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述道教的玉皇上帝信仰

/万景元

一、玉皇帝信仰源流考

《诗经》云“上帝临汝,无二尔心。”上帝的名号在西周的时候就有。《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诗经》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郑玄笺注云“大矣,天之视天下,赫然甚明。以殷纣之暴乱,乃监察天下之众国,求民之所归就。”《毛诗》云“文王曰'咨汝殷商,非上帝不时,殷不用旧。’”《毛诗—臣工》云“明昭上帝,迄用康年。”《毛诗—昊天有成命》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从上帝之名,频繁见诸典籍,可以证明上帝信仰为周人所接受,成为官方正统。这点为后世儒家所继承。盖周人认为上帝即是天,昊天是有意志的,而这意志就是上帝,皇帝为上天之子,故称天子。董仲舒更是发挥了这一理论,认为上帝会根据皇帝的贤明和昏庸,来选择是否让这个王朝继续。朝廷敬奉上帝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借以神话其政权的合理性,天子“受命于天”,即是“替天行道”。“敬天法祖”,成为维系政权统治的重要思想,所谓“天地君亲师”,人伦之道,出乎天,董仲舒云“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天是浩浩苍穹,也是具有人格意志的“上帝”。

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有上皇天帝、高上玉帝的名讳,属于元始天尊门下,位居右、而排名略靠后。据明代全真道士周玄贞考证,历史上有四个玉帝。一是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二是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星主号;三是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四是紫极玉帝,汉光武帝上昊天乾号也。但是这些都不是道教所尊奉的玉皇大帝,周玄贞继续说“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号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其四玉帝,具属高上玉帝统御。”那么不难推断,《真灵位业图》中说称的“高上玉帝”,显然不是周玄贞所说的“高上玉帝”也。

抱朴子云“玉皇者,圣中最尊;神中最贵,诸佛圣师,万天帝主,故尊称曰玉皇。”《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云“总领宇宙主宰之君,是名玉皇,承三清之命,察紫薇之庭,枢纽百灵,小事专掌,大事申呈玉皇之宫,以定章程。”孙亦平《道教文化》解释这里说,道教的最高尊神仍然是三清,但是总领宇宙主宰的还是玉皇,他承三清之命,掌管三界具体事务。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玉皇是三清的下属。

其实不然,《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云玉皇即是道身,《皇经集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太极,非有尊卑之殊。”这样一来,玉帝和三清就无所谓尊卑和上下级的关系了。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上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徽宗时,又加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孙亦平《道教文化》称这一举动“将中国古代宗教中的昊天上帝和玉皇帝融为一体。

二、《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评介

甲、释经名

经虽然不等同于道,但是求道之士,舍去经文则难以到达彼岸,道因经以传也。所谓“经以载道,度世慈航,诸经皆圣真法言,无非至理。”故要了解玉皇信仰的内容,则不得不考校此经文——《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周玄贞认为“此经至玄极妙,独冠三教。为诸经之王,浩劫长存。天真皇人,应时按笔,流传世间。”继而借韩湘子之口解释经名云“本行者,述玉帝成圣根本,历修妙行。集经,集元始五品之妙言合为一经,示后人修行之正路耳。”韩湘子的这段话,概括了《皇经》的主要内容和宗旨。

又云“经本文有作一卷者(一卷的《本行经髓》也,乃元朝道士刘处源遇路边老翁所授,系删减三卷本《皇经》而成。),从本传,象太极也。分三卷者,象三才耳。今注作十卷(即周玄贞之集注也),象十极之义,道数成于十也。分五品以象五行,合五行、四象、八卦,则得十七。皆太极之分。故帝于十七光明,天以身,地以成。玉帝此经,即地之曲成万物,地数三十,故帝示三十种功德。帝德超出十极,故具十号。修亿万劫,故周万德。今注六百幅,象火记六百篇。一百八章,从帝王千八百戒。十万余言,象帝十万妙行玄光也。”

