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武汤加减化裁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芍药生姜各9g白术6g制附子9g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明动,振振欲瓣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

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中医杂志,1965,(7):39]

2.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疗水病的范围。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行了综述。[中成药,1989,(11):39~40]

3.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气壅塞,不能宜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新医药学杂志,1978,(11):7]

4.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加皮为基础方。下肢肿甚者加防已;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则。[辽宁中医杂志,1984,(2):22]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煎)、茯苓各10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气阴两虚型用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10g;咳喘甚加旋覆花1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代赭石30g。每日1剂,水煎至300ml,早晚分服。并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人10%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静滴;适当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伴明显感染者加抗生素。[浙江中医杂志,1992,(1):4~5]

6.真武汤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药用淡附片、炮姜各3g,炒白术、钩藤、白茯苓、炒白芍、菊花各10g,炒党参15~30g,珍珠母、代赭石各30g,磁珠丸(分吞)、远志各6g。脉弦滑、苔厚腻去党参,加姜半夏、陈皮;呕吐较剧加姜竹茹。服药3~7剂,结果:全部症状消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4):1517.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不寐:本方用炮附子、白芍各9g,生姜15g,白术、茯苓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均先煎),枣仁20g。情志不畅,脉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苁蓉;气虚加生黄芪、党参;阴虚加龟板、鳖甲。每日1剂,水煎服。病甚用谷维素或安定3~5日,中药用8~24日。[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18~19]

8.真武汤治疗带下症:本方用附子15g(先煎40分钟),白术30g,白芍、茯苓、生姜(切片)各50g。每日1剂,水煎服。白带属脾虚、脾虚痰湿、脾虚及肾精关不固者,用本方皆有效。[山东中医杂志,1994,(10);448]

9.真武汤加味治疗羊水过多症:本方含黄芪、茯苓各15~20g,防己15g,制附片6~10g,炒白芍10g,生姜6g,冬瓜皮30g,车前子20~30g。腹胀甚加天仙藤、大腹皮;下肢肿甚加葫芦巴;腹大气急而喘加桑白皮;羊水多,腹部异常有支撑感加玉米须、冬葵子、猪苓;苔少质红附片易川桂枝,加猪苓、泽泻、麦冬; ABO血型不和加山栀、益母草、茵陈; 血压高加钩藤;小便不畅加重利尿药量,加五皮饮类。每日1剂,水煎服。[中国医药学报,1995,(4):23~25]

10.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阳虚肺寒,咳嗽气促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肺利水,名姜细味真武汤。

11.本方加木香、砂仁。主治阳虚脾寒气滞,脘胀纳呆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脾理气,名香砂真武汤。

12.本方加桂枝、猪苓、泽泻。主治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水泛癃闭等证;共功效为温阳消阴,化气行水,名五苓真武汤。13.本方加桂枝。主治阳虚卫弱,汗出恶风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调和营卫,名桂枝真武汤。

14.本方加党参、炙甘草。主治阳虚脾寒,腹痛下利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中散寒,名理中真武汤。

15.本方加炙甘草。主治阳虚寒凝,脉微肢厥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中救逆,名四逆真武汤。

16.本方加肉桂。主治阳虚血寒,痹痛不仁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散寒止痛,名奥桂真武汤。

17.本方加黄芪。主治阳虚气衰,自汗短气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补气固卫,名黄芪真武汤。

18.本方加当归。主治阳虚血亏,腰酸月经不调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和血调经,名当归真武汤。

19.本方加杜仲。主治阳虚湿痹,腰膝酸痛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壮腰益肾,名杜蚀真武汤。

20.本方加山萸肉。主治阳虚不固,遗溺滑精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补肾固精,名山萸真武汤。

21.本方加核桃。主治阳虚肺气不足,久咳气喘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敛肺定喘,名核桃真武汤。

22.本方加远志。主治阳虚阴盛,心气不宁,惊悸健忘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安神益智,名远志真武汤。

23.本方加吴茱萸。主治阴虚胃寒,头痛吐涎沫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暖肝温胃,名吴萸真武汤.

24。本方加小茴香。主治阳虚寒疝;其功效为壮阳消阴,暖肝止痛,名菌香裹武汤。

25.本方加淫羊藿。主治肾阳虚衰;其功效为壮阳消阴,补胃助阳,名羊囊真武汤。

26.本方加羌活。主治阳虚感寒,项背疼痛;其功效为温阳消阴,祛风胜湿,名差活真武汤。

27.本方加桃仁红花。主治阳虚寒凝,血瘀,闭经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活血祛瘀,名桃红真武汤。

28.本方加木通。主治阳虚,湿浊化热,下迫溺涩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湿,名木通真武汤。

29.本方加淡竹茹。主治阳虚感寒,化热烦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除躁,名淡竹真武汤。

30.本方加香。主治阳虚感寒夹湿,脘痞呕吐等证;主治温阳消阴,芳香化湿,名囊香真武汤。

31.本方加桔梗、射干。主治阳虚感寒,化热咽痛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咽,名桔千真武汤。

32.本方加防风。主治阳虚感寒,身疼头痛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祛风散寒,名防风真武汤.

33.本方加荆芥。主治阳虚感寒,皮肤瘾疹;其功效为温阳消阴,疏风透疹,名荆茶真武汤。

34,本方加蔓荆子。主治阳虚感寒,头目眩晕;其功效为温阳消阴,疏风散热,名蟆荆真武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逆汤
真武汤|淡泊宁静空间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 下 70-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茯苓甘草汤加甘麦大枣汤
儿科 四君子汤加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