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篇第二章:经筋手法(下)——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的《韦氏骨伤手法集成》连载⑪

韦贵康教授介绍

韦贵康教授是国医大师、 佛山正骨骨科医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研究会资深会长,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主席,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资深主席,香港中医骨伤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终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 韦贵康教授是贵康国际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

由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主审,骨伤科国家二级教授陈小刚、韦贵康之子韦坚主编的《韦氏骨伤手法集成》发行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书收集整理韦贵康教授韦氏骨伤手法技术,上编介绍韦氏骨伤手法学术思想、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应用基础;中编详细介绍韦氏常用手法及治疗经验,包括脊柱整治手法、正骨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下编深入介绍韦氏疑难病症手法,包括韦氏奇穴奇术、经筋手法、阴阳五行手法等。每章列有手法治疗常见病症的临床应用、操作步骤等。描述准确详尽,图表直观易学,是一本鲜明韦氏特色、实用全面、指导性强、不可多得的骨伤手法专业参考书,适用骨伤、整脊、康复、推拿、痛症、保健等方面专业人士及医学师生、医学爱好者研习之用。

今天带来下篇:疑难杂症手法 第二章——经筋手法(下)。

第二章 经筋手法

第三节:经筋手法技术规范及适应症

一、经筋疾病的判断

由于经筋体系是机体庞大而复杂的综合性器官,分布交错重叠,使得经筋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广泛性、多形性、复杂性的特点,临床诊断需要注意鉴别。《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可以根据以下要点做出诊断

1.既往病史

经筋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但在青壮年也不少见,多因外伤劳损、感受风寒湿热邪等致病。

2.症状表现

所累经筋之处多有局部酸胀、困倦、重滯、麻木、疼痛、肿胀、乏力感、痉挛、肌紧张、寒热感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俯仰、屈伸、旋转、举抬、内收、外展等动作不便)等症状。除此之外,常伴有脑神经、内脏系统等的多种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常与局部损伤程度和症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应根据患者症状表现的具体部位,初步判定哪条经筋有病。

3.循经查灶

经筋疾病的诊断可通过循经检查经筋病灶阳性部位来确定。经筋病灶也称筋结,是指机体筋肉器质病变状态下所形成具有形征可查的临床表现,为经筋病变的阳性成分。正如《黄帝内经太素·经筋》所言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利用医者的手进行物理触诊,探查筋结的位置和阳性体征的不同表现,判断它的性质与规律,找出筋结与症状、原发性筋结与继发性筋结的关系,而后予以手法辨证施治,是取得根治经筋疾病的关键。

经筋病灶,与经筋的组织成分、结构、形状、所处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机体状态等密切关联。根据筋结远近来分,筋结可分为近侧筋结和远侧筋结,前者多在病灶周围,后者多在四肢关节部,尤其是末端。

根据筋结种类来分,筋结可分为局部筋结定筋结和疾病筋结。局部筋结是指各个病人在病灶局部的筋结;固定筋结是指无论何种病因,产生某一特定症状,必然在某一固定位置存在筋结,如头痛在双侧太阳穴及周围、双侧风池穴及周围找到压痛 ;疾病筋结是指某一部位(主要是骨关节),产生紊乱后在其解剖位置上的筋结,如颈椎病虽然症状繁多,但多在颈椎局部有压痛筋结。

由于病因各异、病位不同,筋结形征千变万化,但主要表现为实质性筋结与感觉性筋结。

实质性筋结于病灶处扪及结节或条索,于躯体的分布较广泛,其病灶出现同经筋病变部位吻合,但有主次及先后症状表现之分。结节多见于肌腱起止点、受力点、腱部、关节等周围,常可触到小颗粒状结节,小者若芝麻、粟米,中者如绿豆,较大者若蚕豆样,边缘界限清楚,多呈硬结样,触压异常敏感甚则剧痛,即痛性结节。条索物则好发于肌肉丰厚处,如腰背部、臀部、颈肩部等,周围肌群多有紧张感,病灶呈线样、竹状、索状、梭状等,弹拨之有酸胀麻痛感。

感觉性筋结可发于全身各处肌筋,在医者指端之下,虽未触及结节或条索之物,但患者自觉有酸、痛、麻、胀、放射等异样感觉,病灶可呈点状、块状、线状或区域分布。例如,足太阳经筋病变可自颈、背、腰、臀及大小腿至足底,可根据病变过程查出节段性病灶。

