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亭林日知录之地方自治说1906

《顾亭林日知录之地方自治说》,《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第5期内务第111-121页。地方自治之制。为神州古代所无。然其意则时见于诸儒之学说。如黄梨洲之明夷待访录。其大旨在尊民而抑君。而其学校篇。则谓天下之是非。宜出于学校。学官由。于公议。郡县政治之缺失。学官皆得纠绳之。其方鎭篇。则谓方鎭可复。凡田赋商税。皆听其征收。以充战守。一切政敎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自行辟召。以一方之财供一方。以一方之兵供一方。其兵制篇。则谓天下之兵。当取之于口。而天下为兵之养。当取之于户。宜合兵民文武为一途。此皆地方自治之微意也。又王船山噩梦有曰。天下受治于王者。故王者臣天下之人。而効职焉。若土则非王者之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而其于户册之讹乱。苛税之扰民吏胥之舞文。教养之失所。一篇之中。三叹息焉。其固晓然于中央集权。不如地方自治之有利无弊者矣。夫黄梨洲王船山。明代之大儒也。生当晚季。目击专制之烦苛。束湿之无与为治。故其言深切而着明欲以尽革国家末流之弊可谓有深识矣。虽然。吾尤有感于顾亭。林。亭林与梨洲船山。同生当明季。遭逢丧乱。迁徙流离。周览郡国慨然于风俗之败坏。世教之陵迟。悉由于地方之无自治。而民德因之日衰。故其言治。意在综核名实。深明郡国利病之所在。欲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奬。行辟属之法。作为郡县论九篇。其大旨谓为天子为百姓。不如其自为。如能以本土之人。为本土之官。以本土之财。兴本土之利。人人各私其土。因天下之私。成天下之公。而天下治。其所立之制。虽与今日西方自治之制。犹未尽合。而其意则无有稍殊也。先生著述浩博。咸职体要。而精诣所存。尤在日知录一书。故其自言。以谓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然则先生是书。其意固不在一世者矣。今采录其议论政事各条之关于地方自治者。排比而释之。或参以己见。意在发明而止。近日寰宇竞侈言立宪。而立宪之根本。在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又不能纯取欧美之制。移之吾国。遂可谓之推行而尽善也参酌吾国旧有之制度。古先之成说。而能致谨于厯史地理风俗民性之间。然后可措之有利而无弊。则此篇之为。未可以其陈迹而尽弃之也。呜呼。是在用之者。 汉书百官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为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高帝纪二年二月。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此其制不始于秦汉也。自诸侯兼幷之始。而管仲□敖子产之伦。所以治其国者莫不皆然。而周礼地官。自州长以下。有党正族师闾胥比长。自县正以下。有鄙师酇长里宰邻长。则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也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且守令之不足任也。而多设之监司。监司之又不足任也。而重立之牧伯。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虽得公廉勤干之吏。犹不能以为治。而况托之非人者乎。后魏太和中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无愆则陟用。陟之一等。孝文从之。诏曰。邻里乡党之制。所由来久。欲使风教易周。家至日见以大督小。□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然后口算平均。义兴讼息。史言立法之初。多称不便。及事旣施行。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后周苏绰作六条诏书曰。非直州郡之官。皆须善人。爰至党族闾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各得一乡之选。以相监统隋文帝师心变古。开皇十五年。始尽罢州郡乡官。而唐柳宗元之言曰。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由此论之。则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按中国乡官之制始于周而罢于隋。其行之固已千年矣而西方乡治之制。则自日耳曼人种未统一以前散居于来因河畔。伏处森林之中。自结其独立之团体。遂流而为地方自治之滥觞。其行之于今。不过数百年耳。是吾黄民之初。其自治之风。固早于西欧也吾观三代之治制。大抵朝与乡分为两途朝之行政。由天子与百官主之。乡之行政。由在野之士大夫与民主之。管子曰。乡与朝分治。又曰。