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有大道
自于人生若有所思以来,杂看乱读了些哲学和与人生相关的书,先甚好老庄,尤喜老子《道德经》,后察其易失之以偏,故转读孔子,若有若无,今乐读《易经》,细验心路察往观今,似有所得。现略写就我理解儒家与道家大致之异同及相互关系,然而终究来说是对“道”的些许体悟。 儒家与道家之同: 二者实同出一源,皆出于《易》,源于”道“。 孔子自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老子曰”无为“,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教人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均求中与正,求道与术的合一,而这与《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等等,尽管说法不一,实则亦是归于一,也即《易经》中“元亨利贞”之意,总之就是要教人做到两个字-----合道,各种说法其实都是对究竟怎样为“合道”的相同理解的不同表述,其实不只儒道,其它诸子各家思想的源泉也都是《易经》,都源于“道”,就如都是从中取水来浇灌不同的庄稼,于是种出了不同的农作物,如兵道医道商道政道乐道茶道等等....道无处不在。 那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得说。个人理解,玄点讲,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说,就是天地的法则与社会人伦的法则,也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大规律,讲人如何与天地万物好好的共处,自我如何与心灵和谐的共处以及人与人怎样在社会中和谐共处,讲的就是这几方面和谐共处,平衡发展的法则,而总的法则就是“阴阳平衡”,这些应该就是《易经》的主旨.在其中,道家偏前二者易偏道之”虚“,儒家偏后者易偏道之”实“。要想体认道的境界得放下自我,而想学好道的法则就要做到克己复礼。 有时我会胡思乱想,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似乎像是在一个程序当中,是一个程序员按照一定的法则设计出来的,其中最大的法则就是阴阳平衡,也就是中正的法则,而由之引出了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法则,如星球运行所遵循的轨道与规则,如人与人相处中夫妻相处的法则,朋友相处的法则,为父为子为长为幼为上为下的法则,经商所应遵循的法则,保养身体的法则等等,这些被称朋友之道夫妻之道,经商之道养身之道等等,顺之而昌,逆之将亡,就如我们在玩网络游戏时必须遵循其规则才能顺利一样。而被置身于这一程序里的万物之中,唯有人有自知自醒的能力,于是他们中的最杰出人士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到最后终于破解了这个程序的精髓,并将之以文字记录了下来,以指导人类,以求造福人类万物宇宙生灵,当然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而这就是《易经》《圣经》《道德经》《论语》等等,它们归根结底讲的就是这些法则,就是讲什么是”道“,怎样做才是”合道“的,而只有合道才有真实无妄与幸福合理的人生。圣人是怎样的人呢?我想就是求道而悟道并行道传道的人吧,他们重世人之所轻,轻世人之所重,怀着大怜大悯之心,苦口婆心,甚至是有些婆婆妈妈。奈何,当世后世的人们大多不懂更没有多少人相信,庸人自扰却自以为聪明,作茧自缚,就如老子所说的”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于是不仅将自己的人生弄的一团糟,更是一起合力将人类社会,大自然,万物生灵搞得乌烟瘴气,惨剧连连!我自己其实就是这样,容易骄傲常自作聪明。 两者之异: 儒:正却易不中,即易于走向形式化,偏于术,故易不通,即常说的迂腐。 道:中却易不正,容易有所偏颇,易偏于道,故易过,即所谓的走火入魔。 孔子老子等先圣先贤们看透了世间万象的背后是有“道”的,顺之者昌乐,逆之者衰凄,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得效天法地,必须得“合道”,这没商量。那对于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合道“呢?老子的总药方是”无为“,具体些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元守一“”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等,具体到政治上则是教导上面的要合道,使老百姓在道中而不自知,而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乱来,这就是“无为”,即政治上的合道;具体到军事养生等其他方面也各有主张。