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凤遗风——漂麦河

 作者:张兴,笔名:西唐愚叟

“涓涓昆水发西唐,      曾是文通閟德乡。

暑雨忽飘曝麦散,      凉飔徐递诵声长。

高凤流播山川在,      信史光昭姓字香。

犹有居民谈故迹,      荒坟何处草茫茫。”

这是明代叶人、南京太常寺卿牛凤,游西唐山石门拜谒高凤祠时,作的一首《昆源嘉遁》诗,它道出了叶县常村镇西北部漂麦河名字的来由。

漂麦河发源于老青山北麓石门山中三道沟胡家门前的泉溪,全长不足七千米。它到了冬、春苦水季节,水流拢起来不过有水桶那样粗。当然,流域不广,流量不大,算不得什么名川大河了。但是,这条河却是永垂史册、万古流芳、名播神州的河流,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一条山涧溪流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呢?正如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腾”。

东汉明帝年间,叶县县城北大街有一位平民子弟高凤,字文通,自幼好学。他到了青年时代,为了成就更大的学问,便把所有田产、家资都留给了兄嫂,携家眷离开了繁华富裕的昆阳城市生活,来到了环境幽静的石门山谷里,择于小青山北麓下虎山脚下的山溪南岸,与李家庄隔河相对,依山傍水,结庐隐居,拓荒躬耕,专心致致地攻读经书。

有一年盛夏的一天,晴空万里,山风徐徐,高凤夫妇把新收的麦子曝晒在河边的麦场上。他的妻子告诉他说:“现在麦子收获完了,至于秋田管理的农活,我一人担当了,该让你安下心来读书了。今天,你就坐在杨柳树下的石矶上,一边持竿赶鸡护麦,一边攻读经书。可是,要千万注意山里的天气变化呀!尤其是,夏天,雨水来得猛,来得快。山里人常说‘隔住地山沟一边会下雨,一边却没有雨。’况且,山陡洪水急,一定要及时收藏麦子,别让被干发水冲走啊!”

高凤笑着回答说:“我一个大活人,心虽在书卷,但身不离麦场,总不至于让麦子被洪水冲走了也不知道吧!你只管放心锄禾去吧。”

妻子吩咐已毕,便放心地扛起锄头,出门干活去了。

天有不测风云。刚到中午时分,突然狂风大作,深山里雷鸣电闪,下了一阵暴雨,山涧内涨起了干发水,水溢上岸,满场的麦子顺水漂流而去,而高凤仍在树下持竿读书,深入地思索着经书中的哲理,执箸得对雷声、风声、雨声、山洪声概不入耳,麦子被水冲走得一干二净,他却全无所知。待妻子赶回家时,问起麦子收在何处? 他才恍然大悟。后来,人们把他门前的这条河,起名叫做漂麦河。“高凤读书入痴,不知潦水流麦”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高凤的一生不仅严谨治学,而且不惜个人声誉、前程,三辞招隐令,耕读不仕。他还热衷于创办私塾,矢志山村教育。尤其是,他那跪解山民争田纠纷,传播精神文明的举动,更是感人肺腑。他虽是一介平民,却是闻达于朝廷的一代大儒。他的事迹,被范晔载入《后汉书·逸民篇》里。范晔的父亲看了逸民篇,高度地评价说:“高凤是一位志凌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真正远离宦海不为所染的纯洁学者。”从那时起,他的事迹和精神被历代人颂扬和传承着。成了历代读书人的懿范。

他是咱平顶山市叶县第一位因读书而有史书传记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代以来的读书人,大多都知道漂麦河的来历和高凤执著读书的动人故事,都要把高凤的潦水漂麦读书精神,作为治教治学的楷模,发扬光大,励精图治。所以,漂麦河是历代读书人的智慧、意志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永不干涸的源泉。“潦水漂麦”便成了儒家杏坛,在教学、劝学方面,勉励学子的名典之一。

