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並其進展

一 緖言 關於中國婚姻之史的敍述,愚曾倣梁任公縱斷爲史之法,在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寫有中國婚姻史一種,係就婚姻範圍,婚姻人數,婚姻方法,婚姻成立,婚姻效力,婚姻消滅等端,分別史實而明其起源及變遷。卽多年前所寫之中國古代婚姻史,雖以古代爲限,依然就各個婚姻問題分別爲述,並未根據太古及夏商周之朝代而橫斷之。蓋『史之爲狀,如流水然,抽刀斷之,不可得斷』(註一;)而婚姻問題之內容又極複雜,起源變遷旣不一致,前後錯綜,尤難劃分。故以古代中世近期爲斷,已近勉強,則通常以一姓興亡之朝代爲斷,更莫能會通古今,得知原委矣。他如依個人主觀上之或種標準劃分時代,隨而定中國婚姻之經過次序,或可就一部分之史實而作說明,究未能羅列全豹於內。況見仁見智各有不同,就史言史當摒主見,亦未敢從之也。 雖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縱□爲史固詳知各事物之先後,而就一種現象之全體,擇其大量上之同異,姑爲階段之劃分,則如整個的婚姻現象之變遷,當亦能粗知其先後焉。換言之,以朝代及或種標準述中國婚姻變遷之跡,愚誠不採此例,但就婚姻現象之本身,求其大量上之變遷,並依其變遷之本身,求其史實上之階段,或可一試爲也。據此,關於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進展,除婚姻制度之前期,應視爲『婚源』外,似可分爲三個主要階段以明之。第一個階段爲婚姻制度之開始,其規範完全受『婚俗』之支配;第二個階段爲婚姻制度之確定,其規範最後受『婚禮』之支配;第三個階段爲婚姻制度之保障,其規範須兼受『婚律』之支配。 所以將『婚源』與『婚俗』分開者,因最古之世,人類之兩性關係純然爲自然法則所控制,旣無『嫁娶』之事,且亦不成其俗。於是夫婦之名不立,婚姻之稱未有,自無從而言婚姻制度也。西儒每以父系中心時代之開始,爲現代婚姻制度之開始(註二,)雖非可爲定論,要足證明婚制之開始期必較後也。其在中國,婚姻稱謂與禮相輔,尤晚於嫁娶事實,則完全表現於婚俗階段之婚姻制度,在嚴格的用語上已不得以婚姻稱,況其前期之兩性關係乎?(註三)殆人類知識日有發展,兩性關係之結合漸生規範,遂因『婚俗』而異其制,味斯忒馬克(E. Westermarck)所謂『婚姻乃經過某種儀式之男女結合,爲社會所許可者,此種制度必以社會之許可爲其特徵,到處皆然』云云是也(註四。)再後,禮從『祭』生而以『義』起,兼具不成文法之性質,於是以往及各地之種種婚俗,一皆折衷於禮,而依『婚禮』中之六禮程序,使男女兩性爲所謂婚姻之結合。羅馬法家摩德斯體奴斯(Modestinus)有言曰:『婚姻爲男女以終生的共同生活爲目的之結合關係』云云,頗可用以解釋中國往昔『婚禮』支配下之婚制。更後,禮刑合一,典章漸備,明刑所以弼教,申律所以輔禮,遂以『婚律』之力量,對於確定之婚制予以保障,反之,對於婚外的兩性結合,亦取締之甚力。今日法律學家謂『婚姻乃具備法定要件之一男一女,以終生的共同生活爲目的之結合關係』云云,卽在中國往昔婚律存在期間,除配偶人數一點外,仍如此耳(註五。)綜上以觀,原始人類兩性關係之表現,出於保種之自然法則所致,乃一自然現象也。受婚俗支配之男女結合,純依習慣爲之,而無所謂『禮』『律』之限制,乃一社會現象也。禮爲社會意識之結晶,並具有不成文法之性質;其所表現之婚姻事實,乃一社會現象而兼法律現象也。至於在婚律支配下之婚姻制度,如僅論其本身,而將輔禮弼教之目的不問,乃又一純然之法律現象也。然則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並其進展,由『婚源』而『婚俗』而『婚禮』而『婚律,』亦不外由自然現象而社會現象而法律現象之演變已耳。 惟須知者,此種階段之劃分,無非就其顯著之變遷而爲大體之觀察,仍然不可即認『婚源,』『婚俗,』『婚禮,』『婚律』爲採用所謂橫斷方法之絕對標準。以婚源言,固係指婚姻制度發生以前男女之結合關係,然因中國乃逐漸倂合各族以成漢族,而各族之進化時期,遲速不一,關於婚源之推測,亦不過就原有諸夏方面立論,不能推及以後附入之他族方面。其在他族未附入漢族以前,或久處於原始之形態中,而漢族同時則已入於他一階段矣。以婚俗言,雖可依社會學家之見解,將各種婚俗爲前後之排列,然因中國古代各朝不必皆如後世之前仆後繼,至少殷周爲各自發展之部落,則同一時期婚俗之表示,各部落間要難謂其彼此皆屬同一方式,先後之差自所不免,而或種婚俗,此有彼無,又必有之事也。以婚禮言,誠使婚姻制度取得確定之地位,然婚俗仍非完全被其吸收,詩經及春秋經傳所載各地習俗及貴族越禮嫁娶之例甚多,其明證也。此種婚俗之延續,即在後世以迄今日依然不衰,窮鄕僻野之婚姻陋俗,昔人既有記載,吾人並習聞焉。以婚律言,實使確定的婚度得其保障,然婚律所表現之範圍究屬狹小,而婚禮之勢力同樣存在。一則婚禮不必皆可歸納爲具體之條文,再則婚禮之『儀』的方面,早與習俗相合,各地自成風氣,不能強同。苟非爲有害公共秩序之頽風陋俗,亦惟有讓其習慣之自然存在耳。因而對於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並其進展,祇能謂以『婚源,』『婚俗,』『婚禮,』『婚律』各點,粗略地示其原始及變遷之主要情形,非敢謂在每一階段中之整個的婚姻現象,皆絕對而完全地受某種勢力之控制也。蓋就兩性關係所受控制的勢力之次序言,屬於自然現象者在先,屬於社會現象者次之,屬於法律現象者又次之,僅依是劃分其階段而已!易詞以言,婚姻制度於屬諸法律現象以後,依然爲社會現象之;一有若籜龍,前後層接,若視同竹節之上下相續,則有失矣。 