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是故乡之与国。语其分则各自为治。不相干涉也。语其合则积乡而为县。积县而为州郡。积州郡而为国。必乡之自治。而后县自治必县之自治。而后州郡自治。必州郡之自治。而后全国自治。是一乡者。犹之一国之模型也。语有之曰。治始于乡。又曰吾观于乡而知为治之易易也。岂不信哉。尝考日本地方自治之制。亦以町村。 □□也村都 自治为最先。而征收赋税。执行学校警察。道路卫生慈善等事务皆由村长任之。村长者。犹汉之三老啬夫游徼耳。夫曰三老掌敎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其所执行之事务。亦多与近制相合然则孰谓吾民而无地方自治之资格哉。夫地方自治。则吾民固千年以前所尝行者矣。而惜乎隋文一罢之后而不再见也。 汉时啬夫之卑。犹得以自举其职。故爰延为外黄乡啬夫。仁化大行。民但闻啬夫。不知郡县。而朱邑自舒桐乡啬夫。官至大司农。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共为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二君者皆其县人也。必易地而官。易民而治。岂其然哉。 按以本土之民为本土之官。原为三代之旧制。世家乔木。皆仕于其国。下至战国犹然。若汉之朱买臣。元魏之毕安敬。唐之张汉周。宋之范仲淹。皆守本郡。而各以循良著称。则官于本土者。又何害其必营私舞弊哉。先生郡县论第五篇有曰。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禀。皆其囷窌。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为藩垣囷□则必缮之而勿损。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也。如是焉止矣。何其言之洞澈黑白也。夫西国地方之官。皆出于其地之选举。而凡被选为公民者。必限以二年以上居于其本土。且必于其本土有每年纳二金以上之租税。及有营业住宅者。始得充选。则以于其地有密切之关系然后能休戚相。关。不至以一官为传舍。漠然无动于其中。此其制之所以善也。自明代始行南北互选之例。至本朝而外官皆不得官于其本省。而欲望吏治之兴也难矣。常熟陈梅曰。周礼五家为比。比有长。五比为闾。闾有胥。四闾为族。族有师五族为党党有正。五党为州。州有长。五州为乡。乡有大夫。其间大小相维。轻重相制。纲举目张。周详细密。无以加矣。而要之自上而下。所治皆不过五人。盖于详密之中。而得易简之意。此周家一代良法美意也。后世人才远不如古。乃欲以县令一人之身。坐理数万户口赋税色目繁猥。又倍于昔时。虽欲不丛脞。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五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又曰一乡几保。不妨多少。何也。因民居也。法用圆。十甲千户。不得增损何也。稽成数也。法用方。 按周官乡遂之制。最为美善。其法之密。比之西方地方自治之制。尤为详备。夫西方一村、有二千五百人以上至五千人者。始得举公民十八。是以一人而治百人左右。而周制则、一人之所治。不过五人。与西制有一与二十之比例。然惟其治愈少。则事愈简。事愈简。则法愈易行。而无丛脞废弛之患。卽顾氏所谓小官愈多而世愈盛也。 汉世之三老。命之以秩。颁之以禄。而文帝之诏。俾之各率其意以道民。当日为三老者。多忠信老成之士也。上之人所以礼之者甚优。是以人知自好。而贤才亦往往出于其间。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为义帝发丧。而遂以收天下。壶关三。老茂。上书明戾太子之寃。史册炳然。为万世所称道。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靡事不为。故稍知廉耻之人。不肯为此。而愿为之者。大抵皆奸猾之徒。欲倚势以陵百姓者也。其与太祖设立老人之初意悖矣。汉文帝诏置三老孝弟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夫三老之卑。而使之得率其意。此文景之治。所以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醕厚。而上拟于成康之盛也。 按汉制使老人得各率其意以道民。卽西制村长得执行其地方自由之行政权也。是故乡村为独立之法人。此法人于公法民法上。皆有独立之资格。而对于国有特殊之权利。不受政府之裁制。凡百兴举。如建桥梁。筑道路。设市场。治田畴。兴水利修火政。平量衡。立学校。及救贫恤乏。攘奸除暴。与创设慈善会等事务。皆得以公然之法律规定之。以故无一事之不治。无一令之不行。以视专制之国家。尽收其权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君主所自为禁防纤悉。而无与治者。相去远矣。昔秦始皇之治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至于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秦遂以亡。太史公曰。