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腓特烈大帝成名录:罗斯巴赫战役

背景

勃兰登堡—普鲁士在早年同时期的其他欧洲大国眼里是弱小、落后的国家。它的各个省份在德意志土地上零散分布,缺乏地理方面的完整性,管理也非常混乱;敌对的他国军队屡次侵犯普鲁士国土,对其经济生产和人口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也是经常更改,政局相当不稳。三十年战争之后,普鲁士才从一个小国开始了近代发展历程。普鲁士的历代君主致力于提高国家的地位,主要的精力投入在军队和农业当中。

普鲁士国旗·普鲁士之鹰

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历来不和,在1660——1661年的《奥利维亚和约》中指明:普鲁士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保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相应奥地利承认了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归属霍亨索伦。腓特烈·威廉借此获得了普鲁士的统治权,国家得到稳固,普鲁士的军队建设也日益有了进步,直到腓特烈·威廉一世继承普鲁士王位时,手下拥有4万人的部队。

但是腓特烈·威廉一世并不认为自己的军队足以实施积极进取的发展战略,该时期的普鲁士基本能够置身于欧洲外交所特有的战争和危机之外,但是要想对外扩张,仍旧需要扩大军队规模。普鲁士长期以来依靠志愿入伍的人补充军队,大多数人来自于普鲁士本土,但是随着军队规模的不断增长,地主手中可用于土地耕种的劳动力大量流失进入军队,领地内可管理的人口数量也大大减少,本土兵源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173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下令实行“州区制度”,将整个王国划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都将配备一个团,区以下又有若干个州,州的数量与分配到州的团下辖的连的数量一致。州区内所有年龄在18——40之间的健全男子都会被登记入册,方便应征从军。解决普鲁士军队兵源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期、系统性地对普鲁士本国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从国家的视角看州区制度,普鲁士得以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州区的应征兵可以休假或者收到家乡的包裹,理论上几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降低部分军队开支;州和区也可以为部队征兵提供一个足够丰富的人力资源库,军队得以在州区内自由挑选合适的兵员,符合军队选拔标准的州区应征兵往往比雇佣军更好地满足于训练和服役的要求。

绰号士兵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

1740年6月1日,腓特烈二世登上王位。(以下文段不做说明时将“腓特烈”统称为腓特烈二世)他年轻而充满活力,在父亲去世之际,他认为普鲁士必须最终通过吞并邻国实现扩张,随后的日子他将用他手下的军队帮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1740年10月,奥地利的统治者查理六世驾崩,由于查理六世没有男性继承人,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莎将继承帝位,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这一条规定,因此女性无法继承皇帝头衔,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反对让玛利亚·特蕾莎登基。腓特烈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12月13日,腓特烈带着27000普鲁士军队集结在奥地利西里西亚边境,并于18日正式入侵。

通过1740——1745年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普鲁士军队多次战胜奥地利军队,基本占据了西里西亚的大片土地、人口和财富。1748年10月18日,英国和法国主持和会与《亚琛和约》的签订,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皇后玛利亚·特蕾莎以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但是普鲁士得以占据西里西亚和格拉茨。

西里西亚拥有150万人口,相当于普鲁士当时全国人口的两倍,而西里西亚纺织工业发达,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王室领地的直接税收有25%来自西里西亚,这也可以反映西里西亚在当时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地位。对于普鲁士来说,获取西里西亚,的确是增强了国家实力,对于奥地利来说则是一次失败。

西里西亚

1749年3月,维也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不少奥地利政坛的智慧人物均有参与,就奥地利的外交政策未来走向以及军队改革,提出了众多探讨意见。会议的问题焦点便集中在普鲁士身上,将普鲁士视作为奥地利王室最为强大、最为危险、最水火不容的敌人,主张抵抗普鲁士的侵犯并削弱和限制其国力。普奥之间的矛盾为后面的七年战争埋下了隐患。