二 婚姻制度之前期——婚源 原始人類之兩性關係究爲如何狀態,社會學家聚訟未息:莫爾干(Morgan),斯賓塞(Spencer)等皆主張人類最初似爲亂婚之動物羣,以後始達於羣婚偶婚之階段;味斯忒馬克,愛爾烏德(Ellwood)等則認爲亂婚或反著於社會進步以後,而原始人類即實行偶合的一男一女之生活(註六。)然無論如何,各家類多本主觀之推測,以定其說,並各於現代幼稚民族方面以求其證,則原始人類之男女結合,殊難一律稱其爲亂婚或非亂婚。然則中國太古之世,是否經過此亂婚時代?欲爲確切之答復,亦惟有就中國原始之事例而求之。無如原始事例在史前期,旣不易考,求其次者,又祇有遠承中國往時學者之見解,論其有無焉。中國往時學者則固承認有此亂婚事實之經過也,不過近代社會學家之所謂亂婚,係指男女結合漫無標準而言,故凡有一定規則者,無論爲血族婚,爲族外婚,即非亂婚;中國往時學者則基於禮之見地,將聘娶婚以前之任何男女結合,槪以亂婚目之,是又不同(註七。)茲惟就婚俗發生以前,原始人類之兩性關係依中國往時學者所承認之傳說及推測而論斷之。 第一,懷母之說 管子君臣下謂『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居羣處,以力相征』商君書開塞篇謂『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呂氏春秋恃君覽謂『其民聚生羣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婦男女之別;』白虎通號篇謂『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臥之詓詓,行之吁吁:』皆想像獸居羣處時代之男女結合,爲亂婚之形態也。故由子女爲言,知母而不知父,由男女爲言,亦即莫知誰妻,莫知誰夫矣。此在後世,自不視其爲正,然中國往時學者,亦有認其爲自然現象之當然結果者。儀禮喪服傳曰:『禽獸知母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斯以『不正』視之也。揚子法言問道篇曰:『或問太古德懷不禮懷,嬰兒慕,駒犢從,焉以禮?曰,嬰犢乎!嬰犢母懷不父懷,母懷愛也,父懷敬也,獨母而不父,未敢父母之懿也。』斯以『當然如此』視之也。 第二,感生之說 中國古昔尙有感生一說,亦隱然含有承認亂婚之意味在。感生說云者,謂『古神聖人皆無父,感天生』是也。今世學者或謂此係原人社會未知生育之理,而以孕歸於所感之象;或謂此係母系社會之特徵,人皆知有,母不知有父(註八。)愚謂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歌詠,『始祖者感神靈而生若稷契也』之傳說,與夫姜嫄履巨人跡而生后稷及女脩呑玄鳥之卵而生大業種種記載(註九,)果有其事,則所感之龍鳥星虹及巨人跡一類之象,當係圖騰之名;所謂感於某物而生育者,在傳說之來源上,其初意或示最初期圖騰內之亂婚耳。而以神靈稱之者,乃後世旣諱其亂,又不能不爲始祖之尊,遂以感神靈而生爲言矣。其實無父之生與不知父之生,事本同一,在價値上究無若何區別也。此種傳說,不特諸夏民族有之,即如隋書東夷傳載,高句麗之祖朱蒙,其母爲日光所照,感而生卵,朱蒙遂破卵出;百濟之祖東明,有物狀如雞,來感其母,遂有娠:則在他民族中亦然。感生說暗示最初期圖騰內之亂婚事實,或又東方各族之通例也。 第三,雜交之說 感生說雖以龍鳥爲孕育之對象,尙不過謂其感之而然,漢魏以後,並有與異類雜交之臆說,顧皆含有輕視他族起源之意,一如現代白色人種排斥有色人種而唱人種二元說之謬論,實不足爲訓。例如後漢書南蠻傳謂高辛氏以其畜狗——槃瓠——有斬吳將軍首之功,以女配之,其後子孫滋蔓,號曰蠻夷;魏書高車傳謂匈奴少女之爲狼妻而產子,後遂滋繁成國,卽高車是;隋書北狄傳謂突厥之先爲鄰國所滅,僅存一兒不死,後與狼交,狼生十男,其一爲阿史那氏,最賢,遂爲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云云:皆是。夫此種相交之不合事理,自不待言,但視犬也,狼也爲圖騰之表示,則如有其傳說,當亦有最初期圖騰亂婚之跡在焉。況如牙門建狼頭纛,或即圖騰之遺俗乎?此雖非直接對諸夏之初民而言,但亦足證明中國往時學者承認原始人類經過亂婚時代,無處而不表示也。 『人類由亂婚之動物羣,』再進一步,據若干社會學家之言,則爲羣;婚羣婚爲名固與亂婚有別,第由其羣內各個男女觀之,仍未脫離所謂亂婚之狀態,因其有關婚俗,故於此不論焉。惟須一言者,原始人類之兩性關係,旣爲一純粹自然現象,受生物保種法則之控制,自無特殊之目的可言。其所以結合者,價在客觀地位上居於『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而已!(註一〇) 三 婚姻制度之開始——婚俗 中國往時學者,雖承認原始亂婚之經過,然視爲伏羲制嫁娶,女皇氏通行媒,黃帝別男女以後,即入於婚禮支配時代註一;一)而抹去婚俗爲婚姻制度之開始一階段。此其故,實大受儒家託古改制之影響。儒家維持宗法社會,並改變周初禮治之精神而擴大其效用,遂將禮之起源推而遠之,於是婚姻卽於『別男女』一目的下,認爲古聖人早已制禮,以『坊民之淫,章民之別』矣(註一二。)不過間接根據古代各種零碎之史實傳說,及其掩而未能盡蔽之記載,與夫近代發現之地下新史料;並參照社會學家之見解,旁證各幼稚民族之習俗:則吾人對於婚禮以前之婚俗,固不難推測一二也,質言之,自所謂唐虞迄於夏商與夫周在部族時代之前期,其婚姻制度實皆處於婚俗支配之下,而行媒之通,姓氏之正,尙在其後,殊非於所謂伏羲其人之世卽已如此。 第一,由羣婚而趨於偶婚之習俗 羣婚(Group marriage)謂指一羣之男子與一羣之女子間所成立之婚姻,即多夫多妻制是,而與個別男女間成立之偶婚(Individual marriage)有別(註一三。)羣婚之事實,學者已不否認,惟關於其演變之跡則有兩派。