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可不戒哉。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大奸有所不能踰。而贤智之臣。亦无能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之人臣。而寄之吏胥。古之治郡者。自辟令丞。唐世之大藩。亦多自辟幕府僚属。是故守令主一郡之事。或司钱谷。或按刑狱。各有分职。守不烦而政自治。虽令之主一邑。丞则赞治而掌农田水利。主簿掌簿书。尉督盗贼。令亦不劳。独议其政之当否而已。 按德意志学士莫塞氏所述普鲁士地方自治行政之制。谓村长郡长州长。皆得选任役、员。以从事区内之义务。不必待政府之认、许。而法儒孟德斯鸠所著法意。主张三权分立之说。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皆独、立。此西方立宪政体之所从出也。今吾国守令以。一身而兼三权。钱谷刑治狱盗。皆萃于一人之手。其人虽甚神圣。亦不能肩此繁剧。百密而无一疎。于是势不能不假手于胥吏。而流弊遂百出而不穷矣。此神州吏治之污。所以独见讥于万国也。 读孙樵书褒城驿壁。乃知其有沼有鱼有舟。读杜子美秦州杂诗。又知其驿之有池有林有竹今之驿舍殆于隶人之垣矣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此又樵记中所谓州县皆驿。而人情之苟且。十百于前代矣。 今日之所以百事皆废者。正缘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延陵季子游于晋曰。吾入其都。新室恶而故室美。新墙卑而故墙高。吾是以知其民力之屈也。又不独人情之苟且也。 汉制官寺乡亭漏败。墙垣陁坏不治者。不胜任。先自劾。古人所以百废具举者以此。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淸。于郊外之道路。则有野庐氏达之四畿。合方氏达之天下。使之津梁相凑。不得陷绝。而又有遂师以巡其道修。候人以掌其方之道治。至于司险掌九州岛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则舟车所至。人力所通。无不荡荡平平者矣。晋文之霸也。亦曰司空以时平易道路。而道路若塞。川无舟梁。单子以卜陈灵之亡。自天街不正。王路倾危。涂潦徧于郊关。污秽锺于辇毂。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澘焉出涕。其斯之谓与。周礼野庐氏。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国语单襄公述周制以吿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释名曰。古者列树以表道。道有夹沟以通水潦。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召伯所茇。道周之杜。君子来游。固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子产相郑。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代。而官槐官柳。亦多见之诗篇。犹是人存政举之效。近代政废法弛。任人。斫伐。周道如砥。若彼濯濯。而官无勿翦之思。民鲜侯旬之芘矣。 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石柱之梁四。木柱之梁三。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等。今畿甸荒芜。桥梁废坏。雄莫之间。秋水时至。年年陷绝。曳轮招舟。无赖之徒。藉以为利。潞河渡子。勒索客钱。至烦章劾司空不修。长吏不问。亦已久矣。况于边陲之远。能望为赵充国治湟陿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枕席上过师。哉五代史王周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桥坏覆民租车。周曰桥梁不修。刺史过也。乃偿民粟。为治其桥。此又当今有司之所媿也。 按、馆舍街道树木桥、梁。四者皆民生日用至急之、务。是以西方地、方自治之、制。皆任其民、自、为之。故入其乡。觇其国。无不层楼高峙。石路盘马。危桥架空。绿荫如沐。而专制之国。则凡百兴作之权。皆束之于上。小民无尺寸之柄。以治一事。兴一利。而有司则终日坐堂皇。勤苞苴。亦不闻有为民治一事兴一利者。故虽至至切民用之事。如道路桥梁树木馆舍。亦听其废置而不理。而民亦相与束手熟视而无。如何。此吾读顾氏之言而不能无悲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人对“封建”的两种评议
基层社会的管理是最难的,清末给老百姓投票权,老百姓却不敢相信
江苏省通志稿民政志 第一卷 ~~~~ 第三卷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
晚清苏州地方自治略论
杨松涛 | 16—18世纪中国与英格兰乡村治理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