17世纪50年代,普鲁士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国国王在德意志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承诺以武力对抗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法国对普鲁士大为不满,因为它是和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玛利亚·特蕾莎励精图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被普鲁士夺走的西里西亚,在其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的协助下,奥地利和俄国、法国在外交上日益发展,逐渐对普鲁士采取一致的钳制。

奥地利军队元帅道恩

腓特烈感受到邻国的压力,认为应当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成普鲁士附属国,加强普鲁士的国力和领土凝聚力,挑战奥地利的霸权,1756年5月17日,腓特烈带领200000普军入侵萨克森,英国作为盟友不情愿地为普鲁士提供资金支援,奥地利迅速派遣军队赶往萨克森和普军交战。腓特烈计划速战速决,普军最初夺取萨克森也较为顺利,但是当奥军开赴前线以后,奥地利励精图治的成果向腓特烈展现了出来,腓特烈多次交战损失较为严重。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亲自率领主力围攻布拉格,结果遭遇奥军道恩元帅的进攻,普鲁士军队大败,损失超过13000人。

科林战役

科林战役使得腓特烈的速战速决计划再也无法实施,法国和俄国先后参战,普鲁士陷入了必须在本土同多个敌国军队周旋对抗的危险局面。

1740——1756年腓特烈的军队建设

腓特烈二世时期的普鲁士军队最初沿用着以往的军队体制,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腓特烈亲身体会了战争,后来加以修改完善。

1752年,腓特烈宣布军队的指挥官不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监督训练操演和行政管理的细节,提升军官团队的素质,为每一场即将开展的战役制定计划。腓特烈认为,只有持之以恒地以身作则和坚持刻苦,才能塑造完美高效有纪律的军队和部门。

腓特烈将国家超过80%的财政投入军队建设,提高军服质量,鼓励军工产业发展。此外,腓特烈还在父亲的基础上发展了州区制,严格了征兵法律法规并扩大了招兵阶层范围。

1740——1756年的普鲁士依然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维持腓特烈所希望谋求的大国地位,腓特烈依靠自己的军队,认为这是可以提升国力的工具。于是他力求在军队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用战术和战斗手段来解决战略和大战略问题。

列队进行射击的普鲁士步兵

腓特烈主张增强军队各个组成部分的凝聚力和独立性,他采用以营为单位的梯次步兵线,要求每一个营要略微领先于旁边的营,又稍稍落后于另一侧的营,以斜线的方式部署阵形。各营之间保持精心计算的合理距离,能够以自己所在的营为轴进行旋转,而不需要所有营统一行动。一旦排成梯队的各个营全部完成转向,就会形成一条秩序井然的战线。

实施这种全新的斜线阵形,还需要保证部队的素质,包括齐步行军还有行军时保持紧密队形的能力。系统性的操练早在17世纪莫里斯担任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时就已经进入了欧洲军队,腓特烈·威廉一世认可系统操练和齐步行军,认为军队伴随着曲调优美的进行曲行军,以一致的方式前进、操练武器,既美观又有纪律。于是,系统性操练成为了普鲁士军队的必修科目,而有节奏地行军又成为普鲁士操练的一个特征。

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军官

相比较而言,伴随鼓点行进的步兵营动作更快,普军因此也可以组成更加紧密的队形。而没有节奏行军的队伍需要更大的队列空间,负担沉重的士兵们也不希望互相磕碰,很容易导致队列混乱。腓特烈出于战术目的,系统性利用普鲁士军队齐步行军的能力,加强部队的速度和凝聚力。腓特烈期待自己的部队的理想状态是永远没有下达命令的必要,军队开赴战场就应该时刻保持进攻的势头,没有收到命令,各个营都不能够私自停下来开火射击。长久以来腓特烈专注于步兵队形的来回转换和快速行军,因此腓特烈的步兵理论和训练可能更多强调的是机动而非火力输出。

