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器集结的盛筵

《史记》中的大西南是什么样的?它们在青铜器时代各自拥有怎样的文明?让我们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一场青铜器的盛筵将为你揭晓答案。

此次展览由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五省区市博物馆联袂,共展出文物202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9件(套)。这是大西南地区青铜器的首次集结。

大西南,史称"南蛮"、"西南夷",从战国至西汉时期,此域有巴、蜀、滇、夜郎、西瓯、骆越等独立于中原王朝的部落或王国,在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下,他们相继融入中华政治版图和文化圈,史家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都曾有记载。这些古国包括今天的渝、川、滇、黔、桂五省(区)以及西藏地区。让我们一眼千年这些古国的风采!

巴都滨江    俎豆用享

战国时期,巴子虽建都江州(重庆),但在楚、秦、蜀诸强环伺下,曾数次迁都,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这几处都邑都位于长江或嘉陵江沿岸。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建巴郡,正式将巴地纳入华夏版图。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独特的青铜文化。巴人上层社会中,俎、豆、壶为基本礼器,釜、釜甑(zèng)、鍪(móu)是核心炊具,编钟、錞于、钲是常见乐器。

俎豆夹组合

蒜头壶

嵌绿松石鸟形尊

整体呈鸟形,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和鸭脚,融多种动物一身的怪异鸟型。尊本为盛酒器,但是这件鸟形尊除了鱼形嘴外,其他地方没有一个孔,不具备尊盛酒的实用性。可能为装饰品。此外,这件鸟形尊重量轻,壁薄,内腹中空,铸造难度极高。为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

下里巴人

战国时期,巴、楚两国关系密切。大量巴人居住在楚国都城郢,带来了自己的民间乐曲。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广受楚人欢迎。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成语"下里巴人"由此而来,并且与之对应成语"阳春白雪"。

"王"字铭文铜钲

虎钮錞于

夔纹钮钟

甬钟

编钟

三星伴月    金沙流彩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蜀国历史谜团。据考证,两处遗址的年代前后紧密衔接,可能为鱼凫、杜宇两个王朝的都邑址,其时代约当于中原地区的商——西周时期。

戴金面罩铜人头像

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扎束垂于脑后,金面罩系金箔捶揲而成,以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面罩贴于头像上。

铜鸟

巨眼尖喙,长翅分尾,背羽耸起成流苏状,引颈站于圆座上。

铜顶尊跪坐人像

喇叭形镂空底座。座上铸有一跪坐人像,头部顶着一大口尊,上有覆斗形器盖,双手上举扶持。人像脸型方阔,阔口闭唇,宽眉大眼,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腰间系带。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整体为圆形薄片,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目前,该金饰图案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杜鹃啼血

相传,古蜀望帝杜宇因宰相开明治水有功,便将帝位禅让于开明,自己归隐西山而去,其魂魄化为杜鹃,但他仍情系蜀国子民,每逢三月开春时节,便在空中连啼"民贵呀",催民耕作,直至口角流血。血滴在地上化为一朵朵鲜艳的杜鹃花,留下了"杜鹃啼血"的凄美故事。

铜缶

铜尊

开明王蜀    礼乐尚楚

开明王朝是古蜀国最后一个朝代,时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古蜀国已成为"东接于巴,南邻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的泱泱大国。公元316年,开明王朝被秦所灭,蜀地正式并入中华版图。

由于蜀地邻近秦、楚大国,器用制度在蜀地固有礼制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铜器风格多以楚式为主。流行的青铜器主要有鼎、甗(yǎn)、鍪、罍(léi)、壶等,乐器有编钟、钲、錞于等。

饕餮纹铜罍(léi)

盖顶残,侈口束领,圆肩,圈足外撇。器耳作兽首状。盖面饰牛纹,肩,腹,圈足等部位均以云雷纹为底纹。肩部主纹是两两相对的团龙纹,腹部饰以兽面纹,圈足为夔纹。

罍是古蜀国传承1000余年的核心礼器。

回纹分体铜甗(yǎn)

蒸食器,下部为鬲(lì),用于煮水,上部是甑,用来放置生食,甑底有箅,可通蒸汽。三足炊器多流行于平原地区,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墓遣策中的"金鬲甗"即为此类器。此形制的甗出现在蜀地,当是两地文化交流的结果。

铜釜甑(zèng)

釜甑是西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类炊煮之器。其器与甗相同,只是物的下半部由鬲改为釜。这与西南山地环境更便于圜底器的使用有关,体现了本区域人们的生活智慧。

巴蜀图语铜勺

勺内饰龟、鸟、鱼三种动物图像,龟居中,鸟和鱼分别居于龟的左右上方,龟的左右两侧饰有回纹和花蒂纹。

水陆攻战宴乐纹铜壶

巴蜀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蜀文化、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有中你"的文化态势。这一时期,也是四川盆地与相邻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从起先楚文化对巴蜀地区的影响一家独大,发展到后来中原文化、秦文化及楚文化等共同对巴蜀文化产生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蜀文化逐步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

铜豆

错银凤鸟纹铜壶

滇王受印   笙歌宴舞

"滇"是《史记》记载的"西南夷"中仅次于夜郎的大国。滇国的分布范围大致以滇池为中心,"西起楚雄、禄丰,东达曲靖、宣威,北至东川、会泽的金沙江以南一线,东南不过南盘江(即开远、个旧一线),南至新平、元江"。滇国青铜器以实用器为主,大量的兵器、农具是其他地方所罕见的,贮贝器、铜鼓、铜俑、铜枕、扣饰等是滇国青铜器的主要代表。

立牛曲管葫芦笙

孔雀雉鸡铜杯

孔雀盖提梁铜壶

滇王之印

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王印纯金铸成,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除此之外,汉代金印还有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扬州出土的“广陵王玺”。