实质性筋结与感觉性筋结并无截然区别,临床上常混合出现。一般而言,前者病程较久,然病位局限;后者多起于代偿初期,然病位可能有所发展活动。

循经查灶实施方法: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右侧,根据受检部位不同,分别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指腹、大小鱼际、拇指对立于其余四指之钳指或肘前对受检经筋区域从浅、中、深层次搜查病灶,由浅面深,由轻而重,施以按、压、摸、捏、弹拨、钳夹、叩击等手法,观察在有关的经筋循行路线上有无条索、结节、酸胀感、疼痛等敏感点或敏感区。确定痛点是寻找病灶最直接的方法。

压痛的效果常与健侧对比,分析痛的轻重、深浅、过敏或迟钝、局限或广泛、有无放射痛等。在检查实质性筋结时,要根据肌纤维分布方向和肌张力,施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不同的量度及不同的手法。探查这一区域的微型病灶,提高分辨能力,正确辨别出该区域肌筋的阳性病灶,发挥拇指指尖及指腹的作用。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因此全身经筋查灶,以足为先,一般检查顺序是从足而上,至下肢,至腰背胸腹;再从手开始,至上肢,至颈项头面。若根据患者主诉,初步判定哪条经筋有病,受阻不通,直接以手法检查有关经筋通道,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有的患者有多条经筋损伤,宜综合分析,以免遗漏。

4.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是经筋疾病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一方面, X射线检查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既往病况和当下情况,发现骨折、结核、肿瘤等表现以资鉴别诊断。另一方面,经筋疾病多合并有骨关节错缝, X射线检查能显示骨关节关系,判断有否错缝,以行筋骨并治,指导治疗。

5.其他经筋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提示病理变化是神经原性还是肌原性的病变。也可进行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血液检查如抗“ O”血沉、磷性磷酸酶、尿酸等检查的指标对诊断与鉴别有一定意义。

二、经筋整治手法

经筋整治手法是指依据经筋体系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基础,利用医者的双手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法治疗经筋疾病由来已久。《内经》中已载有按摩疗法,并成为当时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汉代《汉书·艺文志》曾记载有按摩专书《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清代吴谦之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经筋手法侧重通过舒筋活络来获得对经筋体系和相连脏器的病症的良性刺激作用,直达病灶,起效迅速。

(一)适应证

经筋手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筋疾病,包括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如急性筋伤、慢性筋伤、风寒湿邪侵袭致伤,脊柱损伤性疾病,脊柱相关疾病,机体功能紊乱及机体功能衰弱病症、痛证,机能衰退的老年性疾病,某些病后遗症如中风后遗症等,某些器质性内脏疾病初起(如胃炎等),以及其他一些杂症如阳痿、痛经等。

(二)禁忌证

(1)有活动病灶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患者伴传染病、骨病等。

(2)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年老体弱、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婴幼儿慎用。

(3)在施法区域有皮肤病或开放性创伤者禁用。

(4)急性传染病、恶性变肢体及部位、各种感染化脓性疾病的局部,如骨髓炎、骨结核等禁用。

(5)极度疲劳、饱食、饥饿等慎用。

(三)手法作用

(1)疏经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气血瘀滞,经络受阻,为肿为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继而影响脏腑功能。施行手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代谢产物和瘀肿的吸收,缓解患部血管肌肉痉挛,使经筋得到气血荣养,恢复正常,达到“通则不痛”。

(2)整复移位。对经筋不同形式的错位,如筋出槽,骨错缝,回复正常位置,通过理筋整复手法,可以及时纠正、复位,使筋脉相接,气血通畅,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恢复。

(3)宣通散结,剥离粘连。由于外伤或风寒湿邪,患部组织充

血、肥厚、粘连、渗出甚至筋结形成。手法可剥离经筋粘连,缓解或消除肌紧张或痉挛,可使紧张、痉挛的经筋放松,软化阳性反应物,有利于炎症的消除。

(4)扶正祛邪,防治痿废。年老体衰或久病体虚可致气血循行迟滞,血不荣筋,肌肉萎缩,困倦无力。手法不仅加速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而且疏通经络之后,使经筋得到气血荣养,改善患部经筋营养,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以防治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肌肉萎缩、萎软无力。

