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纳百川:罗马军团武备变迁史

一 早期罗马军团

根据传说,前8世纪,台伯河边的七个聚落在罗慕路斯的率领下联合起来,形成了早期的罗马城邦——此即为罗马的诞生,在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在这一时期,是罗马发展的早期阶段。早期的罗马不过是中意大利一个微不足道的城邦,军事实力不强,并受到意大利中部强大的伊特鲁里人的影响。(伊特鲁里亚人来源不明,可能是意大利土著或来源于希腊),而伊特鲁里亚人又受到希腊的强烈影响,因此,早期的罗马军队,其无论装备与战术风格都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采取希腊重装步兵方阵作战。

重装步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左手手持大盾,大盾为浅碗形,最初是木质、边缘镶铜,但后来是整体包铜.直径为80—100厘米(31~39英寸)。重约8千克。大盾有两个把手,包括一条横过盾牌中心、可供左臂插人至肘部的皮带或金属带,以及另外一条位于外缘.有供手抓握的绳索或皮制把手。因此重盾可以牢牢地固定在前臂上,其凹度则意味着可以把它搁在肩部.这使得它更便于携带。盾牌的下部有时会挂着几块皮帘子,用于保护重装步兵的腿部免受远程武器的伤害。条件良好的重装步兵穿着'肌肉型”铜胸甲..但此类胸甲造价太过昂贵,无法成为装备中的标准物件.而且.某些胸甲本身就是艺术品。胸甲由用铰链彼此固定的胸甲片和背甲片组成.有时还会从胸甲片上垂下一个半圆形的甲片.用于保护腹部。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更为常见的胸甲由多层胶合在一起的亚麻布制成,其厚度约为5厘米(2英寸)。这些胸甲除保护躯干和肩部的盔甲外.还带有保护下腹部的下摆,为方便运动,下摆通常被剪开成羽翼状。重装步兵的全套甲胄还包括保护小腿肚的铜甲,其造型往往类似小腮肌肉。

早期罗马军队

头盔方面,最为经典的是“科林斯”式头盔和“伊利里亚式”头盔。由青铜所制,有多种造型这样一套甲胄是异常昂贵的,恐怕与现代的一辆小汽车价值相当,拥有一套重装步兵装备是中产阶级的标志。方阵(phalanx)是重装步兵所采用的基本战术,方阵(Phalanx)依靠着方阵自身的重量和紧密的重步兵阵线进行作战,而且使用“突击”(shock)战术,进行短暂但是具有决定性的战斗。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3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希腊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个纵队,即纵深为八列。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

受伊特鲁里亚人影响,与正统的希腊重装步兵相比,早期罗马军队与他们大同小异,只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正如狄奥多罗斯所说:“罗马人从伊特鲁里亚人处习得了密集阵的做法,后者习惯于紧密排列成方阵作战”前线精锐部队大多穿着希腊式装备作战。至于装备不起希腊行头的士兵,则使用本地特色拉丁长盾和护心镜,头戴本土化的简化版希腊头盔。堪称“猴版”的希腊重步兵.这一时期,在罗马军队中,步兵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组成战斗阵型的四个横队,第一等级完全与希腊重装步兵一模一样,第二等级步兵没有胸甲,同时将希腊大盾换成了小型的矩形盾牌,第三等级装备简陋于第二等级,到了第四等级,则完全是不穿盔甲的轻步兵,装备长矛标枪作战,是轻步兵。与希腊重步兵不同,罗马的“猴版”重步兵更广泛地穿着短上衣与斗篷,佩戴华丽的羽饰,体现一些意大利的本土色彩。

战术方面,早期的罗马军队与希腊重装步兵所采用的方阵大同小异,但受意大利以山地地形为主的地形及周边善于山地作战的各民族影响,罗马军团以百人队为基本的战术单位,与希腊方阵相比,更为小型。更为适应意大利中部地区作战。在王政时代,“公民兵制”是罗马军团所采用的核心制度,每一个罗马公民,都应该服兵役作战。

二 卡米卢斯改革前后的罗马军团

前509年,罗马人赶走了王政时代的末代国王——小塔克文,建立共和体制,而后向外扩张,经长期战争,罗马攻克伊特鲁里亚城邦——维爱(或译维伊),走出了罗马扩张的第一步,然而,好景不长,前390年,原生活在意大利北部及西欧的高卢人的一支在首领布伦努斯的率领下入侵罗马。

