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哲:城市介入

 导语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在经历了以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后,我国城市进入了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存量资源为载体的发展阶段。在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存量”、乃至“减量”的空间规划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2020清华城市更新论坛系列座谈火热进行中!座谈计划每两周举办一次,已经邀请到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更新”主题,以讲座+对谈的方式,开展交流、讨论和智慧碰撞。

  文丨何哲(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一、城市介入策略

  1、社会设计规模化

  

  这次选了“社会设计”这个大题目,而我们的论坛又是城市更新论坛,所以我这里选了6个项目,都是在社会设计和城市更新的交集范畴内的项目。

  提到社会设计,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社会设计规模化”的概念,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规模经济的社会,在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大家是能够从中得到特别多的好处的,通过工业化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大家都能用上比较好的产品,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当然这里面还是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我们通过设计去积极介入和影响,这就产生了“社会设计”的概念。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规模化的方式,让社会设计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如果一个建筑师只是设计一栋房子,他产生的影响力相对来说还是很有限的。如果真正的要去面对一个社会问题,得把设计方法进行规模化,这非常重要。所以这里提到了两点,一个是“以人为本”进行设计;二是城市创新规模化。这两个也都是和社会设计的规模化相关的。

  2、城市介入类型

  

  再回到城市更新,近几年来,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存量经济的重要性,城市发展明显变慢了,存量经济慢慢的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存量改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建筑师,也会慢慢的往这个方向转,他可能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的工作。

  我们在前面那么多年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特别多的城市问题,城市建设都是以效率为先的模式,历史传统空间被破坏的非常快,城市空间的延续性出现断裂。由于欠缺人性化的考虑,公共空间也出现很多脱节。

  所以回过头来思考,怎么能够让城市更新有一个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规模化”。规模化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个是产品化的方法,可以让设计工作实现规模化。就是把建筑的工作往产品的工作方法去靠。因为产品就是一个规模化的事情,它有工业化社会的特点。建筑还是比较偏定制的设计方法,我们把建筑的设计往规模化和产品的方向去靠,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的设计能有方法论,可以传播,也是可以带来一些规模化的可能性。

  所以我现在讲的“城市介入”,是希望能够提一个概念,就是在面对城市更新的时候,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介入”这个词能比较好的体现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是一个比较谨慎、谦卑的态度,同时它还是一个积极的态度。“介入”这个词比较有意思,它既是一个轻微、谨慎的方式,同时又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去介入到城市的问题中去。

   我们认为“城市介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复性介入,就是对原有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触点式的修复。第二种是通过形成一种快速出现的活动,对城市进行快速的影响,进而慢慢的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升级。

  3、城市介入的设计策略

  

  我们把“城市介入”的设计策略,梳理成4个部分:

  一个是插件式微更新。它是一种插入式的、触点式的;

  第二个是临时和可移动。这个跟活动介入有比较大的关系,临时和可移动可以让活动发生的特别快速和简单;

  第三个是人和环境的互动。通过介入,让人跟城市环境能够产生更多的联系;

  第四个是现成品利用。现成品的利用和快速、临时这些概念相关,因为在一个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现成品的利用可以加快介入的速度和可能性。

  这四个设计策略都是相互关联的。

  二、案例分享

  下面我从六个项目来讲讲前面提到的四种介入策略。

  案例1:内盒院

  

  

  第一个是“内盒院”,也是我之前讲的比较多的项目,它涉及到两个介入的策略,一个是插件式更新,一个是临时和可移动。

  项目所在位置——大栅栏,红色的点就是内盒院项目的位置。

  

  这个地方挺有意思的,若干年来比较好地保留了整个地区的城市肌理。大家看到右边比较大的地块是北京坊,它是用了另外一种破坏性的更新方式,而左边的大栅栏地区非常好的保留了原有的肌理。

  

  左边就是我们采用插入式微更新的方法,在整体的城市空间肌理基本上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去进行一些插入式的改造。右边这张图是把原有的房子全部拆掉了,这也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问题,第一个是拆迁的问题;第二个是它整个的城市肌理,包括尺度、空间的这种状态连续性全部都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历史城市肌理对比

  再回到这张地图,给大家看一下前后两个地图的对比,后面这张地图是乾隆时期的京城全图,它现在的城市肌理几乎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的,保留得非常完好。

  

  但是当我们走到院落里面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老房子其实都挺破的,因为年久失修,而且产权问题比较复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房子都是公房,住在里面的人没有动力去修这个房子,时间长了房子就变得特别破,居住质量也特别差,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在大的背景下是需要去保护这个地区,我们不希望发生像北京坊那样破坏性的改造,因为北京这种片区越来越少。但不能说我们要保护,就把它当成一个博物馆,里面人的生活质量就不去管了,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解决人的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

