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系列336】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发生在希氏(His)束以下传导系统内的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室内阻滞。右束 支 传 导 阻 滞(RBBB)是 最 常 见 的 室内传导 阻 滞,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远较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多见,且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它的临床意义并未像LBBB一样,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右束支作为实现 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同步性的重要传导径路之一,其传导障碍对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以及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RBBB的临床意义。

1 右束支的解剖 

   右束支起自 His束,是一直径约 1mm、长约 50mm 的细长束支,沿间隔带及中间带前行到达三尖瓣前乳头肌基底部,向前分布于室间隔低位右前壁,向外分布于右室游离壁及后乳头肌、向后分布于室间隔右后下部[1]。正是由于右束支这种多向性分布特点,方可保证从窦房结下发的冲动迅速激动右室,引发右室心肌同步收 缩。解 剖 上,右 束 支 较 细长,接受前降支之穿隔支和起源于后降支的房室结动脉供血,其下三分之二部分无双重血液供应,所以极易受累而引起传导功能障碍。

2 RBBB的病因和诱因 

   心血管因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急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肌炎、心肌病、部分先天性心脏 病(如 法 洛 四 联 症、室间隔缺损等)。

   肺部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血栓栓塞。RBBB是肺栓塞较常见心电图改变之一,大块肺栓塞新出现 RBBB可达80% [2]

   其他因素:高脂血症、横纹肌溶解、系统性硬化、肌营养不良、中毒、遗 传因素等都会引起RBBB。此外,导管消融术、室间隔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导管机械损伤也会引起 RBBB。吴忠、李海嵘[3]报道了1例由低钾血症引发的RBBB的病例,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与低钾引起膜电位状态紊乱,也可能由于“缺钾性心肌炎”引起心肌局限性坏死,或者低钾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在健康人中有少数出生时即有 RBBB,这并非右 束支真正病变,可能与右室基底部室上嵴或肺动脉圆锥部相对肥厚致除极延缓有关。有相关报道指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运动员亦可伴发 RBBB,其 原 因可能与运动诱发的右室重塑有关。

3 RBBB的心电图特征 

   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右胸导联(V1、V2 导联)QRS 波呈M 型或者呈rSr′、rsR′、rSR′,其 R′通常高于R;I、V5、V6导联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该S波宽于R波或 S波>40ms。而诊断(不)完全 性RBBB,主要依靠胸前导联的 QRS波 的波形,QRS波时限达到0.12s与否,并不是绝对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 RBBB,心电图同时显示 AMI及 RBBB 的两种改变,故较AMI合并LBBB 更易于诊断。这是由于 RBBB初始除极向量与正常相同,仅在向量环的后部有表现,使终末向量 指 向 右前方;而 AMI的 QRS波的向量改变在起始的0.03~0.04s内,故两者可以同时存在而互不干扰其判。AMI合并 RBBB 患者心电图 ST-T改变较为显著(以ST段压低与T波低平、双向多见),QRS 波群及Tp-Te间期延长明显[4]。且ST段和T波与QRS波群终末传导缓慢波(如V1导联 R'波、V5导联s波)可以呈同向性改变,即Ⅰ、V5、V6导联 ST段压低,T波倒置或双向,V1、V2导联 ST 段抬高,T 波直立或双向[5]。

4 RBBB的发生率 

   哥本哈根心脏研究中心曾开展了一项随访 20.5年,涉及18441例一般人群(男8477例)的研究,该人群年龄≥20岁,且无慢性 心 衰、心肌梗死及 LBBB。研究结果示:男、女性完全性RBBB(CRBBB)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0.5%;不完全性 RBBB(IRBBB)的发生 率 分 别 为4.7%和2.3%;男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01)[6],另外,在随访期间,新发生的 CRBBB 和IRBBB分别为0.48%和2.4%,且随年龄增加,RBBB的发生率增高。

   AMI合并 RBBB的发生率为3%~29%[7]。国外相关研究报道:AMI合并 RBBB的发生率高于 LBBB;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 RBBB的发生率高于下壁心肌梗死;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 RBBB的发生率高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衰患者中,RBBB的发生率为5.4% ~14%;在慢性心衰中发生率为7.3%~11.0% [5];另 外,横 纹肌萎缩症患者约30%合并CRBBB。室间隔导管化学消融术后 RBBB出现率达 62 % ,而室间隔肥厚心肌的切除术则高达 93% [8]。