乙、《本行集经》的修持特点

和传统道教的重视服食、内外丹法不同,《本行集经》宣扬玉帝修道的经历时,更注重对于玉帝功德的赞美。《本行集经》记载“往昔之世,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国王年老无嗣,于是延请羽士,遍祷于诸天,时过半年,不退初心。感动太上道君,抱送一子,于丙午岁正月初九日诞生于皇宫(故道教以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王子幼而敏慧,长而慈仁。仁爱和逊,化及遐方。但是这位王子不乐王位,禅位于有道之人,自己则割爱修道。“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安乐。”“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以上是元始天尊讲述玉帝证道的经历,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修炼的目的由形而下的肉体长生到形而上心性的解脱。虽然汉魏时期的道教也注重功德,《抱朴子微旨》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累功。”并且列出许多条款,说“能尽不犯之,则必延年益寿,转祸为福,学道速成。”认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会按照人的善恶给予奖惩,开后世道教劝善之先声,而《微旨篇》中的部分章节,多与《太上感应篇》同,学者可以对照。虽然积善重要,但是葛洪还是认为“金液还丹为仙道之极,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本行集经》则把功德的积累、心性的解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成了修仙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其实表明了,道教由最初的重视肉体的长生,而转向注重心性的解脱。故《本行集经》云“断障之法,当生大悲。无起疑惑、无起贪嗔、无起淫欲、无起嫉妒、无起杀害、无起凡情、无起凡思、无起昏垢、无起声色、无起是非、无起憎爱、无起分别、无起高慢、无起执著。凝神澄虑,万神调服,心若太虚,内外贞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无令外邪乱其至道,牵失真宗,败其灵根,盗其至宝。”“是故汝等,应当至心,善护真宗,无令丧失。如前所说如是诸障,汝等各各当断除之,身得清静,超度诸难,是名道宝。”

《本行集经》认为修道之人,应当断除种种障碍,而断障之法就是要使得自己“万神调服,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如此则可以使“身得清静,超度诸难”。加之以诵经存想,则将蒙玉帝护佑,“普闻妙法,亲奉供养,永无轮转。”

其二、修炼的方式由服食导引而变为诵经存思。《本行集经》述说了三十种诵经功德,云“世间众生,会闻是经,心常渴仰,能于家中择清静处,画帝形象,日夜虔虔,晨昏济济,香花灯果,尊重供养,称名瞻礼,是人当得三十种上妙功德。一者众仙赞重;二者先亡生天;三者宿殃解脱;四者所往通达;五者无盗贼事;六者所求遂心;七者除水火厄;八者横事潜消;九者夜梦吉祥;十者疾病不临;十一者智慧聪明;十二者人见欢喜;十三者衣食丰盛;十四者子孙荣贵;十五者六亲见喜;十六者门族和睦;十七者除三恶报;十八者转女成男;十九者形容端严;二十者为国大臣;二十一者生为帝王;二十二者鬼神钦仰;二十三者得宿命通;二十四者诸神护念;二十五者九族受荫;二十六者处世长年;二十七者有情赖善;二十八者魔王保迎;二十九者决超三界;三十者白日飞升。”

于是我们不禁疑惑,何以诵经礼拜能有如此功德?《观诵讲授经典戒意》云“凡观诵诸经,或讲明授受,先齐明正衣,肃容请经置净几上。端坐定志,善恶两忘,一乘不立,冲妙虚明。然后从容展卷,或默观、或持诵、或发明、或教习,与帝终对越,至诚无息,方为受戒。”诵经,并不是口念过就是了,要“真诵”。“真诵者,内外总一,言行合道。不在口上念经,唯在心心实善。王灵官曰'何劳妙手图吾象,但愿君心合我心。’能心合上帝,则福德并愗,乃真诵善功。”《太平经》云“思神致神,思真致真。”人能每日对想金容,则心生恭敬,不敢生诸恶念,这也是儒家的“守敬”功夫。存想久之,则心神调服,言谈举止间自有雍容之气。曾经有儒者将孔圣、范滂等大德君子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居处,说这样每日对越先贤的,时刻提醒自己检点心地。何况对于玉帝乎?

人心向善,则行善、言善,有此三善,则善神拥护;善神拥护,则天降吉祥。《周易》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故存想、礼拜玉帝,得如上三十种殊胜功德,并非是上天偏心于此人,而是诵经之人能体天心,而行为合乎规矩的缘故。

丙、《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以下简称《心印经》)是一部阐扬内丹修炼理论的典籍,附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的后面。周玄贞云“一切人物,至诚脱悟,全得经功,真得之基,存乎一心,因附《心印》。”周玄贞认为《心印经》是“玉帝传心,圣圣相承,以心印心,明悟了证,皆宗此旨。三教莫违,故云心印。”