或稱人類由亂婚進而限制不同輩行間之交合,於是首由自己兄弟姊妹間構成血族羣婚制,再進而由一旁系兄弟與另一旁系姊妹間構成亞血族羣婚制;由此更進一步始發現以後之各種婚制(註一四。)或稱羣婚制爲一夫多妻制及一妻多夫制之混合,並非最早之婚姻形態(註一;五)中國學者中,除鹽鐵論謂『古者夫婦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與歐美十九世紀以前認一夫一妻制爲婚姻制度之原始形態,屬同調外,餘皆視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爲婚姻形態之最早者,其承認中國曾經過羣婚階段者,乃現代之說耳(註一六。)愚以爲中國古代之經過羣婚制確有痕跡可尋,旁證亦夥;而在盛行羣婚之際,倘事實上兄弟之行或姊妹之行,祇存一人,當卽變爲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亦事理之常有也。且依社會學家言,羣婚制中有時恆發生正夫正妻之關係,卽男擇一女爲正妻,餘女則爲副妻,女擇一男爲正夫,餘夫則爲副夫,是又含有對偶婚姻之傾向矣。是故謂中國婚制——就男女結合之人數而言——起於羣婚,再由羣婚而多妻或多夫而一夫一妻,或爲其演變之概略情形,亦未可知。然則關於羣婚之事,於何證?之〇 血族羣婚制不可得而明也,但漢書旣載『槃瓠六男六女,自相夫婦,其後滋蔓,號曰蠻夷』之傳說,似可旁證諸夏之先或亦有此習俗。亞血族羣婚制係以同族遠支之兄弟姊妹,成立一羣之夫婦,郭沬若在其中國古代社會硏究中,曾舉舜象之故事爲例。以楚辭天問篇『眩弟並淫,危害厥兄,』爲舜象羣婚之一證;以孟子『象曰「……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爲後人修改舜象共婚故事後僅存之痕跡。依愚觀之,堯果有釐降二女之事,則試舜也,何必二女?斯不能謂非羣婚之習慣而卽然也。其在殷世,於下辭及保定南鄕出土之勾刀銘語,槪以衆祖,衆父爲言;凡祖妣一列者,皆爲祖妣,父母一列者皆爲父母,其問或僅有『大』『仲』之別,而終無伯叔子姪之異。其結果,自男女而言,則爲多夫多妻,自子女而言,則爲多父多母,實不能謂與羣婚無涉也。且按諸史籍所載,殷世父子之特殊關係不明,兄弟之輩行可數,其繼承並以兄終弟及爲原則,亦與羣婚存在之推測暗合。不特此也,愚並從周興以後之禮制及稱謂方面,對其所遺之跡有所證明(註一七:)例如禮運曰:『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斤斤以其年爲合男女之條件,即隱然以同輩行之意味爲重,而同輩行固羣婚制之所遺也。於是『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而謂弟之妻「婦」者,』殆爲離開羣婚後之事耳(註一八。)是故往時學者,言及男女有別,即特別重視兄弟之妻之隔離,禮於娣姒有服,而在唐以前,獨於嫂叔無服,所以推而遠之者,或不外防其再蹈羣婚之轍,故愼之又愼也。且在『男女有別』一語之外,又有『夫婦有別」一語(註一九;)前者當係對輩行不,合之亂婚而發,後者當係對輩行相合之羣婚而發,仍不能以純粹之重複語解之。他如詩經小雅『言旋言歸,復我諸父;』諸父係包括所謂世父叔父在內,或亦係沿羣婚衆父之舊而稱;禮記曾子問『不得嗣爲兄弟,』疏謂『夫婦有兄弟之義,』以兄弟稱婚姻,更與羣婚之經過有其呼應也。不過因『夫婦有別』之原則確立,遂致羣婚制於周興以後,卽已吿絕,學者雖或指有其事,然皆屬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之變例而已! 羣婚習俗旣使婚制開其始,而延續於殷之世,但同時一妻多夫制與一夫多妻制,如前所述,亦漸由羣婚制中演變而出焉。蓋史稱黃帝以螺祖爲正妃,帝嚳帝堯各立四妃,其一爲正妃,舜不吿而娶,僅三次妃(註二〇;)其事果確,當與羣婚有關,黃帝等或即所謂正夫也歟?然在無兄弟以作所謂副夫者,則由羣婚制一變而爲一夫多妻制矣;反之,無姊妹以作所謂副妻者,亦必變而爲一妻多夫制矣。由羣婚制所演變之此兩種婚制,一妻多夫制在母系社會中頗爲發達,殆父系社會成立,即已衰落,後世僅成奇例,惟邊族基於男多女少及婚娶艱難之原因,雖在父系社會中仍存其制者有焉。至於一夫多妻制有利於男權,遂變其形態而存在之,觀於甲骨文中有『妾』之一字,則此變態之一夫多妻制,當殷之世,或已濫觴。此外,在羣婚制中,因有正夫正妻之關係在,是已具有對偶婚姻之傾向,則一時之偶婚制亦必由羣婚制演變而出也。此種偶婚制又係一夫一妻制之前身矣。 第二,由內婚而趨於外婚之習俗 此種內婚外婚之稱,係就族內婚族外婚而言,他不與焉。母系社會以族內婚制爲主,起源甚早,血族羣婚制卽已如此;亞血族羣婚制雖伏外婚之機,然而其所婚者,仍爲同族之遠支一羣兄弟與一羣姊妹之結合。是故史稱唐堯二女下嫁虞室,及堯舜同爲黃帝之後云云,果皆盡合事實,亦可並存而不背,此正足證明其爲族內婚制也。惜乎儒家假定自三皇五帝以來,即爲父系社會,羣婚制旣所否認,且將與母系社會俱存之族內婚制務去其跡,致吾人無由從正面得有記載。但周代以前稱君曰后,散見詩書,而下辭中之毓字,」—意指母之最高屬德爲生育——卽后字,用稱其先王(註二一,)卽可證明母系社會之存在,在殷之先王時代尙然,且與其採羣婚制爲合也。不過殷世雖採母系之族內婚,女子以名不以姓,自無所謂同姓不婚異姓主名之說;但依禮記大傳所云,殷人五世之後即可通婚,則較古之血族婚範圍自廣,實一族內婚制中之外婚制也。惟殷至於末世,則已進入父系社會,毓字之不稱後王,與夫易經之『帝乙歸妹,』晉語之『殷辛伐有蘇,有蘇人以妲己女焉』云云,皆可取以爲證。其間或經過外來男子當權之時代,而始由母系社會過渡於父系社會,似非完全臆說。他之部族,除周以外,當必有同然者。觀於古代各姓槪從母系,面史所傳之事功,賴多歸於所謂男子之身,果係確爲男性,或此故歟? 