四飞鸟船纹铜鼓

孔雀形铜镇

虎噬牛贮贝器

牛虎铜案

铜案由一大一小的两头牛与一虎组成。在滇囯,虎为百兽之王,是权威的象征;大、小牛分别是财富和生命的标志。虎噬牛造型真实地表达了使用者对权利、财富及生命的渴求,反映了滇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骑士猎鹿铜扣饰

饰五牛铜线盒

房屋模型铜扣饰

夜郎探秘    釜踪鼓迹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在贵州中西部地区发现的以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为代表的大量遗址表明,贵州高原确实存在一个有别于滇、巴蜀、楚和百越的古夜郎之国,独特的"套头葬"、铜鼓、铜釜是夜郎文化的代表性遗存。

饰虎铜釜

敞口大双耳釜

夜郎民族独特的套头葬居习俗:躺在墓穴中的尸骨头顶套着一件铜釜,或是铁釜、铜鼓的大型金属器,有的足部也套一件铜釜或铁釜,或垫一件铜洗。

这件敞口大双耳釜就套在墓主人头顶,考古时发现还残留主人的头发。

铜鼓

甬钟

金竹夜郎统治时期是夜郎国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羊角钮钟                          勾鑃(diào)

铜壶

夜郎自大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今阿富汗)时,曾经看到过巴蜀生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据当地人讲是从东南边的身毒国(今印度)买来的。于是,汉武帝命人去西南地区寻找通往身毒国的通道。汉使到滇国,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同样问题。此问被记录到《史记》中,并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夜郎背负"自大"之名2000余年。

带铺首铜釜

龙首柄铜釜

此时,偶尔听到旁边一同观展的人问及同伴为什么不叫"滇国自大",而叫"夜郎自大",同伴则回答可能因为夜郎国更大。虽为戏谑之语,似乎透着哲理。

"武阳传舍"铁炉

百越之属 和鸣钟鼓

商周至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居住着支系众多的百越族群。《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且南方卑湿,南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也称王"。这个西瓯、骆越故地就是今广西一带。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上青铜器时代的瓯骆文化具体海纳百川的特色。汉文化、楚文化、秦文化、滇文化、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异域文化在此多有交汇和遗留,而经过岭南先民的吸收、融合,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斗少半"铭越式铜鼎

炊器。口沿内侧刻"二斗少半"铭文,当指该鼎的容量,实测为4060毫升。如以器铭"二斗少半"计算,每升相当于今199.68毫升。此类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术界称之为"越式鼎",岭南地区分布甚广。

"布、析"铭铜鼎

炊器,汉式鼎。顶盖及腹壁刻"布"、"析"、"析二斗一升"、"二斗大半升"铭文。"布"为"布山"省文,在今贵港;"析"在今河南西峡县。这件鼎充分反映了汉文化对岭南的影响。

提梁铜鼎

环耳杯形铜盖壶

三足铜案

鼓面中心为阳纹十二芒,其外六晕圈,主晕为四只翔鹭。

羽人划船纹栉纹铜鼓

铜鼓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铜乐器,常用于宴饮乐舞、集会祭祀、号召军旅等场合。

羊角钮钟

羊角钮钟是岭南青铜文化中极富地域特色的器物,在左江花山岩画上就有羊角钮钟成组悬挂而击的演奏场景。

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墓葬中,铜鼓与羊角钮钟相伴而出,说明当时两种乐器是可以配合演奏的。

夔纹提梁铜卣(yǒu)

复线交叉纹铜桶

铜桶是岭南土著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约流行于战国晩期至西汉前期,大都出土于南越囯高级贵族墓葬。出土时大多数铜桶都与宴饮容器放在一处。有的铜桶内还有食物残骸。广州龙生岗43号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仿铜陶桶中有近半桶的高粱,桶盖里的墨书文字表明这是一件藏酒器。因此,专家推测铜桶是南越国高级贵族用于宴饮的藏酒、酿酒之器,也可作盛储器。

斄(tái)铭铜钫

盛酒器。盖顶上有四只相背而立的凤鸟形立钮。圈足刻一字,释作"斄","斄"是地名,今陕西武功县境内。

"布八斤四两"铭铜钮钟

中华一统    丝路延绵

随着"秦灭巴蜀"和"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成,大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渐趋消亡;"君长"林立的局面曲终人散。

《史记》中记载了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开发的主要交通线路,这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拓展奠定了基本。四川都江堰和广西灵渠两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并使用至今,是2000年来中华大家庭不断融合、发展的见证。

《史记》中提及的几条重要道路:汉代南方丝绸的主线称作"蜀身毒道",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南辐射,连通今东南亚、南亚的缅甸、越南、印度等国,甚至远达大厦(今阿富汗)及西亚地区。

(1)五尺道:从四川取道滇东北至今云南的交通路线。具体自僰(bó)道(今宜宾)至朱提(今昭通)经今曲靖至滇池地区。

(2)南夷道:从四川取道贵州通往广州的道路。具体自僰(bó)道(今宜宾),经夜郎(今贵州)地区,沿牂牁(zāng kē)江(今北盘江)南下,水路直达番禺(今广州)。

走进青铜器的世界,犹如翻开一本无声的史书,记载着一个个神秘古国的兴衰更迭。它们既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交流的承载者。

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液。新文化的创建不能单靠汉民族完成。动荡和分裂意味着新的整合,而整合的前提是融合。正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灿烂的华夏文明才能不断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才会几千年从未中断,才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消失的古国——滇国
杨勇:论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联系——以考古发现的青铜器为中心
王的盛宴:漫谈西南青铜礼乐文化
彩云之滇——古滇国青铜文化(中)
盐源笮人之谜(上)
马曜:大理文化的源与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