普鲁士步兵

腓特烈时期的普鲁士军队正常的部署阵形是两条平行的战线,相距300步,各营间相距7到8步,并排成紧密队形,士兵与士兵间的距离略小于0.61米。营与营之间的间隔用来配置火炮,掷弹兵通常与团队分开部署,组成4个掷弹兵连的合成营,部署在第一战线的侧翼,与战线呈钝角部署。掷弹兵构成了一个战阵的外侧翼,能够防备敌军骑兵的突袭,同时也能够警示己方溃退的士兵不要退入步兵战线造成队形混乱。

普鲁士的骑兵战术在西里西亚战争中得到了检验和改良,腓特烈在之后继续强调骑术和马匹照管技术。腓特烈在条令中对骑兵策马进攻、小跑、飞驰的机动标准做了严格规划,对骑兵的骑乘动作也做出指示。普鲁士骑兵长时间受控制地进行操作,他们熟悉了战马以及训练条令,因而在后来的战场上,普鲁士骑手发动训练有素的飞驰进攻日益成为了常态。普鲁士骑兵在七年战争前期也发展和完善了一种新战术手段:使用骑兵纵队攻击没有因普军火力打击而动摇的敌军步兵和炮兵。主要原因在于,真实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骑兵往往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排成横队进攻。

1741年的普鲁士骑兵

罗斯巴赫战役

科林战役使得普鲁士陷入了被动的一面,法国派遣10000军队在苏比斯的率领下和普军交战,随后奥军主力跟进,普鲁士不得不后撤

10月10日,奥地利的一小支袭扰部队冲进了柏林,先前腓特烈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充野战兵力,他没有在柏林留下守军。奥军花了几小时夺下柏林,造成的物质和经济损失并不是很多。到10月20日,腓特烈已经明白奥地利军队这次行动只是一场突袭,并没有对普鲁士的军队造成更加严重的打击,而且突袭的奥军已经安然撤离,退到了普军根本无法实施有效追杀的地方。腓特烈最初收到柏林失守的消息时,原本打算率军前去解救首都,但是直到现在他浪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又不得不掉头西返。

10月24日,腓特烈在托尔高收到了消息称:法军将领苏比斯和德意志军队的希尔德堡豪森正在率领部队挺进,腓特烈推断这两支军队打算进攻柏林,于是赶紧集结军队。到了10月28日,他已经在莱比锡集结了31个步兵营和45个骑兵中队,三天后,普鲁士军队抵达萨勒河河畔。

11月3日,腓特烈率领22000士兵和80门火炮度过萨勒河,一向主张主动进攻的国王收到了关于联军阵地和人数多达60000的情报,这使得他改变了原先进攻的主意,决定后发制人,让对手先进攻自己。

罗斯巴赫战役地图介绍1

法奥联军开始挺进。苏比斯和希尔德堡豪森的计划是,倚靠优势的兵力直接排成纵队贯穿腓特烈的正面战线,威胁或者包抄普鲁士军队的左翼。

腓特烈命令,以4个营的普军步兵在主战场面向联军,引诱敌人,而剩下的20个营的普军步兵在一条低矮的山脊下列队,借助山脊遮蔽敌军的视线,普军向东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南面和西面。假设在行军的过程中,联军率先展开战线全力进攻,那么普军将从联军的右翼迂回,继而包抄敌人的全军;如果联军的纵队还没来得及展开战线,普君将一线排开,对联军采取“T字横切”战术。

“T字横切”全称为“占T字横头射击单位”,是风帆时代海战的一种战术。当时的海军军舰将火炮分布在军舰的两舷,只有当炮舰侧面对敌时才能将一侧的炮火全数打出,发挥最大的威力,而船头对准敌人时的火炮输出是最低的。因此,舰队作战时要尽量排成一线,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人船头,形成一横一竖的“T”字。步兵采取“T字横切”,意味着抢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挥火力优势。

腓特烈的骑兵交由36岁的年轻骑兵司令弗里德里希·威廉·冯·塞德里茨指挥。塞德里茨在战争中表现优异,他风趣幽默的性格和乐于接受和认可部下工作的态度,受到了下层官兵们的一致拥护。