周之先世后稷,既以『后』名,或仍爲農業社會女酋長之稱。顧殷周各自爲部落之發展,其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採取族外婚制當早於殷,故殷僅妲己稱姓,周則大姜大任,大姒,邑姜皆以姓著也。其間或經過外來女子當權之時代,以爲母系達於父系之過渡,觀於太姜等皆被稱爲賢婦人,或又入亂臣小人之列猶存母權社會之迹,可知也。且九族之最古解釋,尙列母族妻族於內,亦可證明由母系社會,經過母權社會,然後始達於父系社會焉。此與殷世母系父系交替之跡正相反對,蓋殷例之交替,係以「男權大於女子」發生較早爲假說,周例之交替,係以「母權大於女子」延續較久爲假說,兩者皆有存在之可能耳。愚故如是擬之,確否尙待硏究。 第三,由掠奪婚而趨於有償婚之習俗 自相結合之血族婚並無嫁娶事實可言。亞血族之羣婚既爲遠支同族間之婚,嫁娶之機或即濫觴於此。不過正式開嫁娶之端,究推掠奪之方法也。掠奪成婚通常謂係父系社會族外通婚之事,其實在同族間及母系社會中亦有以掠奪爲婚姻之手段者(註二二。)遠支兄弟姊妹間之羣婚,如各在二羣以上時,關於婚姻之選擇必有爭執,有時卽不免以掠奪爲最後辦法;其時女子強健,所被掠奪者當爲男子,故兄弟之行僅爲一人者,則更便於掠奪矣。除此掠奪婚之雛形外,由母系社會演變於父系社會之間,似與掠奪婚尤有關係。蓋時代推進,女子體格漸弱,無論爲族內固有之男子或由外而入之男子,較後皆負戰爭責任,於是從戰爭中所獲得之女子或賜與戰士,爲其獨占之妻妾;同時他族中之婦女旣被掠奪,遂與本族脫離,其被掠前之子女不能不從其夫,而屬於父族,此又使母系社會根本動搖焉。如前所述,殷之部族雖大部分處於母系社會,母妣不來自異族,然與父系社會既有交替之期,爲男權社會之表現,則本族之男子爲滿足其外婚的性之本性,並以獲得婦女爲增加財產之方法,益以掠奪婚是務矣。觀於甲骨文中妻妾等字之卑屈的表示,此種推論,或非盡虛(註二三。)且殷在末期,父系社會已立,而紂伐有蘇,以妲己歸,是猶以掠奪爲其得妻之手段也。至於周一部落,走入父系社會較早於殷,掠奪婚必先有之,惟女權因傳統關係未見卽絕,妻之地位或未必如殷之低下,又所異耳。此種掠奪婚雖爲儒家所否認,但易經屢以『匪寇婚媾』爲言,「寇何事耶?」而與婚媾同稱,當爲掠奪婚之表示無疑。說文並云『禮,娶婦以昏時,故曰婚;』夫娶婦必以昏者,掠奪必乘女家不備,以昏爲便,後世沿用其法,而定嫁娶之時;因男於昏時而往,女遂因之而來,此又婚姻一名所由成立也(註二四)。 掠奪婚之形式雖發生較早,而因掠奪不免時含危險,卽一次成功,仍有復仇或被奪回之憂慮,究非唯一而和平地得妻方法;於是在周或其他部落族方面,遂卽發生所謂代價婚之形式。代價婚原可分爲交換婚,服役婚,購買婚三種,而此三種之發生先後,學者見解旣不一致,中國古昔是否皆有此種婚型,尤無直接證據,故難爲確定之次序排列大體言之:由掠奪婚進而爲代價婚,其始或未必全以物品或金錢爲掠奪之賠償。蓋其初,財貨觀念尙甚幼稚,而掠奪異族女子又以收其勞動力爲主,則欲變更強暴的掠奪,爲和平的外婚,在女家自以一女易女,爲其所願,此社會學家所以有謂交換婚之起源,乃由掠奪婚而逐漸發展者云(註二五)。中國自亦同然。西周之初迄於春秋,姬姜兩姓世爲婚姻,或其延續也?歟倘交換而無女子時,即須男子先爲女家服以勞役爲其代價,是爲服役婚,觀於秦策謂太公望齊之逐夫,則或由姜姓一部族之服役婚俗而演成贅婚一事,未可知也。不過在購買婚時代,富家購買,貧家服役,仍可同時存在,則說者謂服役婚係由濟購買婚之窮而始成俗,似又不盡其然。購買婚之存在於中國古代,雖亦無直接史實可據,然在購買婚之實質上首必視女子爲貨物,而古以妃字稱男子之所配,此妃字實取義於『帛匹,』旣已如此矣。次必有物品以購買,而史屢言某某制嫁娶,以儷皮爲禮,或並曰『由是嫁娶取儷皮之俗,』儷皮之俗實卽購買婚時代買賣婦女之俗也(註二六。)且後世婚禮中,納采,納吉,問名,請期,親迎皆用鴈,藉表敬意,獨納徵用玄纁等物,當必有其所由;他如『女子許嫁,纓,』『主人入,親脫婦之纓,』以及婚禮之所以重視媒妁,又無一不與購買婚之遺跡相關(註二七。)其實在禮制上所承認之聘娶婚,實卽由購買婚演變而來此乃繼掠奪婚而興之一最主要方法。周在部族時代,雖傾向於交換婚,而此繼起之購買婚當爲其部落內之人民,以及其他部族間所已盛行之俗焉。 抑尙有言者:在婚俗時代,關於婚姻之目的,一般地似以經濟原因爲主,生殖原因次之,戀愛原因又次之。不過在特殊場合,戀愛之火燄或亦一度高張,書稱成湯以恆舞酣歌爲戒,卽其反證耳。此外,父死而納後母,兄死而娶兄妻之收繼婚俗,依歷代各史所述邊族此俗之普遍,中國古昔或亦有此;試觀春秋時代,上烝旁淫各事不一而足雖爲禮所否認,而行之者莫自爲恥,其舊俗之所示歟? 四 婚姻制度之確定——婚禮 禮之始也以祭,或肇於殷,禮之興也以政,當創於周;孔孟從而張大之,漢儒據而註釋之,於是禮以『義』起,並以『儀』明,遂立數千年來之民紀,在中國歷史上實具有特殊之意義。當律令發生以前,禮獨負『法』之作用,與刑對立,婚姻須依其軌範以行,自莫能外。卽有律令矣,亦不過用以輔禮,用以示禮而!已就婚義而言,乃婚禮之抽象的表現,實等於現代法婚姻之實質的要件,故凡奇異之婚俗與兩性關係一皆依禮爲斷而舍取之。就婚儀而言,乃婚禮之具體的表現,實等於現代法婚姻之形式的條件,故嫁娶方法歸一,莫可或違,違則視爲失禮,甚或不以正當婚姻目之。中國婚姻制度之確定,謂由周統一後而實現,以所謂婚禮爲其最高之規範,不其然乎? 第一,配偶人數之確定 周興以後雖因重視宗法制度,而爲胤嗣之續可以多娶,同時則因嫡庶應有其別,遂又不得多妻。故實際上一人而廣妻妾之奉,處於一夫多妻之狀態中,第所謂嫡妻,所謂正室,依禮制之原則論,仍祇許有一,不許有二也。故以陰陽之分喩夫婦之位,以日月之明爲君后之擬,而典籍中又每用伉儷妃耦等語表示男女婚配關係,皆有與夫爲敵,或對合牉合之意義(註二八。)