  

  所以我们提出了内盒院的方式,是在原有的大的城市肌理不变、老房子按原样基本保留下来、主体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做最基本的维修。在这个情况下,快速的置入内盒院的模块化的预制系统。大家看到图上红色的部分。

  

  

  改造前后对比

  这个系统完全是在工厂里生产的,用的是比较好的保温材料,聚氨酯的夹心板,它的隔热性能特别好,安装也比较方便,用一个六角扳手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安装。

  这个视频给大家简单展示一下整个的安装过程。材料可以分成比较小的模块,用一个锁扣就可以把所有的材料组装在一起,图纸都会把板材编号,管线预埋,门窗也一开始会制作好,所以最后的安装就会很快。整个建造的过程比较简单,类似宜家的家具,可以平板运输,也可以自己DIY。这样就可以让改造在四合院里面快速的发生。整个的搭建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加上装修的话,只需要几天。

  

  

  

  

  

  内盒院优点:安装方便快捷、节能、成本低

  内盒院的节能效果也非常好,用电比原来至少节约一倍左右。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安装比较方便,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工人。

  我们用这种方式对这个地区的不同院落进行了改造。大栅栏地区的大杂院是一个院子里住了十几户甚至二十几户人家,一户人家可能只能住三开间或五开间中的一开间,大家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对于里面的人来说,要改造自己的开间是很难的,因为你的屋架跟别家是连起来的,如果别家不愿意改造,或者说别家没有钱的时候,你自己是没有办法单独去改造的。而我们这种插入式的预制系统的做法,可以让大家单独去做这种改造更新,整个屋脊可以不动,也不会对别人有太大的影响。

  

  

  

  

  改造案例:我们的办公室

  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我们自己的办公室,它是一个办公空间,也是跟别的居民共用一个院子。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帮居民去做自我更新,另外也会通过这种改造引入一些新鲜的、差异性的功能,比如办公或者民宿,以及一些其他的小体量的业态和功能类型,让社区能够不停的发展,让它的功能有一些混合,有一些新的活力出现。这个就涉及到了整个社区的活化。

  内盒院系统还包含了卫生间的改造,相当于是一个市政的微更新。居民可以不用依赖于大的市政系统的更新来解决自己的一些生活问题。在四合院里面它没有污水的市政管道,所有的居民几乎都是用公共卫生间,生活特别不方便。在内盒院的改造系统里面,包含了卫生间的更新方式,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自我微更新。一种方式是在院子里放置一个大的净化槽,可以使用最普通的马桶。如果院子里没有空间放净化槽,我们也提供了一种无水堆肥马桶,可以在不用水的情况下,有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只需要两三个月清掏一次,实现堆肥。

  这种方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让居民有能力去抵抗资本的进入,可以自己把生活质量提高,不用依赖于大型的城市更新改造去实现片区质量的更新,让社区的士绅化过程有一定的缓解,或者说尽量避免这个过程的发生。

  内盒院还包括一些衍生出来的插件:

  

  伸缩滑动门:这个是我们给居民东大妈做的一个伸缩的推拉门,临时占用公共空间——自己门前的空间,平时是用来进入房间的空间。我们给她设计了一个伸缩门,平时不用的时候缩起来,用的时候可以推出来,临时的形成一个洗澡的地方。

  

  这是一个滑动门,比较大的开启方式。打开的时候,小的客厅可以跟院子有一个比较好的联系,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门中门,平时用小门进出,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把整个门打开,实现室内外的连通。

  

  我们自己的办公室也设计了这样一个上翻门,可以用气撑打开,在形成室内外连通的同时,也形成一个遮阳遮雨的小屋顶。

  视频:涉及到4个不同的组件

  

  

  

  改造案例:三角形连廊

  我们在这个地区不同的时间段做了一些不同的改造。这是在大栅栏给赵大爷做的一个内盒院。实际上特别简单,我们做的部分只是三角形的部分,是一个连廊。同时也对屋顶做了一些改造和利用。因为赵大爷跟他女儿一块住,原来他必须得通过他女儿的房间才能进到到厨房,冬天的时候大清早需要通过院子进入厨房,就比较不方便。所以我们给他加了一个三角形的连廊,同时成为入口的一个门厅。非常简单的一个插入式的微改造。

  

  我们还有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方法,能够往产品化的方向推一步,有这样的一个网站,居民可以在网站上订购内盒院的产品,只要输入自己家里的尺寸,它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比较简单的设计,然后可以计算出来需要多少费用,以及采用内盒院系统之后,保温可以提升多少,耗电可以节约多少,等等。通过网络定制,厂家加工完之后可以平板运输寄过来,然后自己就可以搭建了。