(四)治疗原则

(1)以痛为腧。《灵板,经筋)在论述经筋病的治疗时,多处指出宜“以痛为腧”。《灵枢·背腧篇》说 :“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阳是,灸刺皆验。”

以痛为腧是经筋手法治疗的主要思想,即以筋结(包括实质性筋结与感觉性筋结)之处为腧,而不必拘泥于经穴所限。经筋所至,主治所及。筋结为邪气在人体经筋中聚会搏结之所,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治疗上是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一般来说,筋结往往在筋膜、肌肉的起止点和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处,因此处在日常活动中所受应力较大,长期摩擦容易受伤,且此处筋膜神经末梢分布丰富。损伤之后的筋结部位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组织粘连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

大多数筋结就是损伤的部位,因此筋结的寻找要仔细认真,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当然,经筋的循行大多是与经脉相伴行,且受经脉气血濡养和调节,因此许多经穴也可治疗经筋病候。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经穴辅助治疗。

(2)以通为用。《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说 :“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也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病百出。”现代医学已证实疼痛与组织缺血、缺氧密切相关,如偏头痛发作前先有脑血管痉挛 ;四肢动脉痉挛、闭塞是雷诺氏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疼痛发生的基础 ;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呈现局部微循环与供氧障碍为其主要病理改变,等等。

筋结必瘀,瘀久生滞,气血失运,经脉不畅,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筋结,根据不同筋结类型,灵活施法,或按或摩,或补或泻,不而同,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骨入其位,筋归其槽,筋络顺接,气血通达,通则不痛。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言:“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3)治筋求本。经筋手法治疗必须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原则,治筋求本,抓住原发性症状是关键。经筋体系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在临症时尤需要放到人体的整体中,标是相对于本而言,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从疾病先后来说,新病是标,旧病是本 ;从病变部位来说,体表是标,内脏是本。经筋疾病虽有筋结反映,但仍需全面综合分析,找出病理本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手法时注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因为标、本随时可以改变,在每次施行手法时应加以辨证。

经筋大部分组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运动系统。具体到运用时治筋求本要求临床上尤要注意筋骨并重的思想。肝主筋,肾主骨,素有肝肾同源之说。筋骨在解剖和功能上密不可分。

《素问·痿论》说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筋伤与骨伤关系密切,它们可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相互影响,筋的损伤性痉挛使骨关节处于交或错位 ;反之,骨关节错位可改变筋的正常生理位置而使筋受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足太阳经筋发生疼痛、痉挛,颈椎病引起颈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经筋失养,发生麻木僵硬,出现筋结,宜以恢复脊柱骨关节正常平衡与消除肌肉局部炎症并重。针对经筋病理“不通”的特点,以筋病与骨病并治,就可得到“骨正筋柔,气血畅流”效果。

因此,随着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经筋手法的内涵不断拓展,从广义上说,现在的经筋手法包括了传统的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

第四节:基本手法

经筋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最后达到深透的效果。持久,是指能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会改变。有力,是指手法必须有一定的力度,但这种力度必须依体质、病情、部位而异均匀,是指用力均匀,节奏速度不会过快或过慢,压力不会时轻时重。柔和,是指手法不会粗暴用蛮力,而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

刚柔相济,尽可能利用人体生理和力学原理施法,根据患者的病位、病因,选择手法的类型和力度。准确灵巧者能起到治疗效果,粗暴手法只会加重损伤,增加患者痛苦。中国传统手法流派众多,各有特点,现总结常用基本手法如下。

一、按法

按法是用施术者肢体的某个部位对患处进行按压,常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临床上,按法根据手法强弱对各种急慢性疾病皆可选用。

(一)指按法

用拇指指面或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单指按压或双手拇指交选按压皆可,以力量能够稳定输出为要求,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手法要领为压力必须垂直向下,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到深层组织。切忌用暴力。操作时拇指不要移动位置,只能控制垂直力量的大小,在经络上则可依照经循行路线进行缓慢螺旋状的移动。

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的强弱和压力可以较容易地控制拿捏,具有消肿止痛、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等功能,适用于周身穴位和部位。配合穴位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见图3-50