罗斯巴赫战役的作战地图2

下午2点30分左右,普军将领塞德利茨的骑兵部队开始行动,后面紧跟着步兵,他们有几个骠骑兵中队提供掩护,而部署在两军之间山脊上的18门普军重炮也提供了火力支援。联军的侦察兵观察到普军的动向,他们目睹了普鲁士人将营帐拆除,不论是法国人还是奥地利人,拆除营帐的速度和章法都是他们前所未见的,军官们一致判断,腓特烈意识到自己的兵力劣势已经决定撤退,我连君不仅没有收缩阵型,反而将队形散得更开进行追击,骑兵的先头部队狂飙突进,把原本要配合他们的步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下午3点15分,普鲁士重炮开火,联军的部队顶着炮火继续前进,骑兵也加快了进攻的步伐,炮火给他们的部队造成一些混乱和伤亡,但是为了脱离普军炮火杀伤的范围,他们并没有减速。而塞德利茨,听到普军的炮火声响,他就把手下的骑兵部署成了两条战线,并放缓前进的速度,步兵也在遮挡他们前进的山脊后面停下来,排成了两条战线。普军上下严阵以待,准备在联军靠近的时候发动突袭。

年轻热情的骑兵司令塞德里茨,是腓特烈的一员悍将

3点30分,联军距离山脊顶端还有约1000步,塞德里茨下令部队冲锋,普军迅速地冲向了联军的阵线。但是联军方面领头的2个奥地利胸甲骑兵团仍然展开了队形,并顶住了塞德里茨20个骑兵中队的冲锋。两军转而陷入马刀与马刀之间的较量,但是奥军的骑兵后面跟着大部队,时间对于普鲁士十分宝贵。塞德里茨很快将第二线的18个骑兵中队派上战场,从奥军骑兵的两翼发动迂回包抄,终于将其击退。

塞德里茨的骑兵发动勇猛的冲锋

奥军骑兵在撤退的过程中,恰好和后方顶上来支援的3个奥地利兵团迎头撞上,步兵团的队形被冲散了,随后赶来增援的24个法国骑兵中队也因此陷入混乱。法国和奥地利的士兵熙熙攘攘,乱作一团挤在一起,当他们不由自主地走到一段地势低洼、积水众多的道路时,军队的士气遭受到更大的打击,不满情绪激增,不少官兵甚至掉头向南,脱离了战斗。

收到塞德里茨捷报的腓特烈立刻做出部署,4个步兵营继续采取原定的行动坐镇中央,其余20个营立刻做出左转弯动作,以梯次队形翻越山脊,然后展开成战斗队形。以往的战斗队形,步兵营都会采取常见的两条横直战线,但是这一次,腓特烈改变主意,将第二线的各个营移向了原来第一线的左翼,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钝角。这个做法其实相当危险,因为没有第二线就意味着普军缺少后备兵力来填补第一线阵型的缺口,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同样缺乏应对的机动性。但是腓特烈对自己手下普鲁士步兵的素质充满信心,同时他坚信塞德里茨的骑兵能够及时提供支援,至于敌人,腓特烈认为眼下他们犯下的错误有助于自己获胜。

联军的步兵首先目睹了自己的骑兵部队的溃散,随后他们面对的就是普鲁士的步兵。法军的步兵走在最前面,面对普军的战线,法军军官们拒绝让部队摆开战线,皮埃蒙特和马伊的2个步兵团甚至把自己的8个营组成了正面宽度为50人的纵队。法军全员装上刺刀,向普军发起冲锋。

罗斯巴赫战役形势图,联军遭遇普鲁士军队的突袭

早在七年战争前,法国军界针对作战的方式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方主张采用发源于传统方式的直线战术,另一方提出要将步兵排成纵队,由步兵纵队担任突击力量,迅速突破敌军阵线。后者当中有一名叫福拉尔的支持者,认为会战实际过程中的指挥官很难掌握直线阵形,因此纵队的效率和火力反而会更高,法国人崇尚自由浪漫的天性也不适合维持纪律进行直线阵形射击。双方争论不休,直到七年战争爆发,双方作出妥协,主张将横队和纵队两种体系结合,通过交替使用横队和纵队,实现突击和火力相辅相成的作用,于是将两种战术都编入了训练条令手册。

