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如萱|印度阿玛拉瓦提大塔《醉象调伏》浮雕

    此件雕刻作品出自南印度最大的佛塔——阿玛拉瓦提大塔(Amaravati)。在两千多年前,阿玛拉瓦提有着辉煌的历史,它是南印度能够与贵霜王朝抗衡的安达罗王国萨塔瓦哈纳王朝的都城,并在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时成为南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阿玛拉瓦提雕刻风格根植于印度的传统,在直接继承巴尔胡特与桑奇雕刻的宝贵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充当着传统雕刻与中世纪雕刻之间的中介环节。

    据资料记载,该作品藏于印度最早建立的马德拉斯博物馆中。《醉象调伏》这一故事属于佛传故事,取自释迦八相(释迦八相通常指的是释迦摩尼自降生到涅槃之间的八个场景,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八个事迹),雕刻场景为单幅单情节。根据《大般涅槃经》记载:“如提婆达多教阿阇世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子弟。其象尔时踏杀无量百千众生。我于尔时为欲降服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本件石刻作品是塔内甬道外围石灰岩围栏上的装饰品。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形制呈圆形,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有高一些的房屋楼阁,能看到六个民众正在观看下方正在发生的事件。他们当中,有的托腮观看,有的扶着窗台观看,有的从后方伸颈观看,姿态各异;楼阁下方场景较为混乱,能直观地看到两头大象,左边的直立举蹄,右边的伏地低首。在大象附近有慌乱的民众,他们惊慌失措,有的举手要逃,有的手执武器准备防御,场面一度紧张。在石刻的最右边靠后有三位双手合十、长衣宽袖、面态安详的人物出现。由于此时的作品一般不直接表现佛陀形象,因此雕刻中的三位僧人可能是佛陀的弟子。三位僧人所着服装的衣纹柔软,其他人则大部分袒露上身,符合南印度当时的审美特征。此外,该浮雕作品在造型和构图上十分生动,极富动态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优美而充满生机的画面,使浮雕富于戏剧性效果,展示了印度古代动感人物雕刻风格。

阿玛拉瓦提大塔复原图

    阿玛拉瓦提大塔建立于公元二、三世纪,位于南天竺德干高原东部。艺术家们在雕刻的时候就地取材,选择了石灰岩石材,不同于贵霜和笈多作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它的雕刻技艺成熟主要表现在人物上:从作品人物形象来看,面部较为圆润,崇尚肉感,男女比例舒适协调,曲线优美,再加上青白色的岩石质感,给人一种象牙雕刻般的光洁细腻与优美之感。阿玛拉瓦提雕刻的构图形式力求表现空间的深度,在《醉象调伏》中,我们能看到从前景到后景不断地推进,圆形构图以重叠的背景人物、动物、房屋多层次的表现空间。虽然佛陀形象不正面登场,但整个作品依然不失佛陀慈悲普众的感化力。同样,阿玛拉瓦提大塔作为古印度最为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其建立原因并非偶然,该地区的历任国王为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往往都会利用自己对佛教的支持宣扬个人的宗教虔敬,因此而赞助阿玛拉瓦提大塔。所以,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阿玛拉瓦提大塔的规格是很高的,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附属佛塔的浮雕佛像作品所代表的地域风格,广泛地影响过南亚、东南亚地区。其不同寻常的起源、发展与传播过程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阐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印度佛教雕塑的风格演变 (二)
印度桑奇大塔
《人类艺术万年史-098》印度从巽伽王朝到笈多王朝初期的艺术(下)
古印度佛像识别指南:“犍陀罗”“秣菟罗”什么意思
印度佛像的起源
西方艺术史:印度美术-印度古典美术【9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