惟須知者,『妻者齊也,』乃指對媵妾而言其與夫之關係,若單就妻言,則妻以夫爲君,並有從夫之義,自始卽未嘗立於平等地位耳。故多娶雖非禮所否認,但妻妾之地位則不能不嚴爲分別。試觀春秋時,齊桓除內嬖如夫人者六人外,並有三夫人,鄭文有夫人芉氏姜氏,陳哀公有三妃,太叔疾一宫二妻,世皆歸於淫亂可知(註二九。)於是『並后匹嫡,』遂被斷爲『亂之本也;』『毋以妾爲妻』又被列爲盟會之禁條矣(註三〇。)夫使其序不相亂,即所以爲一夫一妻制之維持也;不過魏晉間仍有二嫡之事,北齊北周且有並后之例,又其變也(註三一。) 因禮制上旣推重一夫一妻制,於是古代之一夫多妻制遂變爲媵妾制而並存之。媵爲貴妾,天子娶后,同姓三國之女隨嫁,國三人,並后及其姪娣共十二女;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共一娶九女而不再娶;卿大夫不能外其國而娶,祇有妻之姪娣隨嫁,即名曰媵;士或云一妻二妾,或云一妻一妾,亦有其娣;惟庶人一妻,不尙媵制,故有匹夫匹婦之稱(註三二)。此種媵制著於春秋,乃姊妹同時共嫁之性質,與羣婚制似有前後之呼應,殆至戰國時,其制始廢。媵之外,又有賤妾,除奔而爲妾者外,有由於犯罪而然者,有由於購買而然者,與後世之婢女地位無異。春秋前後雖行媵制,而廣納姬妾者仍多,齊襄公九妃之外又有六嬪,大夫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其證也。戰國益汰,故孟子有『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之言,而庶人趨於奢移,亦納妾成俗,故孟子又有『齊人有一妻一妾』之言。自漢以後,天子後宫,嫡稱皇后,其下之貴妾恆依昏義所述,以百二十人爲原則,其他宫人動以千百,而供一人之御。仕宦庶人多承其風,姬妾或至數百人;東漢雖一度限制其數,終莫改之。魏晉『婦妒』發達,正妾固減於兩漢,而『妓妾』又復增多;魏書曾載晉置妾之令,與其稱爲限制妾數,無寧稱爲欲廣繼嗣,必置正妾如制;降至北魏,無妾爲常,元友孝竟請對無子而不納妾者,科以不孝之罪。然隋興,獨孤皇后集婦妒之大成,妾制遂受一大厄運,一夫一妻制始見獨存。但自唐以後,妾仍存在,且婢之有子者可注籍爲妾,惟皆嚴格限制其數,庶人亦僅限於年四十而無子者得置一人;直至淸世乃又趨於放任主義矣。故納妾誠爲禮之所許,第其在實際上之奉行,亦有不盡合於禮者。 第二,婚姻範圍之確定 周在部族時代早採族外婚制,故禮記大傳曰:『繫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於是在禮制上,卽以代表古昔部落之姓,用爲『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之工具,亦即班固所謂『紀世別類,使同姓不得相娶』之意。春秋時,晉文公爲狐姬所出,與晉同屬姬姓,其後平公又有四姬;魯吳同姓,昭公竟娶於吳,謂之吳孟子,不稱其姓:是皆認爲失禮者也。但自戰國以後,以氏入姓,自漢以降,姓氏不分;且因賜姓易姓及義兒襲姓胡從漢姓之關係,益不能依姓之同異而辨其血統之同異。斯惟同姓共宗之不婚,始合古義,若同姓不宗,雖通婚實亦無礙。漢王莽之娶王咸女,魏王基爲其子納王沈女,晉劉聰之納劉康公女,皆本於此而然。 周雖採族外婚制,但與被稱爲夷狄之異族通婚,似又不以之爲正則,故『周納狄后,富辰謂之禍階,晉升戎女,卜人以爲不吉』(註三三)。漢基於政治上之理由,和親異族,第禮俗上仍不視爲當然。五胡亂華,漢胡通婚,而衣冠舊姓終恥與之相亂;北魏二十五后中,漢人雖居十一,但無一望族之女,實非偶然。唐依然以和親爲尙,宋人則斥其非,謂爲君臣莫大恥辱,故宋無此例也。遼金皆尙族際婚,元明並多以高麗女子充其後宫;淸,滿漢不通婚姻;光緖時始有通婚之詔:此又其變,而與禮並無何關,特附言之耳。至於階級內婚制,禮之初期亦有指示:依禮,世有刑人不取,而刑不上大夫,則世有刑人者必非大夫以上之家,故庶人惟能在本階級內,爲匹夫匹婦之結合而已(註三四。)兩漢貧富之辨雖不甚嚴,然依方言『燕之北效,民而壻婢謂之臧,女而歸奴謂之獲,』則亦有其階級之限制。六朝,門閥之見甚深,高門大姓恥與卑族微姓通婚,雖至唐世極力改革,猶未盡除。且唐世帝王雖不願大姓之互爲婚姻,然良人與賤民之婚姻仍嚴禁之,直至淸末始生動搖,則階級內婚制之延續,可謂久矣。 第三,嫁娶方法之確定 禮雖重於喪祭,始於冠,而究以婚爲本。蓋即禮記昏義所謂『敬愼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故曰『禮之用,唯婚姻爲競競;』故曰『禮,敬爲大,敬之至矣,大婚爲大』(註三五)。夫婚禮之如此被世重視,則購買婚之形式自須一變而爲聘娶婚,男子以聘之程序而娶,女子因聘之方式而嫁矣。易詞以言,『先之以媒聘,繼之以禮物,集僚友以重其別,親御輪以崇其敬;』而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既爲聘娶婚之兩要素,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又爲聘娶婚之『六禮』的程序焉(註三六。)何以重視父母之命?因『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不外視婚姻爲兩姓之事,非男女個人之事,故依禮,成婦之儀尤重於成妻之儀,凡女未廟見而死者,仍歸葬於女氏之黨即示其未成婦也。試觀左傳之稱離婚爲絕婚,與夫歷代之夫死或妻死而一方仍離婚者有之,雖離婚而夫婦關係不絕者有之,可知其純以二姓之合爲對象,此父母之命所由重也。何以貴媒妁之言?因『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以厚其別也;』卽『所以遠廉恥也。』故魯桓不由媒介自成其婚,史家遂以非禮貶之;尤其視自媒之女爲醜而不信,於是處女無媒,老且不嫁矣。