5 RBBB与相关疾病 

5.1 RBBB与 AMI 

   右束支主要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穿隔支供血,所以当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前降支近端阻塞,发生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时,提示存在前降支较高位置的梗阻,右束支供血减少或中断而引起功能障碍。相比而言,左束支受双重血液供应,与右束支比较,其不容易发生传导阻滞。

   RBBB时,电兴奋通过左束支先 激动左室引起左室收缩,左室激动完毕后冲动通过室间隔沿右室心室肌细胞缓慢激动右室引起兴奋收缩,而此时室间隔在上次的左室活动中已兴奋尚处于有效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加之兴奋在右室的缓慢传导,使右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进而影响右室收缩功能,使得右室每搏量减少。同时,由于右室兴奋收缩的滞后,在右室收缩时恰逢下一个冲动激动右房引起右房收缩,这样就可能出现右房、右室的同时收缩,引起三尖瓣返流,导致右室充盈受损及肺循环的压力增高。此 外,RBBB不仅可以影响右室的电与机械活动,同时也影响左室的整体功能,导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

5.1.1 RBBB伴 AMI的临床意义及预后 

   李静超等[9]回顾性分析了538例 AMI合并束支阻滞 (BBB)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MI合并持续性 RBBB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峰值、Killip分级、梗死相关动脉(IRA)近段闭塞比率、TIMI 血 流 0/1 级比率以及急诊经皮冠状介入治疗(PCI)率与未合并 BBB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且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AMI合并 RBBB时,其心室肌细胞活动不协调面积大、IRA 的闭塞率 高、IRA前向血流缓慢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预示着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郭筱燕等[10]和杨华等[7]对急性 前 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 RBBB 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均表明:该类患者IRA 多为前降支近端,其心肌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差、并发症发生率高,应积极采取再灌注治疗以改善预后。

   Xiang等[11]对 AMI合 并 RBBB 死亡率的荟萃分析显示:RBBB可增加 AMI患者的死亡率,包括院内、远期及全因死亡率,特别是远期死亡率明显增加。Wong等[12]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合并 RBBB 的前壁心肌梗死是 AMI患者30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 研 究 指 出:RBBB是 左 心 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的一项预测指标,而LBBB 是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预测指标[13]。

5.1.2 RBBB伴 AMI的治疗 

   AMI后快速有效的实现血运重建能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减少心肌梗死 面积、有效防止左室重构,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预后。静脉溶栓和急诊PCI术已成为 AMI开通IRA 的常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 注,实现血运重建,但对于合并 RBBB心肌是否受益,仍需进一步研究。

   闫华等[14]为了研究急诊 PCI对 AMI合 并 RBBB患 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将86例 AMI合并新发 RBBB的患者随机分为急诊 PCI治疗组(45 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41 例)。分别于入院后 24h、1周、1个 月 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 室 收 缩 末 期容积指数(LVESVI)和 LVEF。结 果 示:入 院 后1个 月 及 3个月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于入院后3个月急诊PCI组LVESVI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LVEF 升 高 明 显,差 异 有 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AMI合 并 RBBB者 病 变 血 管 多、梗 死面积大,急诊 PCI治疗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可更有效开通IRA,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原因可能为:急 诊 PCI术可使IRA 尽早开通,减 少 梗 死 面 积、促进梗死区愈合,加 快了局部坏死物质的吸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子的作用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抑制心室重构。

   Alegret等[15]研究资料认为:溶栓治疗可使 AMI患 者RBBB晚出现率(> 6h)明显降低、早消失率(< 6h)显著增加;若 入 院 24h RBBB 消失则预后改善;如若仍存在RBBB,则患者死亡率将显著增加。但 是,一项对比分析了7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 CRBBB患者和37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不合并 CRBBB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资料的结果显示:与无 CRBBB的 患 者 相 比,合 并 CRBBB的 患 者年龄偏大、有梗死前心绞痛症状的较少、完全前降支闭塞率高、多支血管病变率高、术 后30天 病 死 率 高(P<0.01)。故认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 CRBBB冠脉动脉病变严重,虽经 PCI治疗,临床疗效仍较差[16]。

   对于上述讨论中结果的不一致性,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现在研究大多以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②研究的对象多以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指标为主,缺乏院外的随访统计研究。但是 鉴于AMI合并 RBBB发生率高、临床经过凶险、预后差,国外已有相应的指南将 AMI合并 RBBB列入直接 PCI治疗的适应证。而 在2010 年,中 国 急 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对症状发作24h内的STEMI或伴有新发现或可能新出现的 LBBB 患 者 应 行 直 接 PCI术。笔者建议:新发的 RBBB应为 AMI诊断的依据之一,同时将AMI伴 RBBB、LBBB都列为急诊 PCI治疗的适应证之一。