但是老子讲的比较玄而泛,侧重于道之无,不够具体切实,所以导致其一很多人不大看的明白,其二好老者往往容易偏向体认“道”之本体境界,掌握合道的思维,拥有大智慧,即偏于求”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求知”道“,可是却常常忽视了“止于至善”,,对度的把握不够,所以易不正,容易过,即所谓的走火入魔,说白点就是好老者强在战略,在战术上执行力上往往不够,容易道大于术知过于行而失去平衡;相对于老子,孔子的总药方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中庸“,具体针对道之”有无“来说,以”礼“来解决道之“有”,即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来使人们的生活言行合于道,使社会整体达到平衡有序,以“仁”来对应道之“无”,以“乐”来养“仁”,使人们保持纯良之心,以“刑”来威慑使人不敢妄来,当然礼是随这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相对于道家,儒家是要简易具体多了,但时间一长,很容易其一形式化,表面上来看的确是“不逾距”,但是却是不“从心”的,即正而不中,其二还有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教条化,迂腐,不懂变通。不知”道“是圆融无碍的,故兵家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型,能因敌变化者谓之神。所以儒家容易术大于道行过于知而失去平衡。 真儒与真道者望中正,内圣外王,道术合一,以道御术,持经达权,守正出奇,凡而不凡;偏儒者易滞易迂而不懂权变,偏道者则易好奇求险,剑走偏锋。 中正同于知行合一,极好,却极难,不但要放下自我以“知”“道”,即“从心所欲”;且要克己复礼以“行”“道”,把握“度”,即“不逾距”。《红楼梦》中如宝钗,探春即属中正之人。 中却不正则是“知“”道”却难以克己复礼以行之以合于“道”,虽”从心所欲却常逾距“,亦如宝玉,黛玉(其实曹雪芹在书中多次或借秦钟或宝钗等人之口对此深省之。) 中正之人常为圣贤君子,中兴之臣,栋梁之材,如孟子,王阳明,张载,曾国藩等;中而不正者多为高人逸士,奇伶名优,情种情痴,如许由,竹林七贤,陈后主,宋徽宗,唐伯虎等;正而不中者常人也。 守中正而出奇者常于谦恭沉稳忍耐权变之中步步为营而终有所成,老有所乐,如邓老,谱写成功人生! 中却不正者则易于乖僻邪谬怪奇之间大起大落而终有所悔,晚景凄凉,如老毛,演绎惊世传奇! 中然不正者聪俊灵秀往往胜过中正之人,更远胜于常人,而其乖僻邪谬任性不近人情之处亦然,但因其不备“元亨利贞”之大德,不合乾坤之大道,大多结果寥寥,令人不胜唏嘘! 中然不正者,有才之人;中正之人,用材之人。 过往我对儒家常不屑一顾,独好老庄之超凡脱俗,灵秀高深,现今渐悟两家实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儒家贵在于“正”与“常”,好比粮食,须天天吃,常人之必要,又像地基.基本功,得打的牢靠;老庄则贵在于“奇”与“变”,如药方,生病时对症下药,如用兵,千变万化,又似武林秘籍,高手之必备.但人皆知,唯地基牢靠,基本功扎实,方能建成高楼,练就高深之武功,不然定易好高鹜远,华而不实,甚至于走火入魔。于此我方明古人启蒙教育之“先读经,再读子”的道理---先打好地基,练就基本功,做好为人的本分,再谈建高楼铸高功攀雅附风,先守好“正”,再“应变””出奇“。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可惜我们大多都太任性,自以为高明了,过往其实我就是这样的。 儒家以其”正“为”经“,老庄以其“奇”而为“子”;儒家为乾为阳,善守常,擅正向思维,老庄为坤为阴,擅应变,长于逆向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前后相随,高下相倾,而《易经》实则攮括了儒道两家。如以儒家为本,道家于人是有益的,如没有”经“为本而独好老庄,则很易乱了性情落了空,于人生反为有害。因此,先读”经“之“大正之道”为人生打下稳固的基础实在是很重要,然而,如不懂权变之“大易之道”,则必然是盖不了大厦高楼的! 故儒道互补,守“儒”之正,出“道”之奇;持“儒”之经,达“道”之权,阴阳平衡,道术合一,方合乾坤之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并非世俗的道德或人们的主观。而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对“道”的体悟之所“得”,是在具体的现实时空的条件下,部分达到可被允许的极致而整体达到最佳的平衡,这才是合道。漫漫历史长河,多少纷纷扰扰世间万象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雾里看花迷乱如麻,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道”始终贯穿于其中,支配着这一切,犹如在已设定好程序的游戏中,现象变化无穷本质却始终如一。体悟到这些并不会导向宿命论从而消极,相反,是让人放弃自我的小聪明,摆脱无明和恐惧,而开始学习大智慧,开始学“道”习“道”,开始做真正的自己,去拥有更真实幸福合理的人生。 天下有大道,顺之者昌乐;天下有大道,逆之者亡凄。无古今,无中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思想的评价
庄子批判(微集)
邓晓芒:《周易》是道家经典,还是儒家经典?
《老子》不是元文化,庄子不在儒门内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