  这是比较轻的一种方式,临时和可移动的,假设有一天这个房子需要拆迁或怎么样,这些插件随时被拆掉,还可以在异地组装,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模块化的房屋系统。

  案例2:插件家

  

  

  第二个是“插件家”。插件家是在内盒院的基础上升级的一个产品系统。我们一开始在北京做的比较多,后来把这种改造方式扩展到全国,这是在深圳的一个项目。

  这是项目所在的位置图,在一个深圳的城中村,改造了两个插件家。

  

  

  

  城中村中被闲置、废弃的房屋

  深圳的城中村数量特别多,有将近2000多个,而且有将近70%左右的租户是住在城中村里的。但是在城中村租房这么紧张以及租房价格也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好多房屋被废弃的情况。这是我们改造项目所在的上围村,红色的部分全都是被废弃的房屋。

  废弃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居民很久以前就出国了,或者说他就离开了,这个房屋就一直是处于一个闲置、废弃的状态。村里面回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做改造。

  插件家的方式,一方面是把原有的老的墙体和屋面做了保留,希望延续历史的一些痕迹。然后在里面快速的置入了模块化的预制房屋。

  视频:插件家搭建过程

  大家从这个视频上能看到,整个搭建过程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再进行一些室内外的装修,就形成这样的一个房屋。

  

  

  

  

  

  改造案例1:深圳城中村废弃房屋

  我们采用了白色的外立面处理,也是希望强调介入的这种态度,新和旧之间是有差别的,后来改造的跟原来的是不一样的,一眼就能看到新旧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有一个凸出去的角窗,也是希望跟村子的空间有更多的联系。

  它有一个夹层,整个的空间布局非常适合打工族一两个人居住,面积只有10平米多一点,所有的功能都有,包括无水堆肥马桶的卫生间,入口的厨房、小的客厅,有天窗,还有一个卧室,非常适合年轻人居住,特别完整的一个空间。

  

  

  

  

  

  

  改造案例2:深圳城中村的废弃房屋

  第二个地块比较类似,也有很多残垣断壁,我们进行了一些保留。这个改造的地块相对来说大一点,我们把改造的空间跟原有的墙体之间做了后退的处理,包括入口处有一个切角,形成了入口的小院子,也是客厅的院子。

  包括后院,插件家也跟原有的墙体之间退开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后院的墙其实也是成了一个背景,强化这种历史的记忆。也是给卧室提供了一个后院的空间。

  案例3:插件塔

  

  

  第三个项目是“插件塔”,是从前面的内盒院、插件家一路发展过来的,是一个多层的房屋系统。在设计的时候,更多的强调的是临时和可移动。

  这个项目是在山东烟台的芝罡,一个临海的滨海广场。

  

  它是在一个老的城市社区里面,有好多这种非常老的殖民时期的房子。在这样一个大的社区广场环境下,我们希望快速的出现一个临时的建筑,可以快速的出现一些城市活动,不管是展览还是一些社区活动,希望能够去激发城市空间的活力。

  城市广场,包括城市里的好多其他空间,它都不一定允许去盖一个永久性的建筑。或者换个角度说,要盖一个永久性的建筑,可能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特别多的流程,在这么多的时间和流程的情况下,有可能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觉得活动性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活动性的介入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间载体,临时性的建筑在这方面就非常有优势,而且它具备可移动的特点,到了三年的临时使用年限之后,可以被移到别的地方去的,重新搭建,可以重复利用。

  

  

  

  插件塔

  插件塔和广场地面采用点式基础的连接,整个建筑抬高了一些,在拆除之后可以迅速的把广场的地面恢复出来。底部有一些架空的空间,产生了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

  

  

  这个系统是在插件家系统基础上做了多层的设计。大家看到蓝色的部分是一个异形的空间网架,单元是一个十四面体,可以实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无限连接,所以它是一个可生长的结构系统。在这个可生长的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再去插入插件家所采用的模块化的预制房屋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更大规模、更高层数的插件塔,并在地面形成架空,保留了原有地面的使用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激发出更多活动的发生,包括这些室内的展览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都希望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更多的出现。

  案例4:众行顶

  

  

  第四个是“众行顶”,这是我们比较早的时候在英国的普雷斯顿做的一个项目。

  在普雷斯顿的城市肌理里,我们布置了红色长条的众行顶,来临时的利用城市的公共空间。把原来的空间的状态改变了,让它变得能够更加的容易去被使用。可以把它理解成可移动的公共空间这么一个概念。

  

