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概论】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

(一)西方典型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18世纪时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据主导的时期。黑格尔更是这种观点的代表。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我国典型观的应用时在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国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更是将某个阶段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论的倾向。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后来“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效仿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意志。但是,“共名说”对典型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此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仅做静止、抽象的解释,而应深入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方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一般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一)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性原则,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特征化”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下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高明的作家可能通过特征化把生活的各个因素,单独地变为传世之作。

文学的“特征性”,就分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指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第二,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如果一个人物只有总特征,而没有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那么这个人物即使写得好,也不过是一个单角人物,又称“扁平人物”,常表现为某种类型化倾向。虽然类型化典型和“扁平人物”至今仍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但是自19世纪以来,叙事文学的人物描写毕竟达到了多层境界。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文化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有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因此,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味蕾“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这种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文学典型给人提供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往往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性格的魅力更多来自作家塑造的灵魂的深度,即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状存秩序的愿望。

第二,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典型具有的真实性,应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它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第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新颖性就是典型的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典型的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从对社会文化关系即现实关系的描写和揭示中,才能更好地描写人、揭示人的性格实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恩格斯这里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社会文化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文化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的总趋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这种“总趋势”往往不是直接的,公开呈现的,而是一种隐匿的,潜伏的客观存在,只有到了社会矛盾激化的阶段才会明朗。因此作家能否抓住它并且如实地表现出来,才最见功力。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强调的是环境所应当具有更为本质的联系,即由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条件纠结而成的现实关系,而不在于像非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仅关注环境的表面东西。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围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日知录(3.10)
艺术作品概述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纪实摄影反思:重新学习现实主义
小说的分类和审美特征
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