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瀛洲之子孙洪琦大赞南宁天华堂藏珍明代成化“三秋杯”

文/陈天宗(中国文物学会) 摄影/国梁

所谓“斗彩”,即釉下的青花与釉上的五彩争奇斗艳,相得益彰。

那么,“三秋”何意?

在明、清二朝的青花瓷上和彩瓷上,常有山石、秋花、秋草等妙手丹青跃然其上,而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伴随其间,所体现的,是北方美丽的秋天景色。由于如此美妙的秋景只有短暂的三个月,“三秋”一词,道出的正是人们惜秋怀秋的情怀。

广西南宁“天华堂”所收藏的这只三秋杯,高:3.9㎝,口径:6.9㎝,足径:2.6㎝,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处内敛、浅圈足。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内、外满施釉。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组山石、花草,另有二组一共8只蝴蝶映衬在山石与花草之间,其中一组个头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绘的,另外三组个头较大的蝴蝶,则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轮廓,再分别在釉上填上红、黄、紫三彩。而一枝秋草的枝茎两旁,再点上点点红彩,用笔轻松、写意。浅圈足内用青花勾出双线方框,方框内竖式双行以青花小楷体书写“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

此杯的器型从永乐朝瓷器中的名品“压手杯”演变而来,尤如倒扣之马蹄,小巧玲珑,甚是可爱。胎壁薄如蛋壳,从内壁可隐隐透视外壁的纹饰和色彩。釉子光亮莹润,积釉处泛出淡淡的、似湖水般的蓝色。胎质坚实细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般黄色的“糊米底”。青花发色淡雅纯正,堆积处有少许的结晶斑现象。红彩,如鸽子血般浓艳正红;黄彩,似鸡油般的娇黄;紫彩,则呈磨砂般的哑光姹紫,正应了孙瀛洲先生的鉴定口诀所示之“姹紫嫣红紫无光”。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画风看似稚拙,却透露出老辣娴熟的高超绘画技艺,勾勒点染,相得益彰;花草摇曳,随风起舞;彩蝶翻飞,呼之欲出——美丽动人的一幅秋天画面,活脱脱地跃然于杯上,着实让人爱不释手。

明代成化朝的宪宗名曰朱见深,是个文弱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但是于他在位年间(1465-1487),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制作的艺术成就却令人瞩目的。热爱艺术的宪宗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地精烧瓷器,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树立了新的典范。特别是斗彩的运用,这种釉下彩与釉上彩共同比对而呈现精美画面的技艺,被发挥到了极致,所创造的斗彩瓷器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享有极高的赞誉。500年后的今天,成化斗彩瓷器仍被业界公认为最典雅、最稀罕、最昂贵的瓷器。

据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对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已故爱国收藏家孙瀛洲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用40根金条买下的,当时他就认定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稀世之物,并于上个世纪60年代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同时代的鲁迅先生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也就花了一根金条,也就是说,一只杯的价值就等于20个四合院。另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珍藏有一只成化斗彩三秋杯。之前,在全世界仅仅发现了这三只杯,其珍稀度,可想而知。今天,广西南宁“天华堂”所珍藏的这只成化斗彩三秋杯,正式向世人展示它的仪态万千。

当孙瀛洲先生之子、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孙洪琦得知成化斗彩三秋杯惊现广西时,马上飞往南宁,并专门在邕城留驻三天,摩挲把玩,不忍舍之;感慨万千,不忍离去……

近日,记者向孙老先生求证当年此事,已逾古稀之年的他对此事记忆犹新,在北京亲笔写下了这几行心语心愿——

2013年6月,得知广西(天华堂)喜获“大明成化年制”斗形三秋杯,吾专程赶往赏鉴:震撼之余爱不释手……此杯真乃古器物中之宝物也。

孙洪琦

2019年6月28日

【相关链接】:以下这篇文章写于2012年8月

古陶瓷:“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

——访孙瀛洲之子孙洪琦

记者 罗伟鹏

孙瀛洲之子孙洪琦

7月30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了南宁唐人文化街“天华堂”,这里也是孙瀛洲博物馆广西筹备处。在广西南宁天华堂文物鉴定工作室主任陈天宗的引见下,记者握住了一双上手过无数古瓷宝物的老人的双掌,想象着武侠片中功力传递的情景,十数秒不愿放开。老人清瘦慈祥,微笑微语,却气度不凡。此人,便是旅经南宁的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总顾问、孙瀛洲之子孙洪琦先生。

孙洪琦(中)与陈天宗(右)及记者罗伟鹏在南宁市天华堂前

孙老今年66岁,其父,就是已故的故宫博物院当代古陶瓷鉴定大家孙瀛洲先生。

身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的孙洪琦先生从小得到家传,有一身童子功的他在当今的文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专家,却为人低调、从不张扬。1960年代中期,孙洪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训班,开始了正规的文物鉴定学习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正规培训。后来,受家庭的牵连,孙洪琦被“发配”到山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天生倔强的孙洪琦不管白天干多累的活,晚上脑子里想的全是古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像过电影似的在他脑海里闪过、定格、回放。由于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大量的瓷器文物藏于民间。孙洪琦利用所有机会,见到瓷器就仔细观察,判断它的年代和窑口,从中寻找规律,鉴定经验一天天地丰富起来。1980年,孙洪琦回到了北京,被安排到一家工厂工作。工作之余,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到古玩鉴定上了。社会各界的藏友都爱和他交朋友。请他给“掌眼”,听他的鉴定课。退休后,孙洪琦当上了北京孙瀛洲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鉴定家。