在战斗中,高卢贵族经常骑马作战,他们使用骑矛和盾牌,多数装备有通过贸易或劫掠而获得的胸甲,虽然尚未使用马镫,但贵族们各个骑术精湛,训练有素,其战斗力远胜意大利本土的骑兵,但高卢贵族往往更习惯骑马赶到战场,而后下马步行作战,步兵则轻装上阵,蛮勇无畏,大多数高卢步兵在战斗中只穿裤子,不穿上衣,有些战士甚至裸体作战,他们携带一把宽阔的长剑或一把大斧,一把长矛,一面长方形或者椭圆形大盾牌,有时也佩戴壶形头盔,脸颊部位有活动式面罩。格子裤是典型的高卢——凯尔特风格。在军事组织上,高卢各部落全民皆兵,战时成年男子都要上阵,老幼妇孺随军而行,整个部落都参与到战争之中,往往有十几万甚至数十万之众。高卢勇士凶悍异常,单兵战斗力强,且较为机动灵活,而采取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的罗马军队臃肿不堪,施展不开,被高卢人打的大败,罗马城也一度被高卢人攻破,幸亏名将,有着“祖国之父”之称的名将卡米卢斯率领援军来到,才使得罗马转危为安。战后,痛定思痛,卡米卢斯展开了一系列军队改革。史称卡米卢斯改革,卡米卢斯改革几乎奠定了此后数个世纪罗马军团的标配。

卡米卢斯延续了王政时代的“公民兵制”废除了原来的“方阵”,并根据士兵武器和盔甲的不同将其分为 青年兵(Hastati) , 壮年兵(Principes), 成年兵(Triarii), 轻步兵(VeIites),预备兵(Accensi)。新的罗马军队采取三线阵战术作战

整个队列通常由三个横列组成。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成年兵组成的第三横列。少年兵(拉丁文:Velites):缺乏训练,组成轻步兵。装备普通标枪和投镖和一个小圆盾。青年兵(拉丁文:Hastati):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组成军团的第一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方盾。壮年兵(拉丁文:Principie):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组成军团的第二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方盾。成年兵(拉丁文:Triarii):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通常构成军队的后备队。组成军团的第三横列。装备一支十二英尺的长矛和一个方盾。

作战时,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pilum)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一般当青年兵和壮年兵两次攻击都无法击退敌人时,成年兵才投入战斗。此时少年兵和壮年兵在成年兵长矛阵的掩护下进行重组,随后同老兵一起加入战斗。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一般来说前两轮攻击已经足以击溃敌人了。到了成年兵已经是很危险的境界。

一般而言,三线阵中。第一线由 15 个青年兵步兵中队组成,第二线由 15 个壮年兵步兵中队组成,每一个步兵中队理论上有 120 名士兵和两名军官。最后一线由比较精锐的成年兵和比较差劲的预备兵组成。共计 15 个 梯队(Ordine),其中每个梯队分为三个 旗队(veila) ,每个旗队拥有 60 名步兵,两个军官和一个旗手。一个少年兵中队,一个青年兵中队,一个壮年兵中队加上一个成年兵中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包含大约120-160名少年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壮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时含有一队30人的骑兵,由一个较高级的百夫长指挥。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拉丁同盟也组成同盟军团与罗马并肩作战,编制类似。在早期,战时,罗马可动员6-10个军团,紧急情况下可动员25个。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同盟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


在装备方面,新兴的罗马军团吸收了高卢人,萨莫奈人(也称沙姆尼特人 是意大利中部的山地民族 与萨宾人是近亲 曾与罗马爆发三次萨莫奈战争)的装备风格,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逐渐像高卢风格靠近。皮鲁姆(pilum)重标枪成为罗马军团的标配,皮鲁姆重投枪长1,35米,重达4.5公斤左右,虽然射程较近,较为笨重,但杀伤力惊人,其矛头设计成了独特的倒钩形状,增加杀伤,会在击中目标后弯曲,增大杀伤或命中盾牌迫使对方放弃盾牌。在战斗中,冲锋前在射程内(十余米左右)投掷标枪破坏敌军队形已成为罗马军团在这一时期的标准战术。在肉搏中,罗马短剑(gladiu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罗马短剑,也称西班牙短剑,顾名思义,来源于西班牙,前4世纪,罗马人在与高卢人与西班牙人(此处的西班牙人指西班牙的土著民族,并非指今日西班牙人)的战争中,学习了他们的设计,将剑尖设计得细长。利于刺击而非劈砍,剑刃较宽,罗马短剑长60-80公分,宽5厘米,较重。利于贴身搏杀,刺击敌军心脏或头部等要害部位,随着时间的发展,罗马短剑几经改进,形制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大多大同小异。成为几个世纪的罗马军团的标配,长矛并没有被罗马军团彻底淘汰,而是继续使用。除成年兵继续使用长矛之外,有的时候(如应对骑兵),青年兵或壮年兵也会使用长矛,或者将重投枪充当长矛,结成密集方阵作战(即希腊方阵队形),可以说,罗马军团的进攻性武器丰富多彩,适应作战的需要。

