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尔绍夫兄弟》读后下

感受《叶尔绍夫兄弟》的丰厚与震撼(下)

老郑读书评论

        12月里一个阴暗的日子,省报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诋毁厂长契比索夫是“官僚主义者”,“压制有价值的建议”,“扼杀先进事物”。吹捧克鲁季里契是“天才发明家”,阿尔连采夫“目光远大”,“知识异常渊博”。这篇措词尖锐的文章是阿尔连采夫收买一个青年记者写的。在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候,部里下达了解除普拉东总工长职务和任命阿尔连采夫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命令。普拉东被迫退休。沃罗别内接替了总工长的职务,克鲁季里契也当上了厂技术革新研究室的副主任。

        阿尔连采夫以庆祝乔迁之喜为名,邀请沃罗别内及剧院导演托马舒克等人在克鲁季里契的新居里举行了酒宴。他们大口喝酒,大声喧闹,声称“要把官僚主义、贵族老爷以及骑在我们头上的一切人的眼睛给啄出来。”

        卡扎柯娃来到冶金厂后,感到在她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疲乏,但同时也感到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幸福。她工作勤奋,能吃苦,又肯动脑筋,为改进高炉车间的工作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为解决称量车里温度太高的问题,她向厂长提出在称量车里装置电气冷却设备,受到厂长重视。

        阿尔连采夫又一次来到克鲁季里契的家。他拿出了一份伪造的报告副本,内容是克鲁季里契向厂长报告说有可能解决称量车降温的难题。报告的日期是在卡扎柯娃向厂长提建议之前。在阿尔连采夫软硬兼施之下,克鲁季里契听命于他,用褪了色的信纸伪造了报告的底稿。阿尔连采夫还利用他和厂长女秘书的暖昧关系,让她写了一张她曾经代表厂长收到过克鲁季里契报告的假收据。阿尔连采夫拿着这些假文件向厂党委书记告状,说厂长压制建议、丢失文件、严重失职,并诬陷卡扎柯娃是个剽窃者。

        正当受到流言蜚语诬陷的卡扎柯娃感到异常痛苦的时候,她的好友季米特里在信中告诉她:“那些诽谤您的话谁也不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造谣。”季米特里的信给了卡扎柯娃莫大的安慰。季米特里是普拉东的四弟、冶金厂的轧钢技师。他经常在下班的路上等候卡扎柯娃,并伴送她回家。他们志同道合,彼此间产生了好感。季米特里的脸上有一条伤疤,那是在卫国战争初期,他因抗击德国鬼子的暴行而被敌人用刺刀砍伤后留下的。他还被敌人埋在地沟里长达十几个小时,却幸存下来。季米特里十分渴望看到共产主义,他为自己是属于具有这种理想的人而骄做。他脚踏实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全国劳动竞赛第二名,并在全国轧纲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开过讲座。

        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觉醒了的厂长秘书揭露了阿尔连采夫搞的阴谋诡计,阿尔连采夫被开除出党,沃罗别内彼解除职务,克鲁季里契离开了工厂,溜之大吉。总工长普拉东回到了离别一年的工厂,季米特里当选为厂党委委员。

        柯切托夫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安排的这次厂工会委员会、工会积极分子扩大会议,揭露和清算几个党内外的阴谋家、野心家和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大会通过决议谴责他们的卑劣行为,要求行政上考虑阿尔连采夫、克鲁季里契和沃罗别内能否留在领导岗位上,并请党委会讨论阿尔连采夫的党籍问题。这表明作者已经觉察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在苏联重新尖锐起来,作者通过小说鼓动积极展开对新资产阶级分子的斗争。

        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也特别细腻感人,比如安德烈和卡芭纯洁的爱情;比如斯捷潘和廖丽亚在二战中惨痛的遭遇是如何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的;比如季米特里和伊斯克拉微妙的情感---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示出人类感情生活的纯粹和高贵---较之现在那些暧昧、混沌、滥情的小说不知纯洁和高尚多少倍!

        《叶尔绍夫兄弟》反映的是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后的斗争。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批判了“个人迷信”开始了“科技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怀疑党和工人阶级领导,否定革命成果的倾向。在这社会生活动荡、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历史时期,柯切托夫“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产生了创作《叶尔绍夫兄弟》的构想。”他说,“我想描写这股狂热病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想表明我们社会的坚强机体是能够抵抗任何疾病的。”

        作者的立场清晰而坚定,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正面描写苏联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描写苏联人民的美好生活,歌颂斯大林时代的伟大成就,揭露后斯大林时代国家和社会自由化泛滥的危害,这与当时苏联的主流意识完全背道而驰。即便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依然令人叹服和深思。

        此外,我注意到国内学者丁东对该书的一段评论:“我读了这两本小说只是感觉,柯切托夫笔下的苏联,是一个有阴暗面存在的社会,是一个党内有斗争,官民之间有冲突的社会。尤其是那个名叫阿尔塔莫诺夫的州委书记,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手段卑劣,是一个披着实干家外衣的活生生的野心家。中苏两国的体制十分相似。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用现在的话说,两国官场上通行的是同样的潜规则。那边官场上的种种现象,都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所不同的是,苏联作家把这些现象写进了小说,而中国作家却没法写。” 我觉得丁东的评论值得留意和思考。

        不论怎样,阅读《叶尔绍夫兄弟》都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是一部永远不会“过时”的作品。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高尚的精神风貌令人感怀;而最重要的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可怜虫、野心家、阴谋家等等--至今仍然大量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所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要说文革时代,就算是在今天,这部作品的魅力也丝毫未减。这样一部普通的、描写工人的现实作品,竟然得到中国广大读者长期的认可和喜爱,让人不能不感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艺术认可度远远高于思想意识的认可度,其生命力的持久在于艺术而不在于思想。2010.02.03.

作者简介

        柯切托夫(1912~1973)苏联作家。1912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在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当过造船工人、农艺师。卫国战争期间任战地记者。1944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作协书记、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苏联作协理事。1955~1959年任《文学报》主编。1961~1973年任《十月》杂志主编。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在涅瓦平原上》和《市郊》,反映战后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祖国的天空下》(后改名为《农艺师同志》)。

        代表作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表现造船工人茹尔宾祖孙三代的生活,歌颂苏联工人阶级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被文学界誉为50年代苏联文学中描写工人阶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长篇小说《青春常在》描写苏联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

        5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和《州委书记》,它们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发生的变化,作者着重表现苏联工人阶级和革命干部的光荣传统,对全盘否定斯大林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对文艺界的现状表示不满。作品发表后引起争论。1964年发表回忆录《战时札记》。60年代后半期发表长篇小说《落角》和《你到底要什么》。这两部小说都着眼现实,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资料来源:文学百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感受《叶尔绍夫兄弟》的丰富与震撼
杨劲松 | 领跑白玉兰奖的《人世间》,让我想起《叶尔绍夫兄弟》
(苏)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你到底要什么(3)
苏联电影《驯火记》1972超清版中文字幕
大象与蚂蚁的较量-苏芬冬季战争: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