不過媒妁之流弊殊深,自楚辭『苟中情之好修兮,何必用乎行媒?』已露反抗之端後,若燕策世範作者大都以媒固爲禮之不可無,而媒者之言究亦不可盡信也。至於六禮,在周時,禮不下庶人,而又奔則爲妾,且依周禮媒氏所載,『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則亦有不盡依六禮程序而爲之者。自漢迄於南北朝,帝王立后,皇太子立妃皆無親迎節目,士庶則否;惟在六朝,因時屬艱難,急於嫁娶,權爲『拜時』之制者,則對於六禮又從略矣(註二七)。隋唐以後,皇太子雖增親迎之禮,但至宋世,士庶人婚禮幷問名於納采,幷請期於納徵,則六禮僅存其四;朱子家禮且倂納吉於納徵,則又僅存其三,明洪武時且明令士庶一遵朱子家禮。殆淸又加入成婦成壻之禮,細別爲九。要之,禮非強制,儀更奇雜,一般情形雖莫出乎婚義或朱子家禮所示之範圍,然繁目細節殊亦因地易俗,無能統一,今昔皆然。以上所述,乃聘娶婚之大槪情形,其由來雖出自購買婚,且含有其遺跡,但旣分爲『聘則爲妻,奔則爲妾』兩途,而美其名曰聘,並加以種種唯禮之解釋;且在事實上縱有不經聘娶形式而賣婚者,昔旣依禮不視爲婚,後又依律予以禁止,自不能謂『在保守的中國,至今仍行購買婚』云(註三八)。 雖然,以聘娶婚之形式而與古代他種婚俗混合者時亦有之:其與掠奪婚混合者,爲強聘及強娶,其與購買婚混合者,則爲財婚或曰賣婚,此皆非禮所許也。其與服役婚混合者,爲贅婚,爲童養婚;前者起源於齊,秦漢曾鄙視之,宋迄明淸皆甚盛行;後者發生較遲,始於宋元之時,今仍有其俗,惟爲法所否認。其徒存聘娶婚之形式者又有冥婚一種,周禮『禁遷葬與嫁殤者,』實爲禮所不許,但後世仍恆有其事也;而宋儒『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說興後,『過門守貞』又成禮俗矣。至於絕對地反聘娶婚之道而行之者,並有種種:除帝王之選婚,罰婚,賜婚等等無關習俗外,若收繼婚向爲禮所禁止,卽異族之石勒,於入中國後,亦下書禁其國人不聽報嫂;個人縱有爲收繼婚者,史家均以淫亂昏狂目之。殆元人中國,不諱收繼,漢人南人亦隱然成俗,明淸猶存其俗於各地,迄今未絕。若招夫,若典妻,固爲詩書之家所反對,然自宋以降,依然成俗,既非禮之所能革除,且非法之所能禁絕,斯皆奇俗,不足道也。 此外,尙須附言者,在婚禮支配下之婚姻,關於其動機,自以廣家族繁子孫爲主,求內助之原因僅居其次,戀愛之原因可謂絕無,祇在少數反常之現象上偶見之耳。如再就整個社會之進化言,則儒家並以別男女定人道之兩目的,爲婚禮存在之理由矣。 五 婚姻制度之保障——婚律 以婚禮親成男女,使民無嫌,以爲民紀,此婚禮之所以存在也。然禮之節目繁瑣,或非質家所願遵,且曠夫怨女之現象,其救濟又或禮之所窮;於是除濟之以政外,並須齊之以刑焉。濟之以政云者,相當於近代婚姻統制與行政,如周禮所述之凶荒多婚,不必備禮;遂人治野,以樂婚擾甿;媒氏掌萬民之判,中春之日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與夫管子所述之合獨,取鰥寡而和合之,予田宅而家室之:皆是。秦漢以後,婚儀釐定爲禮官職掌,婚禮糾正有帝王詔令,而梁武帝以會男女,恤怨曠爲禱雨七事之一,魏周各帝亦有男女以時嫁娶之詔,唐貞觀中既詔男女及時及喪偶者,有司皆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並禁賣婚,以挽魏齊之頽風:又其續也。惟自宋以後,關於合獨一事,因再醮問題嚴重,遂不復見。齊之以刑云者,即出乎禮而入於刑之謂,乃後世律之所由起也。初僅對外內亂鳥獸行等以刑附之(註三九,)其他或僅認爲違禮而已!秦自商鞅受法經以致用,乃有確定刑書可言,除雜律中列有姦淫事例,爲後世所本外,其他婚姻法則似未及之。漢蕭何之九章律,雖增戶律於內,究對婚姻有何規定,莫能考知;魏晉南朝各律皆然;惟依晉書刑法志載『崇嫁娶之要,一以下聘爲正,不理私約』云云,則在律中實已及其事矣。殆至北齊律始以婚事附於戶,曰婚戶;北周則分爲婚姻戶禁兩篇;隋開皇律又合而爲戶婚,唐宗之。唐律今存,可詳見也。其後之大中刑律統類,與夫宋之刑統及各朝所編之敕,以及元之格條,皆存戶婚一門,明律以吏戶禮兵刑工爲名,戶律之下列入婚姻,刑律之下列入犯姦等事;淸律除將蒙古色目人婚姻删去外,與明律同。然淸律旣有例之附入,刑部則例及理藩部則例中又有關於婚姻之目,則婚事亦非皆統一於婚律者。此乃婚律本身之變遷也。其保障婚姻制度之點,略如下述: 第一,關於配偶問題者 禮制上旣以一夫一妻制爲原則,律遂重視重婚罪而維持之。依唐律,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在未離以前,而與男子之內外親屬相犯者,亦不爲『妻法』之準用,蓋視爲『一夫一妻不刊之制,有妻更娶本不成妻,遂止同凡人之坐』耳。反之,和娶人妻及嫁之者各徒二年,離;妻妾擅去者同,因而改嫁者加二等——徒三年,是處罰女子方面之重婚罪又較重也。宋刑統與唐律同。降而依元史刑法志載,有妻妾復娶妻妾者,笞四十七,離之,則妾亦不得重娶之。此外,有女納壻,復逐壻而納他人者,杖六十七,後夫同其罪,女歸前夫,又不許贅婚中之爲重婚也。明淸律既有逐壻嫁女之禁,並有背夫逃嫁之絞,而有妻更娶亦須離異,惟祇杖九十而已!不過淸至乾隆時,創立兼祧之法,雙娶並嫡並不以之爲罪矣。妾之地位低於妻,依禮,妾雖攝女君,終不得稱夫人,此又因以一夫一妻制爲原則而然,故唐律以妻爲妾,以婢爲妾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爲妻,以無子及未經放良之婢爲妾者亦徒一年半,各還正之;其彼此相互間犯毆殺傷之罪,並因犯者之身分而異其刑。明淸律中同有妻妾失序之條,惟在明時,妻亡以妾爲正妻者,問,不應改正,與古禮稍異;淸時遇此情形,罪稍輕,惟仍使其還於妾位,然至淸末,習俗上『扶正』之事又通行矣。 