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高凤好书不知流麦赞》中写到:“高凤好学,专心不回,流连经笥,对玩书台。石门云度,铜梁雨来,麦流虽远,书卷犹开。”

唐代游侠道人元丹丘,因慕高凤品行而晚年亦隐居石门山。

同代大诗人李白曾于752年到石门山访友人元丹丘达数月之久,写下了《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诗篇。唐诗人吴钧在《高凤》诗中赞之:“吾观时人趣,矫迹务驰声。独有高文通,讼田求翳名。公车徒见累,爵禄非所荣。隐身乐鱼钓,世网不可撄。”

明代万历年间南京太常寺卿牛凤,即现在的卫东区牛楼村人。少以高凤为楷模,常游西唐山石门,亦取名牛凤,号西唐,并为其子命名唐麓,父子刻苦攻读,遂取得一门双进士,成为以刚正不阿而著称的名宦之家。

清代同治年间,江西彭泽人欧阳霖,任叶知县。为弘扬高凤治学治教遗风,重建了石门山高公祠,创建起自龙王庙至石门外口的碑林,并在高凤的私塾遗址开办了公立石门义学。他在撰写《高文通碑记》中写到:“童时闻塾师谈持竿诵经,潦水流麦事,深迓古人潜心求道,至于如此。少长,读范氏至《逸民篇》:‘自言本巫家,与寡嫂讼田’,又深迓古人不惜身名,深自韬晦至于如此……”由此可见,高凤的治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是闻达天下,风播千古的。

历代凡到石门游览文人骚客,无不对他景仰之至,泼墨高歌。

我们常村人更是十分珍惜这条历史名河,像保护母亲河一样呵护它。一九五七年冬,人们在它的源头修建了石门水库,使它的上游变成了碧波荡漾的小山湖;一九七五年春,常村人又对漂麦河故道进行改造,开凿了宽二十米,长两千米的下游河床,使它变成了堤岸整齐,绿树成荫,清澈而妩媚的涓涓溪流。

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九九一年,常村人虽然仍处于经济贫穷,饥寒交迫的状态中,但是,他们不忘传承高凤的山区办学精神,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助教兴常村;勒紧裤腰带,捐资办二中(即现在的镇中)”的口号。全乡人民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人人捐款献物计一百二十万元,征地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五平方米,用一滴血,一滴汗,在这漂麦河畔,建起了拥有三级十二班和八十七间辅助用房规模的这座学校。一九九三年秋招生,咱二中的老师们在那极其艰苦地教育环境里,发扬高凤的矢志山区教育,严谨治教精神,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与时间赛跑,全心全力地奉献于常村山区教育事业;当时二中的同学们,传承高凤的不知潦水漂麦,刻苦治学攻读的学风,更是起早贪黑,执著追求,顽强拼搏的读书,从这所学校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教育质量跃居全县榜首,升学率一直处于全县领先地位,谱写了常村教育的的光辉篇章。

从古到今,稍有志向者谁不读书呢?可是有的读书人成了有用的人,有的成了废人;有的读书人成为贤人,有的却成为罪人。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光大高凤的读书人精神。一要专心致志。常言说得好,学贵有恒,恒志成伟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只有勤恳,为远大的理想而发愤攻读,才能求得真知。要知道,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只有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穷其本末,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时代里,一定要玩乐有度,不能玩物丧志。二要读书目的明确,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站在文化科学知识发展的高度,终生接受教育,为民、为国、为传承、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而读书。三要悟性修身,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格物致知,做一个知书达礼,情操高尚,有知识、有道德、有作为、有法纪,有脊梁骨的读书人。才无愧于读书人。

漂麦河畅流不息,高凤遗风万古长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凤流麦的故事,发生在方城拐河
中国古代30则读书典故(五)| 高凤流麦
高凤流麦
石门河
中性笔临十七帖之逸民帖
逸民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