  普雷斯顿这个城市是英国一个比较没落的工业城市,它原来是一个港口城市,工业化比较发达,后来慢慢的没落下来。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被一些比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分隔成了两个不同的区域,一部分是原来的老城区,一部分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大学城区域。两个区域的人来往特别少,这也是这个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普雷斯顿当地有一个叫ICP的组织,每两年都会请一个艺术家去做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装置介入到城市的空间里,用一种比较轻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一些影响,目的是希望能够让人和人的联系变得更多。

  

  

  

  

  

  众行顶形成的城市空间

  众行顶可以从城市的一个区域骑行到城市的另外一个区域,大家都可以参与到整个骑行的活动里面来,你可以骑自己的自行车。当它骑行到一个公共空间之后,就会停下来,然后就从伸缩的状态拉开来,变成一个真正的大棚。

  在大棚里面可以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发生,有很多的市集,不同的小商业等等进来以后,让原来不是特别宜人的城市广场,瞬间变成一个有空间围合感和场所感的空间。

  视频:众行顶

  这个和在地营造(Placemaking)的方式比较类似,是用一些比较简单、快速的方法去实现一些社区营造的事,包括城市空间的优化等等。

  

  后来这个装置在好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家看到的这是在比利时的鲁汶,当时是在纪念乌托邦这本书600周年,在鲁汶的中心广场举办了这么一个活动。居民可以在这享受美食,可以免费拿到一本乌托邦的纪念册等等。就是一个移动的空间载体,可以让活动在城市空间里面发生的一种方式。

  

  众行顶在不同的城市,包括在中国的香港、深圳,包括后来的广州等等,都出现了。因为它是一种比较快速和临时的方法,可以让城市事件的发生变得特别容易。

  案例5:管·白塔寺

  

  

  这个项目是在白塔寺,二环内的一个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里,是白塔寺整个地区城市更新的信息展示空间。

  

  这是现成品利用的方法,用的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空调风管。因为这种材料属于工业化现成品,很容易获得,也相对有一定的质量,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在现成品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进行了重新的利用,处理成一个新的使用状态。一方面是白塔寺整个立面大LOGO的搭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更多的让人跟环境能够实现互动的一个装置。

  

  

  

  

  现成品利用:空调风管

  它有几种不同的潜望镜,可以让街道上的居民通过潜望镜看到远处的白塔寺和社会主义大厦。也可以看到在二层空间里面的展厅,包括一些小的沙龙都可以从街道上看得到。

  在地面的时候,它是城市家具的状态,有一些座椅,可以坐在上面。在这种装置介入到原有的街道空间之后,让人能够去和环境有更多联系的可能性,空间的使用状态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觉得这也是对城市更新改造的一种方法。

  案例6:社交厂

  

  

  最后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最近完成的一个叫“社交厂”的项目。

  这个项目所处的城市状态跟前面的几个项目不太一样,它是在深圳蛇口这个新出现的城市区域,蛇口整个区域发展的速度特别快,是一个高层低密的城市空间状态。跟前面的几个项目相比,更难形成一个公共空间的使用状态,因为它的尺度更大,更没有围合性。这是它的建设速度太快带来的这些问题。

  

  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装置,目的是通过装置本身和人之间的这种互动,吸引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个场地。用圆管的方式去做了一些不同大小截面的组合,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使用功能。

  

  

  

  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大家可以看前后两张图的对比,它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第一张照片是比较早的一个状态,当时是有个滑梯的,到后来滑梯被取消了,变成了一个像透视镜的使用状态。因为主办方觉得使用起来有比较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希望人们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但安全性的问题是会被担心的。

  

  

  

  

  开放的空间装置

  通过大小开口的设计,希望出现一些不同的使用功能,可能是一个吸音器,也有可能是一个声音放大的装置,或者说它可以把大海的声音给吸附过来,也可以吸收现场人的一些声音。然后从另外一个地方被放大,被听到。还会有一个潜望镜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以及还有一些可动的装置等等。

  我们希望人们使用这个装置的方法是更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刚才提到的那几种方式。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装置,包括形态的变化,我们希望人可以有更多的自己的创造性的方法去使用这个装置,那样会是一个更好的状态。

  我们也希望在放置这个装置后,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进入到这个地方,能够让这个空间真正的变成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社区空间的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社区再生:上生·新所的城市更新之路
国外这些商业改造项目 皆为城市名片
春阳里“返老还童”,首批46户居民搬回“新家”
把咱家小区也改成这样的开放社区吧,人家也要SOHO
首发 | 正里合及 · 用自然艺术打造的城市会客厅
新营造 | 北京四合院营造100个改造院案例赏析-第六章LOFT改造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