第二,關於故障問題者 禮,防淫戒獨,同姓不婚:故唐律規定違之者,各徒二年,緦麻以上,以姦論,惟祇限於同宗共姓者耳。宋元皆然。明淸律分同姓同宗爲二,並禁止其通婚,雖在形式上似合於古,惜姓已非其舊,實與原義有違,故淸末遂祇禁同宗爲婚而已!禮,夫婦有別,宗妻不婚:故唐宋惟袒免以外同宗無服親之妻妾得嫁娶外,其嘗爲袒免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緦麻及甥舅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姦論,妾各減二等,並離之。元,惟蒙古人及色目人可行收繼之俗,依律則不許漢人南人爲之。明淸對收繼婚固皆嚴禁,而娶親屬妻妾,不問爲有服親無服親,均須加刑並離異,較唐更嚴。禮,推崇孝義,居喪不婚(註四〇):故北齊於律立重罪十條,居父母喪身自嫁娶爲不孝之目,居夫喪而改嫁爲不義之目,皆不在赦宥之列。隋唐以後歸於十惡之內;且均於律文中明定其罪,並各離之。甚如祖父母父母在囚禁中,除奉命而嫁娶者外,各律仍皆視爲禁例也。此外各律之禁止良賤爲婚姻,與夫明淸律之娶樂人爲妻妾,或亦不能謂與「禮之古義原在定分」無關,然如律之禁止與外姻輩行不同者之尊卑締婚,似又不涉於古義也。蓋羣婚時代雖以輩行爲貴,但周行媵制,姑姪同嫁卽破其限,漢興以後,外姻尊卑爲婚者甚夥,劉宋北魏皆有其例(註四一。)至唐始於律設爲禁條,凡外姻有服屬而尊卑共爲婚姻,及娶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姦論;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姊妹……:等等,雖於身無服,而據身是尊,違而通婚者各杖一百,並離之;明淸略同。至於外姻而屬同輩行者,古皆不禁,但如中表實一旁系血統之相近者,宋刑統及明淸律禁止之,甚宜;惜民間行之已久,無由得禁;於是明於問刑條例,淸於附例中又以『聽從民便』而縱之,淸末刑律遂直廢此禁矣。他如監臨官與所監臨女不得爲婚,任何人與逃亡婦女不得爲婚,以及自宋以來僧道爲婚之禁止,又皆與禮無直接關係也。 第三關於程序問題 禮制方面之聘娶婚,由納吉而定,由納徵而成,故自唐律以後,即以交換婚書或收聘財爲婚約成立要件,卽所以保障六禮中納吉及納徵之效力也。唐律規定,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女家已承諾納采問名而又爲納吉之答之謂,』及有私約——『先知夫身老幼疾廢養庶之類之謂,』而輒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約;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是,即受一尺以上仍然。惟由男家悔罪者竟無罪,祇不追聘財而已!宋元皆同。明淸律,男女定婚之初各以殘老等情通知,願者與媒妁寫立婚書,依禮嫁娶,如無媒妁通報,稱曰私約,與曾受聘財者,同爲有效;女家悔者與男家悔者均有同一之罪,尙不失爲平等。但如妄冒定婚,及定婚後而男女一造有犯罪者,則亦許其解約。此外,唐律並規定『期要未至而強娶及期要至而女家故違者,各杖一百,』又係關於禮制上請期效力之維持。其關於延期不娶,元始規定五年無故不娶者,有司給據改嫁,明因之;淸更加入夫逃亡,三年不還者,亦用此律。反而言之,凡不合於純正的聘娶婚及他種形式之嫁娶方法,律亦嚴禁之:如恐喝娶強娶之加罪,略人爲妻妾者有罰,買休賣休之取締,強占良家妻女之處罪從重:皆是。 於此,更須一及者,禮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爲重,於是關於婚姻之責任,律於原則上亦讓主婚人及媒妁負之矣。唐律云,『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若期親尊長主婚,主婚爲首,男女爲從;餘親主婚者,事由主婚,主婚爲首,男女爲從,事由男女,男女爲首,主婚爲從:其男女被逼,若男年十八以下,及在室之女亦主婚獨坐;未成者各減已成五等,媒人各減首罪二等:』卽其明證。明淸律略同於唐,且對逐壻嫁女,其女若未與父母通同者,亦獨坐主婚,有其特殊規定也。 六 結論 依上各段所述,當『知母不知父』之時代,男女兩性關係完全屬諸自然現象,實無所謂婚姻制度。殆在社會現象方面發生婚俗,婚姻制度遂開其端;繼之以社會現象兼法律現象之婚禮,婚姻制度始歸確定;又繼之以法律現象之婚律,婚姻制度乃有保障:此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並其進展之槪略也。自然現象爲反社會之行爲,故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俗固早有所禁,禮亦對其不容,律更視爲極惡,雖曰,不因婚俗婚禮婚律之占有優勢而卽完全吿絕;但究鮮矣!若夫婚俗開婚姻制度之先聲,後雖折衷於禮,習俗之勢力仍不可得而盡廢之。兼以每一新族加入諸夏之範圍,往往又偕其俗以俱來,縱漸爲中原文化所變,究亦未能皆除其跡。且禮在後世,關於儀的方面又多與俗爲化,各地不能盡同,迄今猶然。若夫婚禮確定婚姻制度之地位,後雖因儒家禮刑合一之論戰勝(註四二),關於禮之義的方面類多入律,顧其未能成爲具體條文者依然不少。況禮以義起,義者事之宜也,則亦隨時代而有新增,例如宋以後視孀婦再醮之爲恥,則婦女之結婚次數,自宋迄淸,依禮復有其限制矣。觀於近代,猶以禮俗並稱,禮仍有其相當之勢力也可知至於婚律,原爲刑書之性質,用以輔禮,用以弼教而已!姦非誘拐與夫重婚等罪之規定,固其本分,但旣以禮入律,則戶婚律或戶律婚姻篇之內容大都相等於現代民事法之規定。今日,民刑兩法各爲發展,於是民事法上之婚姻與刑事法上之妨害婚姻罪,始不相混焉。 