罗马短剑

在防具方面,罗马大盾(scutum)几乎亦成为罗马军团的标志,而罗马军团的其他武器装备都是围绕大盾展开,(如罗马短剑,使用短剑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因为用短剑加大盾更为灵活机动)罗马大盾明确地受到了萨莫奈盾牌的影响,罗马人引进后扩大了尺寸,成为罗马大盾,大盾的形状在共和国时期是削去两头的椭圆形,直到帝国时期才是规规整整的矩形。罗马大盾平均高125厘米,宽78厘米,重10公斤以上,能遮住人三分之二的身体,只留下小腿和头颅上半部分在外,而且由于盾面是向内弯曲的,因此能很好地包裹住士兵的身体。这些大盾的主体盾面是由三层木板胶合而成,木板外层覆盖皮革,边缘则钳上铜边或者铁边,再在盾牌后方辅以一根铁棒加固盾体,最后在盾牌中央加上盾帽和握柄,一坚固的大盾就这样打造好了。大盾虽然笨重,但防御性强,成为罗马战术的标配。利用大盾的龟甲阵,也是罗马军团的典型战术。

龟甲阵

龟甲阵,是一种利用大盾将士兵防护得严严实实的阵型,它有两个类别,一个是移动龟甲阵,另一个则是固守龟甲阵。移动龟甲阵一般较小,甚至六七个人都能组成。这种龟甲阵,先是由士兵排成矩形阵列,然后第一排士兵将盾牌朝前,其余所有士兵将盾牌朝上,以此防御飞来的矢石。有的时候,矩形阵列靠左右两边的行列也会各自朝左右两方举起盾牌,但这么一来遮盖住阵列上方的盾牌就会少两排,士兵不得不排列得更加紧密,否则就会有相当大的空间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这种移动龟甲阵,是用来进攻或者撤退时,使士兵免遭火力杀伤时使用的,在攻城战中它出现得最为频繁。固守龟甲阵则是一种无法移动,但防御力更为强劲,且能对敌人进行反击的龟甲阵。这种龟甲阵,由于不需要站着来进行移动,因此士兵可以蹲下举盾,如此一来,在移动龟甲阵里会暴露在外面的小腿,现在也能得到大盾的保护了。另外,当敌人阵线靠近,即将要进行肉搏战时,固守龟甲阵还能组成反击形态,具体操作是第一排蹲下,斜举盾牌,第二排弯腰,同样斜举盾牌并搭在第一排的盾牌上,第三排则直着身子,向上举着盾牌,这样一来敌人的最前方就要同时面对三个士兵的攻击。

龟甲阵

在防具方面,萨莫奈人装备的胸甲板(spongia)是早期罗马军团的标配,随着时间的发展,伴随着罗马国力激增,锁子甲逐渐普及,并最终淘汰了简陋的胸甲。头盔的护颈片也不断加长,以便更好保护士兵的脖子。罗马军团普遍装备锁子甲,并穿皮制短上衣。但同盟部队和辅助部队则更多保留旧有装备。和萨莫奈人一样,罗马军团士兵只穿有单侧的胫甲,作为侧身时对左腿的保护。这一装备到了前2世纪被罗马人淘汰。罗马人的头盔也逐渐成为凯尔特人佩戴的蒙特福尔蒂诺式(或称壶形头盔)。

与步兵不同的是骑兵,在共和国时代,罗马骑兵作为辅助部队,只有大队编制没有军团编制,不被作为军团的一份子看待。罗马骑兵没有马镫,其任务是进行侦查,追击或与敌军骑兵作战,极少用于冲击敌军步兵,与步兵不同,罗马骑兵使用长剑(被称为罗马长剑,由凯尔特长剑发展而来,利于劈砍),装备轻步兵的圆盾,上面带有作战部队的标志,其甲胄与头盔都保有浓厚的希腊风格,罗马海军亦是如此。

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军团

三 马略改革与帝国时代的罗马军团

进入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尽管罗马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底层民众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连年战争带来经济的破坏,在外作战阵亡的士兵和破产农民的土地不断被贵族兼并,随着土地兼并,罗马的公民兵制也开始遭到破坏,改革迫在眉睫。

