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古诗词绝句第五课 章法结构、布局 意象再现
 第五讲 绝句的章法结构、布局(上)及绝句的章法
      
我们介绍了起承转合法,那么,有没有不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来布局的呢?这个说法不一,我们还是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下吧。

第一、绝句的其他几种章法结构
一、并列式
当我们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就可以选用并列法。
例如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所列的物象没有主次之分,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再看一首老杜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杜甫的这首五绝,以及其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用并列的手法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
那么,使用并列法,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三点要求,大家注意一下:
1、尽量使用对仗
2、描写的景物要注意顺序的安排
3、要描写出一副完整的画面。
律诗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如孙处玄诗:
残花与露落,坠叶随风翻。
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
野水千年在,闲花一夕空。
近来浮世狭,何似钓船中。

大家平时阅读的时候可以仔细揣摩一下这些应用并列法的格律诗,做以借鉴。

二、并列转承法
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司空图【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
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先用并列法,以拟人、通感的修辞大致临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点明旧地重游,事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无奈之情。还有就是前两句用并列后两句用转合的。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
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我们以后会介绍)

三、起承承合法
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铺陈,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如高适【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这两首都是第三句接着承接的。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确切的。

四,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与并列法稍有不同。
1、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
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法。

2、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唐杜审言的《赠苏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再看几首用这种布局诗: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还有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第二、绝句的章法布局
以上说的是绝句的几种章法结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以上几种章法是如何布局的:
(1)、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这也是典型的布局手法之一。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再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以精炼的笔法,描绘庐山那侧峰横岭、雄伟奇秀、气象万千的景象。后两句则以奇思妙发,揭示出一个精辟哲理: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摆脱局部经验的局限,着眼于全局,避免片面性。全诗意蕴深刻,语言浅显,景为议服务,同时也体现了苏诗深入浅出的特色。   
我们再来看今人钱明锵的这首《仙女岩》诗:
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2)、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来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利用转结所铺陈的景色来证明开始提出的观点。
再如:如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先题出无眠,后以景象予以论证无眠的理由。
又如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则是以事实来证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观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如这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先情后景,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去古人的作品中多找些来看,可以用心体会。不再举例了。其他布局手法我们下节课在介绍吧。

有些绝句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最后一句点出中心思想,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

人把这种手法比作击剑,说前面的都是铺垫,克敌制胜的在最后一击。

我们常说的一句是最后一句应该挑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寄】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就是先并列写出夏季雨中景致,最后阐明思念之情。这样的手法要注意结尾。结尾多是本诗

的诗眼所在。

如,登山一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样的手法,如果最后一句写不好,那全篇都不成功。如果最后一句写的出彩,那全诗都跟

着提色,不在举例了。我们看下一个章法布局

6)、今昔对比法

如果要写出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事件或情况迥异的两种状态情景,可以利用对比法。

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同时同地同景与不同人的对比,写出两次不同遇合的感慨。这个布局手法上节课介绍绝

56 法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就不再做详细介绍了。

回环法:

古人在写诗中,经常会用到一个比较别致的手法, 那就是利用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来深化

主题。记得我们讲绝句 56 法的重字法的时候提到过,现在我们再看一下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个是利用时间上回环 同样是夜雨涨秋池的时候, 利用这个回环,来深化主题思想。

同样的诗还有刘皂的'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也是利用空间上的回环 说诗人客居并州十年了,夜夜想念着家乡,但他快回到家的时候,

突然发现,原来已经不知不觉中把并州当做了自己的故乡 。虽然空间上有回环 但是读起来,

耐人品味。

又如王安石的

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

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

杨万里的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同样的雨声把诗人的情感拉回到了过去,同时也深化了主题情感。其实,不管用哪种手法要

把主题形象写的丰满,富有神韵才成。

二、渔洋绝句法之四

1)要点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忆、记等词。

2)创作步骤

【起】点明时间

【承】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交代清事情

【转】用忆、记等转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

【合】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3)第三句用字

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

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

等。

例诗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1)意象的界说

在第二讲中 我们已经做了简要地交待。所谓【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

(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如: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我们比较如下:

【相同点】

①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同于 临街下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 类似 指点银瓶索酒尝。

【区别】

问题是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  是叙述式的,而意气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手一指,高声喊道,哥们,上酒。整首诗全部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的交给读者。

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我们看下面两句

薄云岳际出  初月波中上(何逊)

薄云岳际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

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写的是实景,波中上是幽静的。 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浪中翻,抓住月的动态,把波月写活了。我们读起来立即眼前出现 波光粼粼,新月初上的 画面。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如下结论:

【结论】写作时诗句要精简生动,静态的叙述要尽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说明的文字去表现人物事态,与其直接叙述人物事态,不如让他自己表演给我们,因为人物自己的动态表演能构成生活的场景、生气盎然,这样作品的意象更清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

作诗无古今 欲造平淡难。梅尧臣在《赠杜挺之》

揽君荆山做 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两首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 ,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 ,到底平淡的诗境是啥,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李白说平淡的诗境很可贵,他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 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的交代清了平淡的诗境。

【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的概念,我们在第一讲中已经交待过,这里不再赘言。用具体的例子分析。

《即事》 陆游

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

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酲

第一句写榴花照眼,是视觉,第二句青梅堕地是听觉。三四站立桥头 风吹酒醒,是触觉,我们还可以深入的分析,梅子的青和榴花的红,是视觉,柳桥野岸 水佩风裳,也可以理解为眼中看到的,青梅、酒酲还可诉之味觉,因为梅子熟到落地,肯定带香味,另外喝酒的人都知道酒醒时那就味大的很。风声 和落梅一样,我们可以听的到, 这首诗啊,想全身长着耳朵眼睛,充满感觉。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的视角、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真临其境的感觉。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如

《寄碧岩道光法师》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个突出的意象。

【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汰去他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他。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他不陌生。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物象特点。

【城上吟】 唐 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中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这可使意象倍加鲜明。如: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和万重山  的对比

万山如墨一灯红  万与一  墨跟红

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再看:

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其中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

绝句创作--渔洋绝句12法之四

1)要点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2)创作步骤

【起】点明时间

【承】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交代清事情

【转】用忆、记等转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

【合】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3)第三句用字

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例诗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杨枝紫云曲之一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绝句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卢师山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今天课就上这,下课。

作业

看图,根据图意自拟题目创作七绝一首。

要求:

(1)题目格式规范、首句入韵、格律正确。

(2)采用第四法,第三句转得开,第四句能交待清第三句所记、所忆之事。

(3)全首诗的入声字不能超过4个,每句的、4、6字处严禁使用入声字。

要求:
(1)题目格式规范、首句入韵、格律正确。
(2)采用第四法,【起】点明时间
【承】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交代清事情
【转】用忆、记等转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
【合】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沧桑旧院诉空寥,几抹玫红兀自娇。

莫忆青枝曾豆蔻,繁华已在梦中迢。

苔生老院影无声,难锁娇红在寞城。

长记伤心桐月里,随风落梦任枝横。


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1 要点

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2 创作步骤

【起句】 点名时间。注意:不能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

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 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第一、二句过

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合句】紧抱第三句,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例诗: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李元洛兄《夕彩早霞集》小札文(二):谋篇布局|聂鑫森
绝句之起承转合
七绝第一讲~概述及基本章法
例说中华传统诗词谋篇布局八法
《绝句章法一瞥》(下)
律诗绝句的章法句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