图3-50拇指按法

(二)掌按法

用掌根、鱼际或双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增加压力,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手法要领为按压后要停留片刻,再做二次按压,同时行幅度较小的揉法,为了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直,身体略前倾,借助体重向下按压掌按法适用于腹、肩胛部、腰臀和下肢肌肉丰厚处,操作接触面积较大,刺激感较其他两者为柔和。具有消肿止痛、疏经通络、品经散寒等功能,临床上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见图3-51)

图3-51掌按法

(三)肘按法

以屈肘的肘尖为作用点按压的方法叫肘按法。肘按法压力较大,刺激性较强,应缓慢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按法在作用区域皮肤表层无不良反应,而在深层产生感应。手法要领为操作中呼吸自然、用力平稳、动作协调、由轻而重,并注意胸背部容易压迫肋骨。肘按法对解除肌肉瘀滞效果好,适用于下肢、腰背部。

二、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和促进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有指推、掌推、肘推等之分。

(1)指推法是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余四指置于对侧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偏。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推进。

(2)掌推法是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掌根部向前方推进。

(3)肘推法是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肘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缓慢的推进。

(4)手法要领为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压力要平稳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速度宜缓慢均匀。应参考经络走行、气血运行以及肌纤维走行方向推动。非两手同时在身体两侧做推法时,应单手推操作时作用点要紧贴皮肤,不推挤皮下组织,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以肌肉深层松解透热而不擦伤表皮为宜。(见图3-52、图 3-53

图3-52拇指侧推前额

图3-53掌根推法

(5)不同推法依照接触面积与部位可灵活运用,如指推法为接触面积小而刺激感较重的手法,动作灵活,可用于肩背、腰臀、胸腹、四肢,可疏经通络、分解粘连、理筋活血、消肿散结、刺激肌肉、缓解软组织痉挛等,适用于人体各部位。掌推法接触面积较大而刺激感较为缓和,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胸腹及大腿等,治疗腰背酸痛、肌肉劳损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疏经通络、宽胸理气的作用。肘推法是推法中压力最大而刺激感最强的手法,可在身体壮硕、感觉迟钝的患者身上使用,多以在肌肉丰厚的腰背两侧和臀部为主,可治疗宿伤的腰腿痛及腰背风湿痹痛等感觉迟钝症。

三、点法

以指尖或屈曲指关节突起,使集中力点用力点按的方法叫点法。屈指点用屈曲手指后,以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从指按法演化而来。区别在于按为指腹用力,点则为指峰用力,力点深透较强,可达筋骨或脏器。(见图3-54、图 3-55)

图3-54屈中指点法

图3-55拇指按法

点法的接触面积较按法小,刺激较强,应用范围大致与指按法相同,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以手指点压某经,患者有酸、胀、麻、热、凉感传导到肢体远程,常用于穴位或肌肉较薄之骨缝处、小关节的压痛点如手背和脚。

四、叩击法

是用背、掌根、手掌小鱼际(侧击法)指尖或器具有节奏敲打体表,操作用力较重而刺激强。操作时放松臂肘部肌肉,手腕要有弹性,叩击后患者局部有轻快感。操作时均要有劲且快速而短暂接触体表,即击方向垂直体表,不能拖泥带水,接触体表后做托抽的动作,频率要均匀而有节奏。

(1)拳击法 :手握拳,腕打直,运用肘关节屈伸和前臂的力量拳平击在 位上。(见图3-56

(2)掌击法 :手指自然张开,腕略背伸,用掌跟部击打体表

(3)侧击法 :同掌击法,但着力点为手掌小鱼际

(4)指击法 :手指半屈,腕放松,运用指关节做屈伸,以指端轻轻击打体表。(见图 3-57

图3-56拳击法

图3-57指击法

叩击法力量较大且频率较快,对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主要作用于深部组织,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的击法。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和大椎,掌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外侧,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指尖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叩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头痛等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即击法刺激均较为强烈,操作时有一定的冲击力度,使用不当时容易对组织造成损伤,引起不良反应

五、揉法

揉法是以手掌大鱼际、掌根、手指指腹螺纹面、肘尖吸定于定部位或穴位上,在向下按压至一定深度后,进行轻柔缓和的转动动作。操作时要求施术者身体与患者体表接触的皮肤不能有相对位移的现象,避免皮肤受损,应通过转动的力量传导带动深层肌肉动作协调要有频率,操作力度逐次增强,转动幅度逐渐加大,使体表皮肤无不良反应,深层肌肉产生感应。(见图3-58)