《心印经》为四字韵文,全文凡二百字。道教徒一般认为这是一部讲述内丹修炼的经文,历来注释较著名者有宋朝道士李简易注、明陆西星注、傅金铨注、汪伯英注,和近代高道闵智亭注。这些注本都是按照内丹理论来解释的,但是《皇经集注》云“天有帝,即身有天君耳;无幻身,则性无所附,而妙不彰;非天君,则身无主,而形为虚身。”认为天有玉帝,而人身也有帝,这位帝即是我之本性元神。柳守元云“本行集经乃以上天帝座,譬人心之帝座,中有主则百体从令,如玉阙之尊,统驭万灵……人之有心,即一身之帝座”故《终南八祖说心印妙经解》云“真神真气,合我真精。一元三品,是印是心。真心一得,七窍皆灵。唯灵则敬,敬为静根。主敬守一,自然印心。”

《心印经》开张明义,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认为升仙成真的药物就是自身的精气神,从而阐述如何炼化精气神,而达到“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的境界。这就让世人很容易误解,以为《心印经》只讲命功,其实不然。《心印经》云“神依形生,精依气盈。”精气神三者本是一物而三名,三者互相影响,互为盈虚。形体衰残则神志不明,神情昏乱则精气耗散。故言命而性在其中,言性而命在其中,建立起了性命一元的修炼观。从而也否定了《皇经》只修性功的说法。有诗赞此经文云“浑沌乾坤一气分,真精妙合产苍生。性中有性归元性,心外无心去妄心。若得道时勤炼度,倘离经处自纷更。我今普劝修玄士,立志修玄玄变真。”《灵宝五经提纲》总结此经大意云“上药三品神气精,人人具足非亏盈。能知混合回风道,金鼎黄芽日日生。”

三、玉帝信仰的地位和思考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云“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韦应物《学仙二首》其一云“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在唐朝诗人的眼中,玉皇俨然是天地的主宰神了。孙亦平教授认为“这为宋王朝崇奉玉皇大帝提供了条件。”

宋朝也效法唐代,称皇室受翊圣保德真君所庇佑,而这位真君就是高天大圣玉帝辅臣,授命卫时乘龙降世。遵符命降卫宋朝社稷,来定遐长基业。”据王钦若编集的《翊圣保德真君传》记载,真君曾多次降临凡世,庇佑了皇宋朝廷。文中没有说得到玉帝的庇佑,但是玉帝之辅臣下降,则不得不奉玉帝之命,故《翊圣保德真君传》的编集乃是暗示宋朝得到了玉帝的许可和恩佑。宋大学士苏东坡《上元侍宴》云“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清朝王相注云“此言天子之尊居九重,臣民瞻仰,如在天上。”即将人间之天子比喻成天上的玉帝。

道教宫观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子时,举行迎接玉皇圣驾的大典。闵智亭编著《道教仪范》云“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巡天之辰,半夜子时进行接驾,接驾是道教隆中仪范,不但十方常住举行,小庙也举行,不过仪式繁简不同,老修行一人住庙,也要举行接驾仪式。”“自接驾后每日上午要上《皇经》殿。正月初一至初九每日上午《皇经》,下午《皇忏》。初八晚上祝寿,初九早上庆贺。”足见道教对此的重视程度。

曾经有人说道教神仙体系过于驳杂混乱,是低级的多神教,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何以故?道教所信仰者,是太上无极大道,虽然有万千神灵,但都是道的化身。而道教的玉皇则是“万法教主,圣祖玄师。统三教,包万法。居天中之天,为圣中之圣,无始无终。”玉皇之身,即是道身。“玉帝为道祖,累劫众生万类,皆天地之生意,道脉之支分。孰非玉帝之眷属统系?”

也就是说,玉帝即是道,三界十方的所有,都是道所分化,也就是玉帝之所分形。物有生灭,而玉帝无生灭。也正因为万物都是道所化,则万物皆含道性,故皆有成仙的可能。玉帝即是万物之共主,也是众生之父母,世间之物,皆统属于玉帝。故又称为“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虽然有其他的许多神明,但都是“玉帝之眷属统系”,道教至此已经完成了向一神教的过度。

万景元,2008年于金华赤松道院出家,遍览三洞经典。2009年于仙都,遇离宫道人授予南宗金液还丹之至诀。2010年开始撰写道教经典研究、道教史相关文章。多年来,云游四海,参访高人。2015年参加中国道教协会玄门讲经活动。现为西山万寿宫道教研究研究员,台湾中华道琴会顾问。国内及港台多家道教刊物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丨法品最尊,灵文第一《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初九玉皇诞:办公桌转运小贴士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道教古籍
道教法本古籍《玉皇本行集经》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道教音乐
玉皇大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