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女科学家:疑似穿越清朝,仅活了29岁,却惊艳世界200多年

最近《庆余年》热播,让“穿越”这个题材重新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也再次将“穿越”这个话题推向了人们的视野。

来源:庆余年官微

若真有一天,你能穿越回古代,你会做什么?

而在这千年滚滚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人可能是穿越回去的呢?

前段时间,有张国外的明信片传出,照片中的女人举着望远镜仰望天空。

她是谁?

她很神秘,留下了很多传说性的研究,却都几无可考;

她是天生的学霸,能够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数学,而且都是在她18~24岁完成;

她是一位可以顶尖全球的科学家,她提出的《地圆说》和“日月食”的解释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不只是教科书中查无此人,就连收录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输入法中,也无此人。

还是有心人寻觅才得知此女,她就是王贞仪

王贞仪

何为女子之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名垂史册的“才女”是寥寥无几。而才女们的故事一直都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例如中国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他们才华横溢、德才兼备,满腹诗书,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

200多年前的王贞仪用自己的一生,却不走寻常路。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她生于南京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家人为她取名贞仪,字德卿。

王贞仪的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是精通历算的宣化知府,父亲是著名学者,母亲亦是诗词造诣极深的名门闺秀。

她大可以做一个养尊处优的深闺女子,偶尔做些诗词歌赋获得世人美誉,到了待嫁的年纪,嫁一好人家,过一辈子平安富贵的生活。

可骨子里的好学和倔强让王贞仪偏偏不选择那看似“完美”的道路。

她天生理性,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加上不断吸收渊博学识,清晰的头脑令她卓尔不群。

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医学……她把家里人擅长的各个领域都学了个透,吟诗作赋也没落下,堪称全才。

有人觉得王贞仪是幸运的,能够在一个开明的书香之家,还跟着祖父走南闯北,像男子一般领略大好河山。

后来祖父过世,家里的藏书都被她一人继承,其中不乏各类天文地理数学的名作。她随父母游历,靠行医来攒集路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环境成长下,王贞仪的眼界自然不同于寻常女子。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这并非仅仅一句口号。

她虽然生在一个支持她的家庭,却不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想争取教育权利极为艰难。

而她偏偏钻研的,还是当时被禁止的天文学,连当时的男子都不可轻易学习,在王贞仪之前,只有东汉才女班昭,因兄长班固早年作《汉书》,只留《天文志》与《八表》两章不曾撰写就撒手人寰,班昭不忍兄长多年心血作废,才替代兄长完成此书编著。

在封建社会,与天沟通,很容易碰触皇帝的逆鳞——朕受命于天,钦天监研究天,你也研究天,想造反吗?

她是不被理解的,无论是对世界的看法,抑或费尽心血的研究成果,别人轻视她为幼而无知的闺中狂士。

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她就卷起衣袖,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制造。

除夕夜里,全府上下酒足饭饱之后,高谈阔论,只有王贞仪,在一旁若有所思,人群渐渐散了,她独自上前,将镜子放在圆桌的暗角,又不断提高吊灯的高度,以此照进圆镜,再不断调整角度,观察此中原理。

谁都想不到,凭借这样简陋的设备,令她完成了第一次天文试验,模拟出月食的形成过程。她撰写的那篇《月食解》,用最简单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其中奥秘,文中结论与如今无异。

正因保持了多年细微观察的习惯,当她提醒当地农民今年必有涝灾,应种高杆作物。起初,人人不以为意,没多久竟真如她所言,认为是疯言疯语空穴来风,没想到不过多久,宣城多日大雨。

旁人问起,王贞仪才答道:蚂蚁纷纷爬向高处,动物敏感,如若发生异常,必与天灾有关。

以一人之身抵挡时代之势,纵使、声音微弱,却也不愿真理被时代淹没。

200年前的穿越者

王贞仪后来被世人形容成穿越者,为什么呢?

王贞仪的著述共计64卷之多。

她对各门学科的研究多为自学,天文地理、诗文科学,无所不精。

她从不故作高深,与老学究们最大的不同是,她懂得化繁为简,将最深奥的理论用最通俗的道理讲述。在她著作《象数窥余》的序言里有一句话可以窥见她做数学科普的初心:「务求其理众晓,且简直明晰。」继而,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

她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探究之心,除去天文与数学,也不忘钻研医学为人治病,曾被称为“女中华佗”。

后来有学者作《女士德卿传》提及王贞仪,曾怀着无尚的崇敬之心形容道:

“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她大多的科学发现都在18至24岁之间,在此阶段,旁人都已嫁娶生子,她的婚事一再推迟,只为持续科学研究,等到嫁往安徽宣城时已是25岁。

王贞仪结识了一名叫詹枚的青年,这次她选择结婚,和丈夫一同到安徽生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因为经常熬夜读书,她开始患有严重失眠,加之身体虚弱,她曾描述那时的自己:

病后形销减,支颐百虑煎。容光悲镜影,诗思冷炉烟。

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29岁

丈夫詹枚在悲痛中将手稿整理校订,后半生致力于这些手稿的出版琐事。

只是谁都未曾料到,王贞仪去世后,她的学识与生平并没有在国内广泛传播,却在西方世界大放异彩。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贞仪曾入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0年2月8号,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

2016年,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榜上有名。

2018年,美国数学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一书,里面专门介绍了王贞仪在数学上的贡献。

王贞仪——可能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古代女天文学家

她的一生很短,只活了二十九年。

她的一生也很长,始终做着喜欢的事情,追寻真理。

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充分表现出一个女性的自爱自强,刚柔并济的崇高精神,绝世而独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最杰出女科学家 仅活29岁 死后203年名字被一小行星命名
清代女科学家在国内鲜为人知,国际天文学会却用她为小行星命名
清朝第一女科学家,国内无人知,但响彻海外,被印在外国明信片上
作为清朝女科学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国鲜为人知
外国明信片上惊现清朝女科学家:200年前的斜杠青年是怎样一种存在?
清朝少女科学家,国内默默无闻,国外声誉卓著,以她命名小行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