马上阴阳就通了。中医就是在阴阳平衡。比如说病生在外面就是阳,阳就在外,阴在内,如果长的肿块,青春痘、脓肿,阳很好治。如果凹进去就不好治了,阴病难治。讲话声音还很大,病很好治,脸色苍白讲话没有气的,是阴病比较难治,诸如此类。整本内经就是在讨论阴阳,分辨阴阳。那诊断也分阴阳,药也分阴阳。
四、摇针:治肿病
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摇针是泄气,是在肿病的时候用的。刺到经络上的穴道的时候,不可以摇,这是刺法的大要。要刺在肿的地方,一个是形肿,如果你手肿起来,我们针这样下进去,摇大针口,脚踝如果关节肿起来,我们商丘透过去的时候,摇大针都可以。
三皇是水道,因为脾通水,水道的位置上,病人脚水肿的时候,针扎进去摇一摇出来,肿症都可以用摇针,摇完出来以后,因为是水道上面,不会出血,会出水,压力就会释放掉,病人胀痛的现象就会疏解,而且,下针以后病人小便量会增加。
注意在经络上下针不要乱摇,这是刺的道理。所以整本《黄帝内经》跟针灸是完全是密合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黄帝内经译文
四季下针法-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16.2)
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
021.倪海厦黄帝内经21集(字幕)_
倪海厦注《黄帝内经》第十四--十六篇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一四八)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