就現代之婚姻制度與往昔一比較之:其最著者,係由聘娶婚漸變而爲志願婚,蓋視婚姻並非以合二姓之好爲目的,乃以男女愛情之結合爲目的也。但法律上旣有婚姻如何成立及如何生效等等條件之規定,亦不得以自由婚稱之;同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成過去,而男女雙方晤談合意之後,仍須有介紹人之形式,並須取得家長之同意,更不得以純然戀愛婚視之。故此種志願婚與其謂由歐美所傳來,無寧謂由聘娶婚脫變而出也。其關於結婚程序,統一之禮儀尙未制定,而依法律規定,則僅有婚約結婚兩項,通都大邑習俗所尙者,亦不外定婚結婚兩事;且婚約僅爲豫約之性質,不得因定婚而卽強迫履行,尤與往時視婚約爲婚姻行爲之一部分,可以強迫履行者有異。此外,關於婚姻故障,舊律之非偶嫁娶,違時嫁娶旣皆删除,而干分嫁娶亦僅存其二三;關於配偶人數,舊律尙許妾之存在,今則絕對革除之。他若夫婦結婚後之同居問題,財產問題,往時因婚姻係舊家族之擴大,非新家庭之創立,僅一家族的問題,今則視爲男女婚姻所生之普通效力及夫婦財產制矣。凡此,又爲中國婚姻制度進展於今日之情形也。不過鄕野不合理之婚俗旣仍雜奇,各地不統一之婚儀又各繁異,將如何取締之,調整之,則具有婚政責任及推行新運者,尙須逐漸努力於此,法律僅能理之於已然,而不能防之於未然,治之於將然也。 民國二十六年三月一日於南京。 #(註一)見梁任公中國歷史硏究法第三〇頁。# #(註二)見莫爾干古代社會及甄克思社會通銓。# #(註三)參照拙著中國婚姻史第三頁——第六頁。# #(註四)見岑步文婚姻譯本第一頁。# #(註五)參照胡長淸中國婚姻法論第二頁。# #(註六)參照李達現代社會學家族章及趙作雄譯愛爾烏德社會學及現代社會問題第五章。# #(註七)在此點上,尤其對血族婚視爲反禮教之亂婚,『十惡』中內亂一名之成立,卽本於此而然。# #(註八)見易君左中國政治史要滅生帝說一節及梁啓超中國文化史。# #(註九)見詩經商頌,儀禮喪服傳鄭注及史記周秦……本紀。# #(註一〇)見易繫辭;疏『構,合也,言男女陰陽相感,任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則萬物化生也。』# #(註一一)通鑑外紀,禮記世本及外傳,淮南子覽冥訓,新語道基篇及路史皆然。# #(註一二)見禮記坊記。# #(註一三)胡長淸中國婚姻法論第一四頁稱爲團體婚個別婚者是。# #(註一四)莫爾干,甄克思,斯賓塞等主張之;參照葉啓芳穆拉來爾婚姻進化史第一七三,一八七——一八八頁及李達現代社會學第六〇——六五頁。# #(註一五)味斯忒馬克及享利昆諾等主張之。# #(註一六)尸子『堯聞舜賢,徵之草莽中,妻之以媓,媵之以英;』此以一夫多妻制爲先,其實與羣婚制有所混同。至於以一妻多夫制爲先者劉師培主之,以羣婚制爲先者,郭沬若等主之。# #(註一七)關於古代羣婚之故事,周興以後禮俗及稱謂間所留之痕跡,詳見拙著中國婚姻史第二章第一節多夫多妻制之推測。# #(註一八)此爲禮記大傳之文,係以主名爲說;實則因有羣婚在先,於姑婦之名外,嫂及弟婦之名同時主之,亦在言外耳。# #(註一九)孟子滕文公『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於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 #(註二〇)見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及禮記檀弓注疏。# #(註二一)顧炎武曰『詩書所云后,皆君也……諸侯謂之羣后,天子謂之元后。』# #(註二二)見中國婚姻法論第一九頁及中國古代社會硏究關於羣婚中男子連翩出嫁之論。# #(註二三)參照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一册第一二頁。# #(註二四)梁啓超劉師培皆如是主張之。# #(註二五)參照婚姻第三二頁及婚姻進化史第一五七頁。# #(註二六)見淮南子齊俗訓並參照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說法。# #(註二七)詳見拙著中國古代婚姻史第一八——二二頁。# #(註二八)參照禮記禮器,昏義,左成十一年傳文,詩衞風氓序及周禮媒氏。# #(註二九)各例見左僖十七年,二十二年,昭八年及哀十一年。# #(註三〇)見左桓十八年傳文,公羊僖三年及穀梁僖九年傳文。# #(註三一)見晉書禮志,北齊書魏收傳及北史后妃傳。# #(註三二)詳見中國婚姻史第二章第三節一夫多妻制之演變。# #(註三三)見周書后妃傳。# #(註三四)大戴禮本命篇言女有五不取,世有刑人不取,其一也。# #(註三五)漢書外戚傳及禮記哀公問語。# #(註三六)語見北史高允傳並參照孟子滕文公下及儀禮士昏禮。# #(註三七)詳見通典。# #(註三八)見婚姻進化史第一六三頁。# #(註三九)參照周禮夏官司馬之職。# #(註四〇)周禁喪婚,見禮記雜記,公羊文元年及左昭三年。# #(註四一)參照廿二史劄記婚娶不論行輩,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第二九二頁及魏書后妃傳。# #(註四二)詳見中華法學雜誌第三期拙著儒家法學與中國固有法系之關係一文。#

陳顧遠: 中國婚姻制度之發生並其進展》,《东方杂志》1937年第34卷 7期页码: 93-1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汉字蕴涵的婚姻文化
一妻多夫制,一家人是怎么生活在一起的?女性根本就是受罪
从汉字看我国古代婚姻形式(1) 53
大火昏中 古之歲首
礼记集说卷五
【葬書 一卷 提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