5.2 RBBB与心衰 

   RBBB虽主要引起右室激动延迟,影响右室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 实,RBBB 也可影响左室功能,导致左室射血减少,从而加重心衰。

5.2.1 RBBB伴心衰的临床意义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了51例无心脏病证据的孤立性束支阻滞的患者,并 监测其左室功能,结果显示:LBBB 患者 LVEF 每年下降 -7.3% ±12%,RBBB患者下降-1.9±4%[17]。Serdoz等[18]对100例慢性心衰(NYHA Ⅲ~Ⅳ 级)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室功能进行研究,并利用“三维非荧光心电解剖标测系统”了解心室激动的顺 序。结果显示:与心衰合并 LBBB相比,心衰伴 RBBB患者右室前侧壁和右室总的激动时间延长,左室前壁和侧壁心内膜激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左室总体心内膜激动时间[(135±24)ms]反 而 较 LBBB 者[(109±19)ms)]明显延长。以上资料说明,RBBB不仅可影响右室电机械活动引起右室激动延缓,而且也可造成左室局部心肌收缩不同步进而影响左室功能,引起二尖瓣返流和LVEF减少。这种负性作用在合并心衰时尤为显著。

5.2.2 RBBB伴心衰的治疗 

   研究发现,25% RBBB伴心衰的患者存在显著的左室激动延迟,这就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治疗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 QRS波时限是衡量心衰患者是否适合 CRT的指标之一。国内外心衰诊治指南已将符合特定条件的心衰伴 RBBB患者列入 CRT的适应证———慢性心衰患者 LVEF≤0.35,非 LBBB(包 括 RBBB)伴 QRS波时限>150ms,经充分药物治疗后,NYHA 心功能仍为Ⅱ~Ⅳa级 者,可 置 入 CRT/CRT-D(推 荐 类 别Ⅱa/ 证 据 水 平A 或 B)。CRT通过恢复心室收缩的同步性,不仅可以改变心衰患者症状,逆转心室重塑,还能有效减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心衰合并RBBB患者是否能获益于 CRT,目前研究结果仍无一致结论。Garrigue等[19]报道了12例接受 CRT 的心衰合并 RBBB患者,随访12个月后发现 CRT反应者占75%(9例),表现为 QRS波时限明显缩短,左室舒张末内径减小、NYHA 分级和运动耐量也都明显改善。因此,作者认为心衰合并 RBBB有显著的 CRT 疗效。Grimm 等[20]认为对于合并右室功能障碍的 RBB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右室及整体心脏功能,具有右室再同步治疗的效果。

   然而,对8例心衰合并 RBBB并行 CRT 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并在6个月后观察心功能(NYHA 分 级)改善情况的一项研究中显示:单 纯 的 RBBB较 少 能 从 CRT 中 获益,而能获益者多数合并有左前分支阻滞[21]。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心衰合并 RBBB并不能从 CRT治疗中获益。

   汪菁峰等[22]对209例接受CRT治疗的束支阻滞患者的研究则从这几方面解释了 CRT欠佳的原因。将研究对象分为 RBBB组和 LBB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 CRT 术 后6 个月临床心功能、QRS 波时 限、LVE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①CRT 术 后 6 个 月,LBBB 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 优 于 RBBB 组;RBBB患 者 CRT 反 应率低于 LBBB组。②与 LBBB组 相 比,RBBB缺 血 性心肌病发病率高,肺动脉收缩压亦高,而 QRS时限则较短。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 QRS波时限<150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 CRT疗效差异。结果显示 CRT 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从而得出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 QRS波可能是 RBBB 者 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目前,QRS波增宽的中重度心衰患者,CRT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RBBB可引起左室或整体心脏激动延缓,这是其可行 CRT的理论基础,但对于伴有 RBBB的心衰患者,是否能从 CRT中获益,仍存在诸多争 议。这尚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的临床随机试验研究。

   总之,RBBB已不能被认为是良性的、无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它对一般人群的预后和对有基础心脏疾病者的诊段、危险分层、临床经过、治疗以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欠佳,还需警醒临床医师充分的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肌梗死与碎裂QRS
【论 著】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干货丨王红宇:碎裂QRS波的特征及临床评价要点
【心系列232】Wellens综合征T波改变
心电图中J波的临床意义
ST段抬高就一定是心梗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