图3-58三指揉胃脘

揉法刺激缓和且柔软舒适,适合在各个年龄层操作,全身各部位皆可使用,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活血通络、解痉止痛、消肿止痛,腹部揉法对脏腑有良好的效果,可健脾和胃,治疗脘腹胀痛、胸闷胁痛。可与捏法相结合,揉捏法作用可达深层组织,适用于四肢及腰背软组织的劳损等,对于消除肌肉疲劳有良好的效果。

六、拿法

拿法是将拇指、食指和中指处对立位(如钳状)相对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也可加入无名指和小拇指,相对用力挟持肌肤,在一定部位上进行提捏。操作时肩膀、手臂和手肘应当放轻松,手腕要保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着力点为指尖和指腹,揉捏的动作须有深度,循序渐进,连绵不绝,用劲缓和且有连贯性,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过猛或是力量断断续续。

(1)拿肩,又称拿筋法,为短时间挤压。操作时须注意患者可接受的程度,患者自感酸胀后即可松手。拿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称为弹筋法。弹筋时将肌肉、筋膜等组织拿住并向上捏,然后迅速松开,让组织快速弹滑回位,犹如弹弓弦一般。患者取坐位,医者分别将两手放在患者左右肩上,用拇指面按在肩胛冈上方,其余手指置于锁骨上方,然后逐渐用力内收并做交换持续不断地揉捏肩筋。(见图3-59、图3-60

图3-59拿法

图3-60弹筋法

(2)拿项。患者取坐位,医者可站于侧方用一手扶前额头,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点按在左右风池穴上,控制力度加力揉捏,在颈椎两侧从上而下来回揉捏,慢慢移动,重复 3~5遍,操作需力度适当、动作缓和。动作急促、力度过大往往造成反效果,使得肌肉更加紧绷。

拿法的刺激感较强烈,可配合揉法或摩法使用,缓解强刺激所列起的不适感,常用于颈部、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疏通血液、镇静止痛、解除肌肉疲劳与痉孪、开窍提神作用。

七、滚法

滚法要求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两个动作要协调,以手背小鱼际肌和豆状骨部分吸定于体表上,四指放松微屈握空拳,以腕部带动前臂做前后旋转运动进行连续不断的滚动。施法时,手背近小指侧部或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吸定于作用部位,与施治部位相互紧贴,不可跳跃、摩擦、拖辗,滚动要快,而移动要慢,移动幅度要小动作要均匀协调,轻重缓急适宜,每分钟约为140次。(见图 3-61

图3-61滚法

滚法接触面较大,压力大而柔和,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车厚的部位,对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关节运动功能障等疾病有较好效果,能滑利关节、松解韧带痉挛、调和营卫、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增强肌肉韧带的活动。根据不同的部位调整手法,通常以掌背尺侧部位着力为主,而在治疗腰臀等肌肉丰厚的部位时,则可用掌指关节着力。前者柔和舒适后者刚劲有力,交替使用,灵活运用可减少单一手法造成的伤害。

八、摇法

摇法是医者以一手握住(或扶住)患者的关节近端肢体,另手握住关节远程肢体,被动性的方式操作,用缓和旋转的方式做环旋运动,因势利导,使患者关节达成正常生理活动的范围,借以协助改善患者关节运动功能。操作力量需由小而大,不可做任何粗暴动作或超过正常生理功能范围的转动,否则会造成伤害。依据操作部位可分为摇颈、肩、肘、腕、髋、膝、踝、腰等手法。操作时,根据患者的不同关节选择适当体位和医者的姿势站位,操作时动作要顺畅柔和,幅度由小到大。(见图3-62、图3-63

图3-62摇腕关节

图3-63摇髋关节

摇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脊柱部位,如肩膀、手腕、髋关节、踝关节及颈椎部等,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除关节周图状组织痉李、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椎软组织劳损、肩周炎、肩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髋关节内劳损、腰腿痛造成的髋关节活动不顺、踝关节伤筋活动不利。