但是部队训练起来是各团自己的事情,法军缺乏团以上的常设单位,也没有类似腓特烈组建的集中指挥体制,结果法军训练起来往往不会一致,有的团强调纵队,有的团可能就偏爱横队了。在罗斯巴赫,普军就遭遇到了偏爱纵队的法军部队。

普军的钝角战线向法军纵队的左翼和正面发动火枪齐射,而普军的火炮也改用霰弹猛烈射击,法军的纵队被密集的火力覆盖,打得支离破碎,很快落败。溃逃的法军和后援部队再一次搅在一起,溃散的人员将后续部队的阵形冲散,既无法展开战线,又无法施展命令,联军一度陷入“瘫痪”。普军步兵趁着联军陷入混乱,秩序井然地向前推进,塞德里茨也将所有骑兵压上战场。普鲁士军队猛烈攻击联军的溃散部队,联军一些还没有溃散的部队望见前方友军的惨状,甚至自觉地向后方撤离。塞德里茨的骑兵们用马刀将溃散的逃兵一一砍死,直到天色将晚,普鲁士人停止了追击。

罗斯巴赫战役

战役结果及影响

罗斯巴赫之战,联军方面有超过5000人的伤亡,另外被俘虏了5000人,11名将军被俘,普军缴获了72门火炮、21面军旗和3套铜鼓。而普军的官方伤亡数字仅仅为:169人阵亡,379人负伤。这种近乎10:1的悬殊伤亡比例对于18世纪的会战而言极为罕见,因此罗斯巴赫战役成为了腓特烈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军事胜利之一。

罗斯巴赫战役恢复了七年战争中遭遇重大军事失败的普鲁士军队声誉,也向欧洲各国表明普军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在政治方面,普鲁士在罗斯巴赫战役的胜利,有益于英普建立更紧密的军事合作,首相威廉·皮特认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战场上的作用,派遣了一支新组建的远征军,并为其提供资金。英国国内的公众和议会对腓特烈大加赞赏,称颂腓特烈是战胜邪恶拉丁人和堕落天主教的新教英雄。

但是,罗斯巴赫战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极端不利的战略局势,联军依然有着强大的后备兵力和战略储备。尽管腓特烈后来又取得了洛伊滕战役的辉煌胜利,但是普鲁士的国力面对日趋严峻的战争形势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面临这一事实,并勉力和法、奥、俄三国的军队继续抗衡,直到灾难来临。因此,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回光返照般的胜利。

在旅馆阁楼上视察战场的腓特烈

罗斯巴赫战役中的法军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战术侦察能力不足,侦察兵没有正确将普鲁士军队的信息侦察,反而误导了大部队的行动;其次,法军率先排成了纵队进攻,但是他们缺乏散兵和火炮的支援,贸然进攻严整待发的敌军横队,因此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这次会战也为后面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提供了启示,即如果没有足够的轻装部队和炮兵的支援,纵队穿过纪律严明的敌军火线的机会十分渺茫;此外,联军当中随军的非战斗人员过多,包括服装师、马戏团、商贩、妓女、美发师等等,军队秩序管理相当不利,而法军的战斗人员大多也缺乏实战经验。综合以上这些原因,加上普军严明的纪律、兵员素质以及得当的指挥,腓特烈赢得了这场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

罗斯巴赫战役结束后,腓特烈二世与参战得胜的掷弹兵交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德国|继续!腓特烈大帝战场的冒险与博弈
弗里德里希二世
普鲁士军队的辉煌:来自列强的围攻和洛伊滕会战中的战术运用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德国无忧宫的主人腓特烈大帝
霍亨弗里德堡奇袭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