起先发起改革的是著名改革家——格拉古兄弟,其改革以土地改革为核心,但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最终兵败身死。继格拉古兄弟之后,马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罗马军队在辛布里战争(日耳曼人的一支——辛布里人入侵罗马)与朱古达战争(罗马与北非努米比亚王国国王朱古达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威信扫地,死伤惨重,由公民组成的军团士兵纷纷逃亡,军事改革迫在眉睫。前107年马略担任执政官,并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史称马略改革。

马略改革

马略放弃了早就难以为继的财产资格限制(即征兵制),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募兵制)。这样,就解决了困扰罗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资格者不足而导致的兵源匮乏问题。马略又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就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

马略又去除了罗马传统的青年军,壮年军,老年军等等,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Legionarius),由国家统一装备以投枪、短剑和罗马大盾。(以前是自备)同时,他调整了军团的编组形式:每个罗马军团(Legio)由10个大队组成(Cohorts)。除第一大队由10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外,其余大队由6个必要的连续性等级的百人队组成,每个百人队80人,由一名百夫长领导。同时,每两个百人队又被称为一个小队(Manipulus),由两个百人队中等级较高的那名百夫长统领。

军团步兵

各个等级的部队都按照训练程度和作战经验的多寡编成,编号越小的单位作战能力越强,作战位置越靠前。此外,每个战斗单位都有自己的军旗和标志。马略授予每个军团“鹰旗”,丢失“鹰旗”是奇耻大辱,部队要处以“十一抽杀律”。新的军团由原先的4500人,增至6000人,战斗队形则变得更加多样,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得到加强。马略改革提升了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两三百年罗马军团的基本形态,但也为罗马军团的军阀化埋下了伏笔。

在马略改革到奥古斯都(即屋大维 前27-14在位)的时代,罗马军团保持了共和国时代的基础,但也有不少变化,例如,马略改革后,无论盔甲 武器,都走向了标准化,取代了之前五花八门,尺寸不一的盔甲与武器,马略改革之后,原先由辎重队负责运输的大部分物资改为由士兵自己携带,这极大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但也同时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重,以至于他们被称为“马略的骡子”此时的罗马军团,随身携带头盔,武器,盾牌,工程工具,口粮以及额外的辅助装备。盔甲方面,到了罗马皇帝提比略在位时期(14-37在位)环片甲开始替代锁子甲,在罗马军团中流行,相对于锁子甲,环片甲更加轻便,易于制造,但防护能力相对减弱,与之相对应的是,罗马大盾的尺寸和重量都有所减轻。在整个公元1世纪早期,科奥吕式或称库鲁斯头盔开始替代蒙式头盔,随后,又有各种型号的高卢式头盔开始装备军团。罗马短剑也随着防具的改变而进一步改进它的长度和宽度被再次缩减,两边的刃变也成了平行状态。辅助部队则身着当地盔甲,使用当地武器作战,

从左到右分别是晚期蒙式头盔、科奥吕头盔和高卢型头盔

四 三世纪后的罗马军团

三世纪开始,是罗马军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这其中,罗马军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走向蛮族化与轻装化。三世纪危机的爆发,给与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在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经济衰退,内乱频仍,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蛮族纷纷涌入帝国境内,造成进一步的军事与政治危机。284年,戴克里先上台,标志着三世纪危机的结束。戴克里先与其继任者君士坦丁大帝展开了一些列军事改革,试图挽救罗马帝国,改革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无法阻挡罗马军团从根本上的衰败。

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募兵制度为核心的罗马军团日益无法维持。许多罗马人不愿意当兵报国。或者在服役期间开小差逃跑。当时的史学家,军事学家韦格蒂乌斯就曾说“在布匿战争期间,军团士兵顶着北非的烈日仍然不辞辛苦,而现在,在温和的地带身着盔甲却叫起了寒冷,这样,帝国的衰亡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大意如此)。迫不得已,罗马军队只得通过大量招募蛮族士兵来弥补战损。这些外族军队甚至成建制地出现在罗马军团中。至4世纪中期,蛮族出身的士兵大约占据罗马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有些部队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些军队更会选择忠于他们的部落首领而非皇帝本人,经常哗变,尽管蛮族部队不缺乏勇气,但是,他们没有旧罗马步兵旧有的自信和凝聚力,很多都是拿钱办事的雇佣兵。将军在调遣他们时也必须比从前更加小心谨慎。可以说,蛮族军队的过量涌入,导致了帝国的灾难