九、拨法

拨法是指指尖或指腹用力,深按于施术部位,按压到一定深度后会先有酸胀感,接着操作方向与经络循行方向或与肌肉纤维、肌和韧带成垂直拨动方向,或根据其走向平行拨动,弹拨肌肉纤,前者为分筋,后者为理筋。操作时要求不能与皮肤产生相对摩擦,须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由轻而重。可分为拇指拨法、单指拨法、多指拨法、弹拨法和肘拨法,依照操作位置的不同和部位承受程度的不同灵活运用。

此法适用于全身各处,能解痉止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消炎镇痛、行气活血,临床常用于各种筋结、痛证。

十、擦法

操作时需手掌紧贴皮肤,力量方向下压且作上下或左右直线方式操作,不可使操作方向歪斜、忽左忽右失去控制使操作路径不在条直线上,这将使操作不能生热,且禁止使用锯齿状力量操作,操作时不可停顿,以免热量不能深透。操作方式可分为以指腹、大鱼际和小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三种,快速推擦,直线往返,频率极快,频率约为每分钟100次,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操作时不可带动深部组织,出力要均匀而适中,摩擦时距离要拉得长,距离太短容易把皮肤擦破,以摩擦时不使皮肤产生皱褶为宜。(见图3-64、图3-65、图3-66

图3-64掌擦法

图3-65侧擦法

图3-66鱼际擦法

擦法是通过手掌和体表之间的运动摩擦产生一定热能深透治疗部位,具有舒筋通络、理气止痛和祛风散寒作用。三种操作方式由于接触面积的不同,产生的热量也各不相同。掌擦法产生的热量较低,常用于肩背、胸胁和脘腹部等面积较大而较平坦的部位,主要治疗胸胁疼痛和消化道疾病,且具有宽胸理气、调理脾胃、温中散寒的功能。侧擦法产生的热量较高且面积较小,常用于肩部、背部、腰低、臀和下肢,腰骶部如命门、腰阳关、八髅等穴位,使温热感达到腹部或者下肢,主要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外伤筋脉急等症,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风等功能。鱼际擦法产生的热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常用于四肢,治疗四肢筋伤、软组织肿胀疼痛,具有温经通络、散瘀止痛、滑利关节等功能。操作时不必过于拘泥操作部位,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韦贵康工作室

“国医大师韦贵康工作室”是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与佛山正骨骨科医院合作成立的为将众中医骨伤流派发扬光大、进行韦氏中医骨伤流派的跨省传承与服务的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一方面可以让韦贵康教授及其韦氏弟子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团队广西国际手法医学协会的专家组定期到我院坐诊,为广大骨伤患者们提供高超的'韦氏中医骨伤'技艺,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佛山开班授徒,定期举办学术会议、高峰论坛,传承韦氏中医骨伤流派的精髓。

韦贵康教授介绍

国医大师、佛山正骨骨科医院名誉院长、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主席、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擅长中西医诊治骨伤科疾病,对椎病,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管狭窄症,胸椎小关节紊乱症,骨盆倾斜症与脊柱相关疾病,骨伤科疑难杂症等诊疗具有独到经验。

曾发表医学论文90多篇,获国家专利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主编著作16部,作为副主编的著作10部,主编教材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标教材《中医筋伤学》等。

韦贵康教授是“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性血压异常”“脊柱损伤性疾病与骨伤手法治疗”“脊柱四个生理曲度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对颈肩腰背痛的影响”“移动式均衡牵引架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中药痛安汤临床应用”,脊柱相关疾病中医诊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脊柱整治十八法”“韦氏奇穴”等科研成果负责人与技术持有人。

韦贵康教授培养硕士生105人,博士生8人,博士后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劳动奖章,被评为八桂名师、桂派中医大师、全国中医骨伤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大师,被批准成立全国先进名医工作站 韦贵康名医工作室曾应邀赴中央电视台,参加 CCTV4《中华医药》栏目录制,主讲“养生先养筋骨”并详尽讲述了他五十多年的养生秘诀,同时为广大观众朋友展示其自创的养生功法。曾应邀参加 凤凰卫视的《凤凰大健康》栏目录制,分享了治疗颈椎病的神奇手法+独特食疗!

相关链接

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作客北京卫视著名养生节目《问道大国医之养生先养骨—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捏筋弹拨拍打疗法
中医推拿书
一指禅推拿治疗骨折后遗症
中医按摩手法全面剖析
手法篇
推拿基本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