业界公认,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经过研究归纳,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度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可以说,孙瀛洲先生是我国明清瓷器科学鉴定的第一奠基人,而孙洪琦先生真正做到了继承父业,是当代收藏界令人敬重的鉴定大师。

孙瀛洲先生鉴定口诀

记者询问孙洪琦先生对于时下的收藏与鉴宝热的看法,孙先生表示,收藏是一门学问,必须先学术后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才能做好收藏,良性投资。

在孙洪琦的名片上,印有举世无双的宝贝——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的照片。提起世界上仅存的这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孙洪琦有一肚子的故事:日伪统治时期,后门桥有家古玩铺要关张,想把货底子出卖还债,他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去看货,看到斗彩三秋杯,一上眼就知道这是绝世珍品,而且是从宫里流出来的,父亲讨价后花了40根金条把它买了下来。孙瀛州得到三秋杯后秘不示人,就连家人也不让看。他一个人在屋里把玩,不许任何人进去。有时竟忘记吃饭,叫几次才答应。孙先生母亲说,你爸得了宝贝,有点走火入魔了。

解放后,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经常光顾古玩铺,一来二去,孙瀛州和彭真成了好朋友,将自己收藏的精品文物让彭真过目。彭真市长对斗彩三秋杯赞不绝口,说这是国宝,孙瀛州当即表示,愿意将这绝世珍品捐献给国家。彭真市长夸赞他是一位开明绅士。一天晚饭后,他把全家人叫到一起严肃地对家人说:有样珍宝,我要捐献给故宫,你们还没有见过,现在就让你们看一眼,以后就看不见了。他走进里屋,拿出了三秋杯。此宝物薄如蝉翼、造型优美、画工生动,蝴蝶栩栩如生,青花发色艳丽,五彩鲜明。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孙瀛州诞辰110周年,故宫博物院专门举办了“孙瀛洲捐献陶瓷展”。当时有记者提出要将三秋杯从展柜中拿出拍照,故宫博物院坚决不同意,怕万一有闪失而将国宝毁于一旦。要知道,成化斗彩在明代万历时就非常名贵,它胎薄而透明,从内里能看见外部的纹饰,有红、鹅黄、姹紫三个色彩,而姹紫在当时独一无二。

孙先生表示,今生今世影响自己最大的人就是父亲。缘于对国家、民族、艺术的热爱,父亲把一生的珍藏捐都献给国家,父亲是他最好的榜样。一方面他会秉承父亲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他坚持鉴真、求实,把“真、优、美、稀”的陶瓷珍品发掘面世。他无不感慨地说:“父亲好像是为了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他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陶瓷鉴定和研究当中,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让我一生受用。到目前为止,父亲总结的陶瓷鉴定法仍然无人超越。鉴定古陶瓷,首先是要把人做好,人没有做好,谈不上艺术鉴定。父亲的精神与古瓷一样珍贵。”

做为孙瀛洲的传人,北京孙瀛洲古陶瓷研究工作室总顾问,孙洪琦先生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高尚品德,谦和仁义的他在文物界和收藏界大名鼎鼎,无人不晓。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专家被重利诱惑,把赝品说成真品,并为其出具证明。而孙洪琦先生始终坚持原则,像他的父亲一样,热爱艺术,把艺术看得比金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孙洪琦先生认为,说真话、说实话才是鉴真。鉴真,需要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要用心看,心里有,眼里才看得到。对目前的鉴宝热,孙老提醒,收藏有风险,目前的捡漏不能说没有,但概率已经很少了。

古陶瓷鉴定,是通过釉面、胎体、瑕疵、器型、纹饰、工艺、款识、轻重、手感、声音等信息,与储存在大脑中的古陶瓷信息进行比对,再经过全面综合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最终做出判断。这种近乎超级智能计算机高速运行的过程,孙先生认为可意会不可言传,80%是眼学,是模糊鉴定法。简而言之,“古陶瓷会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任何一件作品,都揉合了特定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他指着天华堂收藏的一尊明代晚期的福建德化瓷佛像说,像这尊佛像,制作者当时的虔诚,可见一斑,这样的慈祥,之后很难看到。

对眼下各种鉴宝节目和活动,孙先生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娱乐形式,不能太当真。他说,这类节目或活动都是经过电视台或主办者策划的,是娱乐性质而不是学术性质的,是为了迎合现在的观众和市场而出现的,所以人们看的时候不要太认真,就当是一个节目看看就行。对于各类大型鉴宝会,鉴假容易鉴真难。孙先生表示,他不参加此类活动,搞鉴定的,应该是把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不能以经济利益为主。在日常的鉴定中,孙老坦言,一天最多只能看40至50件,多了不行。

“古陶瓷会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孙老一语中的。看着天华堂墙上的“孙瀛洲先生鉴定口诀”,记者咀嚼着孙洪琦先生讲述的故事——这个时代最有味道的,是像孙氏两代人一样的爱国浓情、向善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博物院孙瀛洲:入我眼者非我有!
记当代著名文物鉴赏家孙洪琦先生
孙瀛洲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好像为了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
孙瀛洲明代瓷器款识鉴定口诀
孙瀛洲与古陶瓷
故宫最顶尖贡献人物:只要你们看上的随便拿,剩下来的破烂我留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