晚期罗马军团

随着罗马军队的蛮族化,蛮族(日耳曼)文化和装备深深影响了罗马军队。许多罗马军队开始采用日耳曼式的服装与盔甲,甚至于罗马军队放弃了传统的鹰旗,而是使用来自游牧民族萨尔玛提亚人的龙旗作为旗帜。传统的罗马战袍被亚麻布和刺绣纹样的服装取代,这些服装更像是日耳曼风格,而不是罗马风格。再如,斯帕达(spatha)长剑的出现,这种长剑结合了高卢长剑和西班牙短剑的特点,首先由来自高卢的日耳曼的辅助骑兵部队广泛使用,随后也逐渐被骑兵部队以及所有帝国军团选为标准武器。与短剑相比,长剑更利用骑兵作战和小规模混战,以反应了3世纪危机后,罗马军队更多用于边境冲突的事实。曾经作为罗马军团标配的重投枪,也随着蛮族文化的影响及自身过于笨重而消失不见,被“轻标枪”(spiculum)(与传统的重投枪相比结构与过去的重型标枪不同。它没有连接的楔子,金属部分较短且不再嵌入木杆之中。而是像弩箭一样,在木杆前端套上带倒钩的金属箭头。)逐渐取代,直至彻底消失不见。在更多情况下,罗马军团已不再使用冲锋——扔标枪——而后短兵肉搏的战术,丧失了主动进攻的精神,而是更多地采用长矛与盾牌组成密集阵线的“盾墙”作战,被动地等待敌人进攻,退回到了早期的方阵战术。在357年的斯特拉斯堡会战于376年的亚德里安堡会战中,这一现象尤为显著。

使用长剑作战的罗马军团

同样受到蛮族化影响的还有罗马军队的防具,传统的罗马大盾因过于笨重被逐渐淘汰,蛮族用的小圆盾(见下图)成为罗马军团的主流传统的老式罗马头盔最终被样式更简单,形状更接近圆锥形的头盔取代。各类头盔可能配有护甲,也可能没有,这些较为新式的头盔。是中世纪圆锥形头盔的先驱。较为常见的是贝尔卡索沃式(berkasovo)(配有护颊与护颈),施潘根式(spangenhelm)(最为主流)和莱登式(leiden),从这些名字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些头盔样式均来源于日耳曼。盔甲方面,分片式盔甲又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轻型锁子甲(链甲),某种程度上,是倒退回共和国时代早期的武备水平,受东方(主要是萨珊波斯)影响,扎甲在东部帝国的一些部队中也逐渐流行。

五花八门的晚期罗马头盔

对于罗马人来说,弓箭与弓骑兵是罗马从东方引入的全新的兵种,在帝国后期,面对游牧民族与萨珊波斯的袭扰,弓骑兵在罗马军队中得到广泛使用,弓骑兵不穿盔甲,使用复合弓作战,来去如风,射出漫天箭雨,而后策马远遁,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东部帝国时代(拜占庭时代),弓骑兵的崛起,反应了罗马军队的一大重要趋势,即骑兵开始成为罗马军队的主力,步兵的地位大大下降。从4世纪开始,罗马骑兵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以飞升,据《百官志》记载,当时骑兵的数量似乎已经增加到了步兵的三分之一,而在老式的军队中,这一数字通常是十到十二分之一,很少超过六分之一。这既是君士坦丁改革强调军队机动性的结果,也是因为周边萨珊波斯帝国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罗马步兵已不复当年之勇,在4世纪,骑兵经常不再作为分属步兵的辅助部队使用而是被抽调出来当做独立部队使用,在公元5世纪,骑兵支队终于成为与军团步兵并列的单位。骑兵的类型也有所增加。分为轻装的标枪和弓骑兵(没错。受到游牧民族影响,罗马已经开始出现了弓骑兵)进行骚扰和迂回,以人马具披铁甲的重骑兵(受到萨珊波斯帝国影响)担负冲击任务。与步兵相比,骑兵——这一新兴兵种的东方化与蛮族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基本找不到一点过去辅助骑兵的样子。这些趋势均保留到了帝国末期,并伴随帝国走向了灭亡。

晚期罗马重骑兵(比起他们的前辈更像是萨珊波斯的骑兵)

3世纪的赫拉克勒斯军团(与之前的罗马军团已经判若两人)

总结:

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代,再到帝国时代,罗马军团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特点,武备不断变化,也伴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衰荣辱。但无论怎样,武备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因地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会带来东部帝国(拜占庭)军队武备的变化。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罗马 世界:甲胄 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美)凯文·F·基利

《罗马士兵:非官方修炼手册》(美)菲利普·马蒂塞克

《帝国余辉:3-4世纪的罗马军团》芝兰学社 绮罗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马武备变迁(乱世篇)
罗马帝国晚期陆军武装:变革中砥砺前行
微头条
世界古代军事之罗马军团的演变历程
【Keller频道】千年罗马(一):装备 / 战术 / 兵制
永远的罗马帝国军团---------装备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